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蒸馍馍


年关蒸馍馍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尽管土地已经下户,但乡下人的农村生活还普遍贫穷,一日三餐多是稀汤寡水的玉米粥和拌汤(疙瘩汤)等简陋的饭食搭配在一起凑合着过光景。因为这些饭食不耐饥,平日里充饥的馍馍多是黑面馍或玉米糕。

玉米糕是将玉米面发酵以后,添加碱面揉匀,铺在箅子上蒸制成的一种玉米面糕糕。每次食用时就切成片,在滑过漆籽油的锅内煎至金黄,便成了一种酥松香甜的至味。而若是想吃顿白面馍,那就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享受得到了。

于是,每年过年蒸年馍可成了一项非常隆重的节目,为了节省口粮,蒸年馍时就做成各种馅儿的包子,这样就可以节省不少粮食。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做的萝卜粉条包子和豆沙包。


年关蒸馍馍

蒸年馍

过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大人们就早早地挖开地窖,掏出入冬前就窖入地窖里的萝卜,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刮去萝卜皮,再擦成细丝,连同涨发好的粉条炒制成包子陷儿。

而豆沙陷则是用自己田里种的红小豆,淘洗后煮熟,加入撕去皮的甜柿子一同搅拌均匀,便成了软糯香甜的豆沙馅料。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正如一首童谣里所唱的一样,每到了这个时节,人们就都忙乎了起来。

中国有句俗话:不蒸包子,要争气!过年蒸包子,也有争气的含义,另外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馒头是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


年关蒸馍馍

每年的年关蒸馍馍时,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烧火的烧火,挑水的挑水,包包子的就安安心心的包包子。蒸锅上汽以后,一锅接着一锅蒸,中间不断茬,锅里热气腾腾的,节省燃料不说,接连蒸出的包子不仅发的鼓鼓的,而且光滑雪白。

过年就图个吉利,刚出锅的热包子,还不忘用一劈两半的山核桃蘸上鲜红的色素在包子顶部点个红点。为了便于区分各种馅料的包子,母亲就会把每一种馅料包制成某一种花样。有拧成花纹的圆包,有捏成三角形的三角包,还有捏成桃形的柳叶包等。每次包完包子,还不忘再做一些各式各样不同大小的面鱼,象征年年有余。

开年的几天里,因为有年前熬肉时煮的油萝卜片儿,也就不用再吃那稀溜溜的玉米糁糊汤,老年人迷信的说法是说过年时吃糊汤把人吃迷糊了,一年到头的脑子都不灵光。主要还是过年时家里准备的吃食充足,也是个吃嘴的节日,趁着这几天好好改善一下伙食。

年前都煮了肉,也炸有油豆腐,只需切几片肥肉片子,在锅内煸一下,下入葱姜等调料煸炒出香味以后,注入清水,接着下入切好的油豆腐和白豆腐干烩在萝卜片内,烧透入味以后,油汪汪的萝卜片就包子,那可简直是再好吃不过的美味了。

辛劳了一年的农人们,是该补补身子的时候了。不过人们吃过几天油腻的饭食以后,却偏偏又想喝那能照见人影子的稀糊汤儿。


年关蒸馍馍


正月天里拜年,还会用年关蒸制的包子代替礼物送人。亲友们习惯了这种礼仪,你送给我,我送给你,说是让对方尝尝自己的手艺,实则是大家因为贫穷买不起礼品。不过大家相互送馍馍都是过去艰苦年代的事儿了,现在早被时代的趋势所推翻了。

“人活七十,谁不为一口吃食”。虽然现在的人们日子都一天天好过了,过年蒸白馍馍再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了。但过年的主题终究是离不开吃为主,这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蒸馍馍的习俗依然被人们延续着。(乡土文苑,陈亮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