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你家寶寶是不是經常這樣?

“寶寶在家表現得可好啦!什麼事都幹勁十足、十分活躍,有想法而且還有膽量,但是隻要一出家門,就變得非常靦腆,顯得特別膽小怕事。”

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窩裡橫”的情況其實非常常見,也讓家長感到十分頭疼,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外面能像在家裡一樣活潑。

今天金海媽媽就和大家說說,我們究竟該怎麼調整寶寶這種在家在外表現不一致的情況。

首先,家長家長心裡要明白,寶寶有這種在家在外不一致的表現是正常的事情。所有人天生有一種“界限感”,也有較強的地域意識。

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比如,我們成年人在家裡或很熟悉的環境裡的時候,這種熟悉的環境會讓我們很有安全感,能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放鬆了下來,表現得也很隨意,其實對於小孩子更是這樣。

我們到了外面不熟悉的環境也會保持警惕性,有時難免拘謹,更別說寶寶們了。當寶寶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人、事物、環境和突發情況,就很可能會表現得有些膽小拘謹。

如果寶寶平時很少外出,接觸生人的機會少,那麼這種差異對比看起來就更明顯一些了。

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而且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當寶寶在外面有了一次不太愉快的社交經驗後,那麼之後再出門的時候,他可能會更加謹慎。

因此,如果你的寶寶出了家門之後表現得特別小心翼翼,千萬別急於告訴他別這麼“小家子氣”、要求他“大方些”,要知道你的這些話只會讓寶寶感到更大的壓力,更加懼怕與人社交,也不敢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才能改善孩子“窩裡橫”的局面呢?

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增加孩子的社交活動,多帶寶寶外出,讓他有機會機會融入外部社會。即使寶寶最開始可能表現出害怕、拘束,這也都沒關係,這是學習社交的一個過程。你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慢慢融入環境,讓寶寶自己先觀察別人的活動,當寶寶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並且在他通過觀察瞭解到足夠多的社交技巧的時候,他就會開始有慾望嘗試和小朋友進行交流了。

寶寶在家“窩裡橫”?一招教你全搞定

我們作為家長,在寶寶觀察和適應的過程中,要適度地起一個推動的作用,抓住一些機會引導他去表現一次,讓他發現自己原來能做到,讓孩子從社交活動裡去的成就感。在這種良性循環的過程裡,寶寶最終會勇敢地在外面表達自己,成為家裡家外都活潑大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