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甜的诱惑令很多人难以抵御。今天的甜食种类可谓成百上千,但是,让我们把视线暂且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吧,那时候孩子们可挑选的零食并不太多,那时候大家也远不如现在嘴挑。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中,可能都有这样一位大爷,他骑着老式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一只陈旧的木箱和一杆老式杆秤,箱里是整块的白色或浅黄色糖块。每到放学,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大爷则忙着用小铁锤敲出一块块糖片过秤。那专属于饴糖的清甜和黏牙,令人唇齿留香,久久回荡。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这一回,马前卒就带大家一起回顾饴糖的历史。

饴糖的诞生——酒饴同源

在饴糖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能品尝到的甜只有自然恩赐的水果与蜂蜜。当实现谷物(淀粉)制糖之后,才开创了人工制糖】、甜味自制的新时代,令人骄傲的是,这样的突破发生在中国。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国第一个发明的是饴糖而非蔗糖?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首先,我国早期文明主要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即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对于甘蔗而言,这里气候相对寒冷,不适合生长,没有甘蔗何来蔗糖呢?

其次,在我国南方,虽然有过野生甘蔗,但相较于水稻等谷物的大规模栽种,野生甘蔗只能算“散兵游勇”不成气候,原材料不足使得人们对于蔗糖的探索自然落后了很多。

既然谷物多,人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剩余谷物利用起来。我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5000年),就开始用谷物酿酒了,这种酿酒法一直延续了下来,首先就需要将谷物与蘖(捣碎的谷芽)一起熬煮,再发酵。依照现代化学可知,谷物发酵法包含着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糖化是谷物在蘖的淀粉糖化酶作用中转化为糖的过程;酒化是糖在酵母的作用下发酵为酒的过程。这意味着,酿酒的第一步——糖化正是制饴的基础。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陕西杨官寨遗址陶器,可能用于酿酒


换言之,在长期的谷物酿酒工艺土壤中,我国工匠们制造出了饴糖,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到了近代才成功用淀粉制糖。

饴糖的发展与传播——吹箫卖饴

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饴”是在《诗经·大雅·绵》里,全诗叙述了周人的先公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开国历史,其中有“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之语,意思是周原的土地如此肥沃,连种出的苦菜都像饴糖一样甜呢。这个“饴”字的出现说明,至少在先周时期已经有饴糖的存在。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周原遗址


最初,饴糖自然是社会上层所享用的,但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加之制饴原材料易得,工艺也不复杂,于是民间逐渐普遍制饴,从中原到东边,北边,南边,诸侯列国遍地开花。各地的制法略有不同(有的偏干硬,有的偏湿软),添加的东西也有差异,因而每个地方对饴糖的称呼各不一样,但

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淀粉糖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因为饴糖广受喜爱,人们不仅生产自用,还会拿到市场上贩卖。小贩们用竹管制成箫(这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民乐乐器,而是《诗经·周颂·有瞽》中写的“管齐举”,东汉郑玄注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饴所吹者”),一边走街串巷,一边吹响,所以人们一听到箫声,就知道卖饴的人来了,如“草色引开盘马路,箫声吹暖卖饧天”,“禁烟时节响饧箫,处处檐牙插柳条”( 饧为饴糖的一种)描绘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卖糖景象。

饴糖的神奇功效——“包治百病”

除了作为甜味剂和点心,很多医书中,都记载了饴的药用方法。其中最神奇的就是《集异记》中留下的一个故事。话说唐朝工部尚书邢曹进讨叛,被逆贼射中眼睛,箭头无法拔出,十分痛苦。后来多亏一位胡僧教他用寒食饧(饴)注入伤眼,则箭头自出,邢尚书很快痊愈。


这个故事简直神得让人有些难以置信。此外,《肘后方》、《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医学典籍中大量记载着饴糖可治“鱼骨鲠咽不能出”,“误吞银环及钗”,“肺伤咳唾脓血”,“服药过剂闷乱”……的神奇功效(不过马前卒还是要说,如果生病,大家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处理,千万别照搬古代医书胡乱用药以免贻误)。

世界最早的人工食用糖——中国饴糖


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从被发明到西汉时期,饴糖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汉起,蔗糖异军突起,快速发展,渐渐取代了饴糖的位置。唐朝之后,饴糖辉煌不再,默默无闻。至于蔗糖与中国的缘分,就是下一篇要写的了。

参考文献:

季羡林《糖史》

李木田:《中国制糖三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