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中國最貴重的不再是房子,而是這“兩樣”不起眼的東西?

對於中國未來什麼東西最“貴重”?如果你問10個人,可能會有10個不同的答案。各種學界也一直在預測分析,但大多都站在各自立場,答案莫衷一是。就拿房子來說,在20年前,估計很多人都不會想到今天的房子會這麼貴重!否則的話,砸鍋賣鐵、借空18個錢包也要整上兩套,說不定就實現財富自由了。然而,天下沒後悔藥可吃,“立足當前,把握未來”,才是現實選擇。

雖然,我們不少人沒能靠買房賺得第一桶金,但也應該知道自己當時為什麼就“不開竅”呢?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總應該瞭解一下“來龍去脈”,吸取經驗教訓,從而為未來分析奠定一些基礎吧。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兩個關於房子的問題分析。

10年後,中國最貴重的不再是房子,而是這“兩樣”不起眼的東西?

現階段,為什麼說房子是最“貴重”的東西?

第一個原因是:城市化形成的大量住房需求

中國有14億人,但在2000年時,我們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僅36.22%,嚴格意義上說,那時,我們還是以農業人口占據主導地位。但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均是高度城市化,城市人口占到總人口的80%以上,比如日本達到92%,美國達到了82%。換句話說,要成為發達國家,城市化不可逆。

根據社科院預測,2019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0%,這應該不是難事,因為2018年就已經達到59.58%。這與19年前相比,城市化率增加了近24%,平均每年都有1700萬人進城,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買房需求、教育需求。加之房子與教育的緊密關係,為了孩子,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會去買學區房,從而帶動了學區房價格扶搖直上。回過頭來看,擁有好學區的房子往往是一個地區房價的“標杆”,這勢必會影響到區域的房價。

那麼,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呢?按照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入門標準,城市化率應該達到70%以上,才會進入低速階段。按照過去幾年年均1%的城市化速度,大概還需要10年。10年以後,城市化率從70%到80%可能需要漫長的幾十年。

第二個原因是:投資渠道狹窄,房子具備了金融屬性

房子本來的屬性是用來居住。正常情況下,房子如果不居住,就失去了價值。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適合老百姓門檻的投資渠道少之又少,一些網絡上大肆宣傳的理財產品,不但賺不到錢,往往還可能血本無歸。無奈之下,人們只能選擇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房子似乎就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房子在我國被劃為不動產,屬於固定資產。

此外,這些年房價漲多跌少,人們發現房子不僅能保值,還能增值,不少人只要有一定的資金儲蓄就會選擇買房,即使僅僅付個買房首付款,月供還可以用租金衝抵一大部分,貸款還完了,還能留下房子,養老資產也好,給子女也罷,終究覺得是一筆劃算買賣。

第三個原因是:貨幣貶值預期存在,擔憂財富被稀釋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要買房子,就是擔心錢貶值,擔心好不容易賺來的辛苦錢被超發的貨幣稀釋了。這種情況,在過去確實存在。比如30年前一顆糖只需幾分錢,現在可能要1元錢,增長了好幾十倍。如果按照過去的速度,現在1萬元錢,10年後,可能就只有5、6000元的購買力了。

對此,我們也可以通過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來:貨幣供應量M2,在2010年時大約為72.5萬億元,而現在呢?根據央行發佈的2019年9月份M2數據看,已經達到195.2萬億元,10年時間,後者是前者的2.69倍,這也是人們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的重要原因。

所以,從以上3個原因可知,物以稀為貴,人們對商品房需求大,決定了現階段的房子仍是中國最貴重的東西。

10年後,中國最貴重的不再是房子,而是這“兩樣”不起眼的東西?

再等10年,為什麼房子不再是“最貴重”的東西呢?

前面我們談了現階段房子“值錢”的現實原因。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房子雖然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也會遵循經濟規律中的“供求關係”,長期貨幣政策,同時也受到政策影響,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因,簡單說一下:

一是供求關係。有機構報告說我們的空置房有5000萬套,也有媒體說我們的空置房夠16億人居住,這些數據無從核實,也未得到官方認可。不過,有一個官方數據是,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發佈的2018年數據顯示,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為39平米,這個數值與發達國家差距已經較小了。按照我們近3年的住房竣工量算,主要算保障房和商品房,每年基本在1500萬套上下,按照這個速度再發展10年,就是1.5億套,按照家庭戶均人數3人算,那麼,未來10年間,新增住房夠4.5億人居住。考慮到未來1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70%,新進的城市人口也不過2億,相比4.5億新增住房,房子顯然是過剩了。

二是長期貨幣政策。根據業內預計,隨著經濟增速進入“L”型,不再追求高速發展,而是質量發展,與之對應的貨幣政策也會配套,在2016年之前,M2雙位數的增長已經成為歷史。實際上,2017年和2018年的M2已經回到8%附近,2019年應該也是在8點幾。從這個趨勢看,貨幣增速與經濟增速一樣,都會趨緩。

三是受長效機制政策作用。對著住房市場由新房市場進入存量房時代,土地財政不可持續,那麼,此前時而出現的房產稅新聞,甚至一些人期待的空置稅,都不將再是傳聞。從這個角度看,房子的金融投資屬性將被弱化,投資炒房客也會被擠出樓市。因為,誰也不會傻傻的留著N套房被收費。如此,彼時也會有大量的存量房釋放到市場上來,與新增住房一道,形成足夠的住房供應量。當然,由於城市之間的差異,這種供求關係也會有分化。

因此,從以上3個因素看,隨著房子供過於求,房子也就不是最貴重的東西了。

10年後,中國最貴重的不再是房子,而是這“兩樣”不起眼的東西?

10年後,若房子不是最貴重,那什麼最“貴重呢”呢?

說到10年後未來什麼最值錢?有人說,肯定還是房子啊,即使房子老了還可以拆遷致富啊,不過,這隻能說是過去和眼下,那以後呢?也有人說是黃金。記得當年石油價格達到100美元一桶的時候,有人就說是石油。這些都需要時間來驗證,不過,據一位資深的投行大佬講,有“兩樣”不起眼的東西在10年後是最“貴重”的,來看看有道理沒?

一是人才資源。對此,不少人持懷疑態度,其中關鍵的一條理由是:未來隨著機器人普及,人連飯碗都沒了,還談什麼稀罕?事實並非如此。首先,經濟越發達,就意味著人工價格越貴,比如在發達國家裡,雖然很多商品很便宜,但涉及到人工方面,價格都是挺高的;其次,機器本身沒有思維,不能創新,都需要人來指導;三是很多東西都需要人的親身體驗,比如你在電視機面前看球賽跟在現場看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一些人寧可花幾千元買票觀看。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對人力方面的投資,不僅僅是多生孩子,不培養,不教育,或者只是拿個文憑,未來更需要有實際技能的人才。

二是土地資源。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土地不僅僅是我們住房建設需要土地,還有很多方面跟經濟發展需求一致,都需要大量土地資源。比如,大家收入提高了,對文娛需求增多了,那麼各個城市就需要土地建設文娛設施。還比如,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車子越來越多,就需要建設更多高速公路、軌道交通,而這都需要佔用大量土地。此外,城市化後期,光有住房還不行,還需要各種配套落地,比如醫院、學校、養老等設施,都需要土地,城市人口越多,就需要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與之配套的大量企業廠房也需要土地來支持。隨著可開發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土地無疑是未來最“稀罕”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