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針上的孔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三恆


我們都聽過一句俗語,叫做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用過針線的人都知道,穿針引線時,必須針中間有針眼,那麼在古代,技術並不是特別成熟時,針中間的針眼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其實針這種非常常用的工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那個時期,人類還在不具有冶煉金屬的能力,所以很多工具就只能根據大自然給予的原材料進行一定的加工製成,不論是當時的石刀,石斧,或者用於縫合獸皮的骨針,骨針通常都是使用較為細小尖銳的獸骨進行製作,並在較為粗糙的一端,用較小鋒利的石器鑿孔。

到了後來青銅的冶煉技術開始逐漸熟練,於是青銅針就開始逐漸替代了容易破損的骨針,青銅針一端較粗糙扁平,另外一端在不斷的打磨之下變得圓滑,尖銳,模具較小,在青銅針逐漸成型後,用較為尖銳的硬度較大的石器,進行手工的打磨鑽鑿,是用這樣的手法在銅針上鑿孔。

後來先秦時期之後,逐漸出現冶鐵的技術,並且在之後的朝代逐漸發展完善,各類鐵製品也開始變成了人們最為常用的工具,鐵針也逐漸變得廉價,方便,成為婦女們最常用的工具,在宋朝古籍《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在宋朝已經有較高的鐵器鍛造水平,先在一柄銅尺子之上鑿出一個小孔,讓鐵水做成較細鐵絲,讓鐵絲燒紅變軟穿過小孔拉成更細的鐵絲,截成小段,一頭用錘子敲扁,這個時候就要用另外一個工具錐子,用尖細的錐子在扁平的一方敲出小孔,進行一定的打磨就成了做成針孔。做好之後再一次進行高溫加熱淬火,增加鐵針的硬度。

所以古代針上的針孔其實和今天的製作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藉助另外的一件工具在針上打孔。


玄坤


早期人類用的骨針,青銅冶煉技術成熟以後,用的是青銅針,鐵器時代用的是鐵鋼針。

所以,這個答案談的是三種骨針、青銅針、鋼鐵針的針孔是怎麼製作出來,核心部分主要是古代鋼鐵針的針孔製作過程。

-----------------------------------------

骨針

相比人類智商並不在一個等級上的山頂洞人(距今2,7萬年前),都能製作骨針:

山頂洞骨針

除了針以外,山頂洞人的骨器裝飾物上打的小孔:

對燧石進行敲打或者磨製出尖刃,在骨頭鑽孔非常容易,石器時代的石頭刀具有些非常鋒利:

所以,加工骨頭針的針眼是很簡單的技術,很多工具都能實現,這都不需要引證文獻和考古學資料,用常識都能想到。

青銅針

我看到網絡上有篇文章說,伊朗泰佩希薩爾出土了公元前3900年的青銅針,但找不到文獻和相關圖片,只找到了古羅馬龐貝古城出土的青銅針:

圖引自:《龐貝:瞬間與永恆——龐貝出土文物特展》

這個龐貝青銅針針鼻部分是扁的,針孔有兩個,呈圓形,那麼,肯定是鑽出來的。

青銅不是很硬的金屬,要知道很多玉石的莫氏硬度是超過青銅的,比如:和田玉的莫氏硬度達到6.5,就比大多數青銅硬度高。

所以,把青銅針的針孔一端鍛造薄一點,用手搖鑽前面裝石器鑽頭,就可以加工出針孔,用青銅鑽頭也可以加工。

原始弓形鑽:還有一種原始的十字鑽:

你可能會有疑問,這種原始鑽能鑽針孔那麼小的孔嗎?

那我就舉個例子:

紅山玉器、良渚玉器都可以見到這種比頭髮絲還細的紋飾,一般認為就是用鑽出來的。

良渚玉器上比頭髮絲還細的紋飾

所以,原始手搖鑽加工青銅針的針孔完全沒有難度。

--------------------------------------

鋼鐵針


目前所見最早的鋼鐵針,出土於戰國時代的包山楚墓:

這不是我臆測,而是考古學家編寫的發掘報告說是「鋼針」:

雖然發掘報告的圖片不是很清楚,但鋼針的針孔還是能見到:

圖引自: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 (1988). 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 文物(5), 1-14.

漢代和南北朝的傳世文獻曾提到過一種「穿針乞巧」的民俗:

也就是在七夕夜裡,婦女用五色線穿七孔針,順利穿過則表示該女子心靈手巧,會受到稱讚。

  • 西漢·《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 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七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以乞巧。
  • 南北朝·庾信《七夕賦》: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空。

一個針上有「七個孔」,可見就漢代來說製作針孔不是什麼難事。

一般來說,只有明代的文獻《天工開物》記載了古代製作針和針孔的批量生產的過程:

清代刻板《天工開物·錘鍛·針》:

圖片不是很清楚,把《天工開物》的原文引出來:

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複鎈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撚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

從《天工開物》記載來看,當時製作鋼針分兩二步:


  • 第一步,制針和鑽孔

先將鐵鍛造成細條,但這些細條粗細不均勻,然後,把這跟鐵細條從一把有尺的小孔拉出來,這似乎是一種「金屬冷拔絲」的技術。

拉出等直徑的鐵線,剪斷成一段段鐵針。然後用木槌將一段鍛扁,用剛錐鑽出針孔,之後打磨。

  • 第二步,鋼化

把鐵針放入鍋慢火炒,然後在「土末」中加入「松木」「火矢」、「豆豉」掩蓋用火加熱,要留兩根針在外面觀測,如果這兩根針用手一捻就碎了,就可以開封,放入水中淬火。


我沒有冶金學學位,也不是冶金工程師,不大懂冶金方面的知識,但是,我臨時閱讀冶金學和冶金史文獻,基本搞清楚《天工開物》記載的造針工藝流程和原理。


第一步,確實就是古代「冷鍛拔絲」工藝。

《天工開物》所說「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就是描述的「冷拔絲技術」。

冶金史專家華覺明先生的《中國古代金屬技術》有對古代拔絲技術的綜述:

引自:華,覺明. (1984). 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頁435


《天工開物》所說「鐵尺一根,錐成線眼」的「鐵尺」相當於今天的「拉絲板」。

「拉絲板」上大小不同的孔,拉出不同直徑的金屬絲:

圖片引自:公子扶蘇的網絡文章《花絲工藝不遙遠:親手做一枚花絲球送給自己》古代以「黃豆、綠豆、高粱、黃米、小米」等來表示不同的拉絲直徑
某寶上還有這個東西賣,拉金絲、銀絲、鐵絲都可以:

楊寬先生在《中國古代冶鐵發展史》中提到明代的冷拔鋼絲:

引自:楊寬. (1983). 中國古代冶鐵發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87

做成鐵絲然後用木槌將一頭錘扁,之後鋼錐敲打鑽孔,從《天工開物》配圖來看,右圖大概是在拔絲,左圖似乎是一人在錘扁針鼻,另一個人在打孔:

第二步,就是古代的「固體滲碳技術」,也就是「燜鋼」:小火炒針就是對鐵針進行再結晶退火,之後就用土、松木、火矢加豆豉掩蓋慢慢加熱。松木炭是固體滲碳劑,豆豉及土末是填充劑。

呂廣庶. (1981). 古老的固體滲碳技術在發展. 新技術新工藝(2), 8.

滿城漢墓中中山王劉勝所配的鐵劍就經過固體滲碳技術的處理(見:李眾. (1975).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鋼鐵冶煉技術發展的探討. 考古學報(2), 1-22)

圖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0). 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下). 文物出版社.》,圖版六十五

宋代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廣告詞也能反映宋代的冷拔絲和制針工藝:

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記」銅版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廣告和商標(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就是宋代的「playboy牌鋼針」,

紀錄片《鉤尖上的中國》中就有四川內江手工製作魚鉤就是用「固體滲碳」方法,其實東北的赫哲族也這樣製作魚鉤,幾乎跟《天工開物》描述完全相同:


引自:https://www.iqiyi.com/v_19rrnp8ybo.html#curid=352396200_9ee1f9e7d46ba30e6bd32c51ea7225cc

---------------------------

綜上所述,古代製作鋼針上的孔是非常容易的,就是將針鼻打扁然後用錐子鑽孔。制針的難處在於將鐵針變成鋼針。

從《天工開物》的記載,結合現代冶金學的角度來說,使用了兩種方法:

1、鐵針的成形主要使用冷鍛法:拉絲、鍛扁、鑽孔。《天工開物》所說的有孔鐵尺,相當於今天的「拉絲板」。

2、《天工開物》記載將鐵針冶煉成鋼針,使用非常古老的「固體滲碳技術」,也稱做「燜鋼法」,用「木屑、火矢、豆豉」等當滲碳劑。


小漢字見大歷史


到底是怎麼磨成的呢?

“世界上最早的針”

在2016年的考古學新發現上,考古學家們在一個西伯利亞洞穴裡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針,並聲稱它距今有5萬多年,而這枚針是用鳥的骨頭來製作的。

關於針的發明,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大發現,小小一個東西,竟然能把布、樹葉等縫合在一起,讓人類脫離了原始的矇昧,身上有了遮蓋,開始有了“身體上的文明”。

“小小一枚針,怎麼做的”

針,最早有骨針、竹針、石針,還有後來的鐵針、銅針和鋼針,它不僅用在縫製衣物上,還有醫學上的運用,比如針灸,有學者猜測,這針灸可能來源於原始人用尖物戳破膿瘡放血放膿的療法。

那麼,這針在古代是怎麼做成的呢?

相信很多小夥伴從小都聽過“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他講的是李白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結果又一天看見一老婆婆用大鐵棒在磨針就頓悟了。

當然這個故事有可能就是個傳說,但它給了我們一個細節——古代的針是用鐵棒磨成的嗎?

還真別說,古代人制針真是從鐵塊開始的。

“古代的針孔和針怎麼做的”

先看看正式典籍裡對針製作的描繪吧,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裡這樣寫道:

要做針,首先必須把鐵塊錘成細條,然後用一把鑽有小孔的鐵尺把鐵條從孔中用力拉過,細鐵條便成為粗細均勻的鐵線了。

1、把鐵線一寸寸剪斷,銼尖一端,另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鑽上孔,即為針鼻,打磨平,這樣,針的雛形就有了。

2、接下來,古人會把這些半成品針放在鍋裡炒!!你沒聽錯,就是和炒菜一些炒!炒時還要放配料,一般為土末、松木灰、豆豉。

3、炒完後,還得蒸!蒸時必須把兩三根針頭留在外面,等留在外面的針頭可以用手捻碎時,就可以起鍋了。

4、最後還要淬火,這是在鍛造針的軟硬程度。

不得不說,在那個沒有機器的年代,用人工這麼一步步把針製作出來真是工匠精神啊,而針孔的鑽這一步想必也是精益求精,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

一枚針,更是我們中國哲學的體現,它一邊尖一邊扁並且帶孔,這是陰陽協調;而形容一個人心細我們會用“心如針尖”,在那個小小的方寸之間,竟然能夠戳進所有的東西里,“最小的也許是最強的”。

就如同復聯3裡沒露面的蟻人一般,當滅霸在外面橫行霸道,所有英雄都束手無策時,他卻悄悄躲在滅霸的大拇指上,也許。。。他將是打敗滅霸的最強者。(後面這段純屬小君意會)


宮殿君


古代如何製作針孔,這個問題在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有詳細的描述。而且還細緻的記錄了古人如何把很軟的鐵針,煉製的硬度更高方法。

很多人都聽過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僅僅是故事,古人並不會真的這樣做。根據《天工開物》錘鍛篇的介紹,古代製作針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首先打造一個製作細鐵絲的模具。具體就是鑄一把鐵尺,在上面錘打出一個小孔,這就做成了一個簡單模具。

然後用鐵水澆築成一根比較細的鐵條,再把這根鐵條燒紅變軟。然後從鐵尺上的小孔穿過去,拉成一根又細又直的細鐵絲。

再把這根細鐵絲一截一截的截斷,這就成了一根根的半成品的針了。接下來就是製作針孔了。

把針的一頭用錘子敲扁,然後再用錐子敲出一個針孔出來。針尖簡單的打磨一下,一根針就做好了。

但是這個時候針還不夠硬,這是不太好用的。聰明的古人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方法,先把這些針放到鐵鍋裡翻炒。然後再加入松木鋸末、豆豉、沙土等東西用大火蒸。完了以後再進行淬火。這樣針的硬度就會變得非常高。一根針就完工了。


漂浮菌


現代採用機器制針,古代中國人當然是手工制針。

最古老的針是骨針,用骨頭磨出來的,針眼用石器或金屬挖出。

到了青銅器和鐵器時代,就有了金屬針,針眼是捶扁燒紅用利器錐出,然後打磨。

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出土了一枚縫衣針,墓葬時代為西漢文景時期。針質地為鋼,長59毫米,最大徑約0.5毫米。針粗細均勻,尖稍殘,針孔細小,內系黃絲線。 這枚縫衣針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鋼針,現收藏於湖北荊州地區博物館。

宋代針業就很發達,有專門做針的作坊,還有商標。商標上寫著:“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正中有店鋪的標記:白兔搗藥圖,“認門前白兔兒為記”,“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

明朝的《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制針的流程:

首先,用一根鐵尺鑽出小眼,作為漏勺。把燒紅變軟的細鋼條從孔中鑽過,抽成了鐵線。剪斷鐵線,做成針坯。然後,磨出針尖,再敲扁針的尾部,捶扁燒紅用用鋼錐刺出針眼,打磨。

最後是淬火,先把針在鍋裡炒好,加入土末、松木灰和豆豉,把針蓋住,然後蒸。留幾根針頭在外,檢驗火候。拿出來淬火,制針就完成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最初的針遠沒有現在的針這麼精細,從最初的骨針到現在的繡花針,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材質也從骨頭、石頭轉變到鐵針、銀針等,

針孔開孔技術不外乎鑽、鑿和預留三類。

今年八月份《每日郵報》報道了發現最早的針,出現在距今五年年前,是居住於丹尼索瓦山洞的丹尼索瓦人制造的,是一枚長7.6釐米由鳥骨製成的針,如下圖這樣

從上圖看出來,這枚針的做工已經相當的精緻。

注意末尾的針孔,呈非常規整的圓形,古人已經掌握了鑽木取火的技術,

當然懂得利用一根針來鑽開另一根針的尾部,侷限於這樣的技術,針就不能做的很細,直徑都在兩三毫米的尺度。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針將骨針逼出歷史舞臺,鐵的延展性和硬度方面都比骨質好很多,針的初坯不在細講,不外乎先製成鐵絲、在剪短成小鐵棒,將小鐵棒尾端錘扁後,再用淬火後的硬度更高的錐子就可以鑿開小洞。在經過打磨以及其他工藝針就成型了。

預留

從一些扁孔的針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製造工藝是將鐵絲彎曲摺疊,尾部形成一個預留孔,將摺疊的鐵絲燒紅錘鍊成一根鐵絲,經過打磨就形成針,這種方法制造的針孔一般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稱一個狹長的縫。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手工工藝生產出來針都較長,鳳凰山167號漢墓的墓主、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的針長度都在6釐米以上,針孔直徑均不足1毫米,能夠成為陪葬品,可見主人生前對於此物的喜歡。


核先生科普


前面的回答廢話太多,不得要領,別人問的是“針孔”如何做出來的,直截了當地說,是手工“鑽”出來的。

人類最初的針是用骨頭磨出來的,選擇那種跟針的形狀比較接近的骨頭反覆磨,成形後在針的頭部鑽出一個孔洞,就成了針孔。

鑽孔的工具最初是石頭做的尖銳刀具,由於不夠鋒利,只能一點一點在針頭上鑿出孔來。

再往後,人類發明了金屬工具(青銅或鐵),就可以使用金屬工具來鑽孔,要比石頭工具更銳利、好用,鑽孔更簡單。

科技繼續發達,人類學會了使用金屬(青銅或鐵)制針,一開始是小作坊個人生產,到明朝時制針已經產業化,形成了工場,由十幾乃至數十個工人,按照標準化的工藝流程、十幾個環節生產,生產效率和工資水平進一步提高。

制針的具體工藝不說了,單說針孔。

金屬具備良好的延展性,針頭被捶成扁平狀,然後燒紅,在上面使用鋼錐等金屬工具刺出針眼,因為打眼部位又平又薄,打眼很簡單。

打眼後,再使用工具進行研磨,把針眼的孔壁磨到光滑規則,然後再對整針進行炒針、蒸針、淬火等處理,一根漂亮的針成形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簡而言之一句話:扎出來的。

明代的《天工開物》裡,記錄了古代針的製作方法。(當然了,理論上,這隻能代表明代時針的製作方法。)

造出一根針,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先做胚子。

做法是,先用鐵打成細條,這裡的鐵,應該是容易獲得,硬度不高的塊煉生鐵。

然後拉成鐵絲,在一根鐵尺上,穿出一個細眼,把細鐵條從這個眼中間拉過,鐵條就被拉細成鐵絲了。

凡爾納在科幻小說《神秘島》裡面有一段類似描述:

史密斯第一步先製造拉模板,這是一種鑽有大小不同的圓錐形窟窿的鋼板,它可以逐漸使鐵絲達到要求的粗細。……他們預先把鐵做成鐵棍,兩頭銼尖,然後把鐵棍插在拉模板最大的窟窿裡,卷軸一面卷一面把它拉出來,抽長到二十五英尺到三十英尺,然後再把它鬆開,依次在較小的窟窿裡,重複同樣的操作。最後,工程師得到長四十到五十英尺的鐵絲,把這些鐵絲連接起來,就可以毫不困難地從“花崗石宮”一直架到五英里以外的畜欄去。

把鐵絲逐寸剪斷,就成為針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半成品,只造出了一個雛形。

——“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

2.加工外形。

完成雛形,接下來需要對兩端進行加工。一端用銼子銼尖,作為針頭。另一端用小錘砸扁,再用鋼錐穿出小洞,這就是針鼻。

扎出針鼻之後,還需要用銼子再對外表面進行一番打磨。

——“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復鎈其外。”

3.慢火炒制。

用土末混合松木、木炭、豆豉覆蓋在針的表面,在釜中用慢火熬炒。這一步是表面處理,應該是利用滲碳,改變針表面層的含碳量,從而提高硬度。針當然需要硬度高一些。

——“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天工開物•錘鍛》說:“鍛工先擇堅硬條木燒成火墨。(俗名火矢,揚燒不閉穴火。)”那麼火矢指的是木炭。)

4.最後淬火。

從鍋裡出來之後,把針浸到水裡。淬火是一道處理工序,把高溫的金屬表面浸在淬火介質中,使其急速冷卻,從而提高表面的硬度。

淬火介質最常見的是水,也可以是專門調配的各種溶液。

——“然後開封,入水健之。”

淬火這道工序對於提高硬度至關重要。《天工開物》裡說,一般的針都是硬針,只有特殊情況下才用軟針。這中間的區別,就在於淬火法的應用。

——“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


北門猿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是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情,但是落到實處,就說“磨針”這事,在古代說大,說小不小!(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古代可沒有現在的縫紉機什麼的,縫縫補補的事情全靠手工,尤其是皇帝娘娘的朝服什麼的,不但費的人工多,而且需要用的粗針細針大針小針都多,這就需要很好的鑄造技術,來製造這些日常的必需品。

其實這個活雖然“細”,但卻不是不能夠幹,也不是什麼難如登天的事情,通過一定的方式,甚至還能夠大規模批量生產的程度。這種工程日的技術活本不是文科生所好。

但文科生看材料“行”啊,比一般人看得仔細看的快,在古代記載工程技術類的書籍裡面,不難發現“針”這種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製造過程。


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裡面,對於古代“針”的製造過程,有著明確的記載和描述,古代製造“針”的過程大概有六道工序,首先就是把欲製造“針”的鐵條燒紅。

農村的讀友應該見到大街上走街串巷製造鐵鍬、鋤頭的,鐵在冷卻時很硬,但在燒紅的情況下不比膠泥硬多少,這時候不滿圓孔的鐵皮條就該上陣了,記住,不是皮條客的皮條。

把燒紅的鐵條穿過細孔,一條條的鐵絲也就出來了,這也就是製造“針”的毛坯;再經過打磨,這時候就不需要“鐵杵磨成針”的毅力了,已經不需要太費功夫就可以達到了。

等尖尖磨好了,就是把“針”的另一端用鐵錘砸扁,用鐵錐鑽孔,這時候一枚針基本上也就是做出來了。說到這裡其實問題已經解答完畢了,但“針”的製造過程還沒結束。

因為針還太軟,不能用或者不能久用,這時候不能直接淬火,而是要在填滿松末、土末的大鍋裡蒸,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淬火,一枚堅硬且不易折斷的“鋼針”也就造好了!


歷史三日談


只說針孔成形的問題。方法一。細鐵條一端彎過來成n字形,開口的地方還沒焊成一體。這時就要焊成一體了。怎麼熔?其實就是燒紅了鍛打成一體。鍛打的時候不能毀了孔圈,那就插個鐵片(有點厚度的)保形。焊的過程中調整保形鐵片的寬度,使寬度越來越小直至合適。這時一個帶扁長孔、有肥厚尾巴的細鐵條成形了。下一步是整形。燒紅鍛打使鐵條細長,肥厚的尾孔越打越長、越打越薄。前後兩端粗細相當時(不是相等,而是前細後粗,但粗細差別較小),坯體完成。再下一步,坯料過圓孔拉圓,或在半圓形模子裡砸圓。模子會有多套,粗細不一樣。經過多個模具後前細後粗的圓針成形。後面就是滲碳、淬火、回火熱處理了,不說了。

方法二。鐵條拉圓,尾端砸扁,鋼鏨子開長條孔,塞鐵片,再把扁形砸回圓形。過孔模,再拉圓整形。成了。工坊批量生產用這個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