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到底是在今天的哪裡?

無筆


蘇武牧羊,一個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信仰標杆,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漢武帝時期,漢匈爆發了全面的戰爭衝突,但自從大將軍衛青將匈奴趕至漠北後,雙方的實力天平就已經發生傾斜,匈奴無力再發動大規模襲擾,相反,漢朝越來越佔據外交的主動。

其實蘇武出使匈奴的目的並不單純,雙方雖然表面講和,但派出的使者多有刺探軍情的意味。

而蘇武也不例外,他是帶著武帝的秘密聖旨前往的,其實這在兩國外交方面也無可厚非,畢竟都是以本國利益至上。

但蘇武卻被自己的“豬隊友”張勝給坑了,張勝為了邀功,秘密聯合虞常想謀害衛律,結果事情敗露,單于惱怒漢使的“不安分”,領頭的蘇武自然首當其衝。

百般威逼利誘之下,蘇武拒不投降,單于無奈,把他送到北海牧羊。

當時的北海究竟在哪裡?

關於蘇武牧羊的地點,史學界其實早有定論,那就是現在位於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這點毋庸置疑。從秦漢一直到隋唐,貝加爾湖就是以“北海”名稱出現。



當時匈奴在漠南幾乎已被漢朝殲滅,勢力已經轉移至漠北。

那麼,匈奴單于囚禁蘇武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主要就是要迫使蘇武像李陵一樣投降,而把他遷往遠離漢朝的貝加爾湖,能最大程度打消他抗爭的鬥志。

況且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雖然長年大部分時間處於天寒地凍的狀態,但通過漢書的記載可知,蘇武以野果和地鼠為食,基本的生存條件還是可以維持,畢竟匈奴單于並沒有想直接殺了他,而是想招撫為己所用。

雖然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武牧羊地點在今天甘肅的民勤縣蘇武鎮的白亭海,不過我認為有點牽強附會。

首先,霍去病剪除匈奴右翼,河西走廊正式連接華夏,當時民勤的舊稱武威縣已經納入西漢版圖。


而且“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是在武威縣和宣威縣的基礎上成立的,這一點在民勤的縣誌中有證可考。

其次,就算當時民勤縣在當時的歸屬存疑,但它距離西漢武威郡不足300公里,前方就是自己的國家,我不認為這對瓦解一個人的鬥志能起到什麼作用。

因此,貝加爾湖就是蘇武牧羊的北海,爭論過多反而有點本末倒置的意味。

蘇武牧羊存疑

先聲明一點,我對蘇武誓死不降的事蹟深信不疑,對其民族大義感佩至深。但蘇武北海牧羊的事蹟我認為有點疑問。

首先,單于給蘇武定的條件是公羊下崽,方能使他返回漢朝。既然知道這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能吃地鼠和草實,為何不能殺羊充飢?

其次,這件事乃是蘇武回國後的口述,史學家可能為了宣揚蘇武精神,未免有誇大之處。況且蘇武在匈奴,單于為他娶妻生子,是一心想重用他,生存條件未必有如此苛刻。

不過,蘇武還是沒有忘記自己是漢人的根本,面對榮華富貴的威逼利誘,仍然不屈服,不忘本,不更是一種高貴的品格嗎?

我們不應該忘記另外一個人。

此人是當年跟隨蘇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名叫常惠。他和蘇武一樣,同年被匈奴扣押,與蘇武一同在19年之後迴歸漢朝,他堅強不屈的品格絲毫不遜色於蘇武。

後來匈奴聯合龜茲入侵烏孫,烏孫向漢朝求救,漢宣帝派常惠做右將軍,打敗了匈奴,懲治了殺害漢使的龜茲大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大漢的尊嚴。只不過,他的事蹟隱藏在了蘇武牧羊的光輝背後。



蘇武牧羊的貝加爾湖在清朝前期徹底失去了和我國的聯繫,作為擁有世界罕有的淡水資源,不得不說是一件重大的損失。


小小嬴政


“蘇武牧羊”的歌曲裡唱道: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那北海是現在的哪裡呢?

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原蘇聯的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

另一種說法,是指甘肅省民勤縣的白亭海。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因為:

一、在民勤有蘇武廟的舊址。

在”民勤縣誌”中,記載有“蘇武廟臺”,廟臺上有塊古石碑,上面大書”漢中郎將蘇武牧羊處”,雖然現在不存在了,但這裡的蘇武廟,就是依據蘇武在此牧羊的蘇武山的傳說而建的。

中科院院士、我國草原生態學權威專家任繼周先生,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發現北海就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

任先生還與蘭州大學的兩位學者——張自和、陳鍾撰寫了《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並公開發表,予以佐證。

在2003年,任先生得知了武威市民勤縣有—個蘇武廟,還有—個蘇武山。他認為,民勤這樣偏遠的地方,又是久遠的古代,不會憑空修建一座蘇武廟,更不會做一個假古董蘇武山。

二、北海很可能是白亭海簡化為“白海”的轉音。

在解放前出版的鎮番縣,即民勤縣的地圖上,還有“白亭海”圖斑。北海,很可能就是白亭海簡化為“白海”的轉音。因為西北話的“北(bei)”、“白(bai)”兩字發音極為相近,傳著傳著就變了。

記得上小學時,只聽過”逼上梁山”,沒有見過書。一天,一個女同學考我,問我”逼”是哪個字?因為我們家鄉話裡,”逼”與”北”的土話發音是一樣的,我就回答了”北”,以為是”北上梁山”呢。

三、《民勤縣誌》有蘇武牧羊的記載。

由臺灣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縣誌》中,記載有”蘇武山”、“蘇武廟”等,都從文字上印證了民勤就是蘇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在民勤的“要地”條目中,還記載有“蘇武山,距民勤縣東南三十里,相傳為漢中郎將蘇武牧羊的地方。

四、古詩詞裡描述了蘇武牧羊的地方。

浩蕩去鄉縣,飄飄瞻節旄。

揚鞭發武威,落日至臨洮。

這是盛唐詩人高適的詩。其中的”浩蕩”,描寫的就是詩人的出發地——民勤”白亭海”地區浩淼的水勢和遼闊的草原。”節旄”就是指蘇武廟了。

溫庭筠的《蘇武廟》裡,”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此詩中,不但詳細描述了蘇武廟的古老,還明確指出了蘇武牧羊的自然環境和具體地點”塞草煙”、”隴上”。隴上就在甘肅。

五、民間傳說更確切地說明了蘇武牧羊在民勤。

在甘肅省民勤縣,曾經有一鄉,叫羊路鄉,就是因為蘇武牧羊時常走此路而得名。羊路鄉還有一村,叫蘇武村,有一山叫蘇武山。


這山上原來有座蘇武廟,後來被毀了,為了紀念蘇武,就把原來的羊路鄉和新河鄉合併成蘇武鄉了。

以上五點,都在闡明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如今的甘肅民勤。

雖然,目前對蘇武的牧羊地尚存疑問,但蘇武牧羊19年,面對匈奴的威脅利誘寧死不屈,受盡了折磨,歷盡了艱辛,”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終不辱節。

漢宣帝之所以把蘇武列入了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就是為了彰顯蘇武的節操。

現在,無論是蘇武山、牧羝澤的命名,還是蘇武廟、蘇公祠的修建,都反映了民勤人民對蘇武這位傑出歷史人物的欽佩和崇敬。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如果說霍去病是華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最高榮耀,那蘇武就是大漢民族的精神砥柱和不屈意志。

作為一個漢朝使臣,蘇武真正做到了什麼是民族脊樑,什麼是華夏精神?



蘇武被匈奴扣押前後時間長達19年,匈奴單于用盡各種辦法,引誘、威脅、逼迫、消磨蘇武的意志,可是作為漢臣使臣的蘇武,軟硬不吃,不懼身死,不畏酷寒,勇敢、堅強的活著,足足從一個壯年人熬到了老年人,匈奴單于和漢朝皇帝漢武帝都去世了,蘇武還活著,只為了回到漢朝,回到故鄉,不辱漢節!

蘇武出身官宦子弟,父親蘇建多次跟隨衛青出戰匈奴,因迷路被貶為庶人,後來出任代郡太守,蘇武因為父親的原因,很早就做了郎官,公元前100年,漢匈暫時和解,漢武帝派出以蘇武為首的使臣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



因為代表團的副團長張勝無意捲入匈奴內部的一次叛亂,匈奴單于扣留了整個漢朝使臣團,蘇武得知事情後,準備自殺,但被手下的張勝和常惠救了下來。

之後匈奴單于派人來審訊蘇武,蘇武感覺受到汙辱,於是拔出佩馬刺向自已的胸腹準備自殺,結果被匈奴人費了好長時間,才救了回了,之後蘇武就被匈奴人軟禁了。



蘇武傷勢好轉之後,匈奴單于派自幼生長在漢地的胡人衛律來招降,可是蘇武連死不怕,更不會投降匈奴了。但匈奴單于不甘心,於是找了一個大地窖把蘇武囚禁起來,不給吃的喝的,蘇武渴了就吃雪,餓了就吞氈毛,一連幾天,蘇武也不屈服投降,單于沒有辦法,於是就把蘇武轉到了北海。

《漢書蘇武傳》對此的記載是: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這話意思就是:於是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迴歸漢朝。

公羊能生小羊嗎?當然不能,匈奴人的意思明擺著就是不會放蘇武回漢朝的,可是蘇武呢?毫不猶豫在北海生活了19年,遭受了無數艱難險阻,只為了能活著回到漢朝,完成這一次出使匈奴的使命。

那麼這個北海在哪裡呢?



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位於今天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離當時的漢朝都城長安有2000多公里,離今天的蒙古國邊境有111公里。在當時屬於匈奴人的勢力範圍。

匈奴人的祭祀聖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離北海(貝加爾湖)只有一百多公里,當年漢軍主帥霍去病大破匈奴,最遠就是到達了貝加爾湖沿岸,並在湖邊補充水源,就是史書上所稱的”飲馬瀚海“。



北海也叫瀚海,《漢書蘇武傳》記載: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蘇武遷移到北海後,匈奴單于斷絕了他的糧食供應,蘇武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符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蘇武沒有糧食吃,又不願意吃羊,只能另外想辦法獲得吃的食物,而貝加爾湖沿岸有著豐富的生態系統和食物系統,除去田鼠貯藏的食物,蘇武根本吃不飽,要知道蘇武在這裡待了19年。

蘇武是西安人,一直住在漢朝與匈奴的邊境地區,為什麼蘇武不逃走呢?



很簡單,沒有條件逃走,從北海到漢朝中間有兩千多公里,如果按一天走十里路算的話,要走一年,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馬匹才能順利到達漢朝,可蘇武沒有,就算有,還要穿過匈奴人的地盤,蘇武不具備逃走的條件。

關於北海是哪裡?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北海是甘肅的白亭海,另一種說未能是說北海是寧夏中衛寺口。



白亭海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北部湖區,在當時屬於漢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在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一直打到漠北,而漠南基本上無匈奴的王庭,這個白亭海就在漠南的河西走廊,當時的匈奴不可能控制這裡。

況且現在的白亭海已經乾涸,變成了一片鹽鹼地,也許當年是水草豐滿的地區,但是既然會乾涸,肯定湖區面積不大,不可能被稱為”海“,所以北海不可能是當年的白亭海。



中衛寺口位於寧夏中衛市宣和鎮南20公里處,因為寺口古稱北海,所以這個地方也曾被當成蘇武牧羊的地方,現在還有蘇武牧羊的遺址。

這個中衛寺口只是與北海同名而已,因為這裡沒有海,也不可能是北海,中衛寺口離當時的漢朝都城長安只有600公里左右,離漢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只有200公里左右,蘇武牧羊的地方也不可能離漢朝這麼近,否則蘇武肯定會想辦法逃走的。



中衛寺口這個地方多是後人附會的,不可能是蘇武牧羊的地方。

所以,蘇武牧羊的地方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的貝加爾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蘇武牧羊北海邊啊,漢朝的北海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

更準確一點,就是位於貝加爾湖的色楞格河口地區,在今天俄聯邦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西部。

現在大家說蘇武牧羊,多數歌頌蘇武不屈不撓的精神,蘇武精神確實是不屈不撓,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匈奴單于的胸懷。

如果匈奴單于像漢武帝那樣喜歡殺人的話,張騫、蘇武可能都沒有好下場,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會受阻。所以,匈奴相對來說,還是講原則的,這跟後世的很多遊牧民族不一樣。

———————————————————————————————————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蘇武牧羊”這件事最早見於《漢書》的記載,說的西漢時期的大臣蘇武奉命出使匈奴,結果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放羊。但蘇武為了保持漢臣的忠節,留居匈奴19年而不向匈奴人乞降,直到漢昭帝時期才被放回到祖國。那麼,蘇武牧羊的北海到底位於今天的哪裡呢?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結果蘇武不幸捲入了匈奴的內亂。匈奴人將他抓捕後,不斷用高官厚祿來引誘他投降,但都沒有成功。因此,憤怒的匈奴人把他趕到了遙遠的北海邊上牧羊。

不過,蘇武在歷史上牧羊所在的“北海”究竟位於何處,後世說法也是不一的。目前,國內的主流歷史一般認為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


《漢書》有一段記載說,丁零人偷盜了蘇武的羊群,使得他再次陷入貧困。而根據俄羅斯的考古研究發現,貝加爾湖就是漢代的丁零人主要活動的地方之一,比較符合《漢書》的記載。

此外,國內倒是也有一些地方自稱是歷史上漢臣蘇武牧羊的“北海”。比如甘肅省武威市的民勤縣,當地有蘇武山、蘇武鄉、蘇武廟、蘇武碑等等。此外,內蒙古的巴彥淖爾也自稱是歷史上的“北海”。不過,這些地方其實都是為了旅遊造勢宣傳,跟漢代的北海關係不大。



世界人文通史





答:說起來,蘇武真是個悲催的人兒。

蘇武是個標準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代郡太守蘇建。

憑藉著這層關係,蘇武和兄長蘇嘉、弟弟蘇賢都晉身仕途,官拜郎中,後升任栘中廄監。

不過,蘇武的命苦,倒黴,於天漢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

出發前,蘇武也覺察到此行乖舛,十去九回。

匈奴人狡詐多變,有時候對你千依百順,熱情似火——那是他有求於你;有時候對你翻臉無情,冷若冰霜,磨刀霍霍——那是準備要吃你血肉、榨你骨髓。

即使這樣,漢武帝還是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經常上當受騙,苦的是一大幫臣子、以及數不清的大漢子民。

不說別的,單說蘇武出使之前,匈奴就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批人。

既然這樣,漢武帝為什麼還傻乎乎地派蘇武出使?

原因是天漢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單于即位,他主動向漢武帝獻媚示好,說:“漢朝天子就是我的爸爸。”

漢武帝被他這波彩虹屁吹昏,龍心大悅,遣蘇武攜帶大批禮物贈送給懂禮貌、會來事的新單于。

因此,蘇武就像一隻鮮美肥白的小羔羊,巴巴地投入虎口。

不過,憑心而論,蘇武被單于扣留,還真不怪單于寡情薄義,全是一個人所致。

這個人,就是跟隨蘇武一同出使的副中郎將張勝。

張勝此人,好大喜功,一天到晚,總想著中五千萬彩票,升官發財。

到了匈奴,他無意中得知緱王與虞常等人正在暗中策劃謀反,準備綁架單于的母閼氏投奔漢朝。

張勝覺得中獎的機會來了,踴躍報名參加。

結果,事洩,張勝和緱王、虞常等人被單于一鍋端。

蘇武是中郎將正使,張勝是副中郎將副使,兩人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而且,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蘇武沒有參加張勝等人的陰謀。

而且,當張勝被捕後,蘇武不等人家來捉,早早動手自殺了。

當然,蘇武自殺沒有成功,被單于救活過來了。

單于佩服蘇武是條硬漢,熱情勸降。

蘇武寧死不屈,還說了許多很傷單于自尊的話,於是被單于遷至北海放羊,放清一色的公羊。

單于皮笑肉不笑地對蘇武說:“阿武啊,好好愛護這些羊,哪天有小羊出生了,我就派人送你回長安。”

到了北海,蘇武終於弄清楚了單于給自己的全是公羊,他氣炸了肺。

但氣炸肺又有什麼用?

而且,雖然他可以在這個時候自由自在地選擇自殺,但他已沒有了自殺的勇氣。

那麼,就保重身體,好好地活下去吧。

蘇武歷盡艱辛,在匈奴留居了十九年!

補充一下,蘇武歸漢後,年事已高,膝下無兒無女,非常孤苦。

漢宣帝善解人意,說:“蘇武你在匈奴混了那麼久了,在匈奴必定有女人,並且生有子嗣!”

蘇武忸怩不安,老老實實回答說:“蘇武在匈奴的確有女人,生有一個兒子,名字叫蘇通國。”

這個蘇武,歸國之前,生怕別人知道自己娶有匈奴女人,把這事兒捂得實實的。

為此,漢宣帝不得不大費周折,派人去把蘇通國弄了回來。

至於那個匈奴女人,蘇武是堅決不要了。

可憐的匈奴女人,曾經在冰天雪地裡用自己的身體溫暖過蘇武冰冷的心,到頭來,卻落到了拋棄的下場,她的命運,其實比蘇武更苦。

那麼蘇武牧羊的北海到底在哪裡呢?

北海也叫瀚海,就今天的貝加爾湖,是霍去病“飲馬瀚海”的地方,是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位於今天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

當時的人不知它是湖,放眼水接連天,以為是海,冠以北海之名。


覃仕勇說史


蘇武於西漢武帝時出使匈奴後被匈奴人扣留,當時的匈奴單于知道蘇武在漢朝非常有名,便想方設法的勸降於他,然而面對匈奴人的威逼利誘,蘇武保持了高度的愛國情操,拒不投降匈奴,最後匈奴人將他遷至北海,讓他在那裡牧羊,還說等公羊生下小羊他就可以歸漢,其實匈奴人這麼做就是要消磨他的意志,就這樣蘇武在北海放了19年的羊,直到漢昭帝時期才得以歸漢。

那麼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答案就是如今的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位於今天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大草原的北部,是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

貝加爾湖在西漢時期叫北海,丁令人居住於此,後丁令人被匈奴打敗,成為匈奴人統治下的一個民族,由此北海被匈奴人所控制。

後來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率領下歸降漢朝,而北匈奴則在南匈奴和漢朝的共同打擊下向西遷移,於是貝加爾湖隨著南匈奴的歸降而成為漢朝的屬地。

而到了東漢時期,隨著匈奴的再一次分裂以及大量匈奴人的南遷導致匈奴人在北方草原的勢力持續減弱,鮮卑人逐漸取代匈奴人成為北方蒙古草原的霸主,於是貝加爾湖成為鮮卑人的屬地。

五胡十六國後,鮮卑族中的拓跋部進入中原地區建立北魏政權,並逐漸統一北方。於是北方草原又被崛起的柔然佔領,而貝加爾湖則被高車人佔據,高車就是曾經的丁令人的後代。

南北朝結束後,中華大地再次一統,此時的北方已經是突厥人的天下了,於是突厥人佔據了貝加爾湖,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於630年被大唐所滅,西突厥於657年被大唐所滅,突厥滅亡後,唐朝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以便管理這一地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首次將貝加爾湖正式納入統治範圍之內。

後來北方契丹人崛起,契丹人建立遼國後也控制了貝加爾湖,再後來女真人崛起建立金國,他們攻滅遼國後貝加爾湖也成了金國的領土。

12世紀蒙古人崛起,鐵木真率領蒙古鐵騎多次大敗金人,1234年金國滅亡,貝加爾湖成為大蒙古國領土,即便是後來大明建立,蒙古人北逃,貝加爾湖依然被蒙古人所控制。

到了14世紀,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15世紀莫斯科公國多次擊敗蒙古人並不斷的向西伯利亞擴張,勢力逐漸擴大到貝加爾湖地區。到了16世紀30年代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沙皇俄國正式成立。

清朝建立後,沙俄持續向東擴張,並開始佔領清朝領土,公元1689年即康熙二十八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正式放棄了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公元1727年即雍正五年,雙方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失去了貝加爾湖以南及西南的土地。從此貝加爾湖完全成為沙俄領土,中國也徹底失去了貝加爾湖。


鹹魚閒聊


據史籍記載,蘇武牧羊的地點是北海。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但是,近年來又出現北海在寧夏、甘肅、內蒙等多種說法。

這裡面很大一個原因是經濟利益。蘇武是歷史名人,他牧羊的地方當然是可以用來發展旅遊經濟的金字招牌。

在我查找資料時,發現了一篇遊記,可以說是對北海就是貝加爾湖的一個重要旁證。遊記的作者在貝加爾湖遊玩時,發現了一批長著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當地居民。如果,他們在說話時口裡蹦出來的不是嘰哩哇啦的俄語,真會讓人覺得這些是中國人的錯覺。

作者一打聽,原來這些人生活在俄羅斯的蒙古人後裔,被稱“布里亞特人”。在交談中,這群“偽中國人”主動告訴作者,他們祖祖輩輩都流傳著蘇武在此牧羊的故事。按照當地居民的說法,蘇武“是個好人,幫過布里亞特人很多忙”。

大家知道,傳說是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集體記憶。中國本土和貝加爾湖相去甚遠,如果蘇武牧羊不是在貝加爾湖,那麼這樣的傳說絕對不會在今天的布里亞特人中流傳。

舉一個例子,我們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但這都是書上看來的,不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而關於本地的一些傳說,卻往往是先輩們口口相傳的。

也就是說,只有與自己的群體相關的,才會是口口相傳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妨合理的推測一下。當年,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條件十分惡劣,但蘇武堅持了下來,這樣的行為必定會得到當地居民的讚譽。更重要的是,蘇武有文化,想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幫助當地居民調處糾紛、開啟民智,甚至還救過不少殺,因此在當地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於是,他的故事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我認為,這個傳說是證明北海就是貝加爾湖的重要證據。


鄣南煮史


蘇武,一代名臣,忠肝義膽,不為五斗米折腰,雖然被匈奴俘虜,但所表現出的忠貞之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鑑。據歷史記載,蘇武曾經被流放牧羊的地方,位於現在的武威市民勤縣。

小雪第一次知道蘇武這個人,是在陝西秦腔經典摺子戲《蘇武牧羊》中的選段,蘇武被俘,遠在草原牧羊,而同被匈奴俘虜的李陵卻甘願臣服於匈奴單于,並被重用,他們在大雪之中相會,終不歡而散。那麼,蘇武曾經牧羊的地方到底在哪?小雪就為大家娓娓道來。

天漢元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奈何中途生變被擒,他忠肝義膽,寧死不屈。大單于眼看蘇武不肯歸降,就讓他去北海牧羊,過著艱難的日子

公元前100年,蘇武奉漢武帝劉徹的聖旨,出使匈奴,當時,西漢和匈奴連年征戰,而新上任的單于且鞮侯希望兩國化干戈為玉帛,於是,答應劉徹,希望釋放兩國被捕的偵察兵。

蘇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劉徹命為中郎將出使匈奴。本來這次的旅途,應該是一帆風順的,誰知道匈奴內部出現反叛。

匈奴內部和隨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張勝達成共識,希望舉事,然後給西漢好處。結果,事敗,大單于認為這是蘇武和其手下的一個陰謀,就把蘇武俘虜了。

被單于俘虜後,蘇武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堅定,他的心中只有祖國,縱然受盡敵人的嚴刑拷打,也不會歸降可惡的匈奴。

屈節辱命,即使活著,有什麼面目歸漢!

蘇武這個人就是這麼的倔強,他寧願慷慨赴義,也不願意答應單于的請求。單于敬佩蘇武的氣節,蘇武越是這樣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態度,單于就越想讓他歸降。

蘇武和李陵是好朋友,他倆同是漢朝名臣,而李陵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他答應了單于的要求,歸降匈奴,並受到單于的重用,成為大將軍。而蘇武這次被俘,李陵看在眼裡,痛在心上。

蘇武的堅貞不屈,更讓單于抱定了必須征服他歸降匈奴的決心,於是,讓他去北海牧羊。如果公羊能夠生下小羊羔,就放蘇武回到西漢

李陵看在眼裡,痛在心上。蘇武被單于發配到了北海,日夜忍受著風雪的摧殘,餓了就吃雪,冷了就窩在草堆裡,他似乎一夜之間白了頭,兩鬢長出了很多的白髮。

李陵出於好朋友的關心和單于的旨意,來北海勸降蘇武,被蘇武狠狠地說教了一番,自覺理虧的李陵再也沒有堅持,他希望蘇武以暫且歸降之計趁機逃回西漢,被蘇武言辭拒絕了。

而蘇武曾經牧羊的北海,據中科院院士任繼周院士和他的團隊考察和佐證,位於現在武威市民勤縣。當地有蘇武廟、縣誌等等,都可以佐證,武威市民勤縣就是蘇武曾經流放的地區。另外,《漢書李廣蘇建傳》也有記載“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根據當地的習俗,也印證了典籍中關於蘇武牧羊的記載,也是現在的武威市民勤縣。

關於自己的好朋友蘇武,李陵是這樣評價的: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蘇武的民族氣節,足以彪炳歷史史冊,後來,在匈奴被扣居十九年後,蘇武回到西漢,漢宣帝為了表彰蘇武的功勳和民族氣節,把他封為了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公元前100年,蘇武奉漢武帝命, 作為使者出使匈奴,卻被囚禁於北海牧羊19年。但北海在什麼地方?歷史上似乎一直都不大清楚。

清代王先謙所撰《漢書補註·李廣蘇建傳》:“唐書地理志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 冰堅時馬行八日可渡, 海北多大山, 即此北海也。今曰白哈兒湖, 在喀爾喀極北, 鄂羅斯國之南界。”

這裡所記“白哈兒湖”,就是現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圖片)


但在國內卻還有另一種看法,那就是蘇武牧羊的地方是甘肅省的民勤縣。

《蘇武廟》有這樣一段話寫到::“蘇武魂斷漢吏前,古祠高樹兩枉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通過這一段話的描述,明裡可以看出蘇武廟外在的形象,但暗地裡卻暗示著,蘇武放羊的地方在隴上一帶,與邊塞相隔無幾,這裡的歸塞指的的就是甘肅隴上地區,具體說來就是後來的民勤縣。

在甘肅省的民勤縣,曾經有一個鄉叫做羊路鄉, 據當地人說是因為蘇武牧羊所走之路 (羊腸小路) 而得名。羊路鄉有一個村子叫蘇武村, 有一山名曰蘇武山,山上曾有一座蘇武廟,但 後來被毀了。如今這裡的人們, 為了紀念蘇武, 把原來的羊路鄉和新河鄉合併而成立蘇武鄉。從這幾個地名中, 我們可以看到甘肅人民對蘇武的愛戴, 並從一個側面它也印證了蘇武牧羊的坐實地——即甘肅民勤縣。 《民勤縣誌》記載道:,在民勤的“要地”條目中,記載有“蘇武山, 縣東南三十里, 相傳為漢中郎將蘇武牧羊處, 為邑東南屏障, 見疆域圖。”
民勤縣存在過蘇武山、蘇武廟、蘇公祠、蘇武牧羊處、蘇武山墩等系列古蹟, 都從文字上印證了民勤就是蘇武牧羊北海的故地。民勤縣蘇武山上的蘇武廟, 據明《鎮番衛志》也記載道:“洪武初猶覷其跡, 因知為先朝之制”。這也能證明蘇武牧羊的地方也就在於此處。

唐朝詩人——溫庭筠也寫描了《蘇武廟》:“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 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這詩中不但詳細描述了蘇武廟的古老, 這裡還明確指出了蘇武牧羊的自然環境和具體地點“塞草煙”“隴上”,即甘肅省地區。

然而對於溫庭筠所說的這一事實, 早在《漢書·李廣蘇建傳》裡已經提到了。先是“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使牧羝, 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 各置他所”,19年後,“言武等在某澤中”。這裡我們可見, 蘇武並非一直被嚴格控制在北海19年整, 而是隨著時間和漢匈關係的緩和, 逐漸寬鬆起來, 牧羊的地點也由原來的“北海”, 遷徙到了“某澤” (某澤即民勤一帶的休屠澤) , 並且讓蘇武的下屬隨員也回到了蘇武身邊。

綜上小結

由此我們可見,蘇武放牧的地點,前期可能是北海——即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但到後來,隨著漢朝和匈奴關係的改善,蘇武放牧的地方也有北海轉移到了甘肅省境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