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初创时期是合伙人制度,郭德纲是如何“独霸”德云社的?

蔚地古堡


题主这个问题,让我忍不住想说两句。



德云社是合伙人制度吗?

在我的印象里,德云社从来都不是合伙人制度,虽说在大家的印象里,德云社有三大创始人,但是张文顺、李菁、郭德纲这三个人,真正出钱的就只有郭德纲一人,德云社的场地,演出事宜,演员安排都是郭德纲一个人在操心。

三大创始人的说法是根据德云社成立之初就只有郭德纲他们三个演员来说的,那时候的德云社,还叫相声大会,他们在天桥的一个茶馆演出,整场演出也就他们三个演员轮番到,很不容易。有收入了大家就一起分,赔了钱就算郭德纲一个人的。后来郭德纲在相声里还会经常讲到那一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很快乐!


随着邢文昭老先生以及王玥波等人的加入,德云社多少算是有点起色,2003年,郭德纲又把相声大会正式改名德云社,这个时候德云社的演员已经有了十多个人,其中不乏郭德纲的儿徒们。但是,人多并不代表生意好,德云社依然在赔钱经营!

网络流传最多的段子就是郭德纲的妻子王惠女士,为了给德云社演员发工资,把自己的首饰、小轿车全部变卖,把自己唱大鼓时挣的钱也全部贴了进去。后来郭德纲拜师侯耀文,侯耀文很支持郭德纲和德云社,曾经数次给郭德纲送钱,让他好好经营德云社,好好说相声!


所以说从始至终,德云社就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买卖,和其他人无关,所以何来合伙人之说呢?

李菁的离开和股份有关系吗?

李菁离开德云社的原因成为了相声界最大的谜团,有人说因为股份,有人说受不了德云社成名后自己和郭德纲名气相差太远,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等等,但是我个人更偏向于后者。

德云社在2005年迅速走红,首当其冲的收益者就是郭德纲,一夜之间,郭德纲成了全民偶像,后台到处都是等待采访的记者,郭德纲每到一处都会被大量的粉丝追捧着;而同样经历过创业艰难,并和郭德纲一块儿支撑下来的李菁,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就像一部电视剧,大家一块儿努力拍下来,说好的大家都是主角,但是硬被观众给分成了男一和男二,而男二偏偏认为自己比男一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他能平衡吗!

在某些人的蛊惑下,创始人李菁离开了德云社,离开了这个付出太多心血的相声团体,但这个离开,绝对不是因为股份!

所以说,成立德云社的主意是郭德纲出的,德云社经营的所有费用、所有闲杂事都是郭德纲一个人管理的,德云社理应归郭德纲所有,何来“独霸”之说呢?


于小小


打个比方,当时有几个人组队踢球,参加比赛纯属个人爱好,比赛踢完了,人就散了。但踢球的都知道有这几个人了。后来其中一个人弄了个足球队,打算进圈里面正式踢,但踢球的人都看不起他,说你没证,进不了这个圈。后来有个人看中他了,觉得他挺有天分的,给他弄了个证。带他进圈了。可以踢了。再后来这个队踢出了点名堂,圈里的人就觉得看球的人都是奔他们去的,心里不舒服了。准备搞这个队,正好队里的几个前锋开始飘了,也算里应外合,差点把这个足球队弄跨,真垮了,也就不打算踢了,球队里的人来的来,走的走,慢慢的也挺过来了,后来新培训的,新招来的人都挺架势的,球队也走上正轨,被大多数的人熟知。走上正轨后很多人就开始碰瓷这个足球队,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沾点光,就像出这个题目的人,无非就是眼红,蹭点热度。


张大烟炮


合伙人的决裂

根据资料显示,曹云金2002年拜郭德纲为师,加入德云社。彼时,德云社处于初创阶段,大家出钱出力,搭班演戏,利益平摊。


随着德云社的发展壮大,合伙人之间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接连退出。


2008年徐德亮和王文林退出。据资料称:徐德亮和王文林认为德云社应该以元老的待遇对他们进行分账。但郭德纲将其作为员工,认为徐德亮开价太高而拒绝。


随着两大元老的退出,接着李菁、何云伟、王玥波、曹云金的相继离开,昔日如日中天的德云社,濒临倒闭。


在企业创业初期,大家愿景一致,目标一致,虽利益分配少,但差距不大,所以矛盾没有爆发。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合伙人之间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分道扬镳的例子比比皆是。针对德云社这种师徒式的合伙关系,如何建立合适的模式,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散伙?


1、芬尼克兹裂变式创业操作模式

第一阶段:创业大赛项目选拔。选拔出优秀人才和团队。

第二阶段:裂变。项目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可以裂变新公司。创业团队持股15%,母公司持股50%。分红:按照本年度业绩,50%的税后利润按照股权结构强制分红;30%税后利润留作发展资金;20%的税后利润,创业团队优先分红。


芬尼克兹及关联子公司的总经理通过竞选产生,最多连任一届,任期为五年一届,即最多担任10年。


此种模式绑定了高管和公司的利益,解决了高管流失问题,同时给想创业的高管创造条件,激励方式以利润共享为原则,促使管理层与企业拥有者的利益高度统一。


2、万科的跟投制度

参与项目跟投是万科员工近年来获得收益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员工参与万科地产项目的投资,结算后获得相应分红。


2014年初,跟投制度形成,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跟投,其他员工可以自愿参投。所有员工初始跟投份额不超过项目资金峰值的5%,另外5%的份额由万科进行跟投。


2015年初,万科重新修订方案,扩大跟投人员范围。万科员工跟投的资金从项目资金峰值的5%追加到8%,加上万科跟投的5%,意味跟投资金达到一个项目峰值的13%。


2016年,万科取消了2015年追加的跟投份额数,规定跟投总额不超过项目资金峰值10%,且公司不再对跟投人员提供借款、担保或任何融资便利。意味着过去跟投员工可以受让万科股份结束,跟投人员必须自己筹集资金。此次修改再次细化了门槛收益率,只有当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10%时,跟投人员与万科才能按照出资比例分配收益。


3、完美世界的孵化机制

• 第一阶段:员工向公司提交简历,加入完美世界北京、上海的开发团队。公司负责全部开发、引擎和美术支持,负责运营产品。主要激励制度:行业薪资+部门奖金+项目提成。

• 第二阶段:参与员工升级到工作室阶段员工,参与对象将新产品和老产品资料交给部管委会,进行审核是否通过考核。公司提供一定资源,研发收益在扣除成本后利润的30%用于研发团队分红。

• 第三阶段:参与对象允许拆分子公司,独立进行核算。研发团队至多持股49%,最少持股30%。工作室需要有连续3个产品营收超过3000万,才有条件提交进阶申请。研发团队成立的独立子公司,自行制定薪金、奖金体系和开发方向,母公司不再干涉具体业务,子公司完全独立。

• 第四个阶段:对于成功开发4个产品且年利润大于2亿元的子公司,可以和母公司开展不同形式的资本运作,比如融资、上市、退股等。


以上模式不仅满足了员工想要创业的心态,同时将创业子公司利益和母公司利益绑在一起,保证了母公司控制权,而且激发创业对象积极性,创造更多利润。若德云社采用这种更开放的治理模式,现在的德云社是不是全然不同的结局?


股加加——股权结构设计、股权激励管理平台。


股加加股权设计


我要提醒诸位。郭德纲没有霸占德云社。因为现在德云社的股份全在王惠手里。还有一点有人说是就一个郭德纲出钱办的德云社,那么请问郭德纲穷的吃不上饭了,还有心思闲钱投钱办社团?还不如走穴先糊口!一毛不拔水平还不如郭德纲的其他两人怎么能称创始人?难道是当年两位用什么卑鄙手段迫使郭承认他们是创始人?简直是笑话!郭德纲是无意间发现有这么一个落魄简陋的小剧场,不知是为了糊口还是爱好反正郭是后加入的。李箐率先离开德云社除了当时外部环境最主要的是德云社已经逐步尽归(郭全部转移给)王惠。郭粉别在这瞎扯了。


容我轻狂


谁告诉合伙人的,共同创办不代表合伙啊,老板始终是郭夫人,谦哥都没有股份,不信去天眼查看看。为了让德云社撑下去,老郭东奔西跑挣钱维持生意,这也是事实吧。

共同创办的张文顺,李菁,老郭三人。

张文顺先生去世了,李菁离开后采访时也表态了,意思就是德云社变了味了,没有最初的那份真情了,上上下下都围着郭德纲一个人捧,自己存在感没有了,也看不惯这样,所以也离开了。所以就剩老郭自己了


Mr孙孙孙先生


德云社初期是相声大会,就是几个民间艺人以类似走穴的形式在茶馆说相声,赚了钱几个人分了,一次一结或周结月结,郭德纲是召集人最初有张文顺、李菁。李菁当时应该还上学,一边上学,一边跟老郭学艺还一边上台表演,他们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即谁有时间谁来说一段拿一段的钱。后来改成德云社的时候也一直延续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演员都不是德云社的签约艺人,而是演一场给一场的份子钱,结果有个别艺人在感觉自己有了名气时自动离开了,更有个别歹毒的不良艺人,串通社会上的黑恶势力企图拆散德云社而高调宣布退出,这些人你感觉他有德云社的股份吗?这样的人能是合伙人吗?


xingtianyan


创业艰辛,能存活下来的都是幸运儿,从创业企业角度讲,团队的磨合和聚散也正常。

首先声明:我对郭老师很尊重,也喜欢听他的相声,感谢这些能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人。记得老梁有一次在老梁故事汇中评价郭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郭老师拍《祖宗十九代》等片子,会有那么多的娱乐圈明星低片酬,甚至零片酬来帮忙出演,老梁说道,那真是因为那么明星也都是听郭老师的相声长大的,或者郭老师的相声给他们带去了很多的欢乐和快乐,所以他们喜欢郭老师,愿意去帮忙,最后老梁说到,我们要尽量做一个有趣的人,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相处。

我是做股权和投资的,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了,是因为我们面对最多的就是创业企业和团队,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聊聊我们传统的组织形态(其实相声等曲艺团体历史悠久,在没有企业概念的时候其实也相当于是个有盈利目的的“企业组织”)。

德云社的历史各位相声爱好的朋友都很清楚,始于1995年,原名叫“北京相声大会”,最初由张文顺、郭德纲、 李菁于草创于1995年,1998年后又加入了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栾云平,孔云龙等人,那么开始的团队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发起创始人:郭德纲;

联合创始人:张文顺、李菁;

核心骨干: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栾云平,孔云龙;

我们知道在一个创始团队中,发起创始人最重要,他是这个团队的方向,能力未必是最强,但是意志最为坚定,参考西游记中的唐僧,降妖除魔不如徒弟,但是一心往西天取经的信念比谁都强,三个徒弟都萌生过退出团队的思潮,能力最强的孙悟空就干过好几次。不管团队中出现什么样的矛盾,唐僧都能坚定用团队的目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是创始人的初心,郭德纲不仅是团队信念最强的人,也是业务水平最强的人,那个时候的团队可能是这样子的:

发起创始人:出钱又出力,自己上台演出赚钱养团队,又得负责公关(和各路大神周旋协调),还得负责后勤开支(据说当时是郭老师爱人王惠老师全力负责,对一个没钱、没名气的草创团队,这个工作不好做,那么多张嘴要吃饭,最困难的时候,王惠把嫁妆都卖了),最后还得负责教学生(这点,后面详细讲,因为这是和现代企业最大的区别)。

联合创始人:出力是必然,可能出点钱,赚的钱不够的情况下可能优先用来养活团队的骨干。

核心骨干:出钱谈不上,都是来跟你混饭吃的,让人出钱早跑了,出力了,也谈不上出太多力,因为毕竟很多人业务能力不够,是奔着拜师来的,也就能干点打杂的活。

上面三种情况,可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1995年成立,真正出名开始赚钱是10年以后的事情,在一个创业团队10年不赚钱,又没有什么雄厚的资金支持,过的生活创过业的都知道,没有融资,光靠自有资金,业务没有起色,两年就能把自己耗死。为了能给团队发工资,什么事情都愿意干,马云还摆过地摊。

在一个正常的创始团队中,是有“资金股”和“人力股”两种分配方式,这是现在创业的团队必须提前考虑的,但是回到那个时间节点,当时的环境,远远没有这种意识,即便有也很难达成,都没钱,只能出力,边出力边养活团队,马云创业当老大,除了自身是发起人,能力强之外,他还出了50万的启动资金。

曲艺团队和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团队成员的能力的来源不同,这也导致他们的管理方式不同,在曲艺界,1、学习时间长,大多从小就开始学,而且是在一位老师手里学习;2、必须老师言传身教,老师就无法通过大规模招生来摊薄成本;3、圈子小,讲究出身,你师父是谁,大家都要排辈。这些都导致了老师教徒弟的成本十分的高昂,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时间和精力就是金钱啊,所以相声界有句话叫做“徒弟防师父三年,师父防徒弟三年”,徒弟要考察师父是否够资格,师父要观察学生是否有天赋和感恩的心,这些都增加了师傅的教学成本。

而一家企业的员工,首先经过学校的教育,而学校又分为很多个阶段,即便是在同一个年级,上课的老师也是同时教育很多班,所以那才叫桃李满天下,每个学生都只是老师千万个学生中的一个,都只是彼此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老师教育学生的成本很低。毕业后进入到公司,做为一名员工,是在工作中逐步成长的,一遍解决问题一边成长,虽然可以有老员工带,或者公司有培训,但是主要还是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老员工有义务会手把手把业务都教给你,老板更没有这个时间,况且人的流动性又高,所以公司能给与员工的也少,相比曲艺界,他们可以更理性的看待双发的劳资关系。员工为公司出售劳力,公司支付报酬,一买一卖,双方的边界非常清晰。

但是在曲艺界很难做到如此清晰,因为师父教给了徒弟吃饭的本事,花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很难货币化,当然在古代,老人也聪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出师后,要免费为师父服务三年,算是还了之前的拜师费,只有,是走是留,全凭自由。留下来,再重新谈合约,来约定双方的利益分配,走,那就简单了,相忘于江湖,道一声保重,但是礼仪不能废。

所以根源在于传统曲艺的授徒成本太高,所以有了比公司对员工更强的约束,要解除这种约束,那就得把之前的成本还上。

其实曲艺界传统的合约方式来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是多年的经验摸索出来的,在那个环境下比较合理,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仍然难以改变授徒成本高的现实,所以完全套用企业制度去分配也不合适,可能适得其反。

现在做的最有名的两个团队,一个是赵本山老师的本山传媒,一个郭德纲老师的德云社,名气最大,运作时间最成熟,也都经历过一些内部的矛盾,现在稳定下来还能蒸蒸日上,肯定是摸索出一套合理的合约分配和管理模式,这应该是值得同行借鉴和学习的,甚至对企业管理的研究都有帮助。具体情况不清楚,有知道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去留言讨论,仅仅为了研究交流。


壹号股权


没有郭德刚德云社和其他人甚至整个行业毛都不是,至多正统大师们混协会普通演员去卖药小演员改行,,,何来独霸?都应该是他的!!!


天涯洪荒一尘埃


蔚地古堡:你所问的问题有问题吧!以后多了解……无语


蓝胡杨1


一个外表憨厚内心𣎴可低估的怪、坏、刁、钻、演、装、奸、骗、拢、诈、狠、滑、一一一的人才!从他的长相二婚能把一个稍有名气的女人搞到手就不一般!那几个小毛虫的徒弟就是说的真的也搞不过郭大师骗粉丝和媒体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