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五大問題之三:如何實現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電網作為當前技術條件下唯一可實現電能規模化、可控傳輸與配送的基礎設施,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看,我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須臾也離不開電能保障,且有強化趨勢。近期看,2020年初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給地方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經濟系統恢復和發展,非常需要包括電網央企在內的各方支持。

電改五大問題之三:如何實現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1、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更高質量的電能保障

電力優惠政策、電能的量與價、電力成本及服務質量構成了各地電力維度核心競爭力。在當前國家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實體經濟產業非常看重各地電力維度核心競爭力。形成各地電力維度核心競爭力需要更高質量的電能保障。然而電網央企當前的電網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很難滿足這種需求,需要考慮改變和改進。

(1)地方經濟增長與電能保障貢獻密不可分

2015至2018年,我國電力消費彈性係數從0.42增長到1.29,地方經濟發展對電能保障的依賴性日益強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既是GDP前四省份,也是全國用電量前四大省,且保持了一定用電增速。貴州、雲南、江西、福建、陝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GDP增長較快(超過7.5%)省份,近年用電量增速均超過8%(全國均值7.5%)。電能對這些省份經濟發展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

(2)GDP增長較快省份未來對電能保障需求更加強烈

表1給出了我國GDP增長較快省份的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及年人均用電量情況。

表1. GDP增長較快省份全社會用電量與年人均用電量

電改五大問題之三:如何實現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從表1可見,表中省份的全社會用電量規模與人均用電量呈現明顯的錯配現象。在大陸地區31個省份中,GDP增長較快省份全社會用電量規模普遍排名中段,而年人均用電量普遍排名靠後。除福建省外,陝西、貴州低於全國人均用電量15%左右,其餘省份普遍低於全國人均用電量30%~50%左右。這一方面與GDP增長較快省份的人口規模、產業結構有關;另一方面,這些省份多處於華中、西南地區,將大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未來人均用電量和全社會用電量都將具有較大增長空間,對電能需求更加旺盛、對電網保障作用更加依賴。

(3)科技與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電能保障

這種強化,一方面表現為社會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電代油、電代煤、電代氣等電能替代趨勢加快;另一方面,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是我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期,以工業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核心內容的現代信息產業基礎能力不斷提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產業支撐體系逐步成型,這些是建立在以大量的電能消耗基礎上的。以5G基站電能消耗為例,如果實現5G基站覆蓋地級市,5G網絡的整體能耗將會是4G的9倍以上。2018年中國4G通信的耗電總量約為410億千瓦時,按此測算,如果2020年全國實現5G基站全覆蓋,耗電量將達到3700億千瓦時左右,約佔2020年全國用電量的5%左右。

(4)綠色低碳電力發展需要更有力的電網保障

絕大部分可再生能源是通過轉化為電能被開發利用的。電網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集中式、規模化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需要通過高電壓等級、大容量線路外送和大範圍調度與平衡。分佈式、本地化水電、風電、光伏發電,需要通過配電線路和配電網就近消納,也需要一定範圍的調度與平衡。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消納責任和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的實施,各省都將更加重視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開發利用,對電網規劃、投資建設和運營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2、對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關係的認識

近年來,特別是“中發9號文”發佈以來,各地能源電力政策與當地經濟發展結合程度日益加深,差異化、精準化趨勢明顯。例如,內蒙古、新疆、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山西等地針對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打造電力成本窪地,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將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發展優勢,支持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

很多地方政府已開始整合當地能源電力資源,增強自身的電能保障能力。近年來,蒙西電網等地方國有電網企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電能保障作用有目共睹,有力支撐了地方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申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電網央企無法及時有效保障當地招商引資、企業投產的用電需求,才不得已自己建一個電網公司。1月21日,雲南省政府正式成立雲南省電力配售有限責任公司,表明地方政府特別是能源電力大省、GDP增長較快省份加強本地能源電力資源整合、提高電力市場話語權、打造電力成本窪地的急迫願望。

未來,地方經濟發展與電能保障關係更加緊密,對電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即電網特別是省級電網發展,需要更加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建設和高效運營管理。這也是電網央企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一個重大戰略課題——如何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我們認為,破解這一重大課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於兩點事實:電網央企運營管理的電網基礎設施具有自然壟斷性與獨家經營權,電網央企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電網央企的主業全部收入都來自於地方經濟發展成果,地方經濟是電網央企的“生命線”。

同時,電網央企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主要是通過其服務的地方經濟發展情況所體現。

多年來,電網央企所屬的一些單位、一些人,特別是關鍵崗位人員,只看到電網的“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將其“利益化”和“權力化”,把電網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本末倒置”,甚至將地方經濟發展對電能保障、電網保障的迫切需求當作了“籌碼”。這是導致一些地方政府、一些企業對相關電網央企下屬單位“又恨又敢得罪”“臉上笑,心裡罵”的根源所在。

我們認為,實現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理念轉變,在電網央企中樹立“能源安全為基,地方經濟為源”的理念,增強電網央企各級單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意識、支撐意識和協同意識;通過機制創新,提升地方政府對電網規劃的管理水平、對電網工程建設的保障能力,促進電網與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

3、幾點建議

(1)增強電網央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理念

長期以來,電網央企採取集團化運作、集中管控模式,與地方接觸最緊密的省、市電力公司授權有限,業務流程環節多且繁瑣,對地方政府的發展需求不能及時反饋和響應。在各地能源電力政策差異化明顯、對電能保障和電網服務需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電網央企的這種傳統管控模式效率日益低下。同時,在很多省、市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上位意識”“管理意識”太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欠缺,有時激化了與地方政府或客戶的關係。因此,電網央企應在系統內部開展“放管服”工作,更多授權給瞭解和掌握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省、市電力公司,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與能力,提高服務效率與效能,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2)建立電網央企與地方政府利益共享機制

第一,要建立電網央企與地方政府的有效溝通機制。特別是省、市電力公司需要固化與相關政府的對接機制,特別是在電網規劃、電網工程投資、輸配電價定價成本監審等工作上,嚴格履行法定程序、落實相關要求。

第二,積極開展電網央企與地方企業的混改。在綜合能源、電動汽車等市場化業務上,電網央企相關產業單位、省電網公司與地方優勢國企或龍頭民企開展混改,成立合資公司,打造新業務生態。

第三,電網央企應積極響應地方經濟發展對電能保障、電網保障的新需求,合理匹配電網工程投資建設規模和速度,降低地方電力成本,促進地方營商環境改善。

第四,電網央企積極通過服務創新實現發展。電網央企支持和參與地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分佈式能源發展和配電資產代維、綜合能源服務等業務,在與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合作中,可通過探索新業務、新模式,發揮自身的技術、管理、資源、人才、資金優勢,營造電網生態,增加贏利點和擴大營收。

第五,地方政府應建立電網工程建設協調保障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及時解決電網工程推進中遇到的土地、環保、拆遷等問題,為電網工程儘早建成投運創造條件。

(3)完善國家對於電網央企的績效考核體系

國家對於電網央企的經營考核體系和目標要求,決定了電網央企所採取的行動和策略,直接影響其對省、市電力公司的考核要求,進而影響其對地方經濟發展訴求的反饋與響應行為。電網央企不同於其他行業央企(包括油氣央企),在各個省份都具有法定的對電網和供電的壟斷經營權,在電網規劃、電源接入、通道與間隔使用、系統調度、技術檢測認證等方面具有“強話語權”,甚至“一票否決權”。再加之,社會電氣化水平日益提高,經濟社會對電能保障、電網保障需求強烈,依賴性不斷強化,甚至到了“無電沒法活”的地步。基於以上事實,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完善對電網央企的績效與考核體系,增加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維度上的指標,如單位電網投資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對地方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的貢獻率等,從機制上強化電網央企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三個意識”(服務意識、支撐意識和協同意識),深化“能源安全為基,地方經濟為源”的理念,“錨定”電網央企與地方經濟的“命運共同體”關係。

天海電儀是一家專業從事電氣安全監測與保護、電能質量優化及工業自動化領域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公司產品已形成以電網運行設備狀態在線檢測裝置和用電質量優化裝置為主的兩大系列30餘種產品的多樣化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