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窮我財力,必除之!”這句話聽起來像極了武俠劇中大反派的臺詞,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並不是小說裡面的臺詞,而是真實出自康有為之口,而他要除掉的,正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康有為

窮我財力,必除之。如不在紐(約),則跟蹤追剿,務以必除為主,皇上與我乃得安。

這是康有為在信中給康同壁下的死命令,據已知史料記載,孫中山在1905年下半年到了美國,康有為此時也在美國,他通過保皇會成員的密報得知孫中山即將到達紐約,於是就發出了這樣一封密令,但由於史料不足,謀殺為何沒成功如今並不明瞭。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孫中山與底特律同盟會成員合影

革命之初孫中山欲尋合作卻遭拒接

以如今的視角看,康有為與孫中山雖然主張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為國盡心,目標是一樣的,即使有點摩擦,也不至於“除之而後快”,但從康有為的信中可以看出,康有為與孫中山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是什麼原因讓兩有志之士走到了這一步?

實際上早年康有為在廣州開設萬木草堂的時候,孫中山就在其隔壁開醫館,當時的孫中山看康有為對西方頗有研究,便託朋友向康有為表達自己的結交之意,但是當時的康有為並沒有把做醫生的孫中山放在眼裡,回覆孫說,只要拜我做老師就行,年輕氣盛的孫當然不同意,於是便不了了之。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萬木草堂

而到了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流亡海外,當時的孫中山正值革命活動初期,見康有為等人都是為國家奔走的能人志士,於是就想推動兩派合作,但是康有為卻以勤王領袖自居,拒絕了孫中山,提出“革命只會使中國滅亡”,於是兩派的矛盾日益加劇。

“刺康案”將矛盾推到頂峰

保皇,革命兩派雖然不能合作,但其實也做不到井水不犯河水,因為兩黨的領導人都流亡海外,而要救國就得籌錢,只能向華僑要,但華僑就這麼些人,於是乎兩黨之爭就變成了“搶人搶錢”,但是這種鬥爭還不至於將兩黨的關係惡化成敵對黨,真正矛盾的爆發是因為發生了“刺康案”。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

1900年六月,康有為寄居在新加坡友人邱菽園家中,孫中山的日本好友宮崎寅藏因為是邱的好友,便想借拜訪好友的名義試圖緩和一下兩黨關係,但沒曾想康有為聽到傳言,說宮崎寅藏是孫中山派來刺殺他的,於是就向政府報案,逮捕了宮崎,最終在孫中山的努力之下,宮崎才得以釋放。

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件事,兩派的關係才徹底破裂。康有為感受到了來自性命的威脅,而孫中山則因此受到了恥辱,而後,兩派的智鬥就變成了武鬥,文章開頭的追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發生。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康有為海外的保皇派學生


與孫中山相比,康有為差了點人品

在康有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心胸狹窄,生性多疑,且不論他最後失敗是否因為他走的路不對,就他身上的諸多缺點,也制約著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康有為學不來的東西。

事實上在梁啟超與其決裂的一刻,他的人品就敗光了,從以前的一呼百應到只能靠著罵學生才能引起關注,康有為向人們詮釋著人品似乎比皇上,比學問更加重要。

“窮我財力,必除之”,康有為欲殺孫中山,黨爭背後看出康的人品

孫中山

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可以耍手段玩心機,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人品。而康有為正是在這一點上慘敗孫中山,因此,一個成王,一個敗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