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嬰兒的看護遠比孩童的看護要麻煩的多,可家長們在面對嬰兒時,卻能展現出十足的耐心與平和的心態

。反倒當嬰兒發展到孩童,變得遠比嬰兒期更加懂事時,父母卻把耐心褪去,心態出現急躁。

有些家長會認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所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多。嬰兒期的他們只負責吃飽穿暖,健康平安即可。可一旦到達3歲以後,他們將要學習更多的社會技能,這不像吃穿一樣,只憑父母單方面的給予就能滿足孩子,還需要孩子自身主動的去吸收學習。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正因為如此,當家長認為自己已經使出全部力量後,發現孩子卻仍一竅不通,就會出現暴怒的情緒。說得直白一些,用暴力手段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自己無計可施,已經想不出如何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最後手段。

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時,其實是對“養娃”和“育娃”的混淆

首先給大家先提出一個問題:當寶寶剛出生,因為第一次為人父母,不懂得如何照顧寶寶,一切都會做的格外小心翼翼。就算寶寶不買賬,家長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耐心感化寶寶。可當孩子開始接受教育時,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導師,為何會缺失了當初的耐心呢?

這便是混淆了“養娃”和“育娃”。養娃是讓寶寶吃飯喝水,保護寶寶的健康即可。而育娃便是讓孩子學會各種社會技能,學習各種本領以便未來能夠立足。但是父母卻將二者混淆,他們認為在嬰兒時期,已經把寶寶教育得當,此時的教育便成了“二次教育”。

除此之外,養娃其實比較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生理反應,餓了主動會吃飯,渴了主動會喝水,冷了主動會穿衣。家長在一旁稍微指導,寶寶就能按父母說的去做。

可是學習卻不一樣,即使此時沒有學習到知識,也不會影響寶寶的日常生活,身體也不會發出“缺少知識”的信號,這便讓寶寶將學習二字放在了一旁。人只有在威脅到自身的身體結構後,才會做出改變,而學習恰恰是影響寶寶內心的方式,所以寶寶意識不到。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體罰教育僅僅出於孩子對父母的恐懼,孩子的內心並無所求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不是靠暴力手段教育出來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主動教育,絕非依靠父母的暴力而採取被動學習方式。

朋友作為一名教師,深知除了學習外,特長也是當今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於是給孩子報了圍棋班,但這一切並沒有告知孩子,僅僅是在上課第一天直接將孩子帶到了圍棋教室。

圍棋對於他家的孩子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所以在學習圍棋上面,孩子非常吃力,也不知道自己學習下圍棋到底是為了什麼。為此,我的朋友從最初的寬容不得不變為一次次咆哮,只因他發現:當自己說話音量提高後,孩子會暫時的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

但這一切都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恐懼。就如同原始的野生動物一樣,狼群的首領一定是打架高手,當所有狼都打不過它時,因為懼怕,便會推崇這隻狼為頭領。可一到首領晚年,年老多病,實力下滑後,就會出現年輕力壯的狼去爭奪首領的現象。

孩子也如同小狼一般,因為此時的他無力與父母對抗,只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一旦翅膀硬了,思想獨立後,就會否定父母的意願。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再按自己說的去做後,只能更加暴力,最終出現惡性循環的情況。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朋友的孩子亦是如此,當他8歲以後,思想逐漸獨立,發現父母的想法並非自己想做的事,便會與朋友發生爭吵,朋友發現此時的暴力程度不能讓孩子低頭,就會提高暴力手段,直到孩子屈服自己為止

,可這並不是孩子的主動學習。

後來圍棋老師發現了這個問題,就開始做孩子的心理工作,希望孩子能從心理上對圍棋產生興趣,便不斷向孩子介紹圍棋的歷史與偉大成就。

索性朋友的孩子非常爭氣,確實對圍棋逐漸有了興趣,開始從頭學習圍棋。2年的圍棋功課,僅僅用了半個月便全部掌握,並且獲得參賽資格。

這點變化是朋友想不到的,靠著2年的暴力讓孩子被動學習,孩子卻一無所獲。而當孩子對圍棋出現了好奇與興趣時,都不用家長去督促,就會主動練習下圍棋,並且達到了一定的成就,這便是主動學習所迸發出的潛力。

因為孩子的順從,會給家中一種錯覺:一打罵孩子,他就立馬聽話了

很多家長內心明白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在問題的,可正是這個方法,能讓孩子順從自己,變得聽話懂事,這真的是孩子內心的想法嗎?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棒棍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等的這些語句,大家一定聽到過不少。也正因為這些話語的存在,讓父母打孩子變得心安理得,掩飾了自己在良心上的不安。

雖然打罵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能更快的順從父母,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當孩子逐漸長大,能與父母抗衡時,就會推翻父母要求的一切。

  • 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為何父母會對暴力教育情有獨鍾?

使用暴力手段的父母,其實很不稱職,他們在教育孩子的上面出現了很大的惰性,不想去思考其他教育方式讓孩子變得優秀。當孩子年幼時,一句咆哮,孩子立馬聽話,這就會成為習慣,只要孩子犯錯,就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

當第一次使用暴力手段,發現卻有奇效時,父母便不再去思考其他教育方式,只要孩子不按自己說的去做,便以暴力的形式讓孩子不得不屈服。

這雖然在短暫時間內,可以讓孩子與自己的思想統一,但是從長遠考慮,當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還怎能像曾經一般聽從父母呢?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教育方式同樣不可取

很多孩子在哭鬧發脾氣時,父母會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乖,不哭了,咱們把這塊糖吃掉就不哭了好嗎?

孩子在聽到這句話時,確實會停止哭。但這僅僅是解決表象,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間長了,孩子不但不會收斂,反而會變本加厲。當自己想要一些東西時,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

這是因為,父母所謂的轉移孩子注意力,在孩子眼中變相的成了鼓勵。不但沒有對孩子發脾氣進行教育,反而用糖果的方式助長了孩子發脾氣的毛病。

當這樣的教育方式發展到最後,便成為了溺愛。即孩子犯錯後,家長不去就事論事,讓孩子認識錯誤、改變錯誤,反而以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繼續延續錯誤。這也是很多孩子對於同樣的錯誤反覆去犯的原因。

等日後進入學校和社會後,孩子就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讓同學,讓老師為己所用。也可以說是在博取大家的關注,因為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哭鬧時會格外注意,誤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如同父母一樣包容自己。這樣,“熊孩子”就誕生了。

教育孩子並非只有體罰的方式,只是家長將“養娃”混淆於“育娃”

教育子女的方式沒有一個標準,因為一家孩子一個性格,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孩子,所以教育手段也五花八門。

父母要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去找準正確的育娃手段。

拒絕打罵暴力,拒絕助長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認識並改正錯誤為目的,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是孩子日後走上正確道路的前提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