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歲半,只要不滿足他就發脾氣摔東西,怎麼辦?

大越哥兒121


孩子打人、發脾氣、摔東西?如何對孩子情緒管理,有哪些好方法?

如果寶寶已經形成了很壞的脾氣,經常的大喊大叫,打人,摔東西,家長意識到這是不正確的,積極找解決的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淘媽的經驗方法是,父母要潛移默化的影響,走進孩子的世界,明確孩子的真實情感,通過積極引導,制定規則,慢慢讓寶寶掌握自己的情緒管理。

一: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情緒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情緒環境要比任何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都要有效。孩子的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如果父母處理情緒問題,都是大喊大叫,孩子自然也會學這個樣子,當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自然要提高聲音對抗,所以,父母啥樣的情緒表達,孩子自然也會那樣,家長在管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先要認識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再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二:走進孩子的世界,明確孩子的真實情緒

家長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說孩子,管住自己的手,不要打孩子,對孩子的情緒管理,不要粗暴的打斷,沒有原則干涉,要走進孩子的世界。當孩子哭鬧時候,最應該做的是不去責怪孩子,也不是儘快讓孩子閉嘴,而且明確孩子情緒表達的真實原因。如果家長和孩子已經積累很久矛盾,例如爸爸因為寶寶淘氣,打過寶寶,寶寶一直討厭爸爸,總是打爸爸,不讓其接近,爸爸就要想辦法接近孩子,並讓孩子不牴觸你,切入口往往是遊戲互動,或者動畫片,爸爸扮演一個“袒護寶寶”的角色,並告訴爸爸愛他,任何困難爸爸都能幫他,慢慢孩子放下成見,喜歡和爸爸交流,才能真實的明確孩子發脾氣原因。

三:幫助、引導孩子的情緒

孩子有情緒時候,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他下一步該怎麼辦,例如寶寶跑到廚房摔倒了,哭的很厲害,此時第一時間不是訓斥孩子,說了廚房不讓你來,你非要來,摔了吧。而是,告訴寶寶摔倒了,的確很疼,媽媽摔倒也會疼也會哭啊,但是一會就不會痛了,告訴孩子摔倒會疼,疼可以哭的,但是一會不疼了,也就不用哭了。問孩子怎麼摔倒的啊?寶寶說廚房很滑,下次寶寶要確定地面是否滑,慢慢的走,就不會滑倒了。寶寶下次一定會注意,慢慢走,不去地面溼滑地方。例如,寶寶總我打你,心平氣和跟寶寶說,寶寶你說出來,打人的原因,就讓你打(不是真的讓打,只是讓寶寶說出他真是情緒),寶寶可能會說某種原因,這樣給寶寶一個合理解釋,一步步引導孩子,幫助他把情緒釋放出來,並緩解,建立寶寶對家長有安全感的依戀關係。

四:給寶寶制定規則

每一次情緒管理後,寶寶如果真的亂髮脾氣、打人的行為,要通過建立規則逐漸的改正。如果孩子現在脾氣很差,不能一下就明確他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說,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情緒立刻反彈,回到了以前路上。例如,寶寶亂髮脾氣,父母對其情緒管理後,告訴寶寶亂髮脾氣摔東西,是不對的,要有個小小的規則,你一天之內不能玩某某玩具(其實這個玩具寶寶平時也不玩),這樣孩子很容易接受了,因為他根本也不玩,不會牴觸這個規則,這麼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有規則這個東西,多次的規則順利實現後,孩子就默認了有規則這個事情,這樣逐漸改正那些因為不好情緒而出現的行為,促進提高孩子對情緒的處理能力和應對能力。

對寶寶的情緒管理,是一個完整的步驟,前提是父母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家裡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環境,自己都沒法管理自己情緒,沒法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的,第一步,從走進孩子的世界,覺察孩子真實的情緒來源,第二步幫助和引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吃產生,第三步在情緒處理後,給寶寶制定一個規則,引導寶寶新的行為。一個前提,三個步驟,形成一個很實用的處理情緒方式方法。


大馬猴看電影


不吃飯,愛哭鬧,脾氣大,摔東西,天下武林,唯我獨尊。近年的寶寶可真的是越來越難帶了啊!

家庭生活環境以及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塑性的關鍵。沒有壞孩子,只有寵壞的孩子。

一歲半的幼兒,語言行為模仿能力特別突出,大人說的話,大部分都能夠聽懂。

  1. 通過耳聽目看,幼兒就像一塊海綿,如飢似渴的充實著自己。只是孩子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壞的語言行為,大部分是幼兒主動聽到了,看到了,才能夠學到。所以家庭生活環境,以及大人們的語言行為,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2.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歲半的幼兒,對聲音畫面特別敏感,摔東西的行為,也許只是為了聽東西落地的聲音,或是為了看到易碎物品從完整到支離破碎的畫面感。家人們應當對此作出正確的引導。

  3. 現在的家庭對孩子特別的寵溺,對孩子任何不恰當的行為,總是拿孩子還小這個藉口來搪塞。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覺得幾個月的寶寶太小,而想著等他大了在教育,孩子學習能力的強悍遠超大人們的想象。即使寶寶還小,當他作出嚴重的不適宜行為,當及時阻止,並用嚴肅的語氣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幼兒發脾氣,哭鬧,摔東西,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是為了吸引或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這是人類天然的生存本能。

幼兒由於語言行為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哭鬧,摔東西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也會因為好玩而去做這些事情。

  1. 遠古時代,寶寶們只有通過哭鬧才能引起媽媽的注意力。餓了、病了或者遇到危險了,那些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寶寶早被淘汰了。情緒表達的各種方式,是人類進化的本能要求。


  2. 幼兒會通過哭鬧或摔東西的行為來吸引家長們的關注,但並不是故意找罵。他們只是因為想要大人陪著寶寶。

  3. 幼兒做錯了事情,通過摔東西或者哭鬧的方式,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避免大人們的懲罰。確切的說,寶寶是因為恐懼才去做這些事情。

幼兒可塑性非常強,家長們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幼兒知道有些行為是不可取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幼兒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傳身教!

  1. 家長們對自己的言語行為當有一個正面的榜樣,如果家長們自己說髒話,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會說髒話。家長們總是動不動發脾氣,孩子也學的會。所以,想教育好孩子,想成為好的家長,就要注重個人素質的修養。

  2. 呵斥打罵孩子,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幼兒的很多行為都只是在模仿,或者單純是為了有趣好玩而已。這個時候如果採取打罵的方式來說教,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

  3. 當幼兒發脾氣摔東西時,建議耐心的等待寶寶平靜下來,然後告訴他這種行為讓家長很不喜歡,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對於幼兒一些不恰當的行為,請家長們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不要無端發怒呵斥,容易給孩子留下陰影,也會讓孩子有牴觸和逆反心理。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耐心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言語行為。


美小護喵喵媽


深有體會,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愛發脾氣,而且特別愛哭,只要不滿足又哭又鬧,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很難受呀!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這個時期的寶寶,就是這麼愛哭鬧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一歲半的寶寶都會做什麼了?

第一,一歲半的寶寶都會走路,相比一歲以前的寶寶,他變得更加自由了,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了。

第二,一歲半的寶寶會說話了,但是表達不清楚,只會表達大概意思,大部分都是靠家長猜想孩子想幹嘛!

其次,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寶寶一歲以前,什麼話都得聽我們的。我們要做什麼?需要他做什麼?他大多情況都是服從,也不會向家長要玩具,不會強求要什麼吃的或者好玩的。他很服從我們的管理,即使有反抗的時候,他也不能怎麼樣,最多哭一哭而已。

最後孩子一歲半了,愛發脾氣了不滿足就摔東西,該怎麼辦?

第一,理解並且讚美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了,這時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我們需要理解他,並且讚美他,孩子發脾氣丟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擁抱,並且告訴孩子,我愛你。

第二,摔東西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情緒。

一歲半的孩子,他用語言表達不清楚,他肯能想要橘子,你卻給了他蘋果,他當然不開心了呀!不開心還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時候他只能通過情緒或者行動告訴你:寶寶不開心。這時候我們家長,應該詢問孩子,請問你是想要蘋果嗎?孩子說是,你給他蘋果就好啦。不要太多語言,也不要對著孩子發脾氣,孩子就是你的鏡子,你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這麼學。

第三,父母給孩子太多的“限制”

寶寶不能去摸,這個危險!寶寶這個不能放嘴巴,寶寶不是這樣吃飯的,寶寶走路慢點容易摔跤。生活中我們總是給孩子太多限制,試想一下,如果是自己要做什麼事情,身邊的人總是告訴你,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你會反感嗎?

我們太限制孩子的自由了,讓孩子很容易情緒化,這時,我們需要支持孩子,給孩子選擇,讓他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安全衛生都可以,身上髒了沒關係,洗衣服就好了。

第四,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

習慣是從小培養的,也是從現在培養的。孩子把東西摔了,比如摔玩具,摔了後,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撿起來,再給孩子。這樣的做法是錯誤了,孩子只會認為,我一摔什麼東西,家長都會給我撿,這個遊戲真的很好玩。如果摔玩具,應該這樣做:撿起玩具,並且告訴孩子,孩子你摔玩具後,玩具不喜歡了,這個玩具不能再給你玩了,然後把這個玩具收起來。下次還在再丟任何東西,也用這個方法。最後孩子保證不會再摔東西了。

最後告訴父母:

一定要理解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摔東西發脾氣很正常的,不用大驚小怪。更不要打罵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根本分不清對於錯,他只明白自己的需求,哭鬧就是他表達的一種情緒。多一點理解,多一些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