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紅酒綠"的由來



"燈紅酒綠"是大家熟知的一個成語。指斑斕四射的燈光和誘人味蕾的美酒,紅綠相映,令人心醉神迷。大多形容都市或娛樂場所夜晚繁華和熱鬧的景象。

就我們現在的人來說,"燈紅"容易理解,但"酒綠″確很少見到。日常生活中,明明高度酒是白的、葡萄酒是紅的、米酒是黃的,又哪裡來的"酒綠″呢?


其實,在古代,人們說得"酒綠″還真是指酒的綠色,並有人讚譽酒綠的色彩象翡翠一般,晶瑩透明,美妙無比。但要想知道古代的酒為啥是綠色,還得從那時的釀酒技術說起。


古時候,因釀酒工序簡單,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當時,人們喝的灑是用麥、稻、黍、高梁等五穀雜糧加熱煮熟後,加上酒麴發酵製作。尤其是家釀,沒有榨煮過程,生產的酒較為粗糙,酒熟後即可過濾飲用。又因過濾不淨,致使碎米、碎渣浮在酒面上,甚至有的連酒糟也沒有濾出。古人將這樣的酒,稱之為"濁酒"。所以古人既說喝酒,也稱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


三國時期,曹植在《七啟》中說:"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還有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中所說:"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這裡說的"浮蟻",就是酒上漂著的一層浮沬,因為它是綠色的,所以也稱之為"綠蟻"或者"浮蟻"了。"酒綠″之說便由此而來。


正是這層浮沬,讓古代的文人墨客愛屋及烏,在讚譽美酒的同時,也深深的愛上了這層稱作"綠蟻″、"浮蟻"的浮沫,並將"綠蟻″或"浮蟻"演變成了對美酒的暱稱。

在古代,"酒綠"是一個實指,不但沒有貶義的色彩,反倒是對美酒的讚譽。


到了清代,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玉生)側著頭想了一會道`燈紅酒綠′好嗎?″從此"燈紅酒綠"即蒙上了一層貶義的黑紗,人們就很少將它與美酒再聯糸到一起了。


此後,"燈紅酒綠",就與"花天酒地″、"紙醉金迷″、"醉生夢死″、"荒淫無度"等詞為伍,成了生活奢侈、作風糜爛的代名詞。

這就是"燈紅酒綠″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