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汉中之战获胜,关羽围攻襄樊,假如孙权不背后捅刀子,刘备会不会入主中原?

用户5725453486


孙权不偷袭荆州,刘备也不可能一统天下。三国的本质就是平衡,曹操比较强大,刘备和孙权就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刘备的实力强大,孙权和曹操就联合起来对付刘备。假如孙权变成三国中最强的势力,那么刘备和曹操很有可能也会成为盟友。毕竟在三国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在孙权偷袭荆州的时候,刘备的实力并不是三国中最强的,只是刘备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威胁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安全。

汉中之战时期,蜀汉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全民皆兵状态。而且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损失的军队不低于曹操,得到的只是汉中一个空城。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19年结束,前后打了三年的时间。在汉中之战前期,刘备派遣将领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带领军队进攻汉中,结果被曹洪等人击败,雷铜和吴兰战死杀场,张飞和马超逃走。张飞和马超战败后,刘备派遣陈式进攻汉中,陈式被徐晃击败,损失的军队数量非常多。

到了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亲自带领军队进攻驻扎在定军山的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杀死,但是张郃即使收拢了军队,曹操军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夏侯渊战死后,曹操带领着主力军队来到汉中,将汉中地区的八万户百姓全部迁移走。蜀汉在灭亡的时候,总人口不过94万人,八万户百姓最起码有三十万人以上,可以说刘备得到的汉中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空城。在汉中之战后期,曹操被赵云在汉水击败,赵云的军队数量不多,曹操的损失并不大,只是曹操长期不能击败刘备,担心朝廷内部会出现变数,才最终放弃了汉中。

汉中之战结束后,蜀汉益州境内的军队数量不超过10万,到了公元222年刘备进攻东吴的时候,蜀汉只能集合4万军队出征,也充分证明了蜀汉兵员不足的现状。而襄樊之战时期,关羽的军队估计不到3万人,于禁第一次救援襄樊的时候,带领的军队数量大约有三万人左右。曹操派遣于禁决战关羽,派遣给于禁的军队不会少于关羽。在徐晃击败关羽的时候,关羽派遣了5000军队迎战,这也说明了关羽军队的不足。假如没有东吴偷袭荆州的话,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也已经败了。在东吴偷袭荆州之前,关羽就已经被徐晃鸡击退。

假如东吴不偷袭荆州,蜀汉一统三国的可能性会增大,但是蜀汉仍然不会是最有希望一统三国的国家,因为从综合国力来看,曹魏在任何时期都是最有希望一统三国的国家。


史海泛舟摆渡人


刘备不可能入主中原。

一,刘备志向不够,只想称帝建国。诸葛亮不是谋天下大才,眼光只是三分。汉中之战后,刘备立即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进下就地称王。称王后的刘备,不思进取,大封群臣,退回成都,新娶吴氏小寡妇,起造宫殿,摆明了一副小富即安的草鞋匠心态。如果刘备要想得天下,汉中获胜后,立即传檄天下讨曹操。接回孙夫人,并以荊州交付给孙权,换取孙权出兵扬州,合肥和二十万粮草给关羽。再令关羽出襄樊,孟达发兵南阳(刘封绝对不能去上庸),马超出镇陇西,刘备自己带法正张飞魏延黄权刘封向宠等大军分击阳平关陈仓郿城大举进攻关中平原以夺长安。诸葛亮退回成都保刘禅留守并负责钱粮征兵事宜。在六路大军攻击下,曹操必从许昌迁往邺城,黄河以南不保。可惜刘备战略眼光不够,诸葛亮虽有智计,大过针针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又喜欢算计别人,终成不了大事。

二,刘备称王后赏罚不明,分赃不公。造成局势严重不稳。刘备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方将,每人赏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百匹等。估计每人要用小车一百多车来装,而其它的将领就差远了,普通士兵甚至在成都都要抢劫杀人来获取财物。文官法正居首,许靖李严黄权诸葛亮庞曦射援等等,又没有首先迎刘备入川高级谋士彭漾的份。彭漾第一个试图谋反,连累马超涉案。


逍遥1906



刘备起步晚、实力弱。曹操一统北方、孙氏稳固江东的时候,刘备还寄人篱下。幸得刘备坚韧不屈,在夹缝成长、猥琐发育。

夺荆州、取益州,更于汉中大败曹操。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继续用兵,拿下东三郡,荆州关羽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仁不让之势围攻襄樊重镇。威震华夏,为避其锋芒,曹操竟有迁都之意。

此时的刘备感觉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剿除曹贼、匡扶汉室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随着东吴突然插上一脚,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刘备气得头皮发麻,失了智得转移了战略方向,本就弱于北方的孙刘陷入了自相残杀,夷陵一战,刘备又输了,整日以泪洗面...


很多人不禁就想,若当初孙权不插上一脚,刘备能成功吗?

这种假设真的意义不大,两家争雄-你死我活,三家争霸-尔虞我诈。稍微有点头脑的都不愿看到他人做大,都希望找准时机坐收渔利。

假如要强行假设的话,我们再看:

关羽北上襄樊,刘备方面并没有出兵策应、支援【打汉中之战,益州方面已经达到女当运、男当战的情况。拿下汉中之后的刘备已经很乏力了。

水淹七军之后的关羽也成了强弩之末,面对曹魏的后续援军,关羽兵团显得有些乏力了。关羽部毕竟只是一支偏师,他面对的几乎是整个曹魏【襄樊扼南北要到,襄樊若失,中原大地将在无险可守。所以曹魏方面必是不惜一切代价驰援襄樊前线】关羽部虽训练有素、虽养精蓄锐已久,但整体实力上终究不敌北方曹魏。关羽被击败、甚至被吃掉的可能都有。如此曹魏反而有机会反扑一举拿下荆州。

【真实的曹魏虽然没有对关羽下死手,反而把孙权偷袭的消息传出去。曹操的目的是想让关羽和孙权之间争斗消耗】

所以,即使孙权不从背后捅刀,刘备一时之间也没有实力入主中原。


左将军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曹操在汉中决战,刘备南渡沔水,进军定军山。黄忠又在定军山怒斩夏侯渊,刘备军所向披靡。曹操虽亲自率军征讨,但刘备凭险据守,黄忠赵云有截获了魏军粮草,曹操自觉招不到便宜,撤出汉中,刘备军大获全胜,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此时正是刘备集团最为强盛的时期,然而关羽同年率荆州军北伐,为了策应汉中,也为了挣功。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却联合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关羽兵败走麦城,在逃亡益州的临沮小道上,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关平均被杀害。

刘备集团的强盛,从此转向衰落,刘备一怒之下讨伐东吴,张飞被杀,他自己也因夷陵之败,病逝于白帝城,蜀汉集团功败垂成。然而有人提出,假如关羽北伐,孙权没有在背后捅刀子,刘备有没有可能入主中原?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备集团虽然达到全盛时期,但没有决胜的实力。刘备进位汉中王,蜀汉拥有荆州、益州、汉中,这几块战略要地,几乎坐拥半壁江山,可以说与曹魏的实力旗鼓相当。刘备集团,几乎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先决条件。三国演义隆中对曾这样描述: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虽然刘备已经具备与曹操相当的实力,但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消灭曹魏。曹操坐拥半壁江山,北方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地盘,又有兖州、徐州、雍凉,坐拥中原大地。更是拥有全国绝大多数的大城市,尤其是长安和洛阳。中原物产富饶,人杰地灵,曹操坐拥百万大军,战将千员,都会严阵以待。双方都有一流的谋士和骁勇善战的将军。虽然刘备的实力非常强大,但曹操的实力也不容小视。


因此刘备曹操的大决战,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声势之浩大,阵容之强悍,远非你我能够想象。曹操毕竟有官渡之战的胜利,早年灭袁术、平袁绍、杀吕布、讨刘表,这些都是曹操真实的战绩。可以说曹魏的战力也不是吹出来的。再加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刘备千里迢迢征讨,真的很难有绝对的把握,说此时刘备能入主中原,还有点为时过早。


其次孙权不会让刘备顺利灭掉曹魏,背后捅刀子是早晚的事。刘备进位汉中王,东吴上下已经开始震惊,当时刘备的实力,已经远超东吴了。无论是地盘兵力、战将还是谋士,东吴都没法跟刘备集团比。这无疑会让东吴恐惧,说孙权背后捅刀子是早晚的事情,有以下依据。

其一东吴虽然有长江天堑,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完美的屏障,但东吴却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水军很强盛。演义中东吴五万水军都不曾惧怕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但东吴的路军却不行,不擅长长线作战,这一点从东吴后来的北伐就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次能战胜曹魏。东吴的这个缺陷,让它几乎失去讨伐其他诸侯的能力,只能偏安于一隅。直到刘备曹操汉中之战,孙权才开始重视地面作战部队,让陆逊全面训练陆军。


其二东吴不能跳出长江作战,决定了谁强大,他就会帮谁。赤壁之战,孙刘之所以能形成联盟,是因为曹操当时太强大了,所到之处无往不胜,即使孙刘联盟,也没有胜算。然而刘备进军汉中王之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备几乎一跃成为最为强大的一方,曹魏紧遂其后,而东吴却成为最为弱小的一方。

因此这个时候孙权应该连魏抗刘,这样才能保住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偷袭荆州就是一个例子,东吴不会让刘备、曹操任何一方太强大。因此,即便不偷袭荆州,孙权也会在后来再对刘备用兵。


其三孙权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会坐视刘备灭掉曹操。三足鼎立,少了哪一方,令外的两方都无法独存。也就是说,刘备灭掉曹操之后,东吴就是他下一个目标,这一点孙权比任何人都明白。刘备要进军中原,灭掉曹操,孙权绝对不会做事不管。他会让双方厮杀,坐山观虎斗,削弱刘备和曹操的势力。


但到最后,他一定会帮助弱小的一方。刘备如果所向披靡,而曹操一败涂地,孙权会向刘备用兵。同理曹操如果即将战胜刘备,孙权也会向曹操用兵。只有这样,孙权才能保证东吴的安全。因此有孙权在,刘备想消灭曹操,几乎不可能。

你是如何看待刘备曹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不会。虽然刘备与诸葛亮有图中原恢复大汉之志,但刘备偏居天府之国一隅,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

不能和居于中原的曹魏政权可比。既是东吴不在背后捅刀子占领荆襄九郡并杀死关羽,仅凭蜀国一国之力想战胜曹魏、入主中原并恢复汉业的梦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春来342


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短期内不可能。

刘备是挖掘了四川的全部力量,“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才夺下汉中的,已经精疲力尽

刘备虽然在汉中之战中获胜,但已经拼尽全力,他的地盘毕竟最小,人口最少,军队也最少。实际上刘备之所以让关羽进攻襄樊,也有发起第二条战线,牵制曹操的原因。

由于物资匮乏,三国时代发动大战的时间间隔都是以年来计算的,刘备214年就占领四川,但却没有乘胜进攻汉中,就是因为长达一年的吞并刘璋战争,让刘备军损耗很大,必须长期休整。打仗毕竟不是打游戏,可以连续发动战争。

曹操派出的于庞组合本来足够对付关羽,于禁治军严明,庞德骁勇善战,曾经射中关羽额头,差一点就把关羽射死了


关羽本来担负的只是牵制任务,而在曹操派出于禁率领的七军后,襄樊曹军已经超过羽军,战事进入相持状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关羽用不了多久就只能撤军了。




水淹七军给了关羽暂时的优势,但他无法克服自己在兵力和粮食上的缺陷,不能将优势转化为决定性战果

但这个特殊情况就硬是出现了。219年的洪水百年一遇,导致七军三万人全军覆没,连原本襄樊的守军也损失大半,曹仁和吕常只剩下数千人退守城池。

但是曹操毕竟国力强的多,在遭受这样惨痛的损失之后,依然迅速组织起数万军队,由徐晃带领来增援襄樊。可以预料的是,只要徐晃不像于禁那样倒霉,曹操可以源源不断地把更多的军队组织起来投入前线。

而关羽却已经是强弩之末。

徐晃之所以能击败关羽,为樊城解围,主要就是靠优势兵力,这是曹魏对蜀汉最大的优势——综合国力强

首先,他的军队只有三万,不足以在围困襄阳和樊城的同时,还能对付徐晃。所以他只能勉强抽出五千人来迎战(这还是在洪水未退,可以靠水师隔断二城的情况下,要不然兵力会更紧张)。因此徐晃依仗优势兵力连连获胜,基本打通了与江北樊城的联系。而关羽之所以在陆逊假意示好后就把江陵守军抽走,也是因为兵力不足。可以说,即使孙权不偷袭江陵,关羽也打不下襄樊,更不用说进取中原了。

关羽的地盘太小了,只有荆州的不到三分之一,养三四万军队已经吃力,所以也没有多少粮食积蓄

其次,长期战事导致后勤紧张,而增加了几万俘虏以后更是成倍增加困难。关羽也做不出项羽那样坑杀俘虏的事情来,所以关羽才会不顾刘备小舅子的面子,斥责不能足量供应前线的南郡太守糜芳;所以关羽才会抢夺湘关的吴军粮仓,给孙权以口实。所以如果孙权不偷袭江陵,关羽最后也因为粮尽而不得不撤军。



而在之后,关羽又不得不花上好几年时间来休养生息,才能积蓄发起下一次大战的储备来。而几年后,四川也休整好了,刘备和关羽会两路进攻,至于能不能成功,就要看曹丕的应对了(曹操已经死了)。我个人的看法,曹丕上台后,曹魏早期名将也凋零不少,刘备有可能会取得较大的进展,占领整个陇右的可能性会很大,但是占领长安的可能性很小,毕竟魏国的底蕴雄厚得多,而关羽有可能还是没多大进展。

于是,又得休整几年,但是刘备和关羽的岁数,有可能熬不到那个时候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建安二十年(219)刘备取得汉中胜利,进位汉中王。紧接着关羽就发兵北上,企图拿下襄阳、樊城。

刘备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不仅挫败了曹操,还让孙权感到极大的危机感。因此,往日的盟友和敌人结了盟。襄樊之战随着东吴方面的加入,而导致局势急剧逆转,关羽军瞬间崩溃,最后丢了荆州,关羽也兵败身亡。

倘若孙权不从背后捅刀子,甚至两不掺和,刘备会不会入主中原?

尽管这个假设非常不切实际(因为东吴不可能眼看曹操或刘备任何一家做大做强,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就一定会出手搅和的),但是我们还是来假设的看一下:

先看一下大方向的形势。

先看汉中之战:

这一战虽说是刘备取得了胜利,也扩充了地盘。但刘备方面几乎是全民皆战(男当战、女当运)赢的非常不容易。战后,刘备不仅需要休整部队,还需要整理内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再继续发动战争了,也不宜再投入任何军事行动。

再看襄樊之战:

刘备在益州打得天翻地覆、部队兵疲马乏的时候。关羽的荆州军倒是精力充沛、士气旺盛。

但是,关羽的荆州军到底只是一支偏师,无法发动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而且,关羽虽说是在曹操汉中新败,此时又在和孙权纠缠的这么一个时机出战的。但毕竟魏国的综合实力是摆在那儿的,况且关羽此次出兵也不符合刘备集团的战略思想(看着好像是夺取襄樊,打通荆益通道,很符合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其实战机根本不成熟,首先不具备“天下有变”;其次没有“双线出击。最重要的是,以当时益州的情况,襄樊之战一旦陷入困局,刘备方面根本无法及时进行策应和支援。至于说刘封在东三郡那点实力也根本无法对战局有太大的改变。)


我们了解了整体形势,再看一下襄樊之战的细节。

水淹七军:

襄樊被围,曹仁告急,曹操派出了第一支支援部队。

于禁统帅七军来援,然而却被关羽使用水攻,七军被淹。

关羽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俘获三万余人。看似战果很丰硕,气势很旺盛,吓得曹操竟有迁都之意。但是,我们要注意,击败于禁的不是关羽,而是天意;关羽也并不是战术运用成功,而是天公做美。

汉水暴涨实为天灾。

如果真要真刀真枪的干,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持续增援:

于禁败了,但是曹操不会放弃襄樊。因为襄樊是中原重镇,扼南北咽喉,一旦襄樊被破。南方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原,到时候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曹操便再无险关可守,那时的形势就危急了。所以,曹操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增援襄樊战场。

于禁败了,徐晃再上;徐晃若败,张辽再上;确实不行,就亲自领军。总之是要守住襄樊。

关羽对战徐晃,此时的关羽军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了,在跟徐晃的正面交锋中,关羽屡次受挫。关羽可以说是真正在战术运用上败给了徐晃。《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围,破之。

面对徐晃,关羽已经是一败再败了,然而曹魏方面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的投入战场。


之后,东吴袭击了荆州,关羽这才撤军了。而曹魏方面想看蜀吴之间的争斗而没有追击关羽。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关羽依旧会被徐晃击败,甚至会被追击致死。

荆州是四战之地,荆州军根本不得轻易调动,因为不管你往哪边调动,都会漏出后背,容易被敌人从后面袭击。

关羽发动北上襄樊之战,就已经给了东吴机会。要么被东吴偷袭致死;要么正面硬刚战死。所以,关羽的荆州军一动就已经陷入了死局,上天一场洪水相助关羽,可以说是上天给了关羽一次机会,但是关羽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不自量力继续作战。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于禁传》《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如有更多见解,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左将军


并不能保证刘备入主中原,因为

首先,即使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也并不能保证拿下襄樊,事实上,徐晃已经解除了樊城之围,也就是说樊城已经安全,只有襄阳还在关羽的包围之下,虽然因为有汉水隔绝,曹军解救襄阳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曹军肯定会想尽办法解救襄阳,退一步讲,就算襄阳丢了,也顶多是跟关羽隔河对峙罢了,不打通樊城,关羽依然没条件北伐!

其次,关羽就算拿下了整个襄樊地区,开辟了北伐道路,但依然要等到天下有变,他才可以攻打洛宛,而天下有变要等到什么时候?只有天晓得!说不定曹魏没变,蜀汉先变了!

最后,就算关羽夺去了襄樊地区,也等到天下有变,但论纸面实力,蜀汉依然不如曹魏,按照诸葛亮的计划,等到天下有变时,刘备从汉中攻打长安及陇右地区,关羽从襄樊出击攻打洛阳宛城,如果孙权能一起配合,从江东攻打合肥地区,那三路并进,曹魏首尾不能顾,但事实上,虽然三路并进,但也因为相隔过远,相互之间并不能协同配合,曹操实力依然强于蜀吴联盟,也有同时开辟三个战场的能力,就算打不过,也完全可以放弃陇右地区,全力对付威胁最大的中间一路,也就是关羽这一路,只要压制住关羽这一路,孙权就算夺了徐州也守不住!而刘备那一路就只能放弃,到时候天下的形势也就变成刘备占据长安 陇右 益州 荆州,曹操则占据中原,也就是原战国七雄中齐赵韩燕魏五国的地盘,实力依然可以跟刘备孙权抗衡,到时候孙刘联盟恐怕也维持不下去了!


姚小贰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其实也只能算是延缓了曹操的攻势。而关羽围攻襄樊,更大程度上只能算是吸引了曹军的注意力,并没有对战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在我看来,就算孙权不在背后捅刀子,刘备在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以后,入主中原也是没有机会的。

持续两年多的汉中之战,对刘备来说,损耗太大。

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围绕汉中一带,展开了持续两年多的战争,在这期间,双方互有胜负。

  • 刘备这边损失了雷铜、吴兰等人,战况激烈是一度让诸葛亮在后方准备全民皆兵来支援看重局势。

  • 曹操这边折损了夏侯渊,王平(投降刘备)等人,看似损失远比刘备更大,但是在曹操撤离汉中的时候,把当地百姓也一起迁移走了,只留给刘备一座空城。

这样一对比,刘备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才挡住了曹操的攻势,而曹操呢,只是折损几员大将,兵力与人口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并没有产生实质的影响。

关羽在襄樊之战所取得的战果有限,只能起到牵制作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初,关羽组织荆州军北上,围攻曹操部下曹仁等人所驻扎的襄樊等地。

  • 在战役前期,关羽利用雨季涨水的时机,水淹于禁所统领的七军,成功俘获于禁,斩杀庞德,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也受限于水患,没有办法扩大战果。

  • 到了战役中期,由于关羽在招降了于禁所部数万人后,粮草告急,徐晃采用拖延的策略,死咬关羽的主力不放,使得关羽军中缺粮,军心开始涣散。
  • 而到了战役后期,孙权加入争夺之后,关羽腹背受敌,导致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俘获,最终身亡。

整个襄樊之战,只有在前期关羽曾经取得巨大的优势,但是从中期开始,由于他在策略上的失误,没有趁徐晃的援军未到之际组织精干部队攻克襄樊,同时由招降众多于禁所部,给自己的补给增加太大的压力。并没有办法给曹军足够的压力,这样一来,自己的损耗就远远超过曹操那边。

总结:就算孙权没有在背后捅刀子,在取得汉中之战胜利之后,刘备也没有能力入住中原,毕竟他与曹操之间实力的差距太大。刘备已经倾尽全力,而曹操那边连伤筋动骨都算不上。不过呢,如果有孙权的帮助,刘备在休养生息几年之后,或许才能从曹操手中讨到些好处,毕竟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差不多是蜀国与吴国的总和。


小川读历史


这里有一个误解,就是即便孙吴不偷袭荆州,北伐襄樊还是失败的,为何?刘备虽然汉中之战取得胜利,但是曹魏的实力又削弱了多少?所以关羽北伐失败,主要还是实力问题。而东吴偷袭荆州,造成的后果就是蜀汉荆州集团包括关羽的覆灭,间接形成三国的鼎立。所以,刘备会不会入主中原,其实和东吴偷袭没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隆中对》的规划,要入主中原起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占据荆州;第二个条件是占领益州,并且拿下整个关中;第三个条件是天下有变,两路出击,一路从襄樊北伐,一路从关中进发。关羽北伐襄樊,其实就是要打通蜀汉入主中原之路,当时曹魏统治并不稳固,叛乱和地方狼烟四起,这也是曹操不着急称帝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关羽发动北伐,还是符合《隆中对》的天下有变的策略,但是同时也暴露了蜀汉建立太晚,人才磨合不足,更要命的是实力上还不足以形成两路夹击曹魏,入主中原的客观条件。



举个直接例子,关羽北伐是分兵包围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所以一直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才派人去上庸要援军,可惜孟达和刘封不合,谁也不想这时候离开。到了水淹七军后,关羽收降了于禁,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的部曲,兵力得到了充实,但是粮食又成了问题了。再加上,孙权本来答应要派援军食言了,于是关羽干脆夺取了东吴的湘关米仓,这也导致孙权偷袭荆州的直接导火索这还不止,糜芳,傅士仁也因为关羽催促兵粮和威胁责罚,促使他们后来投降了东吴,这是后话。所以,兵力得到加强的关羽兵力分别包围了襄阳,樊城,以及修筑偃城抵御徐晃。但是,很明显和徐晃对阵的并非荆州的主力军,而是良莠不齐的降兵,徐晃这边虽然是新兵为主,但是先后得到徐商,吕建以及殷盖(西凉军),朱盖等营支援徐晃,于是一战而胜关羽。



所以,即便东吴不背后插刀子,襄樊北伐还是入主不了中原。但是,关羽虽然失败了,只要孙权不捅刀子,起码有几个对蜀汉有利的结果:第一,主帅关羽保住了,要知道水淹七军后,关羽绝对了曹魏的噩梦,这有利于下一次北伐;第二,荆州主力军保住了,因为徐晃虽然得胜,却没有一点追击的意思,可见主要是解救樊城曹仁;第三,荆州集团和留在荆州的士人,地方武装(大约一万多人)都保住了,参考《陆逊传》。第四,荆州领土保住了,甚至可能还拥有襄阳,因为襄阳的吕常不久病死,曹丕一度放弃这个地方,直到后来派徐晃打跑孙权的守将才重回曹魏。第五,夷陵之战不会爆发。

综上所述,刘备入主不了中原是本身实力问题,但是孙权只要不在背后捅刀子,那么蜀汉就有了时间调整,以及保留下许多实力基础,这也为日后进取关中,完成《隆中对》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为了政治利益,特别是孙权要完成整个长江天堑的防务,只能“捅刀子”了,这也是三国互相制衡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