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还有这些关于地名的传说~

每个地方的名称的由来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咱们盘锦也不例外,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我们盘锦关于一些地名的传说。

盘锦还有这些关于地名的传说~

兴隆台

传说早些年,这地方离西海汊子不远,顺着清水沟船能开进海。大明年间,朝廷认为这里紧要,就修了大堡子城,还修了一溜子墩台。那时候,这台子跟前没有住户,一遇到战事,大堡子的驻兵才到这台子顶上点狼烟向京城报急。

赶临祖辈的祖辈来这里落脚的时候,这台子就塌了个大窟窿。其原由说是有条大长虫无故害了一个放牛娃的性命,爬到台子顶上避难去了。天神知道后,从天西北发来一股黑云,一阵霹雳闪电直冲台子猛轰,硬是把长虫精烧焦了,墩台也落了个碾砣大的窟窿。打那以后,这里便叫窟窿台了。由于这地方田荒土碱,庄户人一年到头汗没少流,累没少挨,日子过的总是亏空,老人说是窟窿台的屯名不祥,才使得家家年年都有“窟窿”。这还不算,就连驻守大堡子的徐领兵,也因窟窿台走了倒运。有一年金兵刚打过河,离这里还有百八十里呢,徐领兵就鞋底子抹油,跑到广宁去了。为啥跑?还不是窟窿台的窟窿正冲东南,交仗了也得出窟窿。来后,台子不点狼烟,没用了的窟窿更没人堵了。

于是,在台子跟前住的人家为图吉利,就把窟窿台改叫兴隆台了。

盘锦还有这些关于地名的传说~

双台子

传说明朝年间,朝廷在关外大筑边防。有一年,建筑工匠们在一个不到20户人家村落的小沟边上夯土筑成两座台子。这台子既不像烽火台,又不像炮台,它是里程标记还是备为作战时用之工事,都不得而知。

年月久了,两座台子经不起风吹雨淋,剥落侵蚀的很厉害。有一天,两座台子忽然塌倒。其中一台露出一块碑碣来。碑上刻有“台子沟,台子沟,台子倒了出码头”的字句。

台子倒后,果真小沟逐年扩展,水深沿陡,可航行三桅大船。

小沟变大河后,春秋两季关内载货大船成帮结伙来这里抛锚,装购粮谷、豆饼、芦苇、鱼虾……

由于船只往来,这个无名的荒凉小村也兴旺起来。行商店栈多了,粮站、榨油、酿酒作坊也相继开业。

小村无名,大船航驶、停泊实属不便。船工们听说这里有过两座台子,就顺口说:叫双台子吧!

从此“双台子”这一名字就传开了。

盘锦还有这些关于地名的传说~

盘山县

“盘山县没有山,放眼尽平原。”那么,为啥这里又叫“盘山”呢? 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县时,差官送错了封号。

盘山原名叫双台子,有一条小柳河绕城东而过。努尔哈赤原来是封这里为“柳河县”。当时,送信的两个公差把封县的圣旨拿错了,把封柳河的圣旨送到吉林去了(所以吉林有个柳河县),把封有盘山县的圣旨送到这里来了。

旧社会,皇帝是“金口玉牙”,明知道是错了也不能改正。

从那以后,这里就叫盘山了。

还有的传说:当年双台子属盘蛇驿管辖,府衙就设在如今的高升一带。

传说在清朝某年间,调来一个姓周的总管。他为官清正,时常到民间私访。

当时,在双台子河南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恶霸地主,无恶不作。他看见村子里有一个姑娘长的很漂亮,就把那姑娘占为己有。那姑娘投河自尽了,她的瞎妈妈哭的死去活来,不久也死了。

过了很多日子,周总管私访到这儿,才知道这件事。他判完案子心想:“这双台子是盘蛇驿的中间,要是把衙门设在这儿,为民办事就方便了。”不久,他果然真就把衙门挪到双台子这儿来了。因盘蛇驿临近闾山,就取了盘蛇驿的“盘”字和闾山的“山”字,更名为盘山厅。

后来,又改成盘山县了。

辽东湾

在遥远的远古,渤海还是一片大地,大地上生长着丰茂的青草和树木,只是中间有一片小水洼。有一只大乌龟卧在水洼里,饿了,拔脖吃口大地上的杂草;渴了,就伸出脖子喝口东海水。天长日久,大海龟就是这样饿了吃,渴了喝,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有一天,地神见大乌龟住在水洼里,一不会兴风,二不能作浪,只知道饿了吃,渴了喝,干脆吓一吓它,让它倒出水洼。于是地神令一只大驴隐身草丛,待大乌龟吃草时,猛然跳起,“啊”地一声大叫,吓的大乌龟缩回脖子,再也不敢吃草了,“属龟的喝风”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直到今天大乌龟的族类,不管是大龟还是小王八只要咬上什么都死不松口,但是一听驴叫,立时松口逃走。这就是大龟当年受惊后遗留下来的病根。当年大乌龟受惊后从嘴里掉下来的那口嫩草,掉到地上之后,又复活了。今天草类的骨节,就是那大乌龟留下的牙印子。

自从大乌龟受驴惊吓后,再也不吃陆上的草了,只靠喝风活着,谁知地神并不饶它,又鼓动山神在东边造出一道大山墙,堵死乌龟喝水的路,大乌龟被困在小水洼里,又饿又渴。也不知又忍受了多少年,最后连小水洼里的水也被太阳烘干了,大乌龟的脊背也被晒起了一条条大裂纹。一日,大乌龟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猛然伸长脖子,瞪圆眼睛,爆发起火性,它身子突地一旋,“咕嘟嘟”周围的大地都纷纷塌陷下去了,形成今天的渤海。它又用脖子狠狠一拱,“轰隆隆”一声巨响,东山倒了一大片,这就是今天的渤海海峡。从此以后,地神和山神也不敢欺负大乌龟了。

盘锦还有这些关于地名的传说~

赵圈河

传说早年间,这里是一片荒海滩。每年开春,直隶(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静海一带的渔民来辽东湾打鱼,在这渤海滩头搭起窝棚,修船、晒网、卖鱼。秋后罢海,他们就收拾网具回乡过冬。这儿又成了荒凉之地。

有一年,白洋淀的一个姓越的船家带着女儿芦花来这儿下海打鱼。父亲在海里撒网,女儿在岸上卖鱼,指望挣一些钱秋后回乡给家里打发日子。一天,混江沟的渔霸来鱼市收税,一眼看中了正在卖鱼的芦花,要娶芦花做他的小老婆。芦花不依,渔霸叫手下的家丁连拉带扯地抢回了混江沟。芦花的父亲听说女儿被抢走,连夜赶到渔霸家说理,渔霸翻着两只鼠眼说:“你女儿偷了我的鱼税。想要她回去也不难,三天之内交我300担鲜鱼,就把她放回去”。“3天?30天也难打上三百担鲜鱼呀!”为了救女儿,芦花的父亲起早贪黑打鱼还债。第三天早上,天还没亮,芦花忽然逃回来,哭着对父亲说:“我已经被渔霸坑害,不能回家见乡亲们了,您多保重。”说完一头栽进大海自尽了。芦花的父亲哭得死去活来,渔民们帮助把芦花的尸体埋在海滩的一个高岗处。

不久,芦花的坟上长出了一颗芦苇。传说这颗芦苇是芦花的魂灵。它横穿发牙,沿着海滩越长越多,圈起了几十里长的圆苇塘。海水涨潮落潮,又拉了一圈大河沟,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赵圈河。每年上秋渔民回乡的时候,它就头戴白花为芦花姑娘致哀,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渔民们回来。

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盘锦的传说或者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