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源远流长


文人相轻,源远流长


关于文人相轻,又得搜百度,它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文人,指会写诗文的读书人。我理解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文人相轻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这看不起的内容不仅仅只指文章。应该也包罗万象:习性,行为,品行等等。

文人相轻自古就有,为大家认可,代代相袭,沿用至今,那么,它就不是旧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一个很大的毛病,应该是至今也并没有消失,而且相当普遍,并且贬义的成份居多。

我就从来不认为文人是一个褒义的称呼。

关于相轻,我已经看了太多这方面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这种现象就十分普遍,比如,儒家弟子攻击墨家“无君无父”,指责道家“疏阔无用”;道家批评儒家、墨家“背离天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则干脆将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当做危害国家的五蠹之首,必须予以铲除。

唐初四大家,简直就是典型,他们的排名是,王勃,杨烱,卢照邻,骆宾王。杨烱那句出名的: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么赤裸裸的话震撼世人,以致流传至今。

当代的有鲁迅,梁实秋,多了去了……

以上都是文人的泰斗,不必多引,现在只聊聊这个现象的本质。

文人相轻,细品这话,充满讥讽和揶揄。

给一个非主流的解读:人人身上都有“文”这种属性,只是程度有差别。而文人,就是人身上的“文”性突显的人。

其实只要是个人,都会从心底有骄傲的成分,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人人皆是如此,世上难得有称得上兼具完美人格和公正视野的人。关于骄傲,有些人表现的比较明显,而有些人比较隐蔽。

那为什么把相轻的聚光灯集中在文人这个群体的头上呢?

因为这类人多狂悖且愤世嫉俗,有奇怪的、执拗的、近于偏执的倾向,能文的人,大多如此。

试问,大老粗为什么不互相轻呢?不是说他们彼此没有意见,而是因为他们表达更笨拙,“轻”不起来。而文人表达的方式和能力可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于是大家就都知道他们相轻了。

轻,就是看不起,或者“不想看得起”。前者是自己真心认为比对方要“高”,所以看不起对方;后者是无论到底谁高,反正就是入不得眼。这很好理解,毕竟大多数文人自尊心很强,竞争意识旺盛,都认为“唯有自己所作做的事情、所写的东西最正确”。

但问题来了。

所谓“文无第一”,文章是打着自己烙印的作品,难有一个明确的度量标准。像文气、感染力,偏重于感性,不同的人感觉会不一样;

至于文中的观点,更不用说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几乎就没有两个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思想、观念、意识也是这样。

于是争论,辩论,甚至攻击全上来了,说起来,个性和自我宣扬本是混文人的正确道路,老赞同别人,否定自己,就不要做文人了。你和别人没有不同,就没有作为本能存在的价值。

可是你要真心平气和,为求一点真相和真知去争论,也完全可以接受,可是听听相轻者是怎么说的吧,除了轻蔑之外,也未必能谈出多少理由。

我看的最多的文人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表现,莫过于在网络上,太最鲜明了!那些耍弄文笔讨论的人,不是文人,也得占一多半。文人口诛笔伐,都得有理有据,发挥的全是智力,在这个时候,发言人的激情,才干,全来了。目的很明确:不把你打击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决不罢休。

把你驳倒在泥地里,是我最快活的时候。

一般来讲,人是有一定程度的忍让包容心理的,可是文人对文人则没有。

文人可以包容暴徒,可以悲悯无知者,可以冷静的分析各种人之间的关系,可是绝不能让同台的文人占了上风,这不是为了利益,这关乎尊严!因为主观见解往往就是他们的知识成果和安生立命之本。

文人用”相轻“,同行用”嫉妒“,确实是准确的。

这种互相轻慢、倾扎的作为,最集中反应了文人内在世界的狭隘和市侩。当然是脱离不了环境因素,它主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以前,中国文人相轻有自己的传统。从宋朝开始中国的最高权利机关里就是文人当权了。权利的得失相联系,这样,文人相轻不仅是一种脾性,而且成了一种必要的手段了。当然客观上也就变得很残酷了。

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可不同以往的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开明理性包容的社会。在新时代里共存,“文轻”显得越来越“没文化”了。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文人相轻一直持续到现在,让人觉得,如果不集体基因突变的话,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但是,如果大环境的价值观正的话,至少让我等文人持有必要的自察意识,至少,感到愧怍和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