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大流行到底指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有關疫情的文章很多,一些專業詞彙也經常出現。


咋一看,你可能會說,“這詞,我是見過的……”,但真讓你說道說道,可能就不行了。所以今天,我們特地挑選了其中一些高頻詞語,和大家嘮嘮。


流行病(epidemic)傳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狹義的流行病,指短時間內廣泛蔓延、感染眾多人的傳染病。而廣義的流行病,指影響眾多人口的疾病,並不限於傳染病。流行病可以只在某地區發生,也可以遍佈全球。


傳染病是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的疾病,並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傳播。在不加干涉的情況下,傳染病可能流行。


流行(epidemic)大流行(pandemic)


當某種疾病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該地區平常水平時,稱之為“流行”。當某種疾病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傳播,波及全國甚至超出國界或洲境時,則稱之為“大流行”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席捲全球,16個月內約1.85萬人死亡,出現疫情的國家和地區高達214個,屬於傳染病的大流行。


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從病原體侵入機體到出現症狀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便被稱為“潛伏期”。


每一種傳染病的潛伏期都有一個範圍,跟病原體的種類、數量、毒力與人體免疫力的強弱有關,短的僅數小時(如細菌性痢疾),長的可以在數年以上(如麻風、艾滋病),但多數以“天”為單位,比如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為1~14天。


潛伏期可以幫助判斷患者受感染的時間,從而追蹤傳染源,同時也是確定接觸者留驗、檢疫和醫學觀察期的重要證據。


輸入性病例(imported case)


指在外地感染後,進入本地發病的病例,與“本地病例”相對應。輸入性病例又分為境內輸入和境外輸入兩種,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控制輸入性病例的數量已成為傳染病防控的重要內容。


本次疫情中,湖北省以外的地區起初以輸入性病例為主,隨著疫情的進展,可能轉化為以本地病例為主。


檢疫(quarantine)


當人、動物、植物等從一個地方進入另一個地方,為防止帶入傳染病,必須進行檢疫。檢疫是為了預防傳染病的輸入、傳出和傳播而採取的綜合性措施,包括醫學檢查、衛生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多在國境、疫區、交通樞紐等地進行


檢疫起源於14世紀,當時意大利威尼斯為防止鼠疫、霍亂、瘧疾等疾病的傳入,規定抵達其口岸的外國船員需在船上滯留40天,如未發現疾病,才可以離船登陸。


有人說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大流行到底指什麼?

圖丨圖蟲創意


由此可見,隔離可以是檢疫的一種手段。但隔離主要是針對人來說的,檢疫的對象卻可以是動植物、物品等。檢疫還可以有多種方法,比如這次疫情中,機場、火車站等地的體溫檢測,也屬於檢疫手段。


另外,隔離的目的有時候也不僅僅是為了檢疫,比如確診病例的隔離治療,是為了可以進一步限制傳染源的活動,預防疾病的擴散。


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是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之一。感染者大聲講話、咳嗽、打噴嚏時,大量含有病原體的黏液飛沫會從鼻咽部噴出,易感者吸入就可能感染。結核病、禽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都可以通過飛沫傳播。


一般情況下,儘量遠離人群、正確佩戴口罩是預防飛沫傳播的有效途徑。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


也是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之一。接觸傳播又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方式。前者如接吻、性交,後者則主要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汙染的物品,再通過手或其他方式傳播到口、鼻或黏膜上。可以通過接觸傳播的傳染病有乙肝、艾滋病、麻疹等,也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對於個人來說,預防接觸傳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做好手衛生。所以要勤洗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佩戴手套。


密切接觸者(close contact)


指與傳染病確診或疑似病例近距離接觸的人,比如共同居住的家屬、用同一間辦公室的同事、參與診療的醫務工作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且位置接近的人等。


在本次肺炎疫情中,與確診患者共同生活、工作、學習,或乘坐同一班交通工具且座位在前後三排內,以及有其他形式的直接接觸者等被稱為“密切接觸者”。為了防止疾病的傳播,通常會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指定場所的集中醫學觀察或居家醫學觀察。


人獸共患病(zoonosis)


有時候也被稱為“人畜共患病”。任何可以由動物傳染給人或由傳染給動物的疾病,都屬於這類疾病。


這類疾病可以在人獸之間直接傳播,比如人接觸感染了布魯氏菌的家畜,就可能患上布魯氏菌病,或是通過媒介(如蚊子)傳播,如炭疽、血吸蟲病等。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而人群易感性,是人群指作為一個整體對某種傳染疾的易感程度。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當易感者的比例達到一定水平,又有傳染源和合適的傳播途徑時,則很容易發生該傳染病的流行。


病原體的變異、易感者的大量流入等,都可能導致人群易感性增加。相反,疫苗的推廣、傳染病流行後的病後免疫等,也可能降低人群易感性。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當疾病的國際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時,世界衛生組織會根據需要,宣佈事件屬於“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麼做的目的,可以儘量減少或防止疾病的傳播,但對於面臨疫情的國家來說,卻可能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佈後的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會進行復核。自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實施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僅宣佈過六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消毒(disinfection)


指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殺滅或清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是為了阻止病原體向外界傳播,從而達到防控傳染病的目的。


消毒分為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前者是指對曾經或目前存在傳染源的場所進行消毒,比如新冠疫情暴發後對華南海鮮市場的消毒;後者是指在未發現傳染源的情況下,對可能受汙染的場所、物品等進行消毒,如飲用水消毒、空氣消毒等。


新發傳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指的是近二十年以來,新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傳染病。新發傳染病多與人類活動有關,且常具有以下特點:人獸共患性、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預防和診治困難、傳播速度驚人且危害嚴重、病原體容易變異等。


廣義的新發傳染病分為多種情況:新病原/新病症(如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舊病原/新棲地(如在澳洲爆發的日本腦炎);舊病原/新宿主(如人類爆發的禽流感)等。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醫源性傳播指在醫療過程中,由於未能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的傳播,例如由於醫療器械消毒不嚴格、藥品或生物製品受汙染、病人輸入含病原體的血液等造成的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均有報道出現此類情況。


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隱性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臨床上卻不顯現出任何症狀、體徵甚至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發現。


大多數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隱性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其數量常遠遠超過顯性感染。

隱性感染過程結束以後,大多數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免疫,病原體被清除。少數人病原體持續存在於體內,成為無症狀攜帶者。隱性感染者常常也能成為傳染源,讓疾病防控變得更為困難。


假陽性(false positive) 假陰性(false negative)


一個人沒有患病而診斷試驗結果為陽性的情況稱為“假陽性”,又被稱為誤診,該情況越少,說明該診斷試驗方法鑑別未患病者的能力越強。


相反,一個人患病了而診斷試驗結果為陰性的情況稱為“假陰性”,又稱漏診,該情況越少,說明該方法發現患者的能力越強。


超級傳播者(super spreader)


是指具有極高傳染性的感染者,其比正常帶病者更容易傳染他人,往往能一個人感染數十人。因此,在疾病傳播研究與疫情防控中,超級傳播者往往受到高度關注。超級傳播事件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族群免疫力、病毒載量、傳播途徑等。


2003年SARS疫情期間,廣東一名男子染病50天,先後傳染130餘人,包括18位親屬及幾十名醫務人員,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為了避免超級傳播現象,最佳的處理方式還是把隔離做到位。


乙類傳染病(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年1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已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法定傳染病分甲、乙、丙三類。目前,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兩種;乙類傳染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等27種;丙類傳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11種。


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雖然屬於乙類傳染病,但需要像甲類傳染病一樣實行強制管理。也就是疫情報告的時限要求,對患者的隔離、治療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強制執行。


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


基本再生數描述的是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在一個全部是易感人群的環境中,平均一個患者可以傳染的人數。R0>1,意味著傳染病呈擴散態勢;R0=1,意味著傳染病將持續、穩定傳播;R0<1,意味著疫情將逐漸消退。


防控傳染病,就是要通過各種措施使R0<1。基本再生數是流行傳染病動力學中重要的參數,它既能刻畫一個傳染病不加控制的內在傳播能力,也能夠用於政策參考,評價防控情況。當然,同一個傳染病的基本再生數,可能因計算模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結果。



有人說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大流行到底指什麼?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