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來自《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在一次講課上,作家張賢亮這樣介紹餘秋雨:有的人成就太大,需要長篇文章來介紹;有的人成就也高,名聲也高,只要幾句話就可以;也有的人一句話都不介紹的,餘秋雨就是第三種人。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1992年出版的一本《文化苦旅》,一時洛陽紙貴,人人爭讀餘秋雨。從此,他的書暢銷了二十多年,直到最近一次展出上,出版方將他所出版的所有書,做成了一面書牆時,餘秋雨老師才“突然發現自己寫得太多,堆成書牆太嚇人。”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二十幾年來,只有考察,寫作,講課這三件事對他來講是大事。所以聽到一直沉寂在家寫作多年,突然錄製了一檔音頻節目《餘秋雨講文化》,讀者們都有些吃驚。

在離開公眾視野幾年之後,72歲的餘秋雨回來,“我不是重出江湖,而是從遠方的江湖歸來。”

“我不關注點擊率,也不關心讀者聽不下去,因為我相信,即使我講的是比較完整嚴肅和具有高度的課,部分聽眾聽起來一時有一點點累,但堅持下去,就會獲得不一樣的認識。”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今年3月,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舉行的頒獎會上,許久沒有過多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餘秋雨站在“超級暢銷紀念獎盃”的領獎臺上。

獎盃上直接刻印他近期出版的一套書的總銷量“4200000”這個數字,這讓他很驚喜,“數字對我來說不是非常重要,我只是感覺到這是讀者,我還擁有很多的讀者。”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熟悉他的讀者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他23次辭職遠行,孤身在全國各地進行文化考察,寫下風靡一時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被稱為“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他也由此成為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成名之前他的經歷。

高中畢業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就遇到“文革”災難,父親被關押,叔叔被逼死,家族陷入危機,在飢寒交迫之中,當時年僅二十歲的餘秋雨就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被下放到農場服勞役,極端艱苦。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三年後,因為復課、編寫教材的需要,他被調回分配編寫《世界戲劇學》。

1976年初,他編寫教材被批判為“右傾翻案”,無奈之下,他只能逃到奉化山間一座封閉的老藏書樓研讀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直至 “文革”結束才返回上海。

返滬後,餘秋雨又再次將自己關在一間13平米的狹小屋子裡,正是在這裡,他的思想觀念被羅素、盧梭、雨果等世界級的大師從頭梳理了一遍。

也是在這一過程中,他便開始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就是一個人真正體驗過災難以後,不會太執著,不會太執著。”

所以成名之後,即便深陷在青歌賽是非、“捐款門”等輿論的漩渦,他始終沒有作任何反駁和回擊,他說: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一匹千里馬要走很遠,身上肯定有很多的塵土和泥沙,整天花時間在河裡洗澡,這樣的馬還能是千里馬嗎?”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文化的新陳代謝,是永遠不變的規律

“我沒有手機,也不上網,平時最多就是看看電視。”

由於不想被過度信息佔據生活,餘秋雨說他至今不用手機,也不上互聯網,寫作之餘,他會在客廳裡用一個花三十多塊錢購買的運動器械做運動時邊看電視。

對於年輕人流行的文化,他也會通過電視關注,《琅琊榜》、《那年花開月正圓》都是他喜歡的電視劇,比起盲目無條件推崇老一代藝術家,他更欣賞像胡歌,華晨宇等新一代藝術創造者,對他們的瞭解甚至超過了當代年輕人。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文化的新陳代謝,是永遠不變的規律,有時候我們以為擁抱的是文化,其實是落後。”儘管不上網,但餘秋雨絕對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傳統保守派作家,他對生命力的創造總是最感興趣,對於反著大眾審美觀的老態東西更傾向淘汰的態度。

在離開公眾視野,沉寂在家寫作多年,直到去年中國美術館舉行“餘秋雨翰墨展”,將他所出版的所有書,做成了一面書牆時,包括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韓文版及各種盜版都擺出來,餘秋雨才“突然發現自己寫得太多,堆成書牆太嚇人。”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現在,發現自己寫的書太多,不再熱衷寫作的餘秋雨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寫書法上,他會花幾天幾夜的功夫在家裡寫《離騷》、《逍遙遊》,按照他的妻子馬蘭的說法,只看他穿了一條短褲,就是關在屋子裡邊,整個家裡全是墨的味道,就是寫,滿地都是紙,但他卻極其享受這個過程。

“馬來西亞的咖喱魚頭我會做,浙江菜、安徽菜我都會做。”對於日常生活,餘秋雨會和妻子樂此不疲到菜場買菜,自個兒燒菜做飯吃,家裡也不請保姆,好多活都是他們夫妻二人自己乾的。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我不是重出江湖,而是從遠方的江湖歸來

對於一直沉寂在家寫作多年,突然錄製了一檔音頻節目《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72歲的餘秋雨說,“我不是重出江湖,而是從遠方的江湖歸來。”

其實,在我們看不到他的這些年裡,他一直輾轉於世界各地演講,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總部以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等地方講授中國文化,又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了兩年的教授,還在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擔任了三年的院長。用他的話來講,他始終在講課,不斷在講中國文化,講世界文化,講它們的組合和更新狀態。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直到幾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希望他能把國際上的演講移進來,培養中國文化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秋雨書院。但是由於招生的名額有限,很多考生沒辦法聽到他的課。於是,在有心人的建議下,今年他決定把課堂擴大,讓更多想聽課的人可以聽到。

所以在他看來,講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也只是他多年來講課的一部分,“中國文化應該具有世界身份,這個不是現在我們要追求的,很早以前就有了,我覺得給中國人講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因為文化是安身立命之本,他們覺得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可以走得很從容,站得很自在,我就做這樣的事。”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跟市面上講國學、文化的講課者不一樣,餘秋雨講中國文化有三點值得聽眾期待:

第一,他講的中國文化,是站在世界視野的角度。他從年輕就開始研究了古希臘的哲學、古羅馬的文化,文藝復興時候的文化,考察了歐洲96座城市,穿行4萬公里深入不毛之地。正如不少人對他的評價,他研究的中國文化是站著羅素、亞里士多德的肩膀上。

第二,他的研究,全部靠腳實地考察得來的。除了走遍中國的遺蹟實地考察,為了對比和中華文化年齡相同的其他文明,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深入到戰亂恐怖主義橫行的人類古文明遺蹟去考察。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第三,他的考察研究,是經得住時間的檢驗。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絕非是僅靠一己之力,比如他提到自己在各地演講,結束後都會跟當地教授專家交流探討,長年累月積累的不同意見,對於他的文化研究起到不小的幫助。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已經正式上線,先生將用260堂中國文化課,從先秦的百家爭鳴講起,連接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涵蓋古今文化大師,並將現代中國文化置於全球性視角考量。

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