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裡橫”,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

1

玲玲的兒子四歲了,以前玲玲經常跟我說他兒子在家就是個“小霸王”,誰也惹不得。發起脾氣來還會跟爺爺奶奶動手。

上幼兒園的時候,玲玲還跟老師提前溝通好,說兒子性格比較霸道,讓老師多留心一點,讓他別跟其他小朋友爭搶,以免誤傷到小朋友。

老師也從來沒跟她告過兒子的狀,每次問起老都說挺乖的。她還納悶,覺得這不像自己認識的兒子啊。

平常接送幼兒園都是奶奶去,有一天她下班早,就去接兒子了。

到教室門口的時候,剛好看到和兒子坐在一起的小姑娘推了兒子一把。接著站起來,把兒子拉起來,把另外一個小姑娘拉倒兒子的位子上坐著。兒子嘴巴癟了癟,可憐巴巴地站著。

玲玲看得很心疼,叫了一聲兒子的名字,兒子看到她,馬上飛撲著跑到她懷裡,委屈地哭了。

回去的路上,她問兒子,小朋友推他的時候為什麼不大聲告訴小朋友:“我不喜歡這樣!”

兒子說:“我不敢!”

她問:“家裡不是敢跟所有人大聲嚷嚷嗎?”

兒子說:“你們都不在啊!”


孩子“窩裡橫”,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

玲玲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兒子是個“窩裡橫”,家裡是個小霸王,外面像只小綿羊,以前一直擔心他欺負小朋友,現在開始擔心小朋友欺負他。

2

兔媽跟很多媽媽聊天發現,很多孩子都是窩裡橫,外面慫。家裡咋咋呼呼,外面受到欺負也不敢吭聲。

其實原因就兩個字“慣的”。

1)家人溺愛

很多爺爺奶奶輩對孩子千嬌百寵,無限制滿足,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看到什麼都覺得是自己的,不允許家人和自己分享,他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做家人都不會生氣。但到了外面,離開熟悉的環境,失去安全感,他也有意識知道自己不能像在就家裡為所欲為,不自覺地就收斂了。


孩子“窩裡橫”,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


2)包辦孩子的一切。

家人是最瞭解孩子的,平時孩子如果需要什麼。甚至不需要說出來,嗯一聲家人就能猜到,馬上滿足他。造成孩子依賴性。

我看到過一位奶奶帶兩歲左右的小孫女出門玩,孫女想玩盪鞦韆,就指著鞦韆哼哼。鞦韆上有一個大點的小姑娘,奶奶走過去對小姑娘說:“你下來給妹妹玩會吧,妹妹小,你讓讓她。”小姑娘很不情願地起來了。

其實這樣做就讓孩子失去了一次自我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次都這樣做,孩子就對長輩形成依賴,只有自己一個人時,就會自動產生退縮心理,不知道怎麼解決。

3

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1)在家中明確規則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楊傑老師曾說過:媽媽的一味妥協,孩子只會從媽媽身上學到兩樣東西——第一,發脾氣:第二,只要自己堅持發脾氣,媽媽遲早會妥協。

大人沒有自己的底線,孩子自然不會有底線。

被慣壞的孩子都有一個特點:所有的要求,無論任何時候都會被滿足。

滿滿的愛固然重要,但規則也必不可少。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愛與規矩同行,才是正確的愛。

2)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有些事情,大人可以給予方法,鼓勵孩子自己做。

比如像上面那個奶奶,可以跟孩子講,現在姐姐在玩,你可以跟姐姐商量輪流玩好不好?而不是幫孩子去把鞦韆搶過來。以後孩子的心裡就會有一個概念,奶奶會幫我的。

但如果是她自己商量得來的機會,她就會有成就感。在以後的生活中,她也會試著自己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其他的問題。也越來越勇敢。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兒童有權利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是他們的自有,我們不能剝奪他們的自有。”

真正的愛不是幫孩子得到,而是教他自己爭取。讓他享受自己得到的成就和愉悅,也能在不喜歡的事情前勇敢地說“NO”。

3)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外面“慫”,說到底還是怕外面的陌生環境。

一個從小經常帶到外面,接觸很多人的孩子和一個從小呆在家裡不怎麼外出的孩子是可以看得出來區別的。

經常接觸人的孩子大多性格活潑外向,可以和其他人順利溝通,表達自己的意願。而經常獨自在家的孩子也許家裡面很活潑,到了外面卻小心翼翼,習慣往家人背後縮。所以也經常可以聽見有的孩子家長說:“哎呀這是怎麼了,不是在家裡很能說嗎,這會不會說了?”

其實不是不會說,而是“慫”了不敢說。

人是群居動物,孩子也需要社交。家長要給孩子創造社交環境,平常可以讓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教小朋友怎麼招待小客人,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外面玩,鼓勵他參與小朋友的遊戲。鍛鍊他的膽量和溝通能力。


孩子“窩裡橫”,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


沒有天生“窩裡橫”的孩子,也沒有天生會教的父母。我是兔媽,也在育兒道路上一邊學習一邊成長!育兒路上,我們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