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到底是如何造假的,要如何鑑別老白茶的真假呢?

閆孫


我們先來看下當前商家用新白茶做舊冒充老白茶的幾個手法吧。

1、加水揉捻

自然存放多年的老白茶,茶湯更紅,湯感更稠,滋味醇和,造假者為了達到茶湯快速呈紅色的假象,會通過加水、揉捻等方式偽裝老白茶。因為揉捻使細胞破壁,變成有氧發酵,再添加水以後,能夠讓茶快速發酵,內質提前反應,使其具備老白茶的特點,不易辨認。


2、新老拼配

因為老白茶在最近幾年才開始模仿普洱茶的工藝進行壓餅,所以部分商家也會仿照普洱茶拼配的手法,用一些老白茶和白茶的新茶摻在一起,然後當成老白茶去出售。

主要就是“借鑑”普洱茶壓餅的撒面手法,將新茶作為茶芯,然後在新茶的表面撒上一層老白茶,再壓成餅。這樣僅從外觀上來看,就會是一款老白茶的茶餅了。

3、倉儲人為加速轉化

和普洱茶的倉儲一樣,白茶的存放,也可以通過改變倉儲環境來影響它的轉化。真正意義上的老白茶,大部分都是在溫度溼度適宜、通風透氣、清爽無雜味的環境下緩慢自然發酵而成的,這樣才能有老白茶應有的良好品質。

人為加速白茶的轉化,會製造出高溫、高溼、通風不暢的倉儲環境,使白茶的內質活動加快,從而達到接近老白茶發酵的效果。但這樣的茶葉與自然轉化的老白茶還是有差別的,口感會很不一樣。

4、利用"渥堆"高溫發酵

有些無良商家會利用快速發酵的方式使茶葉顏色迅速氧化,茶葉看上去暗黑一片,而陳年老白茶經過自然轉化後,會以黃褐色、紅褐色、灰黑色葉片為主,不可能是單一的黑色。5、高溫烘乾造假

它和渥堆、揉捻、加水等造假不同,是在白茶的乾燥過程中做的貓膩,主要是乾燥時加大火候,讓白茶變黑變老。不過這種工藝做出的白茶在氣味上會有焦味和煙味,甚至會有糊味,非常影響茶葉品質。

6、利用"暴曬"造假經過“暴曬”的白茶,顏色上會有棕黃色、鐵鏽紅色甚至黃綠色,品相看上去沒有破綻。而且這種茶的香氣會讓人誤認為是日曬的香氣,其實是高溫導致,但這種假白茶的葉底大面積紅鏽色,一看便知。


下面再教大家幾招辨別新老白茶的方法:

1、看外觀

  一般情況下,老白茶會被壓成茶餅或茶磚,當我們拿到茶餅(磚)時,首先觀其外表。真的老白茶,由於陳年,外表被氧化,整體會呈現暗色,但色澤均勻;而做舊的老白茶,往往色澤不統一,有些地方呈暗色,而有些地方又發亮。

撬開茶餅,內外一致

  2、撬茶餅

  接著,我們可以撬開茶餅(磚),如果是真的老白茶,撬開後的茶葉與未撬開時的表面是統一的;而假的老白茶,往往是表面發酵做舊,而撬開後,裡面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外觀和色澤。

  3、觀湯色

  真的老白茶,沖泡出水後,湯色呈黃色或琥珀色,年份越長湯色越深,但無論如何,色澤都是透亮鮮明,絲毫不渾濁。而做舊的發酵後的老白茶,尤其是已經變質的白茶,湯色往往渾濁不堪。

  4、品茶香

  真的老白茶,會有一股濃濃的藥香,聞之沁人心脾,隨著年份的增加這股香味會逐漸加強。茶湯入口,甘甜生津,藥香融入柔滑、粘稠的湯液中,經由喉嚨直擊心窩,回味無窮。而假的老白茶,聞起來出來一股發酵後的茶湯味之外,別無其他。

  5、看耐泡度

  真的老白茶,泡過十幾泡之後,湯色和味道依然不比初泡時差多少;而假的老白茶,到了十幾泡之後早已淡而無光,索然寡味。

13年陳老白茶葉底

  6、辨葉底

  真的老白茶,即使是陳期十多年以上的,經過多次沖泡後,葉底仍然可以看到棕色;而假的老白茶,有些因為發酵過度,沖泡後的葉底往往呈黑色。

 


懂茶帝


白茶,不炒不揉,只經萎凋與乾燥。天然的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葉中的營養物質和保健功效,滋味平和、香氣自然。越陳越香的特性更是深得茶友追捧,可是品質到位的陳年白茶十分稀缺,於是各類做舊白茶層出不窮,渥堆做舊便是其中最顯著的一類。

優質老白茶本是稀缺資源。可如今市場上卻越賣越多越賣越亂,喝過正宗老白茶的便不難發現,這類價格低廉的“老白茶”實際都是渥堆做舊茶,沒有活性,不具備收藏價值,品飲的體驗感也極差。與真正的優質老白茶完全沒有可比性。

查看圖片細節可以發現,這款白茶條索扭曲,完整度低,葉片顏色暗沉,且色澤一致性高。初步可以判斷這款茶是萎凋中後期渥堆處理,在萎凋過程中茶梗含水量比較高的情況下進行渥堆,經過翻動,條索扭曲呈S型,葉片在堆積過程中無法舒展,褶皺較多,渥堆過程中含水量較高,梗葉變色程度趨於一致。很顯然這款茶屬於做舊茶。

在實際生產中往往有兩種情況:一、是故意做舊,刻意為之。在萎凋過程中特意渥堆發酵,形成老茶外觀的品相,銷售過程則虛報年份,再以極低的價格出手,這種茶對於初入行的朋友還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二、是白茶製作過程遇到不可控因素,導致茶葉過度發酵,致使成品顏色較深,而這類茶又不忍心倒掉,當新茶賣又沒人認可接受,乾脆謊報年份,還可以抬高價格,一舉兩得。

茶友在選購老茶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辨別,正常的年份茶,條索清爽,葉片舒展,茶梗挺直居多;由於多年自然轉化,年份不同,顏色呈現的深淺也不同,不同等級和部位的顏色也不同,如果年份不是格外老,壽眉級別老茶葉片一般是多種顏色夾雜,不至於像圖片中如此統一。

茶終究是拿來喝的,茶湯的濃厚度、茶香的馥郁純淨度最能說明問題,對於老茶客基本是一喝便知。此類做舊茶不僅口感淡薄,香氣弱,而且內含物質過度發酵,失了活性,不僅品飲價值不高,也沒有任何收藏價值,大家需要擦亮眼睛。

我們在原產地,經常接待一些遠方來尋茶的茶友,在他們的概念中,白茶都是黑乎乎的,來到原產地才發現,原來白茶是清清爽爽的。可見,即便資訊已然如此發達,許多信息的傳遞還是十分閉塞。許多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僅是身邊的熟人,固定的圈子,而某些觀念一旦建立,固化之後便又很難改變。除非有一些權威的、震撼的衝擊,才能讓他們有所接納。

正確認識白茶,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斷的學習與探索,開闊認識,精進理解,久久為功。在文化理論學習中積累;在工藝實踐中摸索;在品評審驗中更進;在交流研討中審思,方能逐步提升認識,方能對白茶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