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到底是在今天的哪里?

无笔


苏武牧羊,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信仰标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汉武帝时期,汉匈爆发了全面的战争冲突,但自从大将军卫青将匈奴赶至漠北后,双方的实力天平就已经发生倾斜,匈奴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袭扰,相反,汉朝越来越占据外交的主动。

其实苏武出使匈奴的目的并不单纯,双方虽然表面讲和,但派出的使者多有刺探军情的意味。

而苏武也不例外,他是带着武帝的秘密圣旨前往的,其实这在两国外交方面也无可厚非,毕竟都是以本国利益至上。

但苏武却被自己的“猪队友”张胜给坑了,张胜为了邀功,秘密联合虞常想谋害卫律,结果事情败露,单于恼怒汉使的“不安分”,领头的苏武自然首当其冲。

百般威逼利诱之下,苏武拒不投降,单于无奈,把他送到北海牧羊。

当时的北海究竟在哪里?

关于苏武牧羊的地点,史学界其实早有定论,那就是现在位于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这点毋庸置疑。从秦汉一直到隋唐,贝加尔湖就是以“北海”名称出现。



当时匈奴在漠南几乎已被汉朝歼灭,势力已经转移至漠北。

那么,匈奴单于囚禁苏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主要就是要迫使苏武像李陵一样投降,而把他迁往远离汉朝的贝加尔湖,能最大程度打消他抗争的斗志。

况且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虽然长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天寒地冻的状态,但通过汉书的记载可知,苏武以野果和地鼠为食,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是可以维持,毕竟匈奴单于并没有想直接杀了他,而是想招抚为己所用。

虽然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武牧羊地点在今天甘肃的民勤县苏武镇的白亭海,不过我认为有点牵强附会。

首先,霍去病剪除匈奴右翼,河西走廊正式连接华夏,当时民勤的旧称武威县已经纳入西汉版图。


而且“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是在武威县和宣威县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一点在民勤的县志中有证可考。

其次,就算当时民勤县在当时的归属存疑,但它距离西汉武威郡不足300公里,前方就是自己的国家,我不认为这对瓦解一个人的斗志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此,贝加尔湖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争论过多反而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

苏武牧羊存疑

先声明一点,我对苏武誓死不降的事迹深信不疑,对其民族大义感佩至深。但苏武北海牧羊的事迹我认为有点疑问。

首先,单于给苏武定的条件是公羊下崽,方能使他返回汉朝。既然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能吃地鼠和草实,为何不能杀羊充饥?

其次,这件事乃是苏武回国后的口述,史学家可能为了宣扬苏武精神,未免有夸大之处。况且苏武在匈奴,单于为他娶妻生子,是一心想重用他,生存条件未必有如此苛刻。

不过,苏武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的根本,面对荣华富贵的威逼利诱,仍然不屈服,不忘本,不更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吗?

我们不应该忘记另外一个人。

此人是当年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名叫常惠。他和苏武一样,同年被匈奴扣押,与苏武一同在19年之后回归汉朝,他坚强不屈的品格丝毫不逊色于苏武。

后来匈奴联合龟兹入侵乌孙,乌孙向汉朝求救,汉宣帝派常惠做右将军,打败了匈奴,惩治了杀害汉使的龟兹大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大汉的尊严。只不过,他的事迹隐藏在了苏武牧羊的光辉背后。



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在清朝前期彻底失去了和我国的联系,作为拥有世界罕有的淡水资源,不得不说是一件重大的损失。


小小嬴政


“苏武牧羊”的歌曲里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那北海是现在的哪里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原苏联的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

另一种说法,是指甘肃省民勤县的白亭海。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因为:

一、在民勤有苏武庙的旧址。

在”民勤县志”中,记载有“苏武庙台”,庙台上有块古石碑,上面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虽然现在不存在了,但这里的苏武庙,就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的。

中科院院士、我国草原生态学权威专家任继周先生,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发现北海就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任先生还与兰州大学的两位学者——张自和、陈钟撰写了《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并公开发表,予以佐证。

在2003年,任先生得知了武威市民勤县有—个苏武庙,还有—个苏武山。他认为,民勤这样偏远的地方,又是久远的古代,不会凭空修建一座苏武庙,更不会做一个假古董苏武山。

二、北海很可能是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

在解放前出版的镇番县,即民勤县的地图上,还有“白亭海”图斑。北海,很可能就是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因为西北话的“北(bei)”、“白(bai)”两字发音极为相近,传着传着就变了。

记得上小学时,只听过”逼上梁山”,没有见过书。一天,一个女同学考我,问我”逼”是哪个字?因为我们家乡话里,”逼”与”北”的土话发音是一样的,我就回答了”北”,以为是”北上梁山”呢。

三、《民勤县志》有苏武牧羊的记载。

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县志》中,记载有”苏武山”、“苏武庙”等,都从文字上印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在民勤的“要地”条目中,还记载有“苏武山,距民勤县东南三十里,相传为汉中郎将苏武牧羊的地方。

四、古诗词里描述了苏武牧羊的地方。

浩荡去乡县,飘飘瞻节旄。

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

这是盛唐诗人高适的诗。其中的”浩荡”,描写的就是诗人的出发地——民勤”白亭海”地区浩淼的水势和辽阔的草原。”节旄”就是指苏武庙了。

温庭筠的《苏武庙》里,”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此诗中,不但详细描述了苏武庙的古老,还明确指出了苏武牧羊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地点”塞草烟”、”陇上”。陇上就在甘肃。

五、民间传说更确切地说明了苏武牧羊在民勤。

在甘肃省民勤县,曾经有一乡,叫羊路乡,就是因为苏武牧羊时常走此路而得名。羊路乡还有一村,叫苏武村,有一山叫苏武山。


这山上原来有座苏武庙,后来被毁了,为了纪念苏武,就把原来的羊路乡和新河乡合并成苏武乡了。

以上五点,都在阐明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如今的甘肃民勤。

虽然,目前对苏武的牧羊地尚存疑问,但苏武牧羊19年,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宁死不屈,受尽了折磨,历尽了艰辛,”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终不辱节。

汉宣帝之所以把苏武列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就是为了彰显苏武的节操。

现在,无论是苏武山、牧羝泽的命名,还是苏武庙、苏公祠的修建,都反映了民勤人民对苏武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钦佩和崇敬。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如果说霍去病是华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最高荣耀,那苏武就是大汉民族的精神砥柱和不屈意志。

作为一个汉朝使臣,苏武真正做到了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华夏精神?



苏武被匈奴扣押前后时间长达19年,匈奴单于用尽各种办法,引诱、威胁、逼迫、消磨苏武的意志,可是作为汉臣使臣的苏武,软硬不吃,不惧身死,不畏酷寒,勇敢、坚强的活着,足足从一个壮年人熬到了老年人,匈奴单于和汉朝皇帝汉武帝都去世了,苏武还活着,只为了回到汉朝,回到故乡,不辱汉节!

苏武出身官宦子弟,父亲苏建多次跟随卫青出战匈奴,因迷路被贬为庶人,后来出任代郡太守,苏武因为父亲的原因,很早就做了郎官,公元前100年,汉匈暂时和解,汉武帝派出以苏武为首的使臣团一百多人出使匈奴。



因为代表团的副团长张胜无意卷入匈奴内部的一次叛乱,匈奴单于扣留了整个汉朝使臣团,苏武得知事情后,准备自杀,但被手下的张胜和常惠救了下来。

之后匈奴单于派人来审讯苏武,苏武感觉受到污辱,于是拔出佩马刺向自已的胸腹准备自杀,结果被匈奴人费了好长时间,才救了回了,之后苏武就被匈奴人软禁了。



苏武伤势好转之后,匈奴单于派自幼生长在汉地的胡人卫律来招降,可是苏武连死不怕,更不会投降匈奴了。但匈奴单于不甘心,于是找了一个大地窖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吃的喝的,苏武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吞毡毛,一连几天,苏武也不屈服投降,单于没有办法,于是就把苏武转到了北海。

《汉书苏武传》对此的记载是: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这话意思就是:于是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回归汉朝。

公羊能生小羊吗?当然不能,匈奴人的意思明摆着就是不会放苏武回汉朝的,可是苏武呢?毫不犹豫在北海生活了19年,遭受了无数艰难险阻,只为了能活着回到汉朝,完成这一次出使匈奴的使命。

那么这个北海在哪里呢?



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位于今天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离当时的汉朝都城长安有2000多公里,离今天的蒙古国边境有111公里。在当时属于匈奴人的势力范围。

匈奴人的祭祀圣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离北海(贝加尔湖)只有一百多公里,当年汉军主帅霍去病大破匈奴,最远就是到达了贝加尔湖沿岸,并在湖边补充水源,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饮马瀚海“。



北海也叫瀚海,《汉书苏武传》记载: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单于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苏武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符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苏武没有粮食吃,又不愿意吃羊,只能另外想办法获得吃的食物,而贝加尔湖沿岸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食物系统,除去田鼠贮藏的食物,苏武根本吃不饱,要知道苏武在这里待了19年。

苏武是西安人,一直住在汉朝与匈奴的边境地区,为什么苏武不逃走呢?



很简单,没有条件逃走,从北海到汉朝中间有两千多公里,如果按一天走十里路算的话,要走一年,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马匹才能顺利到达汉朝,可苏武没有,就算有,还要穿过匈奴人的地盘,苏武不具备逃走的条件。

关于北海是哪里?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北海是甘肃的白亭海,另一种说未能是说北海是宁夏中卫寺口。



白亭海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北部湖区,在当时属于汉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一直打到漠北,而漠南基本上无匈奴的王庭,这个白亭海就在漠南的河西走廊,当时的匈奴不可能控制这里。

况且现在的白亭海已经干涸,变成了一片盐碱地,也许当年是水草丰满的地区,但是既然会干涸,肯定湖区面积不大,不可能被称为”海“,所以北海不可能是当年的白亭海。



中卫寺口位于宁夏中卫市宣和镇南20公里处,因为寺口古称北海,所以这个地方也曾被当成苏武牧羊的地方,现在还有苏武牧羊的遗址。

这个中卫寺口只是与北海同名而已,因为这里没有海,也不可能是北海,中卫寺口离当时的汉朝都城长安只有600公里左右,离汉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只有200公里左右,苏武牧羊的地方也不可能离汉朝这么近,否则苏武肯定会想办法逃走的。



中卫寺口这个地方多是后人附会的,不可能是苏武牧羊的地方。

所以,苏武牧羊的地方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的贝加尔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苏武牧羊北海边啊,汉朝的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

更准确一点,就是位于贝加尔湖的色楞格河口地区,在今天俄联邦布里亚特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西部。

现在大家说苏武牧羊,多数歌颂苏武不屈不挠的精神,苏武精神确实是不屈不挠,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匈奴单于的胸怀。

如果匈奴单于像汉武帝那样喜欢杀人的话,张骞、苏武可能都没有好下场,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会受阻。所以,匈奴相对来说,还是讲原则的,这跟后世的很多游牧民族不一样。

———————————————————————————————————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HK君和你一起读历史、地理和军事!


HK君


“苏武牧羊”这件事最早见于《汉书》的记载,说的西汉时期的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放羊。但苏武为了保持汉臣的忠节,留居匈奴19年而不向匈奴人乞降,直到汉昭帝时期才被放回到祖国。那么,苏武牧羊的北海到底位于今天的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苏武不幸卷入了匈奴的内乱。匈奴人将他抓捕后,不断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投降,但都没有成功。因此,愤怒的匈奴人把他赶到了遥远的北海边上牧羊。

不过,苏武在历史上牧羊所在的“北海”究竟位于何处,后世说法也是不一的。目前,国内的主流历史一般认为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附近。


《汉书》有一段记载说,丁零人偷盗了苏武的羊群,使得他再次陷入贫困。而根据俄罗斯的考古研究发现,贝加尔湖就是汉代的丁零人主要活动的地方之一,比较符合《汉书》的记载。

此外,国内倒是也有一些地方自称是历史上汉臣苏武牧羊的“北海”。比如甘肃省武威市的民勤县,当地有苏武山、苏武乡、苏武庙、苏武碑等等。此外,内蒙古的巴彦淖尔也自称是历史上的“北海”。不过,这些地方其实都是为了旅游造势宣传,跟汉代的北海关系不大。



世界人文通史





答:说起来,苏武真是个悲催的人儿。

苏武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是代郡太守苏建。

凭借着这层关系,苏武和兄长苏嘉、弟弟苏贤都晋身仕途,官拜郎中,后升任栘中厩监。

不过,苏武的命苦,倒霉,于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

出发前,苏武也觉察到此行乖舛,十去九回。

匈奴人狡诈多变,有时候对你千依百顺,热情似火——那是他有求于你;有时候对你翻脸无情,冷若冰霜,磨刀霍霍——那是准备要吃你血肉、榨你骨髓。

即使这样,汉武帝还是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经常上当受骗,苦的是一大帮臣子、以及数不清的大汉子民。

不说别的,单说苏武出使之前,匈奴就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

既然这样,汉武帝为什么还傻乎乎地派苏武出使?

原因是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他主动向汉武帝献媚示好,说:“汉朝天子就是我的爸爸。”

汉武帝被他这波彩虹屁吹昏,龙心大悦,遣苏武携带大批礼物赠送给懂礼貌、会来事的新单于。

因此,苏武就像一只鲜美肥白的小羔羊,巴巴地投入虎口。

不过,凭心而论,苏武被单于扣留,还真不怪单于寡情薄义,全是一个人所致。

这个人,就是跟随苏武一同出使的副中郎将张胜。

张胜此人,好大喜功,一天到晚,总想着中五千万彩票,升官发财。

到了匈奴,他无意中得知缑王与虞常等人正在暗中策划谋反,准备绑架单于的母阏氏投奔汉朝。

张胜觉得中奖的机会来了,踊跃报名参加。

结果,事泄,张胜和缑王、虞常等人被单于一锅端。

苏武是中郎将正使,张胜是副中郎将副使,两人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苏武没有参加张胜等人的阴谋。

而且,当张胜被捕后,苏武不等人家来捉,早早动手自杀了。

当然,苏武自杀没有成功,被单于救活过来了。

单于佩服苏武是条硬汉,热情劝降。

苏武宁死不屈,还说了许多很伤单于自尊的话,于是被单于迁至北海放羊,放清一色的公羊。

单于皮笑肉不笑地对苏武说:“阿武啊,好好爱护这些羊,哪天有小羊出生了,我就派人送你回长安。”

到了北海,苏武终于弄清楚了单于给自己的全是公羊,他气炸了肺。

但气炸肺又有什么用?

而且,虽然他可以在这个时候自由自在地选择自杀,但他已没有了自杀的勇气。

那么,就保重身体,好好地活下去吧。

苏武历尽艰辛,在匈奴留居了十九年!

补充一下,苏武归汉后,年事已高,膝下无儿无女,非常孤苦。

汉宣帝善解人意,说:“苏武你在匈奴混了那么久了,在匈奴必定有女人,并且生有子嗣!”

苏武忸怩不安,老老实实回答说:“苏武在匈奴的确有女人,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苏通国。”

这个苏武,归国之前,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娶有匈奴女人,把这事儿捂得实实的。

为此,汉宣帝不得不大费周折,派人去把苏通国弄了回来。

至于那个匈奴女人,苏武是坚决不要了。

可怜的匈奴女人,曾经在冰天雪地里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过苏武冰冷的心,到头来,却落到了抛弃的下场,她的命运,其实比苏武更苦。

那么苏武牧羊的北海到底在哪里呢?

北海也叫瀚海,就今天的贝加尔湖,是霍去病“饮马瀚海”的地方,是世界第一深湖,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今天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

当时的人不知它是湖,放眼水接连天,以为是海,冠以北海之名。


覃仕勇说史


苏武于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后被匈奴人扣留,当时的匈奴单于知道苏武在汉朝非常有名,便想方设法的劝降于他,然而面对匈奴人的威逼利诱,苏武保持了高度的爱国情操,拒不投降匈奴,最后匈奴人将他迁至北海,让他在那里牧羊,还说等公羊生下小羊他就可以归汉,其实匈奴人这么做就是要消磨他的意志,就这样苏武在北海放了19年的羊,直到汉昭帝时期才得以归汉。

那么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答案就是如今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位于今天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大草原的北部,是世界第一深湖,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在西汉时期叫北海,丁令人居住于此,后丁令人被匈奴打败,成为匈奴人统治下的一个民族,由此北海被匈奴人所控制。

后来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归降汉朝,而北匈奴则在南匈奴和汉朝的共同打击下向西迁移,于是贝加尔湖随着南匈奴的归降而成为汉朝的属地。

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匈奴的再一次分裂以及大量匈奴人的南迁导致匈奴人在北方草原的势力持续减弱,鲜卑人逐渐取代匈奴人成为北方蒙古草原的霸主,于是贝加尔湖成为鲜卑人的属地。

五胡十六国后,鲜卑族中的拓跋部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北魏政权,并逐渐统一北方。于是北方草原又被崛起的柔然占领,而贝加尔湖则被高车人占据,高车就是曾经的丁令人的后代。

南北朝结束后,中华大地再次一统,此时的北方已经是突厥人的天下了,于是突厥人占据了贝加尔湖,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于630年被大唐所灭,西突厥于657年被大唐所灭,突厥灭亡后,唐朝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以便管理这一地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首次将贝加尔湖正式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后来北方契丹人崛起,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也控制了贝加尔湖,再后来女真人崛起建立金国,他们攻灭辽国后贝加尔湖也成了金国的领土。

12世纪蒙古人崛起,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多次大败金人,1234年金国灭亡,贝加尔湖成为大蒙古国领土,即便是后来大明建立,蒙古人北逃,贝加尔湖依然被蒙古人所控制。

到了14世纪,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15世纪莫斯科公国多次击败蒙古人并不断的向西伯利亚扩张,势力逐渐扩大到贝加尔湖地区。到了16世纪30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皇俄国正式成立。

清朝建立后,沙俄持续向东扩张,并开始占领清朝领土,公元1689年即康熙二十八年,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使得中国正式放弃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土地。公元1727年即雍正五年,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该条约使得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南及西南的土地。从此贝加尔湖完全成为沙俄领土,中国也彻底失去了贝加尔湖。


咸鱼闲聊


据史籍记载,苏武牧羊的地点是北海。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但是,近年来又出现北海在宁夏、甘肃、内蒙等多种说法。

这里面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利益。苏武是历史名人,他牧羊的地方当然是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

在我查找资料时,发现了一篇游记,可以说是对北海就是贝加尔湖的一个重要旁证。游记的作者在贝加尔湖游玩时,发现了一批长着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当地居民。如果,他们在说话时口里蹦出来的不是叽哩哇啦的俄语,真会让人觉得这些是中国人的错觉。

作者一打听,原来这些人生活在俄罗斯的蒙古人后裔,被称“布里亚特人”。在交谈中,这群“伪中国人”主动告诉作者,他们祖祖辈辈都流传着苏武在此牧羊的故事。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苏武“是个好人,帮过布里亚特人很多忙”。

大家知道,传说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中国本土和贝加尔湖相去甚远,如果苏武牧羊不是在贝加尔湖,那么这样的传说绝对不会在今天的布里亚特人中流传。

举一个例子,我们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但这都是书上看来的,不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而关于本地的一些传说,却往往是先辈们口口相传的。

也就是说,只有与自己的群体相关的,才会是口口相传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妨合理的推测一下。当年,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条件十分恶劣,但苏武坚持了下来,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得到当地居民的赞誉。更重要的是,苏武有文化,想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帮助当地居民调处纠纷、开启民智,甚至还救过不少杀,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崇高威望。于是,他的故事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我认为,这个传说是证明北海就是贝加尔湖的重要证据。


鄣南煮史


苏武,一代名臣,忠肝义胆,不为五斗米折腰,虽然被匈奴俘虏,但所表现出的忠贞之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据历史记载,苏武曾经被流放牧羊的地方,位于现在的武威市民勤县。

小雪第一次知道苏武这个人,是在陕西秦腔经典折子戏《苏武牧羊》中的选段,苏武被俘,远在草原牧羊,而同被匈奴俘虏的李陵却甘愿臣服于匈奴单于,并被重用,他们在大雪之中相会,终不欢而散。那么,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到底在哪?小雪就为大家娓娓道来。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奈何中途生变被擒,他忠肝义胆,宁死不屈。大单于眼看苏武不肯归降,就让他去北海牧羊,过着艰难的日子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刘彻的圣旨,出使匈奴,当时,西汉和匈奴连年征战,而新上任的单于且鞮侯希望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于是,答应刘彻,希望释放两国被捕的侦察兵。

苏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刘彻命为中郎将出使匈奴。本来这次的旅途,应该是一帆风顺的,谁知道匈奴内部出现反叛。

匈奴内部和随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张胜达成共识,希望举事,然后给西汉好处。结果,事败,大单于认为这是苏武和其手下的一个阴谋,就把苏武俘虏了。

被单于俘虏后,苏武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定,他的心中只有祖国,纵然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也不会归降可恶的匈奴。

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什么面目归汉!

苏武这个人就是这么的倔强,他宁愿慷慨赴义,也不愿意答应单于的请求。单于敬佩苏武的气节,苏武越是这样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态度,单于就越想让他归降。

苏武和李陵是好朋友,他俩同是汉朝名臣,而李陵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他答应了单于的要求,归降匈奴,并受到单于的重用,成为大将军。而苏武这次被俘,李陵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苏武的坚贞不屈,更让单于抱定了必须征服他归降匈奴的决心,于是,让他去北海牧羊。如果公羊能够生下小羊羔,就放苏武回到西汉

李陵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苏武被单于发配到了北海,日夜忍受着风雪的摧残,饿了就吃雪,冷了就窝在草堆里,他似乎一夜之间白了头,两鬓长出了很多的白发。

李陵出于好朋友的关心和单于的旨意,来北海劝降苏武,被苏武狠狠地说教了一番,自觉理亏的李陵再也没有坚持,他希望苏武以暂且归降之计趁机逃回西汉,被苏武言辞拒绝了。

而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据中科院院士任继周院士和他的团队考察和佐证,位于现在武威市民勤县。当地有苏武庙、县志等等,都可以佐证,武威市民勤县就是苏武曾经流放的地区。另外,《汉书李广苏建传》也有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根据当地的习俗,也印证了典籍中关于苏武牧羊的记载,也是现在的武威市民勤县。

关于自己的好朋友苏武,李陵是这样评价的: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的民族气节,足以彪炳历史史册,后来,在匈奴被扣居十九年后,苏武回到西汉,汉宣帝为了表彰苏武的功勋和民族气节,把他封为了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命, 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却被囚禁于北海牧羊19年。但北海在什么地方?历史上似乎一直都不大清楚。

清代王先谦所撰《汉书补注·李广苏建传》:“唐书地理志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 冰坚时马行八日可渡, 海北多大山, 即此北海也。今曰白哈儿湖, 在喀尔喀极北, 鄂罗斯国之南界。”

这里所记“白哈儿湖”,就是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图片)


但在国内却还有另一种看法,那就是苏武牧羊的地方是甘肃省的民勤县。

《苏武庙》有这样一段话写到::“苏武魂断汉吏前,古祠高树两枉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通过这一段话的描述,明里可以看出苏武庙外在的形象,但暗地里却暗示着,苏武放羊的地方在陇上一带,与边塞相隔无几,这里的归塞指的的就是甘肃陇上地区,具体说来就是后来的民勤县。

在甘肃省的民勤县,曾经有一个乡叫做羊路乡, 据当地人说是因为苏武牧羊所走之路 (羊肠小路) 而得名。羊路乡有一个村子叫苏武村, 有一山名曰苏武山,山上曾有一座苏武庙,但 后来被毁了。如今这里的人们, 为了纪念苏武, 把原来的羊路乡和新河乡合并而成立苏武乡。从这几个地名中, 我们可以看到甘肃人民对苏武的爱戴, 并从一个侧面它也印证了苏武牧羊的坐实地——即甘肃民勤县。 《民勤县志》记载道:,在民勤的“要地”条目中,记载有“苏武山, 县东南三十里, 相传为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 为邑东南屏障, 见疆域图。”
民勤县存在过苏武山、苏武庙、苏公祠、苏武牧羊处、苏武山墩等系列古迹, 都从文字上印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民勤县苏武山上的苏武庙, 据明《镇番卫志》也记载道:“洪武初犹觑其迹, 因知为先朝之制”。这也能证明苏武牧羊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处。

唐朝诗人——温庭筠也写描了《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诗中不但详细描述了苏武庙的古老, 这里还明确指出了苏武牧羊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地点“塞草烟”“陇上”,即甘肃省地区。

然而对于温庭筠所说的这一事实, 早在《汉书·李广苏建传》里已经提到了。先是“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 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各置他所”,19年后,“言武等在某泽中”。这里我们可见, 苏武并非一直被严格控制在北海19年整, 而是随着时间和汉匈关系的缓和, 逐渐宽松起来, 牧羊的地点也由原来的“北海”, 迁徙到了“某泽” (某泽即民勤一带的休屠泽) , 并且让苏武的下属随员也回到了苏武身边。

综上小结

由此我们可见,苏武放牧的地点,前期可能是北海——即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但到后来,随着汉朝和匈奴关系的改善,苏武放牧的地方也有北海转移到了甘肃省境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