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三)

二. 千古君臣的千古佳话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三)

宋神宗


不夸张的说,宋神宗与王安石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难得的一对君臣了,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创富国强兵的大业,携手奋斗先后长达18年之久,直至宋神宗去世。

宋神宗,名赵顼,乃是宋英宗的长子。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出生,比王安石整整小了27岁。嘉佑八年被封为光国公,后又受封为淮阳郡王,治平元年进封为颖王,治平三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次年即皇帝位,时年宋神宗仅20岁。

说起这位宋神宗来,那可是北宋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比起他那位老爹来可要强一百倍。可怜的宋英宗只当了短短的几年皇帝就挂掉了,估计脑子还曾进过水,总是不大好使,动不动就跟他的阿姨、宋仁宗的皇后闹别扭,至于政治作为嘛,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现在好了,宋神宗即位了,这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想有所作为,正蓄势待发,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并且他的脑子还十分好使。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真是孺子可教啊!想来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皇室贵公子,竟也会如此好学,实在是难得。更关键的还在于,他在当皇太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政治状况十分担忧,尤其是对北宋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十分不满,想要有所改变。他对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很感兴趣,此外,他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十分赞赏。总之一句话,这位年轻的皇帝是很有雄心壮志的。

其实想想也是,对于那西北边陲小国西夏,北宋政府居然都拿它没办法,每年居然还给它“岁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又没办法,打又打不过人家,想要和平,你就必须得拿银子去招待它。

但现在不同了,宋神宗显然没有苟且求和的心理,他这时就是一热血青年,想要通过变革来使国家富强起来,更要用武力来使西夏臣服。想当年,匈奴是那样的强大,可汉武帝偏偏就不愿意和亲,偏偏就不愿意把女子送去那塞北荒漠。后来汉武帝励精图治,国家强大之后,他便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终于用武力击垮了强大的匈奴。如今历史重演,难道我宋神宗就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北击蛮夷?况且这边陲小国西夏比起昔日的匈奴来,力量不知弱小了多少倍。宋神宗在心中呐喊着——我要使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历史给了宋神宗这样的机会,因为上天赐给了他王安石;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三)

王安石


历史也给了王安石一个机会,因为他遇到了一心想要富国强兵的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这一年,王安石刚刚47岁,正值年富力强的盛年。

其实,早在宋神宗尚未登基之前,王安石由于才干出众,朝廷曾多次召他进京为官,但都被王安石一一谢绝了。那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做京官不利于他才干的发挥。

王安石乃千古人杰,年少即成名,想当年参加高考时,那可是个超级优等生,考了个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其实他本是状元的人选,只是由于机缘不巧被挤掉罢了。但这对于王安石来说,他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本不是个贪图虚名的人物。说白了,他之所以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是为了进入仕途,只有进入仕途他才能够为天下苍生做点事情。王安石考科举,完全不像一般的学子那样是为了光宗耀祖、升官发财。

既然高考成绩如此优秀,那朝廷自然也就很重视他了,并且他在地方为官时也是颇有政绩的,于是,朝廷里一批有识之士都纷纷举荐王安石进京为官。应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京官,对于一般的读书人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只可惜王安石不是一般人,自然也就不稀罕。这样,他开始绞尽脑汁地编织了各种借口,不愿进京为官,比如说家里穷,京城之地由于物价高、房价高,他说怕开销不起,再比如说老母亲病重,不宜长途跋涉,等等借口。

其实这些都不应成为理由,因为北宋的官俸那是出了名的高,即使不计算灰色收入,只靠薪水,应付京城的开销那都是绰绰有余的;至于老母亲,那更是一种托词了。

如此三番五次的不给皇帝面子,不给朝廷面子,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王安石一个人了。而事情的根本原因即在于王安石真不想进京为官,而愿意呆在地方。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王安石为什么具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呢?

其实说白了,王安石之所以宁愿呆在地方也不愿在中央为官的目的即在于他想干点实事,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他考科举那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以及政治理想,说通俗一点,那就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当时的北宋,政府机构十分庞大,人员复杂,人浮于事,尤其是那些京官,实在是中看不中用。而王安石是有理想的,他不愿意尸餐素位。但在地方上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当地方上的一把手,比如说县令,只有这样,王安石的政治才能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中央,他无所适从,在地方,他却很给力。


一代千古人杰:王安石的传奇故事(三)

宋仁宗


加上当时的宋仁宗施政保守,像王安石这样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他是无法接受的,如此一来,王安石便想到基层去锻炼,更加地深入民间,以了解民间的疾苦。

而宋神宗就大不一样了,他上台伊始,便一心想谋求国治,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尤其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绝对的胜利。于是他广开言路,要求大臣们积极上书言事,就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谋求国家的富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而那些个文官们大多已习惯了北宋的政治状况,各部主要官员也都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还有什么变革进取之心,上书他们倒是上书了,只不过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诸如以德治民、以礼待人、远小人亲贤臣之类的。

这些当然都是废话,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关于这些他应该打小就知道了,还需要你们这些老匹夫再来讲一遍?宋神宗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真正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而不是这些空洞的大道理。

当时的文官们,比如说文彦博、曾公亮、司马光等人,那可都是历经几朝的著名元老,都很年迈,也都很保守。他们认为宋神宗太年轻了,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不宜操之过急。但对于想有作为的宋神宗来说,他显然已经等不及了,他要有所作为,他要励精图治,因此,他对这些文臣的上书感到十分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安石,宋神宗不由的眼睛一亮,想到了王安石的那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想到了那个不愿意做京官的他。

当时的王安石正在江宁为母亲大人守孝。宋神宗先是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后又立马诏他为翰林学士。

对于这次任命,王安石二话不说,立马奔赴京城。之所以现在的王安石跟以前不一样,那是因为宋神宗即位了,他能预感到这位年轻的皇帝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来到京城,君臣二人一见如故,在几次谈话之间,王安石将自己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具体改革方案说了出来,说得宋神宗是茅塞顿开,几乎是废寝忘食。想来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那一番畅话亦不过如此。

经过几番畅谈,宋神宗下定了决心,立志改革变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的变法总是会引来无数人的反对,总是会遭遇到无尽的阻力,商鞅变法是这样,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王安石的变法主张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且这些大臣都是赫赫有名的元老重臣,但王安石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宋神宗也没有动摇,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支持王安石变法。

熙宁三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位,并大力提拔支持变法的新党人物。在王安石变法最困难阻力最大的时候,宋神宗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王安石,哪个敢反对的,就罢哪个人的官。这样,苏轼离开了朝廷,司马光也离开了朝廷,而新党人物如吕惠卿、曾布等人却都得到了重用。总之,这时的宋神宗对王安石那是言听计从,彼此之间十分信赖。

王安石的政治才能终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因为他遇到了知己,这个人就是宋神宗;而宋神宗的全部梦想也都寄托在了王安石的身上,君臣连心,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这期间,因为变法,因为某些纠纷,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宋神宗居然还向王安石赔不是了,惹得后世的朱元璋以及乾隆爷那是大为恼火。要知道,中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到了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皇帝永远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哪还有什么道歉这回事?

应该说,北宋时期的君臣关系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有时简直就是亲如兄弟,而像宋神宗与王安石这样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携手改革的壮举,更是将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表现到了极致。

人生得遇一知己,足矣!

至此,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共同联手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