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在哪里?

提问官大师兄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在其父母的性格、眼界、学识。

性格决定命运

父母性格不健全,人格不完整,即使才高八斗、家财万贯、面上风光无限,也不能掩盖性格不健全带来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人格很难完整,更勿论幸福二字。

眼界决定高度

见多识广的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耳濡目染地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社会练达。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容淡定,走上社会后,不会被竞争压力压垮、不会被光怪陆离迷乱了双眼、更不会为了权利和金钱迷失了自我。

学识决定内心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三字经》最后二句清晰地说明了知识对孩子的重要,为了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而打拼事业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陪伴,不如退一步,将时间用在陪伴和教育孩子。“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学问和见识才是能陪伴孩子终生,让他们生活得更有趣更坚韧的无价之宝。


师说中小学教育


我们常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好多人很茫然。

补习班?特长班?

no!no!no!

从和女儿相处的十八年的经验看,是家里。你有质疑?允许!且听我慢慢细细道来。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在哪里?当然在家里啊!

我爱看书,是那种看过就忘的,可是这不妨碍我家里有书。女儿小的时候,我看书时她就凑到我跟前,说宝宝也要看!我就把我看的书读给她听。慢慢地我发现她听我读书比看动画片都专注,我就开始刻意的给她读一些宝宝听故事之类的书,她饶有兴致,有时候还会模仿着复述个八九不离十。

那会儿信息来源渠道没有现在广泛,也没有那么多育儿专家讲座,带孩子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我就那么摸索着带她读课外书。也养成她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就坚持到了现在。

今年女儿高中毕业了,文科生,高考成绩592,语文成绩125。这个成绩对于资质平庸的我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现在想想,如果我自己在女儿年幼的时候成天追剧刷手机,估计孩子也无法养成这个受益终身的习惯。

所以说孩子的起跑线在家里。



婵语初心



在很多年以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起跑线在哪里呢?早些年是商家的宣传,可以是好的奶粉,好的教育,可以是胎教音乐,可以是很多真对婴幼儿的一些产品。

随着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视,起跑线逐渐复杂起来。

好的环境:幼儿园、学校、及社区

好的经济条件: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孩子的各项消费支出。

好的眼界:可以给孩子提供各方面可以参与的活动与体验。开阔孩子的眼界。

提前的教育:包括各类的才艺类文化类科学类的培训,让孩子样样精通。

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夫妻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

其实这么多让人应接不暇的起跑线,一方面是商家创造出来的大饼,同时反映的是家长的焦虑。社会巨变,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很难预测未来会是怎样的变化。如果希望孩子未来有个幸福的人生,那么就广泛撒网,防患于未然。家长越焦虑,孩子越辛苦。


其实要真正的谈起跑线,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

1、应该从选择结婚对象选择开始,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孩子未来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有什么样的父母,这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命。基本决定了孩子的身体状况,基因遗传,智力水平。

2、从受孕时父母双方的身体状况。良好的身体是孕育一个健康孩子的基础。

3、父母的性格基础个人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家庭氛围,耳濡目染的环境,以及遇到变故时,反映出来的应对策略。

4、育儿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营造给孩子积极乐观自信平静的。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状况。不会急功近利,在社会的发展及潮流里迷失。

5、良好的营养及运动及生活节律。安全无污染的食物,大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时间是保证孩子身体成长的重要基础。身体健康,是一生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


其实说起来,起跑线很早就开始,而且无处不在。那么怎么来判断呢?

我在咨询的时候经常给家长建议:从孩子一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要不要做?

比如从孩子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年龄回头看,学钢琴重要还是锻炼身体重要。是培养兴趣重要还是上很多辅导班重要。哪些对他很重要,可以优先选择。这样就不至于迷失在外界无数的理论中。

任何时候,去关注孩子都不晚。任何状况,都要对孩子保有信任与信心。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个快乐的童年,美好的未来!

#头条心理情感学院#


心理咨询师马静


01

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的起跑线是在小学或者幼儿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达娜.萨斯金德医生的《父母的语言》中提到:经过大量研究和收集数据后发现,孩子的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一生起着决定性影响。用语言帮助儿童塑造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这才是让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

简单来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与孩子的亲子沟通才是孩子大脑发育的核心。

02

三岁前就已出现起跑线,你助力孩子奔跑了吗?

在孩子三岁前,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就开始发挥作用。一旦思维开始发展,孩子的差距就已经拉开。而此阶段大多数婴儿还是由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你可能会认为等孩子上小学或到幼儿园时才亲自教育就可以了。殊不知,你已经错过孩子早期最佳语言发展时期的培养。

其实,早有贝蒂.哈特与托德.李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比来自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累计多出3200万。

03

亲子沟通过程中,怎样运用词汇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1. 构建理想的脑回路

大脑中的神经元是能转化成不同的潜力的。连接神经元的是类神经连接,但大脑会自动切断不必要的、不用的类神经连接。

想要孩子在数学空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控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发展优秀,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早期语言环境就要大大地刺激这些优秀的类神经连接,激发先天潜能。

04 具体来说,就要从这些方面开始与孩子有意谈话交流:

①用数学空间词汇的丰富性激发数学潜能:

大众刻板印象会认为:女孩的数学能力不及男孩。有一项研究表明,女孩在两岁以下时接受父母数学谈话是男孩的一半。而实际数学测试成绩时,人们都高估男孩的数学能力,低估女孩的数学能力。因社会和父母对女孩数学的偏见阻碍女孩数学潜能的发展。当你的自我印象是:我并不擅长数学时,你就会面临学习数学的困难。

② 培养成长型思维,告诉孩子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这也应了那个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战,获得更大的成功。敢于挑战困难,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条件。

③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及执行力,多用建议型语言

众所周知,自控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想要孩子课堂上坐得住,课后自主独立学习,那么,在教导孩子时,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学习,成为“自己的主人”。

如在孩子玩完玩具后,父母应对孩子说:“玩完玩具,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是支持孩子拥有对玩具的“自主权”,多采用“建议型语言”,引导孩子做出选择,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体,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④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也要注意掌握沟通方式的“3T”原则

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在数字时代,与孩子互动时,应尽量关掉电子产品,让陪伴的质量最优化。(3T原则交谈是个大课题,我会在今后文章中具体总结)

学会这些方法后,愿你也能轻松养育聪明宝宝。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喜欢阅读、写作。我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也乐于分享科学、轻松的育儿知识。如果你觉得我的育儿方法对你有启发,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成长。


金妈妈充电学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越来越响了。

虽然说生在不同环境,接受教育的资源不同,起跑线是绝不一样,但是,参加过长跑的人都明白,冲刺到最后的,往往是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和毅力。

生活中,学习上,都是同理。好的起跑线是家庭,是父母。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一对严于律己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可惜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当然,我们也是不很合格的父母。

孩子要从小养成养学习的好习惯,天下的孩子,没有几个不贪恋玩儿,更没几个想主动学习。这个要靠父母从小的兴趣培养。督促,督查,督导缺一不可。

今年湖南省的文科状元,是一名很勤奋自律的孩子,她的成功离不开她母亲这些年来默默的付出。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你家孩子,父母能做到从小每天讲一个故事,写作业时能静心陪伴在旁,争取更多的机会让ta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小活动,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想,今后的ta无论在学校,工作,生活中都不会输!


阿娟的生活记录


家长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说着,也在千方百计这样做着。但是,做得究竟对不对,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儿?

一、 孩子的第一起跑线在家庭,而不在学校。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大门,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教养最先来自家庭,学校起到的只是深化巩固的作用。家庭教育主要是育德的,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表率,使孩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养比文凭更重要。

事业红红火火,孩子一塌糊涂。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贻害无穷。

——教育新态度

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在我看来,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孩子的读书学习习惯,观察思考习惯,热爱劳动习惯,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立自强能力,遵纪守信意识,爱心感恩情怀,谦虚忍让品格等等,都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在孩子的人生长跑中,老师只是带队兼主教练(或技术教练),学校只是体育运动场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三、孩子的第二起跑线在家外校外,在社会,发令员(兼记时员)是政府,总裁判是社会。

当孩子携带家庭的习惯教养走出家门,背负满腹知识经纶走出校门,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步入社会,走上就业工作岗位,这时,便开始了对家庭教育的检验、对学校教育的衡量,开启了人生机器新的运转和创新创造。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长跑比赛中的一段助跑,那么,社会教育才是人生的实质飞跃。

第一起跑线是基础,是前提条件,是准备过程,第二起跑线是实践,是考验,是终极目的。没有第一,何来第二?孩子的人生之路能否顺利走好,事业成功与否,最终都要接受社会这个总裁判的判定认可。




h宝妈看影视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曾几何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如皓日当空引导者一批又一批中国家长前仆后继,在所不惜。首先这句话肯定没错,但是关键在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孩子起跑线”。方向如果错了,越努力就离遥远。

很多专家和家长都认为,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上名校上各种补习班,就是让孩子比别人赢在了起跑线。这么说,貌似很正确,但是这没有抓住孩子成才的根本。首先,我也相信上早教,上补习班上名校。对孩子成长一定会有帮助,但是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这只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那么好了,什么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我认为,孩子的最关键起跑线不在上什么学校,更不是各种补习班,而是孩子的家长。

投资巨人巴菲克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了“精子彩票”,出生在一个物质和教育都很好的家庭。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不是一个唯出身论者,但是欧美社会,包括我们中国社会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庭出身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所以说家长的成就就是孩子的起点。

家人是不是足够优秀,家长是不是足够努力,对于孩子的成功异常重要。你的财富和人脉都会给孩子带来帮助。

过去我们尝尝把出身名门世家的人成为“阳春白雪”,而把普通家庭教育的孩子成为“下里巴人”。诚然,这里有歧视的程度存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有着良好教育家庭出身的孩子,跟普通家庭的孩子的基本素质会有很大不同。

我丝毫没有贬低普通家庭的意思。但是有着良好家教出来的孩子成功率就会高一些。当然教养与学历和财富并不完全划等号。但是父母好的素质一定会影响孩子。

现在那些经常被我们诟病的熊孩子们,都基本证明后边都有一个或是一对没有良好素质的熊家长。

除了家长的基因和家长的自身成就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一个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和关心程度有关。

最近频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高考状元,无一不跟家长有关。一是家长本身教育程度高,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度高。有一个状元的爸爸据说每天四点半以后就会手机关机,全部时间来陪孩子学习。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到四点半就可以关手机陪孩子。但是你可以在孩子学习时,不看手机,不看电视,陪孩子一起学习总可以吧。

如果说你特别忙,周末陪陪孩子的时间总是有吧。经常出差,每天给孩子打个几分钟的电话的时间总会有吧。

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时,不是批评指责,而是热心的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吧。

您是否愿意为了孩子,放弃你的各种不良嗜好,放弃你的娱乐时间,是否愿意真正陪孩子一起成长。我相信,如果您都是肯定的答复,你一定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我们永远记住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为孩子播下什么种子,你就会收获什么孩子,但是你根本不想付出,你基本也不要奢求孩子会很优秀。

所以为了比如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位家长,先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的够好。如果不够好,马上改正,还来得及。


玉洪说人文


孩子的起跑线,这句话有调动了多少人的紧张心理,深怕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输给了同龄的身边人。弄得家长紧迫,焦躁,有压力,从而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更多的不必要的消费。


我认为孩子的起跑线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是场接力赛,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来自家庭,来自父母。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双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前进的阶梯。孩子站在家庭和父母的肩膀上远眺世界,展望未来。比尔盖茨在母亲的帮助下创建了微软;马云因为家境优渥,没有负担的创建网购平台;柳青在父亲柳传志的熏陶教育下,担任总裁。你有多优秀,孩子就有多优秀。


第二、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来自于教育。


从来楼市最值钱的都是学区房,好的学校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英。他们在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环境,以及所处的同学朋友,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优秀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第三、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来自于优秀的习惯。


好的习惯伴随一生。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很自律,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作品,锻炼身体多长时间。这与其说是一种自律,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他们已经潜移默化的优秀,根植于骨子中的优秀。


孩子的起跑线要注重,但是不要焦虑。做好自己,以身作则,长久的陪伴教育,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抓住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你的孩子终会如花朵般盛开,清风自来。


语文老师话人生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在哪里?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提问者对当下家庭教育有深度的思考。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起跑线在家长的教育观念,如果一个明智开明的家长绝不会被当下社会现象所迷惑,更不会随波逐流,用题海战术和牺牲孩子所有休息时间来补课补班。一切以成绩论都是抹杀孩子的天性。

二、孩子的真正起跑线在他的生活能力,我带过很多学生,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或是高中,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惊人,不会洗衣做饭,房子乱糟糟不懂得收拾。孩子最终是需要独立的,如果离开家长他如何生活下去?所以从小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就赢在了起跑线。

三、孩子的真正起跑线在孩子的性格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一个好的性格可以打通不同类别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只做一件事,就是做人。人做好了事就会恒顺利通。

四、孩子的真正起跑线在精神品格,我们去观察社会成功人士乃至世界伟大人物,他们的学历还真不是最出众的,他们能够成就伟大事业,在于他的精神品格。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在孩子还小时就培养起他能吃得了苦,能坚持、有毅力、团队合作、懂得分享、责任担当,拥有梦想等等的精神品格。这些对他未来的成功比那个分数要强的多得多。

当一个孩子具备了以上所说,生活能独立,懂得责任,拥有梦想。请问这样的孩子难道他不爱学习吗?学习就会变成主动,变成自动自发,这样孩子不仅仅赢在起跑线而是已经赢在了未来。

我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我是玩学教授,带着孩子玩出好品格!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玩学教授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在哪里?我说:在当下,在今天。

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故就有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说,且得到很多人赞同。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凡是不是出生在北上广深杭等大城市的孩子,就是“输在起跑线上”;凡是不能进动辄万元的贵族学校的孩子,就是“输在起跑线上”;凡是不能享受家庭提供的优渥生活的孩子,就是“输在起跑线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人们想过没有,凡具备以上条件的孩子都“成龙”“成凤”了吗?——当然没有。

相反,那些已“成龙”“成凤”的孩子,他们可能全部来自大城市吗?全部上过贵族学校吗?家庭全都富足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英雄不问出处。”无论在那个行业,我们能看到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五湖四海”。因此,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全是危言耸听。

对孩子而言,一方面,像竞技场一样统一的起跑线是没有的,但是有一条更公正还未完全被我们重视的“起跑线”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今天”。

“今天”,它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谁也多不出一秒,谁也少不了一秒。古今中外,不分东西南北,不论高低贵贱,凡做出一番成绩的,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从小抓紧了“今天”,他们从来都没有虚掷过“今天”。

不要再迷信于“起跑线”了,古人尚且知道“劝君惜取少年时。”在时间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浪费了今天,你就落后了一天。把孩子的“起跑线”设在“今天”,从“今天”开始,不让一日闲过,那么,你的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永远不会落后,在人生的竞技中永远不会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