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從百戰之地到“雄安質量”示範區

戰國時期燕南趙北之間人為修築的燕南長城,並沒有真正豎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隨著秦國統一,燕、趙、中山等國間修築的長城失去了昔日的防禦戰備作用。

北宋統治者依託白洋淀及上下游水系興建塘泊圍堰工程,打破了原有的路、州、軍、縣各自為政的局面,第一次將白洋淀全流域視為同一系統,進行整體規劃和利用。在漫長的塘泊防禦線及兩側,北宋建起一系列鋪、堡、寨,駐紮屯戍卒武、鋪兵、禁軍、鄉兵或商賈、官員及其家屬、遷戶、佃戶,還有漁民、牧民等。鋪、堡、寨是國家組織末梢的鄉村職役組織。

白洋淀:從百戰之地到“雄安質量”示範區

白洋淀附近的宋遼邊關地道

設置堡寨具有戰略意義,保證了邊境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軍糧需求,監察護堤和挽漕。所設鋪堡寨也是臨近地區人口、土地和其他各種資源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的標誌,不僅管理有定製,機構有定額,人員有專責,並且其職權歸緣邊機構專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將北宋緣邊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擴大到了經濟和政治層面。

清代,保定直隸京師,直隸省決策之於全國的示範意義非同一般。朝廷以澱河治理為核心,選官與治吏、秩序與規則、信仰與教化、習俗與風尚並重。有一種觀點認為,白洋淀是京城之外朝廷決策機務的又一重地,也是拱衛京師地位的重要區域。

白洋淀:從百戰之地到“雄安質量”示範區

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保定,又稱直隸總督部院。

中共中央選址雄安新區作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根本的水文條件是白洋淀。在華北平原起城,城市用水是首要考慮因素。要保證生態水源、居民飲水和工業用水,今後發展中還要保持人地和諧、交通便捷、文化平衡,白洋淀在涵養水源、緩洪滯瀝、調節區域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白洋淀:從百戰之地到“雄安質量”示範區

夕陽下的白洋淀

水是白洋淀的靈魂,水潤雄安方得長足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氣溫升高、降雨量減少,上游眾多河流幾近全部斷流,蘆葦退化,動植物數量銳減,生態環境惡劣,給白洋淀帶來的威脅日益嚴重。

隨著引水濟澱工程的實施和規律性補水,保定市斥巨資嚴厲整治汙染,白洋淀的生態環境開始趨於平衡。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雄安新區建設首先要治理好白洋淀。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在考察雄安新區時說:“未來的雄安新區要切實解決好水的問題、河道問題、交通問題,特別要注重保護好水資源,將白洋淀的治理作為新區規劃建設的前提。”

白洋淀:從百戰之地到“雄安質量”示範區

經過治理,白洋淀重現了昔日水鳥翔集的美麗畫面。

雄安新區白洋淀的治理注重與長效管控機制相結合,在河長制的基礎上建立湖長制。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及相關部署,水利部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湖長制,損害湖泊生態將終身追責。此前,白洋淀已由保定市、縣、鄉黨政負責人擔任區域內主要河湖的河長,實行責任制,設置公示牌,建立和完善網格化監管機制,明確管理人員姓名及監督舉報電話,配合水汙染治理,對涉水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禁養區等,嚴格監管。目前,按照《雄安新區及白洋淀流域水環境集中整治攻堅行動方案》,白洋淀整治攻堅行動業已啟動。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建設要“結合區域文化、自然景觀、時代要求,形成中華風範、澱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白洋淀再一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成為“雄安質量”的一個參考系和示範區。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