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睡杲杲_



三国的夷陵之战,意义非凡,三国在这一役之后,趋于稳定,所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发生在吴蜀之间,以蜀主刘备失败告终,而蜀汉之军,在此战也几乎全军覆没,具体数字还有待考究。

三国夷陵之战,刘备为了报吴国叛盟、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之仇,挥师伐吴,自带士兵四万,加上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大概总数在五万左右,而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的70万。

此战吴国军队也是五万左右,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在这一战役中,吴国陆逊一战成名,大败蜀主刘备。

此战失败,刘备带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黄权负责镇守长江,以防魏国进兵,在刘备败退后,变成一支孤军,被迫投降。

《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傅子》的说法,蜀军损失高达8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是蜀军能拿出来的最大数字,因为蜀国的军队总数才102000人,拿出8万大军伐吴,即使有五奚蛮夷助力,也确实是已经举全国之力了。

此战之后,蜀国耗尽国力,后来由诸葛亮多年经营,这才恢复了国力。


野史日记


不尽然,至少还有向宠一营完好无损,向宠也因此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甚至把向宠的大名写进了《出师表》之中。那么,为何向宠会得到两代蜀汉当权者者的垂青呢?不是因为向宠是荆州集团人物,向朗的大侄子,关键还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其实是很彻底的,向宠能把自己的部曲全须全尾带回蜀汉,实在是难人可贵,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夷陵之战兵败。在战场上的残酷性。那么,这一战有多惨烈呢?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除了给关羽报仇外,最重要的是收复荆州失地,毕竟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由此刘备出兵不在少数。但是,蜀汉自汉中和曹操对峙,又因荆州,上庸接连丢失已经损失不少内外围人马,就算刘备倾巢而出,人数再多也是有限的。所以,根据《三国志.刘晔》注引《傅子》,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约八王人左右,刘备仅以身免,大概还是可信的。而且此战后,孙权派人具上首级,印绶给曹丕,所以刘晔所说的八万人非空穴来风。当然,这八万人也包括了从武陵中争取到的南蛮酋王的援兵,大概占了一万多人左右。再根据《三国志.陆逊传》的记载,陆逊先是派人攻打刘备之一营不利,诸将认为空杀兵耳,随后陆逊自信的用“火烧连营”之计,连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



当然,这四十多个营,肯定不是刘备军的全部军力,但是绝对是刘备军大部分主力,而且几乎是在大火中被烧死或者被歼灭,这从刘备军损失的将领和谋臣中就可见一斑。在主力大营里损失人才有,刘备大督冯习,别督赵融,别督傅肜,前部张南,蛮王沙摩柯,谋士马良等等以及一大批各营将领,其中刘宁,杜路等投降了东吴。另外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中李氏三龙之首李朝,估计在战争中负伤,不久去世于白帝城,只有刘备的别督辅匡,廖化则逃过一劫。这些几乎全军覆没的都是刘备在江南的陆上主力部队,不包括水军和江北的黄权部。



江北的黄权部,因为后路被断,只能率领全部部曲投降了曹魏。根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黄权领着大大小小的官员觐见曹丕就有三百多人,包括蜀汉这边的南郡太守史郃,庞统的堂弟庞林等等,其中四十二人被封为列侯,任命为将军郎将者近百人。所以,刘备的江北部队,相当于全军覆没了。



再看刘备的水军,在夷陵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时,刘备派吴班,陈式率领水军夹东西两岸。到了第二阶段,刘备和武陵蛮王取得联系,并从江南和水军围攻陆逊的猇亭和孙恒的夷道,进入了僵持阶段。随后,由于两军僵持到了六月,天气炎热,大部分士兵都离开船只,进入山区避暑,这才给了陆逊火烧的机会。随着江南陆军的败退,水军也遭遇东吴军队的进攻,特别是刘备从马鞍山渡河之后,放弃了船只,水军基本就陷落了。其中,刘备的从事祭酒程幾为了掩护刘备,壮烈牺牲。但是,水军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兵力,因为即便是在天气炎热的六月,刘备也不可能让所有士兵上岸,应该会留下一部分士兵防御,统领这部分士兵可能正是陈式和吴班,这两位将领也在此战中幸免,并参加日后的诸葛亮北伐战事。

所以,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很惨,甚至描述刘备是“仅以身免”,但是这更多是说明刘备惨败的惨烈程度,不代表刘备就剩孤零零一人逃到白帝城。正是因为还有向宠,吴班,陈式部还是残留着一部分军力,再加上永安从西汉末年以来固有的城防,以及曹魏威胁,才让东吴投鼠忌器,没有进一步采取军事进攻。


大飞熊骑士


先说说夷陵之战的背景吧,起因是刘备借荆州,借了却不还。刘备得了益州称了帝也不曾把荆州归还给吴国,孙权派人来要,几次尽被关羽驱逐,于是孙权就恼了,发兵攻打了荆州,夺回了荆州,并且杀了关羽和老将黄忠,派出先遣军张飞,结果张飞被手下人杀死,首级又被叛徒献给了东吴,这下就把刘备惹急眼了,在不顾群臣的劝阻下,毅然要为关羽、张飞报仇于是在夷陵建立了百里的营房,要进攻东吴。

失败原因

首先是刘备兵力布置出现问题,刘备联营七百里,隐藏在树林里面,当时收下的将军黄权劝说他,敌人一旦用火攻他便会一败涂地。

其次是刘备想用优势兵力来玩个速战速决,可是陆逊就是不出战,任刘备怎么挑衅叫骂,陆逊死活不出面,后来刘备的兵士士气大落,军心不稳了。

第三刘备军中人才已经不多了,谋臣就剩下诸葛亮自己了,准备不足就出征,造成失败。

夷陵之战蜀军一共大概有八九万人的样子,东吴三四万,蜀国战败后,刘备退守驻扎白帝城,孙权听说后赶紧派人来求和,说明蜀国肯定是没有全军覆没,而且伤亡肯定也并不是很多。





鸿涵先生


是全死光那种全灭吗?那自然是没有,最起码刘备不是就活着回去了吗。实际情况是损失很惨重。

先来看看蜀国参战兵力,号称70万大军,《傅子》记载吴军灭了八万蜀军,但是实际上蜀军只有四万人左右,在加上沙摩柯等五溪蛮夷一万多人,总兵力只有五万多人。吴军兵力与蜀军基本相当。刘备带着这么点人伐吴的目的,只是想夺回荆州。这对于蜀汉来说极为重要,兼有益州、荆州,益州作为腹地,荆州作为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对曹魏还是孙吴,都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



夷陵之战打完,蜀汉的损失非常巨大。

首先是这五万多人损失殆尽,还有黄权的一万多人由于被吴军切断退路,无路可走投降曹魏。再加上之前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分别损失了几万人,蜀军费有生力量基本上别打光了。国内基本上只剩下新兵蛋子了。不仅是士兵,人才损失也很严重,张南、冯习、付彤、马良,还有投降的黄权。可以说,夷陵之战基本上把蜀汉仅剩的家底败光了,不过幸亏他们有内政奇才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又让蜀汉恢复了元气。



另一个损失是战略上的。上面说,有了荆州,蜀汉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夷陵之战,让蜀汉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中“待天下有变,则派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构想,宣告破产。此后,诸葛亮和姜维只能选择祁山这样一条进攻线路了。

总体而言,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失去了有生力量,失去了战略缓冲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和耕种区,失去了最好的财政来源。元气已伤,基本上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了。



史海拾遗


夷陵之战中,蜀军并未被全灭,但总共至少损失十万以上部队。


北伐三到四万加留守部队,全军覆灭,孙权接收关羽军团大批降军和于禁三万人,夷陵之战按傅子记载是战死八万人,但参考刘备实际国力不可能有那么多,故主战场损失四万人,黄权部诸军万人降魏,大致损失五万人。


雨夜v风声


全灭肯定是不可能的,刘备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惨重的确是事实,但绝对不会全军覆没,或者退一步讲,假设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真的有如古书《傅子》当中记载:被杀八万、仅以身免。那蜀汉集团的军事力量很可能会在这一战中被一扫而空,既然蜀汉集团打光了自己的军事资源,孙权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反而主动求和呢?



夷陵之战蜀汉究竟出动了多少军队,事实上这是一个不解之谜,因为史书当中从来没有给予过一个明确的记载,能给后人提供的线索的,无非是孙权向曹丕求援时提到蜀汉军队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随后又有荆州南部五溪蛮夷等少数民族武装助阵,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不会太多,因此夷陵之战蜀汉集团所能出动的军事力量恐怕也只能在五万人左右,当然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支党”通常代表着先锋部队,因此四万人很可能只是蜀汉集团的先头部队,随后还有刘备亲自率领的主力大军压上,但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虽然出现过随后才赶到战场的情况,但很可能除了自己的亲兵之外并没有携带其他军队。

一方面,在夷陵之战爆发的初期,蜀汉军队的布局已经相当清晰,出动四万大军,以冯习张南等人为统帅,吴班率领水军顺江而下,可见在夷陵之战的初期,正准备筹划称帝的刘备并没有计划自己御驾亲征的准备,而是让自己的部下完成收复荆州三郡的任务,直到自己完成了称帝并且稳定益州的内部局势之后,才选择赶往前线,因此在刘备赶到前线之前,蜀汉集团所能出动的军队恐怕已经悉数出动,以至于刘备动身的时候,相应的史书当中根本没有记载他带了什么样的军事力量,如果刘备能够手握一支庞大的军队,史书当中没有理由选择忽略。



另一方面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上报曹丕声称自己杀敌八万,刘备仅以身免只身逃回白帝城,不否认在这一战中孙权取得了巨大胜利,但这样的战报恐怕只是一份夸大其词的奏表,先不说蜀汉集团虽然在这一战中损失了诸多将军,但也有吴班等将军突围撤回了四川,甚至在多年后的北伐战争中均有出现,他们不可能都是仅以身免,肯定会带领着相当数量的部队退回,要知道即便是40多年后,蜀汉集团的整体军事力量不过102000人,这还是在平定南中地区的情况下,而在40多年前,刘备进攻孙权之前既要北防汉中,又要南挡南中,更要在益州的东面永州、白帝城附近留下接应的部队,如果孙权真的做到杀敌八万,外加黄权带领至少数千人向曹操投降,难不成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整个益州没兵了?

考虑到刘备临死前退守的白帝城附近时,手中大概有两万蜀汉军队,这也成了后来蜀汉大臣李严长时间手握实权的重要保证,去掉赵云留守永安时所带领的数千到万余军队,所以夷陵之战的蜀汉集团的真实损失,很可能是以下情况:



临时加盟的五溪蛮夷雇佣兵上万人,随着夷陵之战的彻底惨败,以及所辖武陵郡反叛遭到孙权的随后镇压,这一部分力量很可能已经全军覆没。

刘备亲自率领的四万军队,大概三万人左右在战场阵亡或者被俘投降,约一万人逃回白帝城,并与留守的赵云组成了两万人左右的兵团继续在益州的东面等待时机,考虑到历时一年之久的夷陵之战,先败后胜,并且还要在战争期间镇压荆州叛乱的孙权也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失,面对着仍然准备蠢蠢欲动的白帝城兵团,以及坐山观虎斗,即将准备下手的曹丕,两头遭到威胁的孙权只能提前向刘备请和。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历史上已经说明了,损失极大,几乎全军覆没。

到最后,孙恒只带几百人就追得刘备走投无路,自己烧辎重堵塞道路逃跑。那后面的军队就更没有退路了。这些军队大部分都被吴军消灭了。没有受到攻击的黄权部因为后路被切断,被迫投降了曹魏。

直到赵云的军队赶到,才稳定了形势,吴军撤退。刘备最后收集了几千残军,驻扎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历史笑春风


夷陵之战,陆逊一把火把蜀国精锐烧掉百分之八十,最大的损失是人才,黄权北投,冯习,张南,傅彤三员大将战死,诸葛亮知道刘备下营树林后,为时己晚,急派赵云救援,刘备将全军覆没,诸葛亮老丈人黄承彦也用八卦阵困住陆逊,使刘备逃亡白帝城时间加快,如不是陈到勇猛保护,刘备早挂了,因赵云重将,刘备原赵云保护改为陈到,就说赤壁之战,曹操之败也没有全军覆没,蜀军也是,大都被吴国俘虏,后诸葛亮和吴国恢复利业关系,吴国孙权又喜欢平横政治,后放回被俘蜀军。夷陵之战使蜀国实力锐减,从和魏国对抗,到三国之中降到最弱,如刘备见好就收,不打夷陵之战的话,外修政治,内修民生和战备。很有可能统一三国。就当吹牛啊


吹牛88


刘备直接参战的部队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一些未直接参战,只是在周边活动的部队则幸免下来。

刘备的布置是: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刘备自率军队进军夷陵。

而结果是,刘备自率军队损失惨重,仅刘备带少量兵马败回永安,其余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等各部全军覆没,黄权部被堵归路降曹,赵云率领的后援部队未参加,没有损失。


老四剧说历史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登基称帝之后,为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其间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孙权求和向刘备求和不成,令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兵马抵御刘备的进攻。陆逊见蜀军势头正盛,于是坚守不出,消磨蜀军锐气,打消蜀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企图。相持半年之后,正值盛夏,酷暑难耐,蜀军士气逐渐低落,为了避暑,刘备下令大军在深山密林里扎寨,连营百余里。陆逊见状上书孙权后,派兵火烧连营,四面围攻,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刘备趁夜突围,再众将士拼死保护之下,摆脱追兵,逃往白帝城。次年四月,刘备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去世。

夷陵之战给蜀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兵力及物资损失惨重,此战之后,刘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在出征前,除了留下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刘禅留守两川,以及魏延守卫汉中,几乎将自己所能带上的全部家底来讨伐东吴。另外,在败退途中,大量粮草物资被丢弃,刘备还曾下令将士将铠甲脱下来,点火焚烧,阻塞道路,以抵御东吴的追兵。《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以当时的生产力,这些物资的大量损失,对于当时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说是惨重的。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花了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恢复元气,有能力对外出兵。

二、大量军事人才以及战将战死。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军事“凤雏”庞统战死,争夺汉中时,吴兰和雷铜战死,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和张飞先后遇害,黄忠、马超、法正、刘巴先后病故。夷陵之战后,名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死于乱军之中,还有马谡的哥哥马良也在乱军之中遇害,他曾被赞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另外,刘备曾派镇北将军黄权驻守江北,以防止魏国的进攻,他曾力劝刘备不要轻易出兵,刘备兵败后,黄权被吴军堵住退路,无奈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国。杜路、刘宁也被迫投降东吴。“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

三、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希望此战能夺回荆州,但是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刘备彻底失去夺回荆州的希望。荆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于东汉末年常年战乱,而当时的荆州总体来说局势比较稳定,许多人才来到荆州避难。刘备曾长期占据荆州,刘备的许多谋士及将领都来自此地,如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马良、马谡、伊籍、傅巽、蒯越、蒯良、王粲等人,可谓刘备的人才库。相比之下,当时巴蜀地区地势险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流入。因此,丢失荆州之后,蜀国的人才出现明显的匮乏。

终上所述,夷陵之战成为蜀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蜀国国力日渐衰弱,这也为蜀国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