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步枪只有5发子弹,为什么不增加弹仓量?

第一军情


“步枪”又称“来复枪”。是一战、二战时期投产量、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枪械。

步枪的稳定性、精准性,使它成为广大军事爱好者们最为喜欢的枪械,不过步枪存在着一个极为致命的缺点,那便是弹容量过低。

万事万物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从蒸汽火车到动力火车…人类社会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断进化、不断发展,步枪也是如此。

最早的“步枪”叫做“栓动单发步枪”,只能射一发、装一发,射一发、再装一发。 这种设计相当于延长了“技能冷却时间”,使容错率变的极低,而且无法连贯的射击多个数目的敌人。

于是,枪械研究者们在“栓动单发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五发栓动步枪”,在降低了“栓动步枪”上弹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容错率,使之变得更容易操作,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

只不过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五发栓动步枪”居然成为了定型之作。

由于“栓动步枪”的拉栓、上膛、推弹通通需要手动来完成,所以必须要考虑枪身的轻便性。

“五发栓动步枪”的重量大约在4—5公斤左右。枪械研究者们认为,4~5公斤已经达到了“栓动步枪”的极限。

倘若扩充装弹量,势必要增大步枪的重量,甚至彻底改变步枪的内部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半自动步枪(1907)和自动步枪(1883 )的问世,各方面性能均处于弱势的栓动步枪失去了研究价值。

所以“栓动步枪”的脚步,便永远的停留在了“五发栓动步枪”的道路上。

实际上,李·恩菲尔德步枪、M-1步枪、G-43步枪、SVT-40步枪的载弹量都为十发,只不过上述步枪的性质更偏向于“半自动步枪”。

其实“半自动步枪”就是“栓动步枪”的升级版,因为在不改变枪械结构的前提下,倘若实现“栓动步枪”在容弹量方面的增强,则必须安装一个弹匣,或者 增加弹仓的厚度,如此一来便会增加枪械的重量,从而牺牲了“栓动步枪”的机动性。

所以与其将“栓动步枪”搞的越来越重,不如利“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改变“栓动步枪”的结构,将其设计为载弹量更大,更为轻便的“半自动步枪”。 综上,虽然栓动步枪的载弹量只有5发,但实际上并不影响实战发挥,并且“半自动步枪”问世后,栓动步枪已经沦为“半淘汰品”,已经没有改进的必要。

如果刻意的在“栓动步枪”上增加弹夹,不仅要考虑供弹的连续性,也要考虑由于重量增加所造成的手感偏差。

再者说,“半自动步枪”已经弥补了“栓动步枪”的缺陷,为还要去改进“栓动步枪”呢?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时的步枪大都是手动步枪,拉一下扣一下。使用大容量供弹具的意义不大,德国人曾经是在一战是搞过一种20发弹匣用在毛瑟98上,但是后来没有广泛使用。
手动步枪如果是下边的弹仓太长了,反而是不容易携带了。


对于全威力步枪弹来说,由于都是单发射击,包括半自动也是扣一下响一声,对于枪内的子弹数量要求并不高,象一般每个士兵随身携带的子弹,步兵每人也就是40-80发,80发还是美国人的,美国人那会已经用上了迦蓝德半自动,弹药的消耗要大一点,这就说明当时的手动步枪使用5发的弹仓容量是够用了。
当时的步枪什么的全枪比较长,行军的时候放在肩上比较省力,有一个长长的弹匣在那里比较碍事,反正步枪还是拉大栓,要那么大弹容量没用。



这张鬼子的照片肩枪看的更清楚一点,当时步兵行军的时候,步枪都是扛在肩上的。而且大部分国家的步兵真的都是步兵,要靠两条腿走路的。

一方面是大容量弹仓用不上,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携带起来不方便,当时的步枪由于全枪比较长,所以平时在行军的时候,都是把枪扛在肩上,而如果是采用大容量供弹具,这个伸出来的弹匣对于肩枪不利,影响士兵的携带武器。


红色手电筒


栓动步枪,一般5发弹仓供弹,用枪栓将子弹推上膛,每扣动扳机,只能射出一发子弹;然后,需要再次拉动枪栓,完成退弹壳,以及子弹再次上膛,枪械再次处于待击发状态。

二战时期,除了美苏德等少量交战国军队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德军甚至装备了具备划时代意义的步冲合一的StG44自动步枪以外,其他交战国军队装备的基本上都是5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

当然,也有特殊案例,英国以及英联邦军队装备的是2只5发桥夹弹仓供弹10发弹容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意大利军队则装备了6发弹仓供弹的曼利夏·卡尔卡诺M-1938步枪。

除了美苏德等国装备半自动步枪以外,其他国家军队装备的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实际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装备的步枪,就没有什么区别,也即自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时,5发栓动步枪就没有什么改进,已经是基本上定型了。

至于栓动步枪为何只有5发子弹,应该和各国步兵的战术有关,当时各国军队的步兵班基本上都配备了一挺轻机枪,德军甚至装备了一挺MG-34/42通用机枪。

因此,步兵的作战是围绕轻机枪或通用机枪而展开,机枪是步兵班最强的火力输出单元,连部一般都配备有重机枪,有轻重机枪提供火力,一般阵地战中,就容易守住阵地,5发弹仓栓动步枪能够满足作战需求了。

此外,当时的5发栓动步枪都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由于射速慢,步兵携带60-120发子弹,足够应对中等以上烈度的冲突,有5发桥夹装弹,一次性地压进弹仓,特别适合卧姿射击,因此,基本上不影响栓动步枪的射速。

再则,栓动式步枪射程远,单发射击精度高,且弹丸杀伤威力大,还有节约子弹的作用,如果要增加枪械的容弹量,势必要重新设计步枪的弹仓结构,弄不好还要推倒重来,重新设计一把步枪,那就不是栓动步枪了,且生产线的工艺流程等也得重新改造,那代价就比较大了。

5发栓动步枪供弹,是最为理想的,英制李·菲尔德步枪,弹仓压进2只5发桥夹时,故障率明显提高,因此,士兵常常只压进一只5发桥夹。

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也就二十余年时间,许多国家军工就未研发新型步枪,军队的战术思想也停留在一战阶段,导致其军队在二战时,依然使用一战时期的5发栓动步枪,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国平军史


因为二战的一票栓动步枪都是由弹夹供弹的啊~而一夹子5发塞进去并且交错排列的话,不至于超出枪身的高度,看起来比较和谐美满,而且对枪本身的加工制造来说更方便。

所以那会弹夹子一般都是一夹子插五发蛋蛋。

反正二战各国主流步枪都是大栓(美国人???)射速又慢,五发子弹够打一阵子了。而五发又是非常便于统计的一个数,士兵数数弹夹数量就知道自己带了多少子弹。(士兵口吃或者没上过学数错了就别怪狗子)

而例外当然是有的,法鸡怎么会错过这种标新立异的时候呢?

法鸡的勒贝尔步枪,早期它是管式弹仓供弹,有八发容量。当然,装填得一发发的来。

但后来尖头弹不是流行了么~ 管仓里子弹们容易爆菊,所以后来改成了直列装填。而又因为勒贝尔使用的是锥度极大的8*50mmR勒贝尔弹,菊花太大,所以就出了三发的夹子。

后来的贝蒂埃步枪到是用了5发的夹子,然后枪就变成了这幅德行...

我不管,我就要乳法

8*50mmR勒贝尔沙雕弹也早就了奇葩的绍沙这种半弯的弹匣。

意呆利人也不甘示弱啊,卡尔卡诺也是个例外

因为卡尔卡诺步枪使用的是比较细的6.5*52卡尔卡布步枪弹,因此一个弹夹六发装弹

那你可能会问为啥步枪不能装两个弹夹的子弹或者搞个十发弹夹?

有啊,英国腐佬的半自动(伪)大栓李恩菲尔德就是两个弹夹的.303子弹,

但是这样弹仓就得做的比较长,制造携带使用都很麻烦,而且.303子弹带凸缘,一股脑子塞进去十发子弹很容易出现互卡底缘的供弹故障(有缘弹通病),而且装第二个五发弹夹的时候,压下去很费力。所以一般可以装十发弹的老李也就只装五发。



疯狗的轻武


步枪的研制始于19世纪初,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步枪的射程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弹仓容量也达到了五发。

一战时期,步枪开始真正成为战争的主角,在战场上出尽风头,大显身手。一战中,各国的兵工厂都在夜以继日制造步枪,希望能够研发出威力更大、更加便捷的武器。

可是到了二战时候,人们发现,时间过去几十年,士兵已不是当年的士兵,可步枪居然还是当年的款式,而且弹仓还是五发容量,一点都没有变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经济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其惨烈,对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破坏,战后好多国家都把着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一战号称是“世界上最后一场战争”,因为其惨烈让欧洲各国普遍拥有了强烈的厌战情绪。一战之后,各国认为下一次战争遥遥无期,对武器研发很不积极,自然也没有多大精力用来改进步枪。

所以在二战中,除了美国有充足的经费,研制了加兰德步枪等少数几款半自动步枪外,大多数国家的步枪还是一战中的库存,枪的结构自然也没有什么变化。

其次是没有必要

要多装子弹,必须要加长弹仓长度,而改装弹仓,意味着对枪的结构也也要进行一系列改造。对于交战中的各国来说。比这更迫切的问题太多了,兵工厂也没有精力来改造步枪。毕竟相比于坦克、大炮来说,步枪的重要性太低了。

另外,战场上士兵携带的子弹数量有限,较少的弹仓可以达到节约子弹的目的。五发弹仓可以让枪身对战士的行动的影响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是各国武器专家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子弹口径和体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体积更长的弹仓,枪身体积就会变大,枪的重量也会增加。士兵无论隐蔽和行军都会受到影响,士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就会下降。


二战期间,阵地战和巷战的特点也决定了步兵大多采用的卧式姿势战斗,五发的弹夹,枪身更适合趴着射击。如果使用更大的弹仓,步兵就很难趴着射击了。

另外,栓动步枪上弹慢,射速低,无论弹夹里多少发子弹,都是打一枪拉一下枪栓。无所谓

还有一个原因,在二战时候,传统步枪的角色已经退为二线,当时交战各方纷纷采用了以轻机枪为火力攻击重心。每个班都配备有至少一挺机枪作为火力输出的主力,五发的步枪基本满足作战要求了。

五发步枪没有改进,不是因为它本身完美无缺,而是各国不能静下心来去对步枪进行升级改造或者去研发性能更好的步枪。美国由于远离二战战场,介入二战也是后来的事,所以美国人能够很从容地对步枪进行研发。美国的加兰德步枪不仅射程远,射击精度高,而且采用了弹鼓式供弹,打完后弹夹自动退出。每次装弹八发,枪体重量不到4公斤,枪身长1.1米,跟德国5发装的毛瑟枪无论长度和重量都基本一样。只要两支加兰德交替射击,就可以压制日军一个班的火力。


这种枪在1936大量装备美军,二战中生产了500万支,直到1957年被M14替代后退役,总共生产了1000万支。加兰德步枪在二战中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都大显神威,德军和日军尝够了它的苦头。

即使在朝鲜战场上,加兰德也深受志愿军战士的喜爱,他们用缴获来的加兰德狠揍联合国军,也喜欢用它来狙击美军,甚至用它打掉过美军的飞机。


小约翰


众所周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动步枪,这种步枪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开完枪,就会退出子弹壳,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射击。所以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量只够5发子弹。那么这种步枪有没有必要去增加弹仓量容量呢?

首先,因为从一战结束一直到爆发,中间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大部分国家在大战中受到了重创,导致经济一落千丈,因此战后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内这些国家都忙于恢复经济,以及最基础的设施,来增加综合国力。其中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军工产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时间又长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为这种栓动步枪边射击边退弹壳,所以换弹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五发子弹的射击能节约弹夹,所以改变步枪的构造也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为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枪已经大量的出现,而冲锋枪的弹夹容量能达到五十发以上,所以在这种更新换代面前已经没有国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动步枪的结构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去增加夹弹量的话,基本上属于多余的功能了,另外还会增加士兵的负重和工作量。

第四,军工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机床等设备也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对经济紧张的战后国家来说,可能更希望采取保守策略。五发子弹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有歪把子这种用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二战初期的步枪受到19世纪末步枪设计思想的束缚,在步枪弹仓容量上鲜有创新的地方!但是,增加弹仓容量、简化枪击操作步骤、提高射速,一直都是枪械设计师的共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步枪都恪守5发弹仓的定律,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采用10发弹仓、瑞士的K31型直拉式步枪采用6发弹仓、美国的加兰德步枪采用8发弹仓。



(K31直拉枪击步枪采用6发弹仓设计)

但是德国、法国、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都采用了5发弹仓的步枪,除了对毛瑟步枪设计的崇拜导致的惯性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这种设计符合他们的作战需求。二战时期的步枪弹直径大多是8.08毫米,少数大威力弹可达到8.20毫米,5发这样的子弹叠加高度41毫米,再加上弹仓底部的弹簧占用的空间,步枪的整体厚度在60毫米上下,正好不会影响士兵的俯卧射击。


欧洲大陆的国家建军思想就是野战和巷战,士兵经常需要用俯卧姿势射击,因此它们十分钟爱5发弹仓的步枪。而英国作为海上霸主,它的步枪很少有野战的机会,射击速度才是它所看重的指标。因此,恩菲尔德步枪疯狂追求射速,它使用了45度闭锁的枪机导致子弹不能装药太多,否则子弹激发时枪击很容易脱锁后退而击伤射手的眼睛,但是它的优势是可以大幅提高射速。

增加弹仓弹药数量势必会增加枪支的重量,这是很多国家的士兵都不愿意看到的。二战期间日军的四四式马步枪就由于重量太大(3.3公斤),而导致缴获它的武工队战士切掉了它的枪托和刺刀减重;采用10发弹匣的M14直接因为太重(4.5公斤)而导致士兵只能携带5个弹匣作战。前者只生产了9万多支就停产了,而后者更是在越南战场名誉扫地。



当半自动步枪出现时,弹仓容量普遍增加到了10发,苏联的SVD、德国的G43以及中国的56式半自动,都选择了10发容量的弹仓。这样的步枪形状复杂不方便使用,在战术动作上远不如整洁细长的98k、三八式、汉阳造等5发弹仓的步枪。


此外,早期的步枪都没有可拆卸的弹匣,子弹只能从顶部压入弹仓内,此时使用5发子弹一组的桥夹就经常出现不能压入弹仓的问题,这是因为子弹和桥夹的润滑不足导致的,如果是表面镀铜且没有长时间存放的子弹,还能顺利压入弹仓,

但是当子弹或者桥夹稍微有些潮湿和锈蚀,压入弹仓的动作就根本谈不上流畅,这一点很多网络上的视频都可以看出来。而使用10发子弹的桥夹会让压入弹仓的动作更难执行,因此恩菲尔德步枪的10发子弹要分2次压入弹仓,使用6发弹夹的瑞士步枪则装弹十分费力。


(10发子弹一组的弹夹很难一次性压入弹仓)


兵器世界


我觉得跟一战时,马克沁等重机枪的普及有关。

一战时,有6500万人参战,造成了3000多万人的伤亡,其中死亡就有1000万人。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伤亡,跟马克沁重机枪的普及有很大关系。重机枪的出现,让一战成了战壕战,步枪更大的作用是“打冷枪”,不需要大装弹量。

(这他喵的“弹琏”,真长。)

在马克沁普及之前,军队的作战方式还是集团是冲锋,趁着敌军步枪装弹间歇,冲入敌阵。而马克沁的出现,让步兵冲锋成了自杀式行为。马克沁采用水冷方式, 600发/分的理论射速,绝对是步兵的噩梦。

一战时,德军平均每个步兵团至少配6挺马克沁重机枪,一个师则至少配备72挺重机枪数量。而在索姆河战斗中,德军给在一线部署的10个步兵师,加配了1000挺重机枪。在此次战斗中,德军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对付英国步兵,一天打死英军五六万人。

而且,当时还利用重机枪的超远射程,发明了超越射击战术。将机枪枪口抬高,进行曲射,杀伤战壕中的士兵。

在1918年8月攻占海伍德(High Wood)的战争中,英军的一个机枪连使用10挺马克沁(维克斯式中型机枪,弹琏长8.23 米)在12个小时内,连续发射了100万发子弹!平均每挺机枪发射了约10万发子弹。

在德军主把机枪作为步兵战斗核心的战术影响下,一战后各国都看是注重重机枪的使用。步兵只负责掩护机枪手,(依靠精确射击)打冷枪,和清扫残敌。所以,各国对栓动步枪的装弹量没有提高的需求了。

而且,在二战时,出现了装弹更多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

栓动步枪由于受到弹仓射击的影响,扩充装弹量难度大。而且,这种栓动式的,单纯的增加弹仓的意义也不大。

于是,在一战后,各国开始装备半自动式步枪,装弹量在8-20发。最出名的应该是美国的M1卡宾枪和M1加兰德步枪。

M1加兰德步枪在1924年开始研制,是世界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半自动步枪。在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其目的就是取代“手动后拉式步枪”。随着美国在1941年参加二战,该枪开始大规模生产。该枪共计生产了540万把。

1940年,美国陆军开始提出研制“M1卡宾枪”的需求,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命名。可以使用15发或30发可拆卸式弹匣。在1945年8月停止生产前,该枪(以及各种衍生型号)共计生产了600万把。

另外,德国和苏联也有自己的半自动步枪。德国的是G43半自动步枪,苏联的是SVT40步枪,都可使用10发弹夹。

此时及以后,栓动式步枪走的是“精确狙击”的路子,不再追求活力的持续性。所以,也不需要大装弹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马屁股会决定很多的事情的,人类历史上很多的数量实际上都和马屁股有关。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屁股决定了航天飞机的尺寸。


步枪装5发子弹的事情,实际上细说也和马屁股有关系的。

现在的子弹叫做定装弹,是1845年法国发明的。虽然当世定装弹还很简陋但是作为大规模的军需品就要考虑如何运输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战时期的弹药盒:

这是一个一战时期的标准弹药箱,12个盒子会装到一个木头箱子内。每个盒子里里面有24纸包子弹,每纸包内有60发子弹。这样包装好的木箱在马车上能够一排码六个。恰好是一个马车的宽度,而子弹在包装盒内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制作的带有弹仓的枪支是斯宾塞步枪,这是一种将子弹装在枪托内的设计。由于充分利用了枪托长度里面可以放入7发子弹。但由于7这个数字是最难以琢磨的质数,无论和任何数字都难以整除出相同的余数因此在弹药供应上就出现了一盒子弹装枪几轮后就剩余了1-6颗不等的状况。后期的改进型就干脆减少了两颗子弹只装入5颗子弹了。相反如果增加三发子弹枪托就会变长很多难以操作了。

后面发现一盒60颗子弹可以恰好装弹12轮。于是后期的步枪弹仓的设计也就利用这样的一个规律,用了5颗弹仓。

由于后期新的步枪采用了弹夹的形式安装子弹,那么在弹药纸包内的子弹甚至可以不拿出纸包就将弹夹快速的插入,这样就无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将这样的设计延续到2战末期,以至于很多其他子弹的包装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装设计,即便他们不需要使用弹夹。

但是到了二战后期,步兵火力持续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这样的装5颗子弹弹方式就显得火力空档太大。

到战后,陆续各国将弹匣内子弹的数量增加到了20-30发,没错——还是一包子弹能够整除的数量。


军武数据库


5发子弹的弹仓是经过战争实践考验出来的。

首先,二战初期5发弹仓的栓动步枪技术已经非常完善,无需增加弹仓。

以日军三八大盖为例,它于1903年开始研制,1905年定型。口径为6.5毫米,弹仓容量为5发。步枪弹为6.5×50毫米,全弹质量21.1克,整枪重3.95公斤。以日本人的精明,他们不会不去考虑把增加弹仓容量。但是如此一来,整个枪重也会增加。如果再增加五枚子弹,那么弹仓里就会增加21.1×5=105.5克,对本就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来说,增加的重量也给行军增加了难度。而且,经过一战的考验,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其次,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更适合掩体内射击。

二战期间,在近兵团作战中,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是主要的武器,因为该型步枪射击性能稳定,精度较好,非常适合100-600米距离的射击。而且由于士兵在掩体内操作步枪,5发的装填时间是最优的时间,既能保证射击的精准度,又能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最后,二战初期弹容量大火力更猛的冲锋枪和重机枪已经普遍使用。

想通过增加弹容量来加强火力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因为近距离有冲锋枪,短时间内就能扫射一大片,压倒性优势火力的有重机枪,像92式或者马克沁,能打的对方抬不起头,绰号士兵收割机的称号也不是白给的。重火力有迫击炮和各种口径的火炮,从这方面讲,5发子弹的弹仓容量只适合掩体内精准稳定的射击。



综上所述,二战初期栓动步枪的5发弹仓容量是非常符合它的使用价值的,是经过实战考验过得适合使用的弹仓容量。

我是木子知兵史,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