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可以從漢中出關奪取天下,劉備同樣佔取漢中為什麼不能奪取天下?

麟州不良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在當時相對偏僻的漢中巴蜀,意欲困死劉邦。沒想到劉邦逆天改命,在韓信率領下突破關中的三秦防線,一路東下,最終席捲天下。四百年後,歷史幾乎重演,劉邦的後代劉備也佔據了蜀地漢中,建立蜀漢。蜀漢同樣希望東向席捲天下,但最終沒有成功。那麼問題來了,佔據同樣的地盤,同樣天下大亂,為何劉邦能翻盤,劉備、諸葛亮卻不能?這裡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劉邦和劉備所面臨的對手不同。劉邦的對手是戰神項羽,此人力大無窮,在戰場可謂人來殺人,神來殺神,鮮有能阻其勇武者。但是項羽只是個單純的武將,甚至連軍事家都算不上,他更擅長的是在戰場打打殺殺。曾在項羽帳下當執戟郎的“淮陰懦夫”韓信則是不世出的軍事家,更擅長軍事謀略,這一點就決定了項羽不如劉邦。

有人說項羽在戰場上是個英雄,在謀略上只是個天真的兒童,這話有點道理。劉邦手下文有蕭何可保後勤無憂,武有韓信可縱橫殺伐千里,謀有張良可運籌帷幄。項羽手下有誰?除了一個老謀士范增,剩下的多是赳赳武夫,豈能成事?范增最後還被“天真”的項羽給氣死了。項羽屠關中,收關中寶貨東歸,美其名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韓生勸諫,項羽卻烹死了韓生。遇到在謀略上如此“弱智”的對手,可以說是劉邦的莫大幸運。

劉備就慘了。劉備有兩大對手,東吳孫權和魏國曹操,主要還是和曹操廝打。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在謀略能力上更是整個歷史上都是數得著的。劉備本人的智力比曹操略遜一些,再加上出身所帶來的階層差異,在爭奪中原的過程中,劉備明顯處在下風。好在劉備在荊州遇到了諸葛亮,才讓他從寄人籬下的窘迫中逐漸三分天下有其一,儘管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項羽在關中分封三位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為王,這三個人在關中的名聲很臭,老百姓都不服。而劉邦在之前關中滅秦後約法三章,非常得民心,這就為劉邦日後佔據關中奠定基礎。劉備在荊州之前逐鹿於中原地區,與關中沒有什麼接觸,關中百姓對劉備也沒有感覺。曹操讓鍾繇治理關中,關中成了曹操對抗河北袁紹的戰略後方,糧草供應充足,人心向曹。在這種情況下,蜀漢集團想突破關中進取中原,至少在民心向背上是不佔優勢的。

劉邦之所以能統一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邦面對的是一盤散沙似的天下。項羽頑固地延續明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分封制。項羽本人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分封各路諸侯為王,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地盤大小不一。在這些諸侯中,項羽的實力最強,但其他諸侯的實力並不比劉邦強多少,劉邦可以個個擊破。有的諸侯與項羽有很多矛盾,劉邦就可以利用這一點搞合縱連橫,把這些諸侯拉過來,最終戰勝了項羽。別看劉邦只佔據漢中巴蜀,但其實力在一強多弱的戰略格局下,相對來說反而是比較強的。

劉備就沒這麼幸運了。劉備寓居荊州時,曹操已滅袁紹統一了中原,實力強大。即使曹操兵敗赤壁,但並沒有動搖根基,綜合實力依然最強。當時的曹操地盤北至遼東,西至關中,南至長江北岸(不沿江)。劉備在荊州除了得到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幾乎一無所有,只好求助於江東孫權。孫權的實力在當時僅次於曹操,擁有“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也就是蘇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兵精糧足,連諸葛亮都知道江東“可為援而不可圖。”

荊州是東吳的西大門,劉備佔據荊州已是對江東的巨大威脅,更不用說劉備以荊州為跳板向西佔據西川。所以說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是歷史的必然,即使曹操不派人來求助,孫權也會這麼做。只有拿下荊州,江東的戰略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蜀漢在丟掉荊州後,只有西川、漢中和南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南中還不是蜀漢直接統治的地區,只能實行羈縻管理。

劉備和諸葛亮想統一天下,向北過不了關中,向東過不了荊州。在當時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的格局下,蜀漢只能與東吳聯合,根本不敢打荊州的主意,只能集中向北進攻關中。可曹魏的實力又足以支撐與蜀漢的長期戰爭,比如曹魏北部可以輕易得到馬匹。蜀漢國力本就有限,與魏國的長期戰爭幾乎拖垮了蜀漢的經濟。

以上就是為什麼劉邦能統一而劉備卻做不到的主要原因。


地圖帝


劉邦和劉備面臨的政治軍事局勢大不相同,所以結局必然不同。

劉備佔領漢中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政治局勢很穩定了。劉備此時北伐關中地區,面對的是一個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都比蜀漢強大的超級對手,其難度是地獄級的。


劉邦興起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四方豪傑並起,高祖得以用之。短短數年劉邦就組建了一個夢幻天團,漢初三傑之張良韓信蕭何,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宗師級的人物,劉邦得到了他們,可以說是運氣,也可以說是天意。

項羽背棄盟約,封劉邦為漢中王時。同時也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就是我們所說的三秦。

項羽分封的三個關中地區的王是三個被他打敗的秦朝降將,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這三個人帶領關中子弟出關作戰,最後就只有他們三個人回到關中並且封王。他們帶領的關中子弟除去戰死的,餘下的二十萬降軍在新安被坑殺,關中父老恨三人入骨。

據史記,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劉邦攻入關中地區時,約法三章,關中父老對劉邦感恩戴德,非常歡迎劉邦能在關中稱王。



據史記,劉邦告訴關中父老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帥軍北伐關中地區時,劉邦面對的是一個軍力分散,政治局勢不穩,關中父老人心都倒向劉邦集團這樣的一個局面。

在這種局面下,劉邦集團是以強擊弱,勢如破竹,迅速拿下關中地區。漢軍出關與項羽相持不下,關中地區就成為了漢軍的強大而穩定的後方。

劉邦佔領關中地區,項羽集團卻在齊國田氏的襲擾之下疲於奔命。沒有迅速對局勢做出正確反應,還夢想著穩定了齊國局面以後再回頭對付劉邦集團,因而錯失良機,讓劉邦在關中地區紮下根基,並以這塊四塞之地為基地,與項羽展開了爭霸天下的大戰。


最終,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下,一代霸王飲恨烏江,拱手把大好河山讓與他人。


棒棰島的棒槌


看老劉家笑話是吧,你家長盛不衰呀!我大漢老劉家興於斯,亡於斯,不正應了天命嗎!天與則取,天棄則棄,有啥好說滴!我大漢三祖五宗,四百五十年天下,福澤萬代,就夠了!看看地球上,誰有如此榮光!



惠水濟善


正所謂勝不在己,而在於敵,劉備的敵人太強了。

劉備最主要的敵人是曹操,曹操的個人才能在三國中首屈一指,是高於劉備的。曹操從一個軍官混成最大的諸侯,這可都是靠真本事換來的,更為恐怖的是,他極善於用人,就用人方面曹操和劉邦一個級別。

而劉備從28歲投軍打黃巾,到50多歲還沒混到一塊地盤,打仗更是敗多勝少,常見他拋妻棄子,飛身上馬,不顧從者,奪路而逃,可見此人打仗是不行的,是不如曹操的。不過跑的快也是本事,所謂善敗者不亡,你不跑就打死你,曹操消滅了那麼多諸侯,就是沒能消滅劉備,說明劉備比其他諸侯強比曹操差。

就國力來說,曹操佔據北方九個州,而劉備只有兩個,而且當時最富庶的州在北方,基本上都在曹操手裡,實力相差太大,所以諸葛亮說此誠不可與爭鋒是對的,何況後期關羽還把荊州丟了,只剩一州。這是一打九啊。


在看劉邦的敵人項羽,項羽稱為霸王,力能扛鼎,可謂匹馬縱橫天下,無人能擋,就衝鋒陷陣來說,古今無敵,可這也是他的弱點,自己太強了就不會重用手下,看不上啊,所以韓信在他那裡只做一個站崗的,到了劉邦那裡,劉邦封他為元帥,劉邦知道自己不行,才能用人,所以文有張良,蕭何,陳平,武有韓信,樊噲,夏侯嬰,而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還被他氣走,這用人水平不在一個檔次。

就國力來看,劉邦和項羽地盤差不多,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為漢中王,一對一,平手。

所以固然劉備厲害,但是曹操更厲害、那就贏不了,縱然項羽厲害,劉邦比他更厲害,所以劉邦能贏。

這和下象棋一個道理,你能不能贏取決於對手,這也是為什麼最後昏庸無能的司馬炎能夠一統三國,而劉備,孫權,曹操皆不能的原因,因為他的對手比他更差。


契茶書舍


既然要同劉邦比就要全面一點。劉邦出關時手下人才濟濟,這個不用多說,小學生都能如數家珍。反觀諸葛亮方,劉備主政時,夷陵之戰精銳喪盡,他倒是痛快嗝屁了,留下什麼給亮哥了?別跟我提趙雲,把他年齡放一邊不提,頂天就一先鋒官。魏延倒是個人才,但他腦子就想怎麼走捷徑,捷徑有這麼好走嗎?似乎幾千年來沒人走通過吧。說諸葛亮死守隆中對不放只能說你沒讀懂,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是為了一舉克服中原嗎?他只是擺出了攻打中原的勢態圖謀雍涼,只有拿下雍涼才能增加土地和人口,最關鍵能得到西蜀奇缺的戰馬,也只有這樣才有資本與曹魏爭奪天下。再者,曹魏是項羽能比的嗎?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和一個開歷史倒車的所謂霸主比較,用腳趾頭也能想出誰強誰弱,頂天一加強版馬超。還好早出生400年,不然遇到諸葛亮早成刺蝟了,還能橫行霸道?一個國力只有對方十分之一的國家三天兩頭沒事就出來扁對手一次,還被打得不敢冒頭,每次都是糧盡而還,追出去還被痛扁,這是種什麼場景?腦補一下就像墨西哥沒事就打美國,美國說不用管他,讓他打,子彈打完了自然就退了,是不是覺得很可笑。最後論一論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事,現在這個觀點似乎很流行。但是弱國要想勝強國應該怎麼做?以我的觀點就是學習滿清。首先建立一支強大軍隊,全民皆兵。沒事就敲打一下對手,讓他無法集中精力發展和疏理內政,增加其軍費開支。第二,等,等對方亂。古代中央集權國家內亂的觸發條件並不高,君主架崩、諸子奪位、權臣爭權、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或者一個大型天災等都有可能造成內亂,這時候就是奪取天下的機會。當然,以弱勝強自古以來就是個苦差事,能成功的寥寥無幾,話說回來換誰來代替諸葛亮也不見得比他做得更好。所以諸葛亮論人品是沒得說,論能力也是人中龍鳳,千古以來沒幾人能出其右者,你說呢?


唐伯虎點蚊香60600626


想要成功不僅需要看自身努力與否,也要看具體環境與歷史進程,劉邦與劉備,看似相同的出兵路徑,之所以有著遠不相同的最終命運,完全不僅僅是劉邦與劉備自身的原因,也是二人處於不同歷史環境的原因,不考慮具體客觀環境,單純複製前輩的成功路徑是很難成功的。

劉邦的對手一超多弱,為劉邦佔據關中提供了良機

項羽雖然在軍事能力上相當強悍,但項羽在劉邦出漢中前僅僅能夠直接控制【東南一隅】,剩下的山東半島、河北平原、山西高原、關中地區乃至河洛中原都是擁有半獨立性質的諸侯政權,整個北方在西楚分封體制下是碎片化的。即便關中三秦、山東三齊、中原三王都是項羽安插的附庸型諸侯,但附庸型諸侯對於當地的控制力也是最弱的,很難安撫好當地矛盾,很容易被真正的地方實力派所顛覆(見下圖)。

早在劉邦出漢中以前,山東半島就被田榮田橫兄弟打破了項羽原先安排的三齊秩序,以至於項羽不得不在楚漢戰爭爆發前後被拖累到山東半島一帶,劉邦這才得以趁機掃滅三秦,掌握了關中天府,從此握有大量兵源、財糧,方能與項羽爭奪天下。質言之,北方的鬆散格局,使得劉邦得以掌握秦人腹地——關中,是關中最終幫助劉邦站穩腳跟,而非漢中。

【圖為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由陳道明飾演的劉邦】

劉備的對手鐵板一塊,毫無能夠拿下關中的機會

在劉備入蜀以前,曹操便已經完成了對於關中、隴中乃至河西走廊的基本控制,隨著曹操劉備漢中之戰的持續,曹軍在關中、隴中的防禦只會越來越被重視,再加上曹操早在208年前後便以完成對於整個關東地區(函谷關以東)的控制,關東+關隴,這就是周秦漢唐時期的華夏腹地,全部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中,毫無任何一個北方割據勢力能夠在北方挑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曹操軍團在218、219年前後,已經實現了背靠黃河以北,向南方伸出關隴、襄宛、合肥三個拳頭的軍事佈置,這也是日後曹魏南方防線的重心,劉備很難輕易突破。無法趁機攻略關中,便無法在立足西南的基礎上掌握西北資源,進而無法形成東西對抗之格局。從漢中出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關中!得不到關中,才是劉備劉禪集團的致命傷。

【圖為電視劇《新三國》中由於和偉飾演的劉備】

綜上,從漢中出發確實是劉邦與劉備的共同點,但劉邦趁機得到關中、劉備得不到關中,才是二人一成一敗的關鍵所在,而得到與得不到背後,原因還在於項羽與曹操對於北方的不同控制程度,項羽鬆垮且矛盾四伏的北方格局擋不住劉邦,曹操牢靠且威權統一的北方格局劉備很難攻破。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


寒鯤


時代不一樣,對手不一樣。

其一楚漢爭霸時代,楚霸王項羽是武夫,他推翻暴秦的目的是為被秦滅掉的楚國復仇,所以可以說他從起兵之初就沒有樹立為天下蒼生的志向,反觀劉邦,是秦微末小吏出身,從小受盡白眼,更能體會升鬥小民在那個亂世生存的艱辛,他之所以起兵,表象上看是為了保自己性命,更深層次的是希望能夠結束暴政,為天下百姓請命。

其二項羽在攻秦時侯,全憑武力,不講謀略,對當時的老百姓也是殘忍至極,對待俘虜或者降兵更是殘暴成性,每到一地就搞大屠殺,弄的民怨沸騰。反觀劉邦,從開始就知道民心的重要性,起兵之初就重視他的軍隊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跟他一塊起兵都是普通百姓,所以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其三在人才儲備上,項羽一介武夫,始終不知道爭天下不僅需要武力,同樣需要謀略的目的,在他的帳下,謀士是完全沒有地位,並且被他看不起的,范增的離開讓他自斷一臂。反觀劉邦,帳下謀士名將如雲,文有蕭何、張良、陳平等。武有韓信,周勃,季布等。為劉邦爭奪天下打下重要的基礎。

謀士戰將鼎力相助,又是民心所向,因此劉邦可以東出爭奪天下。

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形式大變,曹操在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吳孫權佔據江東,劉備現在漢中,益州,後天下三分。這個時代,論實力,曹魏集團在北方經營多年,實力雄厚,而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以後,國家底子已經基本拼光。尤其在劉備去世之後,國家人才凋零,諸葛亮獨木難支。已經淪為三分天下最弱的一方。

另外,曹魏集團曹操起就重視收拾民心,之後歷任君主都比較英明,又有能臣輔助,讓老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因此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北方老百姓對於光復漢室的期盼已經沒有那麼高了。所以當時蜀漢集團,天時地利人和盡史,很難從漢中東出爭霸天下了。


話說傳說


我是湯哥,頭條號(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我來回答。

劉邦出漢中而功成,劉備佔漢中而無所作為。原因何在?

比較各個歷史事件,我認為是看大勢,而不是細節。

有人羅列了一大堆細節上的對比,諸如兩個人的氣質氣度、謀士們的水平、地盤大小、軍隊成分、將士戰鬥力、後勤保障等。有沒有道理呢?有一點道理,但不是大勢。

當然,還有人歸結為“運氣”,說劉備沒有皇帝命,那就是胡扯了。

在歷史大勢面前,任何細節都只是一朵浪花而已!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強秦崩盤後的大勢,是再次大一統?還是諸王爭強、重回戰國?

誰也說不清!

畢竟大一統的歷史太短(秦朝一統15年而已);

畢竟大一統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徹底建立(擺出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一統的理論體系才趨於完善);

畢竟大一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沒有生根,他們還記自己分別是齊國人、楚國人、燕國人、韓國人、趙國人、魏國人、秦國人!他們沒有統一的標籤,只記得暴秦滅了自己的國家而已。

因此,此時的戰爭是“群雄逐鹿”,先到先得!

這時候的戰爭動員很簡單:稱王稱霸。

項羽先得,他自封“西楚霸王”,重新回到“分封制”,政治上是大倒退。

歷史很幸運,劉邦勝出了,漢承秦制,雖然還保留了一點分封,但前進的方向還是大一統。

所以,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戰爭是選擇方向的戰爭,是選擇道路的戰爭!

當時的儒家,基本都站到了劉邦這邊,如叔孫通、陸賈等,儒家由此也開始復興,為大一統搭建神壇,建立道統。

而漢末群雄逐鹿,目標只有一個:統一國家。

不存在方向之爭、道路之爭,此時的戰爭動員:恢復秩序。

所以,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稱帝,不是道德因素、不是實力因素,而是他的身份是“秩序恢復者”,這是他的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不會拿這個來開玩笑,所以不會稱帝。

站在大勢上來看劉備。

與曹操相同,劉備也在極力恢復秩序,所以他拼命尋找一切合法性的來源。

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是根紅苗正的秩序恢復者。

他做事完全以曹操為標杆,但行為相反,“操以急,我以緩;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與之相反,遂能如願也。”,曹操是名正言順的漢朝丞相,這是一種依附策略,用曹操的合法性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行為相反,但本質一致。

問題就在這裡!

劉備是秩序恢復者,所以他佔了漢中以後,也沒有辦法向曹操挑戰,更沒有提出北伐的主張。

相反,他發動了讓自己慘敗的伐吳戰爭,臣下多數持反對意見,但劉備卻一意孤行。

原因何在?

因為東吳不是秩序恢復者,而是秩序破壞者。

劉備的如意算盤是:滅了東吳,再弄曹操。

然而,然而就沒有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都失去了政治正確性,變成了邊境騷擾戰爭而已。

劉邦出漢中而勝,劉備佔漢中而無功,皆因大勢如此,而非細節所致。

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劉邦和劉備所處的地裡環境確實一樣,但是,兩個人手下的將領不一樣,兩個人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所面臨的敵人不一樣。

因為這三個不一樣,所以,導致了劉邦成功了,而劉備沒有成功。

我們先說劉邦和劉備手下的大將有哪些不一樣?

劉邦手下的大將是韓信,韓信是千年才會出一個的軍事天才將領,他打仗很會投機取巧,而且每戰必勝。

最主要的是,他擅長打以少勝多的戰役。

你看韓信打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就迷惑了當時最驍勇善戰的秦末名將章邯,把章邯騙的團團轉,可以說韓信沒有費多麼大的力氣,僅僅就是翻越了一座秦嶺,就打到了陳倉,衝出了漢中,佔據了關中之地。

還有韓信的成名之戰,背水之戰,這一戰韓信是利用水源,僅靠三萬人馬,打敗了趙國張耳率領的二十萬大軍。

這又顯示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

當然韓信打的以少勝多的仗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韓信這樣不世出的將領,劉備手下沒有吧。

你要說劉備手下有諸葛亮,有關羽。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諸葛亮大致相當於劉邦手下張良的角色,讓他出出主意,定定天下大勢還可以,真讓讓他帶兵打仗,他的軍事才能真的不敢恭維。

就不拿他和韓信來比了吧。

再說關羽,關羽也就是匹夫之勇,連個荊州都守不住,就更不要說,讓他像韓信一樣,開疆拓土去了。

關羽可以說是劉備帳下最驍勇善戰的人了,他若是都不行,那劉備手下的其它人,就更不行了。

我們再說劉邦和劉備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不一樣。

劉邦的時候,整個天下雖說都在項羽這個西楚霸王的掌控下,但是,那時候真正聽項羽話的人並不多。

再加上項羽把整個北方分成了幾塊,給了不同的諸侯王來治理。

這些諸侯王到了出事的時候,並不能團結一心,一致對付敵人。

這也就給了韓信和劉邦出漢中的機會。

韓信帶領軍隊到達陳倉的時候,關中的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就全部投降了韓信。

司馬欣和董翳都是項羽分的王,但是,關鍵時候,他們為了保命,就把項羽給忘了,投靠了劉邦。你看項羽的人都是不可靠的吧。

還有就是項羽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分的不均勻,導致了很多人對他不滿。

陳餘就是第一個對他不滿的,還有齊地的田榮,山賊出身的彭越,他們對項羽的意見很大,索性,他們三個合在一起找項羽的麻煩,不斷給項羽穿小鞋。

項羽不得不去平叛,所以,他陷入到了戰爭中,到了劉邦和韓信殺出漢中和關中的時候,他根本沒法抽身,這也就給了劉邦佔領中原的機會。

再說劉備,劉備在漢中面臨的是強大的曹操,這時候曹操早已統一了北方。

整個北方的土地,都歸曹操來管理,所以,他們對抗起劉備來,就更加團結,防守起來就更加的用心,更加的嚴密。

最後再說劉邦和劉備面臨的敵人不一樣。

劉邦的敵人是項羽,項羽是個英雄,他根本看不起劉邦。

所以,這就導致了項羽的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就是天,無所不能,手下有可用的人才或者計策,他也不聽,這就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再看劉備面臨的人,那可是曹操呀。

曹操戰國時期排名第一的軍事家,此人不但文韜武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有項羽的勇猛,還有有劉邦那樣的胸襟,他能聽進去部下的意見,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這也是劉備根本無法出關中最主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就是為何劉邦能出關中,劉備不能出關中的原因。


史學達人


劉備沒有帝命。半世奔波,晚年才奪得安身立命之地,但是身體沒熬住死的太早,沒能指揮北伐。這是第一主因。


正值曹魏改朝換代,朝政動盪時代,劉備沒有抓住機會,攻打曹魏。只顧著兄弟義氣,攻打東西,打勝了還行。結果還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步錯步步錯,最後白帝城託孤。這是第二點,沒有抓住天時。

劉備人才儲備太少,雖然劉備重義氣,但是劉關張,趙雲,馬超,黃忠。這一輩人下面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諸葛亮雖然能人,但是也有不足之處。相對於將才諸葛亮更適合管理內政。也就是說諸葛亮有蕭何之才,卻沒有韓信之能。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蜀漢缺一能征善戰的大將。第三點,人和不足。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劉禪這個人沒有魄力,生長在動盪的年代,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怎麼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所以他是活的最久的。劉禪只能夠坐江山的能力,沒有打江山的魄力。

最後一點地利。蜀漢啥樣,誰都知道,再也沒有劉邦時代那樣可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奇謀取勝。曹魏對於蜀漢的飛防備比東吳還強。正面對戰。蜀漢的整體實力不及曹魏。拿什麼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