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帝国没有强大的锦衣卫?

非常男嘉宾


明朝为什么一定要设锦衣卫呢?

众所周知,明代的锦衣卫和厂卫是朱元璋及后人为了监视官员、达成皇权集权化的一个黑暗特务组织。

现代研究明代的锦衣卫文献很多,部分较为中立的文献都相继指出。朱元璋早期的锦衣卫(“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时改为锦衣卫),仅仅担负军事情报收集、分析,以及监军,和分化、策反的职能。

直至洪武十五年,锦衣卫才拥有监视、逮捕、审问、及典诏狱的职权。为什么会在洪武十五年时,朱元璋会启用锦衣卫呢?因为朝廷里已经没有人能制约勋贵集团了。

熟知明史的人,都会发现明初的几次针对勋贵的大案,都是在刘伯温死后才爆发的。

每一个皇朝都需要朝局出现一个平衡的状态,每个皇帝都忌讳朝堂中的官员形成一派。

可朱元璋的集团里,从他脱离濠州起兵之时,其上下均为淮西人担任的军、政要职,当朱元璋称帝之后,所册封的王、候也大都出自于淮西。称帝之初,能让淮西勋贵集团所忌惮的文官不多,也就朱升、刘基等寥寥几个而已。

朱升早在洪武二年时告老还乡(70多岁了),刘基则死于洪武八年。剩下的非淮西勋贵集团的文官,如唐仲实、吴伯宗等人根本就无法压制得了勋贵们。这点从胡惟庸执政时期就能看出来了,整个朝廷内外基本都是他的亲信,甚至有献媚者“谀者争引符瑞”。

因此也是从洪武八年后,刘基一死,朱元璋就亲自赤膊上阵,启用了之前的军事情报部门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合并改设为锦衣卫。

开始时,只是朱元璋对文官集团中的淮西勋贵动手,可很快当皇太子朱标死后,就再次转向对淮西武勋系统。

因此当所有淮西贵族被清理干净之后,朱元璋就立刻宣布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只保留给锦衣卫的监视、侦查权利。

若不是朱棣靖难的话,估计明代的锦衣卫就如唐的内卫、宋的皇城司一样,只不过是拱卫皇权的一把刀子。可朱棣靖难即位后,为了稳固皇权,再次启动了锦衣卫的司法权,随后为了制约锦衣卫的权利,朱棣还增设了东厂。最终锦衣卫和东厂就形成了定例、制度,一直延续到南明。

明初历经了两代皇帝之后,元朝统治时期导致的中土“胡化”已经逐渐消失了,重塑华夏文明已经不再是后来者的首要任务了,因此随后的锦衣卫就逐渐成为拱卫皇宫、侦查军情的作用(这里有明宣宗朱瞻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从土木堡之变后,留守京师的文官们直接殴死锦衣卫马顺,也能看出来,此时的锦衣卫在脱离皇权之后,根本无法与文官集团所抗衡。

再则,虽然史书中记载的锦衣卫和厂卫拥有特权,他们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甚至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是造成了明代社会的混乱不堪的元凶之一。

可若是深究,也能发现明代的锦衣卫和厂卫基本不对百姓动手(矿监和税监则会),更多的是对官员以及商人群体。

因此明代的锦衣卫只是皇权用于制约官僚系统的一种工具,锦衣卫及厂卫系统是随着皇帝的性格,所产生的影响而变化的。皇帝“仁政”时,锦衣卫及厂卫就会退入幕后,若是皇帝如正德、嘉靖,需要对抗官僚系统时,就会站在台前。

清代为什么不设立锦衣卫及厂卫?

满清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八旗全民皆兵的制度,以及满臣高于汉臣的潜规则。

这两项可以让清朝的皇帝拥有最为忠诚的政治盟友,也可以让清朝皇帝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形态政治体系——皇权、满臣、汉臣。

满城制度——监视、控制地方官员、以及百姓

多尔衮携幼帝入关定鼎之时,在北京城时期,就将汉人(包括汉臣)全部驱逐出内城,将八旗军队安置在北京城内。

随后顺治时期,逐渐在全国各地省会、繁华之地、要塞区域设立了20个满城。这些内城(满城)居住着八旗军及家眷。

主要作用就是监视、控制地方官员、以及百姓,防止反清组织在大城市内部获得较多资源援助。当然战时成军,攻打叛军、外敌,或是固守待援。

鲁迅曾回忆提及南京城内的满城,辛亥革命之前,鲁迅需要去南京水师学堂上学时需要途径满城,结果还被满城里的旗人小孩鄙视、辱骂过。

满臣高于汉臣

清廷入关初期,仿契丹、金国曾经设立过两院制度,即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满臣为正,汉臣为副)。

顺治亲政之后再次进行改革,提升了内阁权利,但是又施行军、政分立的体制,即:军事上,不容内阁插手,而议政王大臣议奏时,可以涉及到清朝所有事务(议政王大臣均为满人宗室担任)。

后来康熙、雍正再次改革,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议奏的权利,将权利收归内廷。甚至康熙还建立了密奏制度,以及雍正还设立了军机处,以及巡抚制度。

八旗制度、满城制度、密奏制度、以及巡抚制度,这些完全是皇权的耳目,监视整个大清国内部,防止民间反清,又监视了官员,同时又辅助了皇权集权化。


因此清朝统治的前一百多年里,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完全是多支监视天下的队伍,加上清朝对于官员腐败的处罚措施教轻【清代官员贪腐,只要不涉及激起民变、不涉及反清或造反,基本腐败的官员都少被判决死刑的,这点与明初刚好相反】;再则就是汉臣无法自主掌握军权(三藩之后),故清朝早中期时,少有官僚系统形成派系对抗皇权的现象【清代的权臣,全都是“家奴”】。

另外,清代汉臣摆脱“官场老二”的身份,是从嘉庆时期开启的,嘉庆在诛杀和珅亲政后,虽然名义上不牵连,可事实上对于和珅时代的官员依旧是换了个遍,如十八省的巡抚、总督就换了十三个。

和珅时代,基本上旗人(包括蒙、汉八旗在内)都去巴结和珅,导致了嘉庆皇帝在换人之时,竟然出现了有才能的旗人都与和珅系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被迫提拔了大量的汉臣成为部门的一把手。

虽然汉臣逐渐成为文官系统中的一把手,但有清一朝,能完全控制军权的是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可军机处这样的中枢,直至清灭亡都没有汉臣能进入到。

这种结果,虽然成为清朝灭亡的另外因素,可在一定的时间里,汉臣与满臣之间的争斗,反而又成为平衡皇权的最佳局面!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因为清朝并不需要锦衣卫!首先我们要知道,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特务组织。这个特务组织的最大作用则是监视文武大臣,防止其图谋不轨犯上作乱!

而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皇帝在宫廷中拥有以八旗贵冑子弟组成的“御前侍卫”。而这既是皇帝对八旗贵胄的恩赏与信任,同时也等同于把这些人,变成了皇帝手中的人质。

更兼清朝从始至终都是以八旗监控天下的,在各个重要城市都有八旗军驻防,在中央各部门也是八旗子弟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此需要被防范的汉臣根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大权的机会,而地方官员又因为受致于朝廷设计的互相牵制制度,所以也不可能有造反的机会!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除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过平西王吴三桂因坐大而造反外,其他时期从未发生过统治阶层内部的反叛!

这样看来,清朝皇帝以八旗监控天下的手段,可是要比明太祖朱元璋的锦衣卫制度高明得多了!


北疆同心侃历史


个人觉得一方面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他不需要锦衣卫这样的机构;第二,清朝吸取明朝灭亡的经验,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所以不再设锦衣卫。

首先来讲一下锦衣卫的由来和职能,明朝初期,丞相胡惟庸等官僚集团密谋造反,但是被朱元璋镇压下来,为了以后不再出现官僚集团影响皇权的局面,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由皇帝的禁卫军改成的军事组织。东西厂、锦衣卫都是皇帝用来制衡官僚集团的工具和机构,深受明代各个皇帝的重用,但是明朝后期这些机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戕害忠良,间接的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下边说一说大清帝国没有设立锦衣卫

第一,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不需要设立锦衣卫

其实在中国历朝历代按民族统治可分为汉族和外族两种,汉、唐、明是汉族统治者,这样皇帝在政治上需要家族(汉族不立异性王,明朝天子守国门)或者一个机构来支持,对抗其他官僚集团,使他不会对自己的统治权力构成威胁。

元和清时期是属于外族统治全国,而皇帝身后是整个民族,实力雄厚,家族人员在权力的最高峰,家族都安排在各个紧要职位。拿清朝来说,整个国家都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也都是满族八旗子弟的,他们身处高层,并且拥有共同的利益。

所以说汉、唐、明时期有及其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在元、明时期宦官势力弱小,不需要特务机构来制衡其他势力。

第二,清朝设军机处等制度替代类似锦衣卫机构,

其实在顺治进关后,延用明朝所有的机构,包括太监、锦衣卫等,但是在顺治二年就取消了锦衣卫,改为銮仪卫,由满族人员担任职务,负责皇帝出行以及保卫工作,銮仪卫存在到最后清朝灭亡。

明朝设上行文书制度,皇帝所看的奏折是经过一定品级的官员审核后才看到的,这样的话,皇帝就不能看到实际情况,锦衣卫就会搜集密报,并被赋予一定的权力,直接听命皇帝,这样一来加强中央集权。

清朝设立秘密奏折制度,康熙时期鼓励官员上密奏,与皇帝直接对话,这样各个官员都不会知道对方上的什么折子,也避免了瞒报事实的情况,皇帝也非常了解各级官场及地方的情况,另外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锦衣卫制度不适合清朝,性质不同,另外也吸取明朝灭亡经验,采用更好的制度取代类似锦衣卫功能的机构。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也有好多不对的地方,希望指出,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娜片花海执着于冬


清朝成立之后,就将明代留在北京的所有机构都收归名下,其中就包括锦衣卫。在初期,这些锦衣卫的名称并没有改变,只是取消了锦衣卫的侦查等职责,只是让锦衣卫管理皇帝仪仗人员,可这使锦衣卫还是归朝廷大臣所管,可是锦衣卫与皇帝毕竟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后来才由本朝宗室管制,并改名为銮仪卫。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锦衣卫才算是真的在时间消失了,并且在顺治三年七月,清廷“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这时就连锦衣卫的特色也消失殆尽,而銮仪卫也一直在清朝灭亡之后才消失。




满山红遍


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即清入关后的第一年仿效明朝制度设立锦衣卫,但是在顺治二年,锦衣卫改称銮仪卫。

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职责非常重大,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灥靐飍羴麤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锦衣卫是干嘛的,负责什么?

锦衣卫是皇帝的仪仗兵,只是负责出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对付胡惟庸、蓝玉等逆臣,锦衣卫被给予侦缉、刑讯和管理诏狱的权力,永乐朝又设立了南、北镇抚司,赋予了维护京城治安的权力,增加了参与大狱、听审的权限。锦衣卫曾有过监察百官的时期,但明中后期就没有这职能务了。

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设立过锦衣卫,顺治二年改为銮仪使,负责给皇帝当仪仗队,但清朝还是有真正的“锦衣卫”的,不过叫“步军统领衙门”。

《梦蕉亭杂记》概括:“步军统领,又名九门提督,即古之执金吾。管理京师地面,权势重要,扈从尤极煊赫。”

步军统领衙门统率京师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马步兵,除了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之外,还要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缉捕、审案、发信号炮等职责。

康熙13年,为加强京城治安和保卫,始命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称“九门提督”。步军统领衙门开始正式负责“京城内外,一体巡察,责任既专,则于费除盗贼、安辑商民,庶有裨益”。

这时,该衙门的主要工作就已经和大明朝的锦衣卫一样,可以代表天子干预司法——比如可以单独负责缉拿钦犯。

步军统领衙门可以参与司法审判,有审理犯人、缉拿犯人的权力,对于“违禁、犯法、奸匪逃盗”等情形,可以自行完审,将录供送交刑部定拟。

城内各种禁令,也由步军统领衙门执行,包括内城不许开设戏院、青楼,旗人及职官不许入戏院,不许编刊鼓词、小说,入夜之后关闭街衢栅栏,禁止夜行等等。

老舍《茶馆》里,成天拿着灰大褂的宋恩子和吴祥子,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的番子,番子多是旗人,常常“欺软怕硬”。所以,有钱有势、有反骨的秦二爷不敢招惹,但是没钱没势只有一身正气的常四爷却是他们的“一生之敌”。


国学童生


明朝为了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开始设立特务组织,并逐渐形成厂卫制度。

厂卫指的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简称,均为明朝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明朝为了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开始设立特务组织,并逐渐形成厂卫制度。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

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

东厂为明成祖朱棣所设。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断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

为什么清朝不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是“家天下”vs “族天下”导致对宦官的不同态度;第二是不同的奏折制度导致对特务机构的不同需求。简单地说,明代与清代的一个本质不同,就是明朝是“家天下”,而清朝是“族天下”。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但老朱家并没有一个与他休戚与共利益一致的统治集团。皇帝面对强大的文官集团时,常常势单力薄,需要拉上宦官集团(及其领导下的特务机构)来做同盟军。而族天下的皇帝,则有整整一个统治民族站在他身后,形成天然的同盟军。这个统治民族盘踞在社会最上层,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要津,皇帝只是这个统治民族的代表。天下既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二者是利益共同体。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统一大王朝,汉人建立的汉、唐、明有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而异族入主的元和清则宦官势弱。原因很简单,后者根本不需要宦官发挥政治作用。第二个原因是明清的上行文书制度不同。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要有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基本上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要想探听点文官集团中的各种秘密,非常困难,只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来做这事,一个还不够,后来又加上俩。

而清朝从康熙朝开始,鼓励官员给皇帝上秘密奏折,勿需经过内阁等程序,而是直接与皇帝一对一交流。这样一来,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些啥。对于皇帝来说,这个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了解各地各部官场情况,根本用不着再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了。

顺便说一说,曹雪芹他爷爷当年颇受康熙宠爱,一大原因就是他负责向皇帝秘密汇报江南一带的官情民情,算是康熙派驻江南的一大监听站。




德智体2


清朝入关后,很多地方都沿袭明朝旧例,但在特务机构上,却摒弃了明朝特有的厂卫政治,没有设立锦衣卫这种正式的特务机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关于这个问题以下具体分析。

先说说锦衣卫的由来与职能。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设立之初,其职能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治诏狱。明朝初年的锦衣卫,由于具有司法职能,所以在“蓝玉案、郭恒案”等重大政治案件中极为活跃,深得朱元璋信赖。后期锦衣卫发展到军事领域,参与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暗杀敌将等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锦衣卫审讯关押囚犯的地方,就是臭名昭著的“诏狱”。朱元璋生性多疑,锦衣卫成立五年之后就被他废除锦衣卫“典治诏狱”之责,将他们的这一职能移交司法部处理。

朱棣登基后,由于得国不正,需要大量监视臣民以防复辟之人。于是他恢复了锦衣卫原先被废除的所有职能,并进一步扩大其职权,甚至都开始插手朝廷中原由宪司所负责的事项。朱棣还设立了北镇抚司,由此加强了锦衣卫的司法职能。

明朝初期的时候,锦衣卫的名声还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秉公执法,没有后面出现的借机盘剥,打击报复等弊端。但随着东厂权势日重,锦衣卫逐渐沦为了东厂的附庸与走狗,二者狼狈为奸,犯了许多天怒人怨的罪行,使得锦衣卫的口碑急转直下。直到明朝灭亡,厂卫政治都始终存在。

清朝入关后,对于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袭下来,继续使用,这其中也包括锦衣卫。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刚刚继位进入北京的顺治皇帝(实际上应为多尔衮,毕竟顺治还是个孩子)也设置了“锦衣卫”来拱卫京师,并且其一把手也叫“指挥使”,其余属官也与明朝锦衣卫的基本类同:

定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锦衣卫都督、一百六十八两。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各一百四十四两。署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指挥使各一百二十两。指挥同知、九十六两。指挥佥事七十二两。带俸都指挥使等官、四十八两。经历、三十六两。——《顺治实录》
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总理锦衣卫事。——《顺治实录》

只不过转过年来,到了顺治二年,清朝的锦衣卫便被更名改姓了,改称銮仪卫。在那个时代,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机构,在经历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被改名,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巩固完善,更不用说会留下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因此,在历史上它当然不会广为人知了。


风云天下之谈古论今


你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首先你得了解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

锦衣卫是一个特务机构主要就是负责监视对帝国统治有威胁的或者可能构成威胁的人或一个组织,锦衣卫主要监视的是朝廷大员,你要是官低了人家都懒得搭理你,其次锦衣卫还有负责在民间还有若干的探子,比如你如果活在明朝,有可能你身边的某一个路人就是锦衣卫,

再说清朝,清朝虽然没有锦衣卫,但是由于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满人驻扎在了全国各地,其职能就是监视民间反清组织,但是与锦衣卫探子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是公开的,并且清朝的重要机构里都是以满治汉,满人的官员权利比汉官的权利要大,满人在清朝统治中起到锦衣卫的作用,作为皇帝只需要一个小型的特务机构,监视满官即可牢固的统治中国,还完全不用暴露,其实性质还是一样的,

到了民国中统军统,其性质与锦衣卫职责完全一样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阳光助业


实际上,清朝也曾有过“十三衙门”“粘杆处”这种具有部分厂卫性质的机构。“十三衙门”是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期,仿明朝体例二十四衙门而设,前身是内务府,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十三衙门明面上都是为皇家日常衣食住行等服务的机构,当然私底下这类机构都会有一些打探消息,监视监听的作用,依照明朝旧例都是由宦官掌管。后来为了避免出现明朝宦官干政乱政的局面出现(实际上顺治帝时期的吴良辅已经有此趋势了,他与外官勾结,互相行贿受贿),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杀掉吴良辅,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建制。

其次特务政治不得人心,这在明朝以及其他朝代身上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可以说锦衣卫这种组织机构,对于维护统治有利有弊,就看统治者自己如何看待。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有替自己打探消息的人,关键就在于这种人一旦摆到明面上来,就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如果暗中使用,一来破坏力小了很多,二来能让臣民安心接受。此外,由于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旗人同汉人的区别对使得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是满清统治者的耳目。同时,满清还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曹寅担任织造,充作皇帝耳目,但这样的耳目太少了,于是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制度。康熙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通过原先制度下的通政使司审阅就可直接奏呈皇帝。当然所奏之事内容主要是涉及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廉和贪污。所以,可以看成是康熙皇帝和手下部分有密折权力的臣子,共同构成了一个松散的特务机构。但“密折奏事”毕竟只是制度,而不是真正的情报机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