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龍巖,地處福建西部,是中國著名革命老區,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讚譽,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城東郊外翠屏山麓有一溶洞,洞頂青白小龍紋,紛然不可枚數,仰視駭人心目。壁右湧出一條石柱,黃色鱗甲,恍若真龍,頭角手足不露,至頂而止。左一條青龍,附壁而上,此洞名曰“龍巖洞”。天寶元年(742年),因“邑有勝景龍巖洞”,經唐明皇御賜更名“龍巖”,從此,這座冠以“龍”之名的城市,翹首於華夏大地。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從龍巖中心城區的龍津河溯源而上十里,便有一大鎮,名為——龍門鎮,它是龍巖的西大門,更是龍巖的門戶。

天下之水,皆出龍門,浩浩中華大地,有大川大河之奔流不息處,有文明薪火相傳處,必有龍門。

早在唐代,唐高宗為平息“蠻獠嘯亂”,曾於669年任命名將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677年陳政病卒,陳元光代父領兵,上下八代開發龍巖,曾孫陳詠扼守龍門裡,這是龍巖有關“龍門”之名最早的記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關於“龍門”這一地名的由來,有一個傳說。


相傳,此地原有大湖,這裡也被稱作湖洋。有一天,觀音菩薩路過這裡,心想:好大的一個湖,把水排了,一定可以住好多人家,開很多田。於是,她決定在來春雨季之時,派鯉魚到這裡衝開一個缺口,把湖水排出,好讓人們到這裡來耕耘播種,安居樂業。


次年春天,雨季來臨,這裡果真游來了一條大鯉魚。鯉魚在湖的東邊找到一處較易衝開的地方,連續三天橫衝直撞,終於衝開了左右兩個缺口,右邊的石壁順著水勢傾塌下來,而且在那石壁縫中,還隱約顯現出一米見方的“龍門”兩字。至此,湖水“嘩嘩”地向外流,水患解決,百姓在此修生養息,豐衣足食。所以,這裡就被大家叫做龍門。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剛才所提的傳說,也只是當地人的美好想象。民間還有 “鯉魚躍龍門”之說,謂此地原有大湖,每年春夏季,龍川之錦鯉溯流躍過湖中產卵。而從地理角度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因龍門硿兩岸皆石,形似鎖龍川之巨門,故而得“龍門”之名,並以龍門硿原有摩崖石刻“龍門”二字為證。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明代以前龍門地域範圍很廣,明嘉靖三十七年《龍巖縣誌》(郭義山、鄒文清校注) “封域志•鄉社” 記載的鐵石鄉龍門裡的範圍包括龍門上和龍門下,其中龍門上包括今天的龍門、大池、小池三鎮;龍門下則包括上坪上(今曹溪鎮南、適中鎮北)、上坪中(今適中鎮中)、上坪下(今適中鎮南)。《龍巖縣侯南洪吳公像祠碑記》記載:“龍巖,環萬山居之,地狹民稠,偶然如藩屏焉。邑之裡者四,而龍門裡當汀漳之交所繫,盡皆鳥道,舊無構廬,後建驛,紀適中……乃祠侯於龍門裡,龍門者,侯所之郡轍跡也。”龍門裡轄下的“適中、曹溪、湖邦、小池、大池”正好為汀漳官道經過的路線。所以,“龍門”或可理解為“龍巖之門戶”,也寓意此地為龍巖聲望卓著之門第。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光陰荏苒,龍門從歷史的洗禮中走來,雖已發生了鉅變,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仍舊是閩西南和贛南、粵東交通要衝,是龍漳高速公路的出口,"319"國道、贛龍鐵路和龍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它依舊擔當著它的責任,也正以全新的姿態,昂首邁進!


天下之水出龍門——“龍門”鎮地名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