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

1

玲玲的儿子四岁了,以前玲玲经常跟我说他儿子在家就是个“小霸王”,谁也惹不得。发起脾气来还会跟爷爷奶奶动手。

上幼儿园的时候,玲玲还跟老师提前沟通好,说儿子性格比较霸道,让老师多留心一点,让他别跟其他小朋友争抢,以免误伤到小朋友。

老师也从来没跟她告过儿子的状,每次问起老都说挺乖的。她还纳闷,觉得这不像自己认识的儿子啊。

平常接送幼儿园都是奶奶去,有一天她下班早,就去接儿子了。

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刚好看到和儿子坐在一起的小姑娘推了儿子一把。接着站起来,把儿子拉起来,把另外一个小姑娘拉倒儿子的位子上坐着。儿子嘴巴瘪了瘪,可怜巴巴地站着。

玲玲看得很心疼,叫了一声儿子的名字,儿子看到她,马上飞扑着跑到她怀里,委屈地哭了。

回去的路上,她问儿子,小朋友推他的时候为什么不大声告诉小朋友:“我不喜欢这样!”

儿子说:“我不敢!”

她问:“家里不是敢跟所有人大声嚷嚷吗?”

儿子说:“你们都不在啊!”


孩子“窝里横”,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

玲玲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儿子是个“窝里横”,家里是个小霸王,外面像只小绵羊,以前一直担心他欺负小朋友,现在开始担心小朋友欺负他。

2

兔妈跟很多妈妈聊天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窝里横,外面怂。家里咋咋呼呼,外面受到欺负也不敢吭声。

其实原因就两个字“惯的”。

1)家人溺爱

很多爷爷奶奶辈对孩子千娇百宠,无限制满足,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看到什么都觉得是自己的,不允许家人和自己分享,他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做家人都不会生气。但到了外面,离开熟悉的环境,失去安全感,他也有意识知道自己不能像在就家里为所欲为,不自觉地就收敛了。


孩子“窝里横”,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


2)包办孩子的一切。

家人是最了解孩子的,平时孩子如果需要什么。甚至不需要说出来,嗯一声家人就能猜到,马上满足他。造成孩子依赖性。

我看到过一位奶奶带两岁左右的小孙女出门玩,孙女想玩荡秋千,就指着秋千哼哼。秋千上有一个大点的小姑娘,奶奶走过去对小姑娘说:“你下来给妹妹玩会吧,妹妹小,你让让她。”小姑娘很不情愿地起来了。

其实这样做就让孩子失去了一次自我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都这样做,孩子就对长辈形成依赖,只有自己一个人时,就会自动产生退缩心理,不知道怎么解决。

3

窝里横的孩子该如何引导?

1)在家中明确规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杨杰老师曾说过:妈妈的一味妥协,孩子只会从妈妈身上学到两样东西——第一,发脾气: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妈妈迟早会妥协。

大人没有自己的底线,孩子自然不会有底线。

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所有的要求,无论任何时候都会被满足。

满满的爱固然重要,但规则也必不可少。该拒绝的时候要拒绝,爱与规矩同行,才是正确的爱。

2)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些事情,大人可以给予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做。

比如像上面那个奶奶,可以跟孩子讲,现在姐姐在玩,你可以跟姐姐商量轮流玩好不好?而不是帮孩子去把秋千抢过来。以后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概念,奶奶会帮我的。

但如果是她自己商量得来的机会,她就会有成就感。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会试着自己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其他的问题。也越来越勇敢。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儿童有权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他们的自有,我们不能剥夺他们的自有。”

真正的爱不是帮孩子得到,而是教他自己争取。让他享受自己得到的成就和愉悦,也能在不喜欢的事情前勇敢地说“NO”。

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外面“怂”,说到底还是怕外面的陌生环境。

一个从小经常带到外面,接触很多人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呆在家里不怎么外出的孩子是可以看得出来区别的。

经常接触人的孩子大多性格活泼外向,可以和其他人顺利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而经常独自在家的孩子也许家里面很活泼,到了外面却小心翼翼,习惯往家人背后缩。所以也经常可以听见有的孩子家长说:“哎呀这是怎么了,不是在家里很能说吗,这会不会说了?”

其实不是不会说,而是“怂”了不敢说。

人是群居动物,孩子也需要社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社交环境,平常可以让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教小朋友怎么招待小客人,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外面玩,鼓励他参与小朋友的游戏。锻炼他的胆量和沟通能力。


孩子“窝里横”,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


没有天生“窝里横”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会教的父母。我是兔妈,也在育儿道路上一边学习一边成长!育儿路上,我们不孤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