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鴉片戰爭的起因是因為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而林則徐則在廣州強行銷煙,從而導致中英關係矛盾升級,進而發生戰爭。戰爭失敗的結果,導致簽署了令人恥辱的《南京條約》,除了向英國人鉅額賠償以外,還將香港島租給了英國。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錐心之痛,不過認真說起來,痛是以後的事,在當時的清廷內部,不僅不痛,而且還很爽。1841年,戰敗後的廣州並沒有死氣沉沉,反而上上下下沉浸在相互道賀升遷的氣氛中。首席指揮官奕山被重獎,不僅賞了白玉翎管,還欽命“交部優敘”。而其他的官兵,獎的獎,賞的賞,升官的升官,補缺的補缺,可謂是全都共沐天恩,皇恩浩蕩。

原因是什麼?正是因為這次戰役的總負責人奕山,他在奏報“戰功”的時候,一口氣保舉了“有功之臣”共計550多人,幾乎囊括了廣州當地所有的官員。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奕山不僅打了敗仗,還公然撒謊!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戰爭之前,道光皇帝給奕山的官職是“靖逆將軍”,意思很明確,就是隻能剿滅英軍,不能言和。為此,道光皇帝下了血本,調集了湘、贛、鄂、桂、滇、黔、蜀七省大軍,還慷慨的一次性撥款三百萬兩作為軍費,由此可見,道光皇帝的決心之大。

可惜事與願違,英軍不但沒有被蕩平,清軍反倒一敗塗地。戰勝後的英國人,氣焰囂張,指名點姓的要奕山親自出面談判,並且要求奕山率兵出城,駐紮在廣州城兩百里以外的地方。最後,奕山答應了英國人的所有條件,並繳納了六百萬的“使費”,總算是把廣州城給贖了回來,甚至同意了英國人通商的要求。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道光皇帝下了大血本,讓你剿滅英軍,不但失敗了,還附帶了這麼多條件。很顯然,停戰是違旨的,談判也是違旨的,通商也是不被允許,賠償款就更是喪權辱國了。在這樣的奇恥大辱之下,奕山只能向道光皇帝撒謊,瞞天過海。

就在廣州高掛降旗的當天,奕山就向道光上了一道奏摺,歷數清軍在戰鬥中的“赫赫戰功”,宣稱擊沉、擊毀英軍輪船、冰船各一艘,英軍無奈只能退離廣州,之後,英軍頭目在城下“免冠作禮”,懇請“大清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只要給了他們這兩項“恩典”,他們就立即撤出虎門,交還炮臺,不敢滋事。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遠在北京的道光皇帝被矇在鼓裡,收到奏摺後大喜過望,幾乎不假思索的就同意了這兩項“恩典”。於是,這個冤大頭的皇帝便給奕山回信,“寬宏大量”地說,那些野蠻人原本就是夷族,不值得與他們計較,現在我們大天朝已經懲罰他們了,他們也乖乖道歉認錯了,朕也體諒你們辦事不易,那就恩准了通商,一併連商欠也還清了吧。直到現在,道光皇帝依然不知道,通商是英國人作為戰勝方的條件,而所謂的商欠,就是奕山付給英國人的六百萬賠償款。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事實上,在整個鴉片戰爭時期,我們很難找到不撒謊的清廷官員或者將軍。比如參贊大臣楊芳也撒謊,他是一品大員,爵封果勇候,是戰功赫赫的清代名將,但是,他一到廣州也撒謊。這些人都有一個共性,對英軍作戰時一點也不勇敢,但對皇帝撒謊時卻勇敢得很。英軍一艘捕魚的小船,被部下偶然發現,然後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開炮擊退,卻被楊芳誇大為“擊沉英三板船兩隻,擊斷英大兵船主桅一根,擊斃英軍數十名”。

當然,楊芳的謊言比起奕山來,還是小巫見大巫,遠遠比不上的。最後清廷的官員們得出一個結論,誰撒謊撒得厲害,得的嘉獎也就越大。奕山無疑是老大,交部優敘,白玉翎管;撒謊水平僅次於奕山,但多少說了一點真話的楊芳,被革職查辦;最敢說真話,最誠實的林則徐被處分得最重,被流放到了伊犁。這可真是誰不撒謊,誰就倒黴。

鴉片戰爭中的謊言,謊撒得越大,封賞就越多

小罈子講的這些軼事,只是晚清政府腐敗現象的冰山一角,在那個年代,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晚清政府無能為力,對外無力抵抗外敵,對內又破敗不堪,不好容易有幾位像林則徐這樣的愛國志士,最終也被誣陷流放。此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是案板之肉,任人宰割了,就連現在想起來,除了一聲嘆息,也無可奈何。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歡迎關注小罈子,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