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是中国著名革命老区,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城东郊外翠屏山麓有一溶洞,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视骇人心目。壁右涌出一条石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左一条青龙,附壁而上,此洞名曰“龙岩洞”。天宝元年(742年),因“邑有胜景龙岩洞”,经唐明皇御赐更名“龙岩”,从此,这座冠以“龙”之名的城市,翘首于华夏大地。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从龙岩中心城区的龙津河溯源而上十里,便有一大镇,名为——龙门镇,它是龙岩的西大门,更是龙岩的门户。

天下之水,皆出龙门,浩浩中华大地,有大川大河之奔流不息处,有文明薪火相传处,必有龙门。

早在唐代,唐高宗为平息“蛮獠啸乱”,曾于669年任命名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677年陈政病卒,陈元光代父领兵,上下八代开发龙岩,曾孙陈咏扼守龙门里,这是龙岩有关“龙门”之名最早的记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关于“龙门”这一地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


相传,此地原有大湖,这里也被称作湖洋。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这里,心想:好大的一个湖,把水排了,一定可以住好多人家,开很多田。于是,她决定在来春雨季之时,派鲤鱼到这里冲开一个缺口,把湖水排出,好让人们到这里来耕耘播种,安居乐业。


次年春天,雨季来临,这里果真游来了一条大鲤鱼。鲤鱼在湖的东边找到一处较易冲开的地方,连续三天横冲直撞,终于冲开了左右两个缺口,右边的石壁顺着水势倾塌下来,而且在那石壁缝中,还隐约显现出一米见方的“龙门”两字。至此,湖水“哗哗”地向外流,水患解决,百姓在此修生养息,丰衣足食。所以,这里就被大家叫做龙门。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刚才所提的传说,也只是当地人的美好想象。民间还有 “鲤鱼跃龙门”之说,谓此地原有大湖,每年春夏季,龙川之锦鲤溯流跃过湖中产卵。而从地理角度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因龙门硿两岸皆石,形似锁龙川之巨门,故而得“龙门”之名,并以龙门硿原有摩崖石刻“龙门”二字为证。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明代以前龙门地域范围很广,明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郭义山、邹文清校注) “封域志•乡社” 记载的铁石乡龙门里的范围包括龙门上和龙门下,其中龙门上包括今天的龙门、大池、小池三镇;龙门下则包括上坪上(今曹溪镇南、适中镇北)、上坪中(今适中镇中)、上坪下(今适中镇南)。《龙岩县侯南洪吴公像祠碑记》记载:“龙岩,环万山居之,地狭民稠,偶然如藩屏焉。邑之里者四,而龙门里当汀漳之交所系,尽皆鸟道,旧无构庐,后建驿,纪适中……乃祠侯于龙门里,龙门者,侯所之郡辙迹也。”龙门里辖下的“适中、曹溪、湖邦、小池、大池”正好为汀漳官道经过的路线。所以,“龙门”或可理解为“龙岩之门户”,也寓意此地为龙岩声望卓著之门第。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光阴荏苒,龙门从历史的洗礼中走来,虽已发生了巨变,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仍旧是闽西南和赣南、粤东交通要冲,是龙漳高速公路的出口,"319"国道、赣龙铁路和龙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它依旧担当着它的责任,也正以全新的姿态,昂首迈进!


天下之水出龙门——“龙门”镇地名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