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匡衡家里非常穷,点不起灯,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于是在邻居的墙上偷偷凿开一个洞,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读书。

这个故事非常励志,匡衡也成为了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但是长大后的匡衡做了官,却一步步走向歧路,令人惋惜。

匡衡出身贫寒,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只好在有钱的邻居家打工,赖此谋生。艰苦的环境使得匡衡从小就勤奋好学,他白天帮工,干农活;晚上休息时,才有一点闲暇时间刻苦读书。

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按照《汉书》的说法,"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如果能够通晓经术,想要取得高官厚禄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

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是因为通《春秋》,最后以布衣的身份位列三公。这便显示了当时朝廷对学问的重视,也说明了读书人只要学问做得好,是可以有上升路径的。

就这样年复一年,小匡衡竟通读了诸如《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成了后来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

由于匡衡对《诗经》有独到的见解,能让所听的人茅塞顿开,心情愉悦。时间一长,人们便争相传诵。

于是匡衡的名声越来越响,广受好评,《汉书》记载:"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规定了博士弟子只要能够通一经,通过考试后便能为官。如果考中甲科,可为郎中;考中乙科,可为太子舍人;考中丙科,则只能补文学掌故。

说来也奇怪,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考试。虽然很有能力,但就是没有考运。匡衡便是这样的人。

他曾九次参加考试,成绩却不怎么好,只中了丙科,仅补授"文学卒史"最低等的职务。幸运的是,崇尚儒学治国的汉元帝刘奭也十分看中精通经学的匡衡,便破例迁任他为郎中。不久后又迁为博士、给事中。

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此时,京城一带恰好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异。匡衡便趁机上书皇帝,让他"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并且能够"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

然后又在百姓之中,倡导礼让谦和之风。此举深得汉元帝好感,于是再次决定给他升官。这次,匡衡一下子做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之后,元帝每有闲暇之时,便让匡衡讲授《诗经》。元帝越听越觉得好,认为匡衡确实是个人才,能够担当重任,于是让他做了御史大夫。

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丞相韦玄成在公元前36年病故后,又被汉元帝授予他代行丞相之职,封为乐安侯,直接辅佐他统揽朝政。

就这样,匡衡从一介寒士,不到20年的打拼,便官居宰辅,位极人臣。也算烧了高香,是励志人物中的成功典型。

匡衡代行丞相之职后,便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常常勾结在一起,看谁不顺眼就联手整治谁。使得朝廷不得安宁。

而且,一个人的贪念是无尽的,作为乐安侯,匡衡的封地一共是三十一万亩,可他却利用郡图之误,非法侵吞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张潭告发他时,匡衡狡辩说是郡图之错。

世人称赞的模范少年,竟做了如此龌龊事,遭人唾骂!网友:失望

当时汉成帝对匡衡这几个前朝重臣早已看不惯,欲弃之而后快,如今有了张潭的供述,就根本不在意匡衡说什么。

一纸诏令,革除了他代行的丞相之职,贬为庶人,被赶回老家。没过几年,"一代大儒"经学家匡衡就在老家孤独地死去了。

读者们,关于匡衡的故事,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