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可以从汉中出关夺取天下,刘备同样占取汉中为什么不能夺取天下?

麟州不良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在当时相对偏僻的汉中巴蜀,意欲困死刘邦。没想到刘邦逆天改命,在韩信率领下突破关中的三秦防线,一路东下,最终席卷天下。四百年后,历史几乎重演,刘邦的后代刘备也占据了蜀地汉中,建立蜀汉。蜀汉同样希望东向席卷天下,但最终没有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占据同样的地盘,同样天下大乱,为何刘邦能翻盘,刘备、诸葛亮却不能?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刘邦和刘备所面临的对手不同。刘邦的对手是战神项羽,此人力大无穷,在战场可谓人来杀人,神来杀神,鲜有能阻其勇武者。但是项羽只是个单纯的武将,甚至连军事家都算不上,他更擅长的是在战场打打杀杀。曾在项羽帐下当执戟郎的“淮阴懦夫”韩信则是不世出的军事家,更擅长军事谋略,这一点就决定了项羽不如刘邦。

有人说项羽在战场上是个英雄,在谋略上只是个天真的儿童,这话有点道理。刘邦手下文有萧何可保后勤无忧,武有韩信可纵横杀伐千里,谋有张良可运筹帷幄。项羽手下有谁?除了一个老谋士范增,剩下的多是赳赳武夫,岂能成事?范增最后还被“天真”的项羽给气死了。项羽屠关中,收关中宝货东归,美其名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韩生劝谏,项羽却烹死了韩生。遇到在谋略上如此“弱智”的对手,可以说是刘邦的莫大幸运。

刘备就惨了。刘备有两大对手,东吴孙权和魏国曹操,主要还是和曹操厮打。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在谋略能力上更是整个历史上都是数得着的。刘备本人的智力比曹操略逊一些,再加上出身所带来的阶层差异,在争夺中原的过程中,刘备明显处在下风。好在刘备在荆州遇到了诸葛亮,才让他从寄人篱下的窘迫中逐渐三分天下有其一,尽管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

项羽在关中分封三位秦朝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为王,这三个人在关中的名声很臭,老百姓都不服。而刘邦在之前关中灭秦后约法三章,非常得民心,这就为刘邦日后占据关中奠定基础。刘备在荆州之前逐鹿于中原地区,与关中没有什么接触,关中百姓对刘备也没有感觉。曹操让钟繇治理关中,关中成了曹操对抗河北袁绍的战略后方,粮草供应充足,人心向曹。在这种情况下,蜀汉集团想突破关中进取中原,至少在民心向背上是不占优势的。

刘邦之所以能统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刘邦面对的是一盘散沙似的天下。项羽顽固地延续明显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分封制。项羽本人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分封各路诸侯为王,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地盘大小不一。在这些诸侯中,项羽的实力最强,但其他诸侯的实力并不比刘邦强多少,刘邦可以个个击破。有的诸侯与项羽有很多矛盾,刘邦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搞合纵连横,把这些诸侯拉过来,最终战胜了项羽。别看刘邦只占据汉中巴蜀,但其实力在一强多弱的战略格局下,相对来说反而是比较强的。

刘备就没这么幸运了。刘备寓居荆州时,曹操已灭袁绍统一了中原,实力强大。即使曹操兵败赤壁,但并没有动摇根基,综合实力依然最强。当时的曹操地盘北至辽东,西至关中,南至长江北岸(不沿江)。刘备在荆州除了得到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几乎一无所有,只好求助于江东孙权。孙权的实力在当时仅次于曹操,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就是苏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兵精粮足,连诸葛亮都知道江东“可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是东吴的西大门,刘备占据荆州已是对江东的巨大威胁,更不用说刘备以荆州为跳板向西占据西川。所以说孙权偷袭荆州杀关羽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曹操不派人来求助,孙权也会这么做。只有拿下荆州,江东的战略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蜀汉在丢掉荆州后,只有西川、汉中和南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南中还不是蜀汉直接统治的地区,只能实行羁縻管理。

刘备和诸葛亮想统一天下,向北过不了关中,向东过不了荆州。在当时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的格局下,蜀汉只能与东吴联合,根本不敢打荆州的主意,只能集中向北进攻关中。可曹魏的实力又足以支撑与蜀汉的长期战争,比如曹魏北部可以轻易得到马匹。蜀汉国力本就有限,与魏国的长期战争几乎拖垮了蜀汉的经济。

以上就是为什么刘邦能统一而刘备却做不到的主要原因。


地图帝


刘邦和刘备面临的政治军事局势大不相同,所以结局必然不同。

刘备占领汉中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政治局势很稳定了。刘备此时北伐关中地区,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比蜀汉强大的超级对手,其难度是地狱级的。


刘邦兴起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四方豪杰并起,高祖得以用之。短短数年刘邦就组建了一个梦幻天团,汉初三杰之张良韩信萧何,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宗师级的人物,刘邦得到了他们,可以说是运气,也可以说是天意。

项羽背弃盟约,封刘邦为汉中王时。同时也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秦。

项羽分封的三个关中地区的王是三个被他打败的秦朝降将,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三个人带领关中子弟出关作战,最后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回到关中并且封王。他们带领的关中子弟除去战死的,余下的二十万降军在新安被坑杀,关中父老恨三人入骨。

据史记,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刘邦攻入关中地区时,约法三章,关中父老对刘邦感恩戴德,非常欢迎刘邦能在关中称王。



据史记,刘邦告诉关中父老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帅军北伐关中地区时,刘邦面对的是一个军力分散,政治局势不稳,关中父老人心都倒向刘邦集团这样的一个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刘邦集团是以强击弱,势如破竹,迅速拿下关中地区。汉军出关与项羽相持不下,关中地区就成为了汉军的强大而稳定的后方。

刘邦占领关中地区,项羽集团却在齐国田氏的袭扰之下疲于奔命。没有迅速对局势做出正确反应,还梦想着稳定了齐国局面以后再回头对付刘邦集团,因而错失良机,让刘邦在关中地区扎下根基,并以这块四塞之地为基地,与项羽展开了争霸天下的大战。


最终,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下,一代霸王饮恨乌江,拱手把大好河山让与他人。


棒棰岛的棒槌


看老刘家笑话是吧,你家长盛不衰呀!我大汉老刘家兴于斯,亡于斯,不正应了天命吗!天与则取,天弃則弃,有啥好说滴!我大汉三祖五宗,四百五十年天下,福泽万代,就够了!看看地球上,谁有如此荣光!



惠水济善


正所谓胜不在己,而在于敌,刘备的敌人太强了。

刘备最主要的敌人是曹操,曹操的个人才能在三国中首屈一指,是高于刘备的。曹操从一个军官混成最大的诸侯,这可都是靠真本事换来的,更为恐怖的是,他极善于用人,就用人方面曹操和刘邦一个级别。

而刘备从28岁投军打黄巾,到50多岁还没混到一块地盘,打仗更是败多胜少,常见他抛妻弃子,飞身上马,不顾从者,夺路而逃,可见此人打仗是不行的,是不如曹操的。不过跑的快也是本事,所谓善败者不亡,你不跑就打死你,曹操消灭了那么多诸侯,就是没能消灭刘备,说明刘备比其他诸侯强比曹操差。

就国力来说,曹操占据北方九个州,而刘备只有两个,而且当时最富庶的州在北方,基本上都在曹操手里,实力相差太大,所以诸葛亮说此诚不可与争锋是对的,何况后期关羽还把荆州丢了,只剩一州。这是一打九啊。


在看刘邦的敌人项羽,项羽称为霸王,力能扛鼎,可谓匹马纵横天下,无人能挡,就冲锋陷阵来说,古今无敌,可这也是他的弱点,自己太强了就不会重用手下,看不上啊,所以韩信在他那里只做一个站岗的,到了刘邦那里,刘邦封他为元帅,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才能用人,所以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夏侯婴,而项羽唯一的谋士范增还被他气走,这用人水平不在一个档次。

就国力来看,刘邦和项羽地盘差不多,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中王,一对一,平手。

所以固然刘备厉害,但是曹操更厉害、那就赢不了,纵然项羽厉害,刘邦比他更厉害,所以刘邦能赢。

这和下象棋一个道理,你能不能赢取决于对手,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昏庸无能的司马炎能够一统三国,而刘备,孙权,曹操皆不能的原因,因为他的对手比他更差。


契茶书舍


既然要同刘邦比就要全面一点。刘邦出关时手下人才济济,这个不用多说,小学生都能如数家珍。反观诸葛亮方,刘备主政时,夷陵之战精锐丧尽,他倒是痛快嗝屁了,留下什么给亮哥了?别跟我提赵云,把他年龄放一边不提,顶天就一先锋官。魏延倒是个人才,但他脑子就想怎么走捷径,捷径有这么好走吗?似乎几千年来没人走通过吧。说诸葛亮死守隆中对不放只能说你没读懂,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是为了一举克服中原吗?他只是摆出了攻打中原的势态图谋雍凉,只有拿下雍凉才能增加土地和人口,最关键能得到西蜀奇缺的战马,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本与曹魏争夺天下。再者,曹魏是项羽能比的吗?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和一个开历史倒车的所谓霸主比较,用脚趾头也能想出谁强谁弱,顶天一加强版马超。还好早出生400年,不然遇到诸葛亮早成刺猬了,还能横行霸道?一个国力只有对方十分之一的国家三天两头没事就出来扁对手一次,还被打得不敢冒头,每次都是粮尽而还,追出去还被痛扁,这是种什么场景?脑补一下就像墨西哥没事就打美国,美国说不用管他,让他打,子弹打完了自然就退了,是不是觉得很可笑。最后论一论诸葛亮穷兵黩武的事,现在这个观点似乎很流行。但是弱国要想胜强国应该怎么做?以我的观点就是学习满清。首先建立一支强大军队,全民皆兵。没事就敲打一下对手,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发展和疏理内政,增加其军费开支。第二,等,等对方乱。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内乱的触发条件并不高,君主架崩、诸子夺位、权臣争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或者一个大型天灾等都有可能造成内乱,这时候就是夺取天下的机会。当然,以弱胜强自古以来就是个苦差事,能成功的寥寥无几,话说回来换谁来代替诸葛亮也不见得比他做得更好。所以诸葛亮论人品是没得说,论能力也是人中龙凤,千古以来没几人能出其右者,你说呢?


唐伯虎点蚊香60600626


想要成功不仅需要看自身努力与否,也要看具体环境与历史进程,刘邦与刘备,看似相同的出兵路径,之所以有着远不相同的最终命运,完全不仅仅是刘邦与刘备自身的原因,也是二人处于不同历史环境的原因,不考虑具体客观环境,单纯复制前辈的成功路径是很难成功的。

刘邦的对手一超多弱,为刘邦占据关中提供了良机

项羽虽然在军事能力上相当强悍,但项羽在刘邦出汉中前仅仅能够直接控制【东南一隅】,剩下的山东半岛、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关中地区乃至河洛中原都是拥有半独立性质的诸侯政权,整个北方在西楚分封体制下是碎片化的。即便关中三秦、山东三齐、中原三王都是项羽安插的附庸型诸侯,但附庸型诸侯对于当地的控制力也是最弱的,很难安抚好当地矛盾,很容易被真正的地方实力派所颠覆(见下图)。

早在刘邦出汉中以前,山东半岛就被田荣田横兄弟打破了项羽原先安排的三齐秩序,以至于项羽不得不在楚汉战争爆发前后被拖累到山东半岛一带,刘邦这才得以趁机扫灭三秦,掌握了关中天府,从此握有大量兵源、财粮,方能与项羽争夺天下。质言之,北方的松散格局,使得刘邦得以掌握秦人腹地——关中,是关中最终帮助刘邦站稳脚跟,而非汉中。

【图为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由陈道明饰演的刘邦】

刘备的对手铁板一块,毫无能够拿下关中的机会

在刘备入蜀以前,曹操便已经完成了对于关中、陇中乃至河西走廊的基本控制,随着曹操刘备汉中之战的持续,曹军在关中、陇中的防御只会越来越被重视,再加上曹操早在208年前后便以完成对于整个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控制,关东+关陇,这就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华夏腹地,全部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中,毫无任何一个北方割据势力能够在北方挑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军团在218、219年前后,已经实现了背靠黄河以北,向南方伸出关陇、襄宛、合肥三个拳头的军事布置,这也是日后曹魏南方防线的重心,刘备很难轻易突破。无法趁机攻略关中,便无法在立足西南的基础上掌握西北资源,进而无法形成东西对抗之格局。从汉中出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关中!得不到关中,才是刘备刘禅集团的致命伤。

【图为电视剧《新三国》中由于和伟饰演的刘备】

综上,从汉中出发确实是刘邦与刘备的共同点,但刘邦趁机得到关中、刘备得不到关中,才是二人一成一败的关键所在,而得到与得不到背后,原因还在于项羽与曹操对于北方的不同控制程度,项羽松垮且矛盾四伏的北方格局挡不住刘邦,曹操牢靠且威权统一的北方格局刘备很难攻破。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


寒鲲


时代不一样,对手不一样。

其一楚汉争霸时代,楚霸王项羽是武夫,他推翻暴秦的目的是为被秦灭掉的楚国复仇,所以可以说他从起兵之初就没有树立为天下苍生的志向,反观刘邦,是秦微末小吏出身,从小受尽白眼,更能体会升斗小民在那个乱世生存的艰辛,他之所以起兵,表象上看是为了保自己性命,更深层次的是希望能够结束暴政,为天下百姓请命。

其二项羽在攻秦时侯,全凭武力,不讲谋略,对当时的老百姓也是残忍至极,对待俘虏或者降兵更是残暴成性,每到一地就搞大屠杀,弄的民怨沸腾。反观刘邦,从开始就知道民心的重要性,起兵之初就重视他的军队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跟他一块起兵都是普通百姓,所以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三在人才储备上,项羽一介武夫,始终不知道争天下不仅需要武力,同样需要谋略的目的,在他的帐下,谋士是完全没有地位,并且被他看不起的,范增的离开让他自断一臂。反观刘邦,帐下谋士名将如云,文有萧何、张良、陈平等。武有韩信,周勃,季布等。为刘邦争夺天下打下重要的基础。

谋士战将鼎力相助,又是民心所向,因此刘邦可以东出争夺天下。

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形式大变,曹操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刘备现在汉中,益州,后天下三分。这个时代,论实力,曹魏集团在北方经营多年,实力雄厚,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国家底子已经基本拼光。尤其在刘备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凋零,诸葛亮独木难支。已经沦为三分天下最弱的一方。

另外,曹魏集团曹操起就重视收拾民心,之后历任君主都比较英明,又有能臣辅助,让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因此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北方老百姓对于光复汉室的期盼已经没有那么高了。所以当时蜀汉集团,天时地利人和尽史,很难从汉中东出争霸天下了。


话说传说


我是汤哥,头条号(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我来回答。

刘邦出汉中而功成,刘备占汉中而无所作为。原因何在?

比较各个历史事件,我认为是看大势,而不是细节。

有人罗列了一大堆细节上的对比,诸如两个人的气质气度、谋士们的水平、地盘大小、军队成分、将士战斗力、后勤保障等。有没有道理呢?有一点道理,但不是大势。

当然,还有人归结为“运气”,说刘备没有皇帝命,那就是胡扯了。

在历史大势面前,任何细节都只是一朵浪花而已!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强秦崩盘后的大势,是再次大一统?还是诸王争强、重回战国?

谁也说不清!

毕竟大一统的历史太短(秦朝一统15年而已);

毕竟大一统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彻底建立(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大一统的理论体系才趋于完善);

毕竟大一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没有生根,他们还记自己分别是齐国人、楚国人、燕国人、韩国人、赵国人、魏国人、秦国人!他们没有统一的标签,只记得暴秦灭了自己的国家而已。

因此,此时的战争是“群雄逐鹿”,先到先得!

这时候的战争动员很简单:称王称霸。

项羽先得,他自封“西楚霸王”,重新回到“分封制”,政治上是大倒退。

历史很幸运,刘邦胜出了,汉承秦制,虽然还保留了一点分封,但前进的方向还是大一统。

所以,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是选择方向的战争,是选择道路的战争!

当时的儒家,基本都站到了刘邦这边,如叔孙通、陆贾等,儒家由此也开始复兴,为大一统搭建神坛,建立道统。

而汉末群雄逐鹿,目标只有一个:统一国家。

不存在方向之争、道路之争,此时的战争动员:恢复秩序。

所以,曹操终其一生,不敢称帝,不是道德因素、不是实力因素,而是他的身份是“秩序恢复者”,这是他的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拿这个来开玩笑,所以不会称帝。

站在大势上来看刘备。

与曹操相同,刘备也在极力恢复秩序,所以他拼命寻找一切合法性的来源。

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是根红苗正的秩序恢复者。

他做事完全以曹操为标杆,但行为相反,“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遂能如愿也。”,曹操是名正言顺的汉朝丞相,这是一种依附策略,用曹操的合法性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行为相反,但本质一致。

问题就在这里!

刘备是秩序恢复者,所以他占了汉中以后,也没有办法向曹操挑战,更没有提出北伐的主张。

相反,他发动了让自己惨败的伐吴战争,臣下多数持反对意见,但刘备却一意孤行。

原因何在?

因为东吴不是秩序恢复者,而是秩序破坏者。

刘备的如意算盘是:灭了东吴,再弄曹操。

然而,然而就没有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都失去了政治正确性,变成了边境骚扰战争而已。

刘邦出汉中而胜,刘备占汉中而无功,皆因大势如此,而非细节所致。

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分享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


刘邦和刘备所处的地里环境确实一样,但是,两个人手下的将领不一样,两个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还有一个就是他们所面临的敌人不一样。

因为这三个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刘邦成功了,而刘备没有成功。

我们先说刘邦和刘备手下的大将有哪些不一样?

刘邦手下的大将是韩信,韩信是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军事天才将领,他打仗很会投机取巧,而且每战必胜。

最主要的是,他擅长打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看韩信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就迷惑了当时最骁勇善战的秦末名将章邯,把章邯骗的团团转,可以说韩信没有费多么大的力气,仅仅就是翻越了一座秦岭,就打到了陈仓,冲出了汉中,占据了关中之地。

还有韩信的成名之战,背水之战,这一战韩信是利用水源,仅靠三万人马,打败了赵国张耳率领的二十万大军。

这又显示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当然韩信打的以少胜多的仗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韩信这样不世出的将领,刘备手下没有吧。

你要说刘备手下有诸葛亮,有关羽。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诸葛亮大致相当于刘邦手下张良的角色,让他出出主意,定定天下大势还可以,真让让他带兵打仗,他的军事才能真的不敢恭维。

就不拿他和韩信来比了吧。

再说关羽,关羽也就是匹夫之勇,连个荆州都守不住,就更不要说,让他像韩信一样,开疆拓土去了。

关羽可以说是刘备帐下最骁勇善战的人了,他若是都不行,那刘备手下的其它人,就更不行了。

我们再说刘邦和刘备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一样。

刘邦的时候,整个天下虽说都在项羽这个西楚霸王的掌控下,但是,那时候真正听项羽话的人并不多。

再加上项羽把整个北方分成了几块,给了不同的诸侯王来治理。

这些诸侯王到了出事的时候,并不能团结一心,一致对付敌人。

这也就给了韩信和刘邦出汉中的机会。

韩信带领军队到达陈仓的时候,关中的赛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就全部投降了韩信。

司马欣和董翳都是项羽分的王,但是,关键时候,他们为了保命,就把项羽给忘了,投靠了刘邦。你看项羽的人都是不可靠的吧。

还有就是项羽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分的不均匀,导致了很多人对他不满。

陈馀就是第一个对他不满的,还有齐地的田荣,山贼出身的彭越,他们对项羽的意见很大,索性,他们三个合在一起找项羽的麻烦,不断给项羽穿小鞋。

项羽不得不去平叛,所以,他陷入到了战争中,到了刘邦和韩信杀出汉中和关中的时候,他根本没法抽身,这也就给了刘邦占领中原的机会。

再说刘备,刘备在汉中面临的是强大的曹操,这时候曹操早已统一了北方。

整个北方的土地,都归曹操来管理,所以,他们对抗起刘备来,就更加团结,防守起来就更加的用心,更加的严密。

最后再说刘邦和刘备面临的敌人不一样。

刘邦的敌人是项羽,项羽是个英雄,他根本看不起刘邦。

所以,这就导致了项羽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就是天,无所不能,手下有可用的人才或者计策,他也不听,这就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再看刘备面临的人,那可是曹操呀。

曹操战国时期排名第一的军事家,此人不但文韬武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有项羽的勇猛,还有有刘邦那样的胸襟,他能听进去部下的意见,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这也是刘备根本无法出关中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就是为何刘邦能出关中,刘备不能出关中的原因。


史学达人


刘备没有帝命。半世奔波,晚年才夺得安身立命之地,但是身体没熬住死的太早,没能指挥北伐。这是第一主因。


正值曹魏改朝换代,朝政动荡时代,刘备没有抓住机会,攻打曹魏。只顾着兄弟义气,攻打东西,打胜了还行。结果还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步错步步错,最后白帝城托孤。这是第二点,没有抓住天时。

刘备人才储备太少,虽然刘备重义气,但是刘关张,赵云,马超,黄忠。这一辈人下面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诸葛亮虽然能人,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相对于将才诸葛亮更适合管理内政。也就是说诸葛亮有萧何之才,却没有韩信之能。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蜀汉缺一能征善战的大将。第三点,人和不足。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刘禅这个人没有魄力,生长在动荡的年代,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所以他是活的最久的。刘禅只能够坐江山的能力,没有打江山的魄力。

最后一点地利。蜀汉啥样,谁都知道,再也没有刘邦时代那样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奇谋取胜。曹魏对于蜀汉的飞防备比东吴还强。正面对战。蜀汉的整体实力不及曹魏。拿什么取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