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還有這些關於地名的傳說~

每個地方的名稱的由來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故事,咱們盤錦也不例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盤點一下我們盤錦關於一些地名的傳說。

盤錦還有這些關於地名的傳說~

興隆臺

傳說早些年,這地方離西海汊子不遠,順著清水溝船能開進海。大明年間,朝廷認為這裡緊要,就修了大堡子城,還修了一溜子墩臺。那時候,這臺子跟前沒有住戶,一遇到戰事,大堡子的駐兵才到這臺子頂上點狼煙向京城報急。

趕臨祖輩的祖輩來這裡落腳的時候,這臺子就塌了個大窟窿。其原由說是有條大長蟲無故害了一個放牛娃的性命,爬到臺子頂上避難去了。天神知道後,從天西北發來一股黑雲,一陣霹靂閃電直衝臺子猛轟,硬是把長蟲精燒焦了,墩臺也落了個碾砣大的窟窿。打那以後,這裡便叫窟窿臺了。由於這地方田荒土鹼,莊戶人一年到頭汗沒少流,累沒少挨,日子過的總是虧空,老人說是窟窿臺的屯名不祥,才使得家家年年都有“窟窿”。這還不算,就連駐守大堡子的徐領兵,也因窟窿臺走了倒運。有一年金兵剛打過河,離這裡還有百八十里呢,徐領兵就鞋底子抹油,跑到廣寧去了。為啥跑?還不是窟窿臺的窟窿正衝東南,交仗了也得出窟窿。來後,臺子不點狼煙,沒用了的窟窿更沒人堵了。

於是,在臺子跟前住的人家為圖吉利,就把窟窿臺改叫興隆臺了。

盤錦還有這些關於地名的傳說~

雙臺子

傳說明朝年間,朝廷在關外大築邊防。有一年,建築工匠們在一個不到20戶人家村落的小溝邊上夯土築成兩座臺子。這臺子既不像烽火臺,又不像炮臺,它是里程標記還是備為作戰時用之工事,都不得而知。

年月久了,兩座臺子經不起風吹雨淋,剝落侵蝕的很厲害。有一天,兩座臺子忽然塌倒。其中一臺露出一塊碑碣來。碑上刻有“臺子溝,臺子溝,臺子倒了出碼頭”的字句。

臺子倒後,果真小溝逐年擴展,水深沿陡,可航行三桅大船。

小溝變大河後,春秋兩季關內載貨大船成幫結夥來這裡拋錨,裝購糧谷、豆餅、蘆葦、魚蝦……

由於船隻往來,這個無名的荒涼小村也興旺起來。行商店棧多了,糧站、榨油、釀酒作坊也相繼開業。

小村無名,大船航駛、停泊實屬不便。船工們聽說這裡有過兩座臺子,就順口說:叫雙臺子吧!

從此“雙臺子”這一名字就傳開了。

盤錦還有這些關於地名的傳說~

盤山縣

“盤山縣沒有山,放眼盡平原。”那麼,為啥這裡又叫“盤山”呢? 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封縣時,差官送錯了封號。

盤山原名叫雙臺子,有一條小柳河繞城東而過。努爾哈赤原來是封這裡為“柳河縣”。當時,送信的兩個公差把封縣的聖旨拿錯了,把封柳河的聖旨送到吉林去了(所以吉林有個柳河縣),把封有盤山縣的聖旨送到這裡來了。

舊社會,皇帝是“金口玉牙”,明知道是錯了也不能改正。

從那以後,這裡就叫盤山了。

還有的傳說:當年雙臺子屬盤蛇驛管轄,府衙就設在如今的高升一帶。

傳說在清朝某年間,調來一個姓周的總管。他為官清正,時常到民間私訪。

當時,在雙臺子河南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惡霸地主,無惡不作。他看見村子裡有一個姑娘長的很漂亮,就把那姑娘佔為己有。那姑娘投河自盡了,她的瞎媽媽哭的死去活來,不久也死了。

過了很多日子,周總管私訪到這兒,才知道這件事。他判完案子心想:“這雙臺子是盤蛇驛的中間,要是把衙門設在這兒,為民辦事就方便了。”不久,他果然真就把衙門挪到雙臺子這兒來了。因盤蛇驛臨近閭山,就取了盤蛇驛的“盤”字和閭山的“山”字,更名為盤山廳。

後來,又改成盤山縣了。

遼東灣

在遙遠的遠古,渤海還是一片大地,大地上生長著豐茂的青草和樹木,只是中間有一片小水窪。有一隻大烏龜臥在水窪裡,餓了,拔脖吃口大地上的雜草;渴了,就伸出脖子喝口東海水。天長日久,大海龜就是這樣餓了吃,渴了喝,也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有一天,地神見大烏龜住在水窪裡,一不會興風,二不能作浪,只知道餓了吃,渴了喝,乾脆嚇一嚇它,讓它倒出水窪。於是地神令一隻大驢隱身草叢,待大烏龜吃草時,猛然跳起,“啊”地一聲大叫,嚇的大烏龜縮回脖子,再也不敢吃草了,“屬龜的喝風”這句俗語就是這麼來的。直到今天大烏龜的族類,不管是大龜還是小王八隻要咬上什麼都死不鬆口,但是一聽驢叫,立時鬆口逃走。這就是大龜當年受驚後遺留下來的病根。當年大烏龜受驚後從嘴裡掉下來的那口嫩草,掉到地上之後,又復活了。今天草類的骨節,就是那大烏龜留下的牙印子。

自從大烏龜受驢驚嚇後,再也不吃陸上的草了,只靠喝風活著,誰知地神並不饒它,又鼓動山神在東邊造出一道大山牆,堵死烏龜喝水的路,大烏龜被困在小水窪裡,又餓又渴。也不知又忍受了多少年,最後連小水窪裡的水也被太陽烘乾了,大烏龜的脊背也被曬起了一條條大裂紋。一日,大烏龜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猛然伸長脖子,瞪圓眼睛,爆發起火性,它身子突地一旋,“咕嘟嘟”周圍的大地都紛紛塌陷下去了,形成今天的渤海。它又用脖子狠狠一拱,“轟隆隆”一聲巨響,東山倒了一大片,這就是今天的渤海海峽。從此以後,地神和山神也不敢欺負大烏龜了。

盤錦還有這些關於地名的傳說~

趙圈河

傳說早年間,這裡是一片荒海灘。每年開春,直隸(河北省)白洋淀、文安窪、靜海一帶的漁民來遼東灣打魚,在這渤海灘頭搭起窩棚,修船、曬網、賣魚。秋後罷海,他們就收拾網具回鄉過冬。這兒又成了荒涼之地。

有一年,白洋淀的一個姓越的船家帶著女兒蘆花來這兒下海打魚。父親在海里撒網,女兒在岸上賣魚,指望掙一些錢秋後回鄉給家裡打發日子。一天,混江溝的漁霸來魚市收稅,一眼看中了正在賣魚的蘆花,要娶蘆花做他的小老婆。蘆花不依,漁霸叫手下的家丁連拉帶扯地搶回了混江溝。蘆花的父親聽說女兒被搶走,連夜趕到漁霸家說理,漁霸翻著兩隻鼠眼說:“你女兒偷了我的魚稅。想要她回去也不難,三天之內交我300擔鮮魚,就把她放回去”。“3天?30天也難打上三百擔鮮魚呀!”為了救女兒,蘆花的父親起早貪黑打魚還債。第三天早上,天還沒亮,蘆花忽然逃回來,哭著對父親說:“我已經被漁霸坑害,不能回家見鄉親們了,您多保重。”說完一頭栽進大海自盡了。蘆花的父親哭得死去活來,漁民們幫助把蘆花的屍體埋在海灘的一個高崗處。

不久,蘆花的墳上長出了一顆蘆葦。傳說這顆蘆葦是蘆花的魂靈。它橫穿發牙,沿著海灘越長越多,圈起了幾十里長的圓葦塘。海水漲潮落潮,又拉了一圈大河溝,人們就把這塊地方叫趙圈河。每年上秋漁民回鄉的時候,它就頭戴白花為蘆花姑娘致哀,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漁民們回來。

大家還知道哪些關於盤錦的傳說或者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