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好還是工作好?畢業沒幾年就創業的人,成功還是失敗了

從16年時候每年都有去校招,也有幫助一些企業做校招的項目,期間都參與對校招應屆生的培養。有個應屆生畢業一年後提出離職,理由是想去和朋友創業,做考證方面的培訓,然後在校招時候看到學校裡面有個創業協會還特地諮詢瞭解了一下,專門做在校已經畢業後的創業輔導、手續辦理等等,有不少學生在做。身邊有的HR朋友也有在做離職訪談分析時候那些畢業兩三年的就辭職出去創業了,這樣的人不少。

30歲以前創業,是個偽命題

30歲以前創業為什麼是個偽命題?

1、 不具備該有的資源

創業不是開個早餐店、也不是擺個攤進貨賣貨就行。創業需要的資源有錢、人脈、客戶、技術等等,這些都是資源,甚至於行業屬性的不同,甚至於在政府機構任職的人脈都是一種資源。

創業從籌備期需要錢,如果你沒有錢,那麼你的創業項目得吸引人能夠拿的了風投,本質都是要有項目啟動的錢。理論上來說,如果你錢足夠多,其他的資源都不是問題,因為有錢你就可以置換出其他的資源來。

很多人創業初始,也就是單純的認為拿錢就可以,但是錢沒有大到可以忽略其他資源的時候,創業開始會發現,舉步維艱:產品出不來、沒有團隊推、產品很好但是找不到客戶等等。

而即便就是開個早餐店也是需要錢這種資源的,只是相對投入比較小,風險也比較小。

作為30歲以前,甚至於剛畢業不久,要能累積到各種資源足矣創業並且不會在兩三年內倒閉,不是說不可能,但是這種概率低之又低。

創業好還是工作好?畢業沒幾年就創業的人,成功還是失敗了

2、 不具備該有的能力

當然,創業不是有了資源就能解決問題的,還需要能力。這是很多年輕創業人忽視的一點。而又尤為忽視的一個問題在於忽視管理能力、處理關係的能力,而單純的認為技術經驗、技術經驗就能成功,那只是技能不是能力。

曾有一個剛畢業不到兩年的小朋友A,辭職後打算和朋友一起創業。在工作中他本就很缺乏與他人協作溝通的能力,導致工作中常常和他人產生誤解,這樣的能力缺陷帶到他的創業團隊中,和夥伴就變成了三天兩頭的矛盾、衝突。尤其是他的夥伴也是同齡人,同齡人之間並沒有因為同齡而又更多的融洽、理解,而是彼此都因為缺乏社會閱歷、缺乏協作、溝通、組織、甚至於基礎的時間統籌能力導致股東團隊的矛盾與裂痕,也導致業務意見不統一而美進展。最後才9個月,就大家不歡而散了,花掉存了兩年的工資還招家裡借了幾萬塊,又重新開始找工作。

創業的能力需求還不單單是與合作伙伴之間溝通、協作、人際關係相處等通用基礎能力,還包括有團隊後的管理能力,即便只有一個人管理這件事也永遠存在就必須要管理能力,還需要思維、格局、視野、邏輯等等方面的素養,這些在還沒有經過職場打磨成熟後就投身到創業潮中,本來沒有的能力在創業中也不會憑空具備,無疑已經看到失敗。

資源與能力不是一邊打磨一邊獲得的。當然,你在創業的時候一定會因為創業的過程不斷在自己能力和資源上不斷的升級,但是創業就像是一個門檻階梯,你的能力和資源到不了那個高度,那麼就註定進不了那個門。

創業好還是工作好?畢業沒幾年就創業的人,成功還是失敗了

最重要的還是,30歲以前創業回頭路都沒了

上文提到的小朋友A,回到職場後開始找工作,之前因為跟著我做HR離開時候覺得HR收入還有職業上升都太慢,後來再回到職場就轉型做銷售,因為他在創業時候有銷售經歷。但經歷總歸不是經驗,即便有公司接盤自己仍舊在能力上有很大不匹配性,一直沒有業績,做了兩個多月後又辭職想去互聯網做運營。經過多番波折和很長週期的求職,進入了一個小公司去做運營,薪資卻和幾年前自己剛畢業時候一樣。

他說工作不難,難的就是拿著剛畢業的工資面對家人、面對收入是自己的幾倍的大學同學,想躲起來。即便是這樣,這份工作也沒做多久,小公司各種管理混亂,待遇又低,鬧心,最後就不斷找工作不斷辭職,消費自己唯一還在求職市場的賣點——年輕。

為什麼30歲以前創業就沒有了回頭路?

創業過程不是單一技術的累積,從股權、治理、財務、人力、銷售、甚至前臺再到溝通、文案、硬件、話術、美工都得做,這些都會等於都不會,即便都是會的,再求職時,沒有公司為這些多餘的技能買單,公司要的是其中一項專精的能力經驗,創業所得幾乎沒有公司需要,更何況是創業失敗,說出來恐怕也讓人覺得不光彩。在創業公司即使當老闆也不代表公司會聘用你當主管。

所以很多人創業出來再回到職場,幾乎都只能選擇從事銷售,因為銷售看似門檻低。但轉回做銷售的人,幾個是打心裡願意的,又能做好的,這概率比創業成功還低。

其次自己心態太難調整了。創業時候不管大小,自己好歹是老闆,就算是小老闆,也有了大老闆的理想,但是突然要卑躬屈膝委身到小公司、拿著不靠譜的低底薪,未來也沒太大想象空間時候,心理實在難以扭轉。

創業好還是工作好?畢業沒幾年就創業的人,成功還是失敗了

職場更適合職場新人

剛畢業、剛畢業幾年、甚至於30歲之前,都建議進入職場。在職場可以累積你以後想創業所需要的資源、能力、經驗、技術、人脈,並且在職場還可以建立完整的職業觀、職場觀。

職業觀、職場觀是能力經驗以為看不見的部分,但是卻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有了完整的職業觀、職場觀能夠早知道職場是什麼樣子、知道職業的發展路徑、上升通道、各種職位的分佈排列是怎麼樣的,進而讓自己更清晰明晰未來發展、更能快速的掌握職場能力,並且建立

同時,在職場中一段時間,會更為理性清晰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會有越來越成熟創業思想,不再是當時憑藉興趣或者一些觀點就去考量自己要不要創業、創業方向,畢竟興趣變現比用興趣求職並且成功難度大很多,概率也幾乎為0 。

這些在職場打磨,都能找到合理的答案。

創業好還是工作好?畢業沒幾年就創業的人,成功還是失敗了

創業的失敗概率97%,而當你還沒有正準備好,剛畢業或畢業幾年就去創業,無疑是交上學費,讀一場大學教會你重新再來,但人生卻又把你重新再來的路給封了,從此萬劫不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