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本期要講的,是鄂本篤探訪中國以及

左宗棠收復伊犁的故事。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1-

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記載了一個美麗的東方國度--契丹

而長久以來,西方人都以為契丹和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直到1596年,羅馬教廷收到了傳教士利瑪竇自中國寫來的信件。

利瑪竇於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而在這之前,利瑪竇經海路到達印度傳教,後被推薦傳教中國。

經在澳門輾轉後,利瑪竇又曾居肇慶韶州南昌南京,最終利瑪竇得萬曆皇帝下詔,永居北京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利瑪竇在信中寫到:據觀察猜測中國很可能就是那個神秘的王國--“契丹”。

為了一探究竟,也為了打通陸路傳教東方的道路,羅馬教廷和葡萄牙國王選派了精明能幹又熟悉中亞的葡萄牙人鄂本篤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2-

公元1602年,鄂本篤喬裝成亞美尼亞商人,從印度出發,隨著商隊踏入了絲綢之路

他們一路經過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除了面對惡劣的氣候,還會遭遇肆虐的強盜。

他的大部分僕人紛紛離他而去,只有一個叫做依薩克的亞美尼亞僕人始終跟隨。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兩年後,鄂本篤到達了塔里木盆地,在這裡他得到了關於“契丹”的消息。

一些穆斯林商人說他們曾到過契丹的首都,也就是明朝都城-北京。

除此之外,他們還說道那裡有一些傳教的神父,而其中一人很可能就是鄂本篤所要尋找的利瑪竇。

聽到這些消息的鄂本篤很是興奮,他加快行程,再次上路。

在艱難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後,鄂本篤終於來到了嘉峪關下。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3-

這裡是人類建造史上的一大奇蹟--明長城的一部分,這個東起山海關,西至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防禦工事,成為明朝限制蒙古南下有力的軍事堡壘。

明王朝在嘉峪關外共建立了7個衛所,守護著自哈密衛至此1500餘里絲綢之路的安全。

而嘉峪關便成了進入中原的唯一關口。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鄂本篤一行在等待了25天后,經過詳細盤查,終於通過關口。

從他離開印度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在這裡,鄂本篤終於證明了“契丹”就是中國

然而,此時明王朝因朱元璋定下的對外政策:朝貢海禁。

想要與中國貿易,必須遣使帶上貢品“朝貢”,明政府再以“賞賜”的方式收購,而得以進入中國的商人,每六年只有72人。

儘管河西走廊上貿易依舊,但絲綢之路早已不復往日的便利。

鄂本篤想到了已經在北京有了一些名氣的利瑪竇,於是立即寫去信件。

只是鄂本篤並不知道那名信使在途中不幸迷失了方向。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4-

被困一年後的鄂本篤再次寫了一封信。這一次,信件終於順利到達了利瑪竇手中。

傳教士們欣喜萬分,並立即派修士鐘鳴禮前往鄂本篤所在的肅州,也就是今天的酒泉

鐘鳴禮到達肅州時,鄂本篤已經入選為可以前往北京的“使臣”,只是他已經為此花光錢財並且身染重病。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鄂本篤看到利瑪竇的回信,淚流滿面,在鐘鳴禮到達11天后,鄂本篤便去世了。

鐘鳴禮將這名來自遙遠國度的傳教士葬在了肅州城外。


-題外話-

作為元朝之後有載的第一個由陸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鄂本篤的旅程,證明了陸上絲綢之路依然存在。​

他的親身經歷,也成為當時明朝統治下絲綢之路貿易的一個縮影。

明朝雖未放棄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但這種自我封閉的消極政策,無疑在削弱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繫。

鄂本篤之前的歐洲人都認為東亞大陸西北存在一個契丹。

雖然當時的航海業已有了巨大的進步,但這些航海探險者們沒有辦法驗證這一說法的真偽。

鄂本篤最終沒有到達傳說中的契丹的首都,但他的艱辛探索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便是傳說中的契丹。

鄂本篤死後,他所剩不多的財物連同隨身資料被同行人按照習俗瓜分,只有少量完整資料被送到利瑪竇手中。

之後的歐洲人對東亞地理終於有了較為精準的認識,發源自古代地圖上的古國名稱“秦尼”正式成為東亞帝國的統稱。

今天英語中的China一詞,也由此固定。

但他的不幸遭遇,也證明了絲綢之路的逐漸凋敝。

嘉峪關,見證了這個探險家的潦倒和不幸,而不幸的人遠不止這一個。


-5-

時間飛馳,兩百年後,公元1842年,曾身居高位的林則徐被流放,他輾轉來到嘉峪關下。

他曾以欽差的身份銷燬鴉片,最終卻成了戰爭的替罪羊。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統治下的河西走廊,早已沒有了來往的商旅。

在這裡,林則徐意識到已經侵入中亞沙俄勢力,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中國西北。

五年流放期滿,1850年,林則徐返回故鄉福建途中短暫停留長沙

眾多仰慕者慕名求見,他唯獨接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名叫左宗棠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左宗棠從百里外的家中趕來,由於太過激動,登船時還不慎落水。

林則徐對這個後輩稱讚不已,他講起自己對於西北的看法,並將收集的資料、地圖贈與左宗棠。

一年後,林則徐溘然長逝。左宗棠憑自己的才能不斷晉升。


-6-

不久後,沙俄果然趁中亞其他勢力入侵北疆時進佔伊犁,河西走廊與新疆的聯繫被切斷。

而此時的中國東南海也因日本入侵臺灣而局勢危急。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清政府因國防經費的分配問題爭論不斷。

左宗棠上奏摺,力主出兵收復新疆。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他的主張,得到了軍機大臣文祥慈禧太后的支持。

左宗棠調

湘軍進駐蘭州,並設蘭州製造局,仿製槍炮。

他修築通新疆的道路,並在河西走廊道路兩側種下楊柳和沙棗樹,而這裡的柳樹也被後人稱為“左公柳”。

左宗棠用三年時間便收復了除伊犁外新疆的所有失地。


-7-

1880年,68歲的左宗棠命人抬著自己的棺材兵出嘉峪關,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此時西事無可恃之人我斷無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擔。”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沙俄見左宗棠已經抱定拼死一戰的決心,不得不通過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歸還伊犁。

林則徐的期望,終於在這個後輩身上得以實現。

凱旋的左宗棠,豪情萬丈的在嘉峪關上寫下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1881年,嘉峪關正式通商。


-題外話-

林則徐和左宗棠,是近現代史上繞不開的兩個人。

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侵略,但對西方文化及科技,卻持開放態度。

他精通英、葡兩種語言,並主持編譯《四洲志》。

禁菸之舉的後果,更像是對“弱國無外交”這句話的詮釋。

他因此成為朝廷“罪臣”,遭受5年的流放生活。

他滿腔悲憤的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慷慨之詞。

可見其雖遭莫大不公,但依然一心報國,不懼艱辛。

他1841年被流放新疆伊犁,五年期滿後,林則徐再次被重用,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

1849年,他因病請辭。歸鄉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與人談起與左宗棠的會見,稱讚左宗堂為“絕世奇才”。

就在林則徐去世不久,左宗棠應聘出山,開始了他一生的功名。

清史稿》載:“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過人。廉不言貧,勤不言勞。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信哉。”

除了收復新疆外,左宗棠還在科技、文化上推崇洋務,他發展軍事工業、新式學堂以及民用工業。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發揚了林則徐的戰略及思想。

關於“湘江夜話”,《清稗類鈔》中寫道,林則徐於舟中手書一聯贈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在落款時林自稱“愚弟”,稱左為“仁兄”。

左宗棠極為感動,晚年猶懸此聯於齋壁。

左宗棠晚年還曾回憶說感慨說:“軍書旁午,心緒茫然,刁斗嚴更,枕戈不寐,展卷數行,猶彷佛湘江夜話時也。”


-題外外話-

最後,以左命名的著名菜式--左宗棠雞,當被問到菜名時,因廚師為湖南人,希望菜名能與湖南有關,便想起了這位老鄉,故隨口答出“左宗棠雞”。


本期內容,為《河西走廊》第九集--蒼生,另有其他期內容歡迎點擊觀看,感興趣的同學歡迎搜索原片觀看。

探訪“契丹”,收復伊犁-《河西走廊-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