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起跑线》?

手机用户3643606857


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喜剧风格的电影里,欢乐中裹挟着泪水。


穷人希亚姆的善良、无私深深的打动着我,平实的记录手法深刻表现了当代父母对于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上的一种焦虑,影片仿佛也是帮中国类似的教育问题搬上屏幕,让中国的观众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鸣,这是最成功的地方。

影片中,拉吉夫妇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挤身上流社会的圈子,将女儿皮娅的教育问题异常的重视。拉吉夫妇不惜花重金买下了学区房,然后开派对与附近的人结交,只为女儿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不被排挤。

拉吉早起排队给孩子拿学校的申请表格时才发现,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比他拼的人多了去了,有人半夜就来排队了,甚至连尿尿都舍不得走开,直接用水瓶接。

当四大名校有三所学校皮娅被没有录取,做父母的开始急了,开始找熟人,找路子,最后发现,他们只有通过速成培训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各种语种,各种才艺,甚至父母也要一同接受培训,因为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了,他们要追赶,因为别人的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学习,接受教育了。

可是,拉吉夫妇虽然通了种种努力却依然没有让孩子入选,最后没有办法决定通过黄牛的帮助伪装成穷人,以穷人的身份来争取名校为穷人预留的25%的名额。最终,拉吉的女儿皮娅被选中,由于在贫民窟接受了善良的希亚姆无私的帮助,却偷走了真正穷人希亚姆小孩的名额,当一切谎言被揭穿,拉吉羞愧难当,最终决定将黑幕公开,还教育一片净土。

故事结束了,虽然教育制度没有因此改变甚至是撼动,但是作为父母,拉吉的榜样作用,已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赢在了起跑线,他们亲自教会了孩子是非、感恩、诚信、助人等等。

什么是起跑线?读书。不,人生有无数起跑点,教育只是人生的众多起跑点之一。在这个拼财力,拼资源的社会,即便你一样也拼不过,也不要恐慌、焦虑。真正的教育不全在课堂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一样影响深远。


影士禾木兄


电影《起跑线》以“为女儿择校”这一极小的切入点,几乎展现了教育所牵扯的所有社会问题。中产焦虑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让整个家庭跻身于上层社会,认准了要让女儿皮雅读一个最好的学校。刚刚迈入富豪的他们为了女儿上学不得不伪装成上层阶级、学习英语和礼仪、置办豪车和名牌。然而,尽管丈夫拉吉能说会道,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但依然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真正的认可。

因为他没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在聚会上跳不体面的舞蹈,他来自象征着不够高端的月光集市。他处处显现出土豪、不够得体的“乡气”,拥有敏锐嗅觉的上层人不允许这样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他们不敢走错一步路,力争将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是因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养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阶级的束缚,而阶级,又决定了孩子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米图说,“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我们可以从心底嘲讽说这句话的人用力过猛,但是当电影中女儿皮雅哭着跑到妈妈的身边委屈的说:“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而对面的小男孩很认真的说;“她说印地语,我妈妈只让我和说英语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有哪位家长敢再轻视米图所说的话。

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长不是精英,孩子也会受到同龄人的孤立。

我们早已熟悉了中产鄙视链的那一套,没英文名和看国产动画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见的。人们从孩子一出生就选择好学区房、益智玩具、国际早教班,从此开始了比职业、比出身、比家庭资产的道路,而道路的终点,就是孩子是否优秀。

这样的环境下,谁敢不提前让孩子学英语和看国产动画片呢?家长孩子都在奉行着“不和不够优秀的人接触”的教条,你不把孩子塑造成这一标准下的“优秀者”,就等于把孩子置于孤立之中。

教育,已经变成了一场战争,不仅是孩子之间的战争,也是整个家庭,乃至阶级的战争。

上层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别人挤了出去,因为在当前越来越明显的阶级固化下,输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难了。而下层的人在想方设法地寻找一切机会实现阶级迁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机会。

社会精英们通过财富和权力保障了教育资源的获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够的能力使其阶层持续加固。

有钱人的孩子考得分数更高、课外活动更积极,并且更有可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早已不是个秘密。

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我们越来越能见得寒门难出贵子,在教育资源不均、阶层固化和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壁垒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个想象?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吧:霍老爷(ddz-233)


升值君


《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于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男主角拉吉本身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他虽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语和上流社会的礼仪,但他懂得为人处世,与人同乐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业大佬却甘愿住在租房里,不是没有钱搬家,只是不想离开住在那里的邻居朋友。

老婆米塔虽然和他一样出身于公立学校,但她努力学习英语,了解上流社会的礼仪,想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融入他们的圈子,希冀女儿皮娅以后能够成为人上人,这正是现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比米塔的满腔热忱,略显淡定的拉吉并不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更希望她能够活得开开心心,自由自在。

于是妻子开始她的论述

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最终拉吉妥协了,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

然而,吃了这么多苦头,往往还是无功而返。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开始装富人,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简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长英语的拉吉,答题时频频出错;不懂时尚的米图则在衣着搭配上,被诟病充满的乡土气息;两人出席高级派对时,显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扮富的结果是,被迅速打脸

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印度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每所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拉吉装上层社会无法让孩子入学后,开始了扮穷生涯,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为了融入贫民生活,做戏做足,骗过监督员的检查,拉吉夫妇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拉吉对贫困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时,他的贫民邻居热心的告诉他

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机会,除此,在这些已经少的可怜的名额里,还被拉吉夫妇这样的中产阶级,非法占用,并通过贿赂相关人员,保证自己被抽取,最后,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

在拉吉即将败露的时候,仍然善良的选择相信他,往好的地方想,直到女仆揭示了真相,万念俱灰的他来到学校,准备举报时,看到皮娅纯真善良的模样,却又软了心。

拉吉捐款翻新公立学校,那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捐完后,豪宅照样住,豪车还是照样开,只是账户上少了几个数字,但希亚姆为此却几乎付出了一切。

政客偷窃他们的食物,建筑师偷窃他们的土地,到最后还要偷窃他们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希亚姆一穷穷N代的悲剧。

他们不可能像那些富人一样,因为他们不懂得也不会去窃取别人的权利。

节选剧中的几句经典台词,是否句句扎心

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了一桩生意。

贫穷就是这样,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你也没有告诉我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反抗,什么时候选择忍耐。

贫穷这门课不是这么简单的。

欣赏一下电影中的配乐的歌词:

我们会像太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的梦想触摸天际

我们会一点一点的汇聚

随海而流

我们此刻在此

可我们想超越

别以为我们做不到

我们下定决心

也一心求成

我只有一生,可我却有一百个梦想

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

没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今夜如此美妙

幸福却在千里之外

我的眼睛在黑暗之中寻找光明

驻留在我心中的 是希望

不管世人怎么说,我都不会放弃


老丁侃剧


看完《起跑线》大聪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在世界最了解我们国情的外国国家,是印度。

《起跑线》不管从贫富差距,还是儿女教育,阶级攀比,穷出艺术等等议题,都和国内的状况如出一辙。


影片讲述了一位勤劳富裕之后的服装店老板,娶了一位漂亮的老婆,但是这位老婆说真的放在现实中还蛮作的,要和别人去比较,要“包治百病”,要混进上流社会等等。


当然了,大家也可以解释为妈妈需要为自己女儿选好学校做的一切。


在影片中,父亲本来要女儿读公立学校就好,但是老婆一定要私立学校,好像公立学校毁人生一样,这样黑政府也没谁了。


接下来就是学英语重要么,当然重要,在印度会说英语你就是上流社会。在中国你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十有八九是海龟,也是一个高端人士的象征。


于是,老公被老婆顺服,决定两人一起努力给女儿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那么在印度如何才能读到好的学校呢,巧了,和国内一毛一样,就是买学区房。


买好学区房还不行,还得连夜排队,不好意思又和国内状况一模一样。


我们现实中看过不少新闻,就是关于家长们彻夜排队的,而且还有分期排队,比如半夜前面2小时奶奶排,然后2小时爷爷排,再来2小时妈妈排,之后2小时爸爸排。


《起跑线》居然比现实还要平淡,只有爸爸排,排完以后报名了,小孩还要参加面试,为了面试,父母还要花尽心思打扮。


总之国内家长们看了很“扎心”就对了,《起跑线》用了一种近乎疯狂幽默荒诞的手法,来讽刺现实中其实很严肃残酷悲哀的儿女教育问题。


大聪看电影



前段时间刚跟朋友这部电影,觉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或者是对从事教育的人,都有启发作用。


影片的一开始,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可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有多急切。接下来他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女儿在优秀的学校上学,用尽了一切办法。在此过程中,他们甚至欺骗了真心帮助他们的人。


他们内心感到不安,为此他们做慈善,匿名资助贫困小学,以此来作为弥补,可是这远远不能够填补他们所犯下的错,男主人公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让真相公开于众!

他用于说出了真相!

即使最终支持他的只有他的妻子,但是仍然让我感动不已。

这部电影不仅仅揭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局面,还加入了一些让观众深思的道理,比如勇于面对真相,勇于表达,勇于做自己!



我有不一样


起跑线有着所有印度电影所共有的欢快且冗长的气质。整个剧情的发展不急不缓,整体质量不错但浓度不高,也可能是因为我这被欧美电影的直白与迅猛惯出来的臭脾气导致的本身对于日本、印度电影的普遍性的不满而产生了这样较为偏激的感受。但抛开节奏不够激烈,张弛无度这一点来讲,电影的立意还是很令人满意的,见惯了各种或深刻或浅薄抨击人性抨击制度的电影和书籍,也见惯了在紧要关头良知觉醒的美好。但事实是,现实这个齿轮并不会因为一次的小宇宙爆发而停止转动,多的是我们这些小胳膊拗不过的大腿,太多良心品质的文艺作品将现实的残酷以各种方式剥露展现给小市民,可发自内心的想一想,看透了,皱皱眉叹口气,那然后呢?没有人告诉你然后该怎么办。那种一群人闭着眼走路直到有人觉醒并用深入肺腑的良知感化众生换回光明与公平的事件绝大多数只发生在电影里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补偿与美好的愿望存在,当你擦干眼泪背对着大屏幕走出电影院面对原来那个世界时,一切都不会改变,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

对于孩子的未来如临大敌的父母把好好的孩子养成了越来越脆弱的瓷娃娃,为了一所顶级幼儿园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最终领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总有比学习,比环境,比阶级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孩子去学习。验票进场看广告时我就能知道这部电影的大概走向,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舍与得,贫与富,真与假,善良与欺瞒,犯错与改正,小学生都会做的选择题,而大人们却必须用折腾来重新学习这一课。我翘起一边的嘴角打着哈欠看它一点一点印证我的预测。直到结局。

起跑线的结尾给了我一个超级无敌大彩蛋。拉吉做好一切心理建设到校长办公室“自首”,得到回馈却是校长人皮下真实的丑陋嘴脸,拉吉此时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根本不是针对于一个他的指控,不是一个人能掰动的开关,而是一个持续运转着环环相扣齿齿咬合的巨型机器,观众们此时却还在期待着拉吉爆发小宇宙唤醒那些沉睡的大多数,在等一个暖心到催泪的神转折结局,在等导演像之前一样创造那个遥不可及的大同世界。然而乌托邦并未像往常一样出现,拉吉站在台上对着那些精英父母发表着真诚的演讲,愤怒的指控与揭露“校长们”所做的一切,告诉他们自己对教育最深刻的领悟。我不知道拉吉在说之前,说之时有没有那么一瞬的期待,期待他的奋起反抗引发良知的觉醒,我也看不出拉吉说完这番慷慨陈词走下台时的神情代表着坦然与无所谓还是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只有拉吉的妻子站起来为他鼓掌,我也听不出来那孤独的掌声在礼堂的回响是绕梁不绝还是苟延残喘。拉吉的这腔热血不过就是投入大海的一枚石子,除了淹没了自己什么结果都没有。拉吉的女儿转学了,学校无非是失去了众多钱袋子当中的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除了得到可能是学生生涯中唯一的一个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以外也还是得坐着破旧的校车回到属于他的公立学校,更没有拿回他该有的权利。里面的那些人还会继续心甘情愿演着如常的、彼此心知肚明的戏,学校也依旧是那个比公交还难挤的地方。我就喜欢这样的掷地无声,喜欢这爆发了也没什么卵用的小宇宙,因为这才是我们的世界,真实的世界。现实就这么打脸,就这么无奈,我们这些小胳膊被大腿掰疼了只能哭两声起来揉一揉再往前走,还能怎么办?除了起跑线,没有其他作品告诉你答案。拉吉夫妇送女儿去公立学校并没有丝毫的无奈而是满满的心甘情愿,因为经过这次傻不拉唧的“贫穷体验”,他们找到了他们认为真正使孩子收益无穷的是什么,也不再只是选择那个“大家都想选择”的选择。

不要总想着谩骂社会风气不良,其实你的选择有很多,抛开所谓的脸面,抛开所谓的阶级,看看内心,起码在为孩子选择起跑线的时候,想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北辰侃娱乐


今天特意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一下这部印度电影,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而且符合现实意义的电影。

主人公是出身低层的印度中产,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陷入了焦虑之中;为了获得名校的入学资格,买了所谓的学位房,但面对学校的层层审核终究是失败了,学校的理由是家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后续通过找自己政界的关系、想通过贿赂都没有成功,在得知自己的下属通过贫困申请让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名校的申请资格,又通过假伴贫民保证自己的申请不被揭穿,经过一系列的精心表演,最终获得了入学资格。然而,却夺走了另一个孩子的机会,主人公心里甚是不安,最后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揭露了自己的欺骗行为。

这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教育沦为一门生意,好的教育专门为富人准备,那就失去了教育宗旨。富人上名校,穷人上破烂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分层人为的拉开,而且将来会越拉越开;这些自然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然而现实情况确实就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与中国目前的现状何其相似,可以说是印度导演把中国导演的事给做了。中国目前的中产也同样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孩子从小开始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各种琴棋书画,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的学校。其实教育现象是社会问题的直接体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里,而很多乡村学校都无人问津,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教育发展应该更多关注穷人

公平一直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绝对的公平肯定是做不到的,富人家庭的孩子打出生开始就有着天然的优势,上培训学校学习各类技能,穷人则完全不可能,但是就这样保持现状任由发展吗?肯定是不行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偏远地区需要更大的扶持力度,提升教师待遇,留住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农村偏远地区去。同时解决好普通民众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兴建公立学校,加大基层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个孩子能轻松的上学,而且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相反。


学霸数学


印度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路子有两类,一类关键词是血淋淋的“女权话题”,这类电影往往绝见不到幽默搞笑的元素,压抑和残酷的现实感是主旋律,直击灵魂的力度更胜韩国电影,代表作有《炙热》,《印度的女儿》,不过这类影片在印度都是禁片,更别说能在中国内地上映了。


另一类印度电影就是中国影迷非常熟悉的类型了,颇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话题”,对于教育现状的批判是电影的主旋律,风格往往以搞笑幽默为主,歌舞和煽情为辅,代表作有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


而最近上映的这部《起跑线》,也是第二种类型的佼佼之作,本人在电影院二刷了这部电影,略表了喜爱之情,同时也佩服印度导演在拿捏这种题材电影上的轻车熟路和成熟技艺。


影片讲述的是从平民到本地商业大亨的拉吉依旧不被上层社会接纳,这倒和《马戏之王》的男主处境一样,傲慢与偏见是原罪,学好英语,受到贵族教育被认为进入上层阶级的门槛,否则哪怕做生意腰缠万贯,没有良好的学历,也只能被人看作暴发户。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印度各个阶级人民最为关注的话题,受教育权,教育工作者的权力监管也上升到了国家问题上来。“教育变成了一桩生意”是电影主要想批判的内容,最让人意外的是结局拉吉的离场和妻子孤零零地鼓掌,这还是说明了电影里的男女主角虽然有了漂亮的收尾,但大环境依旧难以改变。


在国内目前比较火的几部印度电影其实都有点过于理想化,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法兰的成功,还是《摔跤吧爸爸》里女儿们的夺冠,其实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导演都在刻意把美好的结局摆在观众眼前,而这次的《起跑线》虽然在其他诸多方面比不上前者,但在去理想化这一点上,倒是值得肯定。


文/星夜行 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文章严禁擅自转载,侵权者被发现,默认接受千字千元的索赔

我是星夜行


“贫”八画,“富”十二画,“富”比“贫”多四画,这四画带给人的却是天壤之别。在中国这四画是吃得好和吃得饱的差距,而在印度则是吃得好和吃不饱的鸿沟,《起跑线》这部影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于印度经济的反思,更是人性的反思和爱的见证。

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一个简约的小伙拉吉因为时尚女孩米图而结缘,接下来就是读者熟悉的老套路,拉吉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米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拉吉成为了月光市场的大土豪,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之后,就是开始绞尽脑汁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也由此展开。拉吉和米图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进各种办法让孩子皮雅进入名校。在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后,他们还是被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换言之学校看不起这对不属于上流社会的夫妇。在印度甚至整个世界,这种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导演或许想为改变这一现状作出努力,告诉观影者不要因为别人出身卑微而歧视,希望不要让穷人即使努力也无法成功。

洋相百出之后,他们仍不死心。最后他们选择假装穷人申请RTE(受教育权)的方式来让女儿进入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院。为此他们还搬入贫民窟来应付这所学院的调查,在贫民窟里他们结识了希拉姆一家。这家人教他们如何做穷人,好心的希拉姆还为了拉吉的孩子碰瓷。

希拉姆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个朴实率真的穷人,他的热心和善良是不是能唤起读者的怜悯,但是小编想说的是,你不需要怜悯穷人,。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傲骨,你的怜悯只会让他们更难受,你要做得就是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再有阶级和不平等,我们要消除阶级,让每个人生而平等。

最后皮雅如愿以偿进入到学校,但是希拉姆的孩子莫汉却没能被录取。在这一段希拉姆说了一句让无数人心疼的话:我们身为穷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观现实生活,这句话说尽了多少人心中的无奈,只能试着去接受,而无法改变。

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教育意义是深刻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印度,但是电影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却是轻松诙谐的,让读者观影时可以轻松愉悦。米图的一句台词在电影里出现的十分频繁,“如果她接受不了这一切,告诉我该怎么办?如果她感到沮丧,开始吸毒怎么办?”当丈夫拉吉每次开始畏畏缩缩时,米图就用这句话来“绑架”丈夫,让他继续为女儿的事奔波。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导演可谓是“机关算尽”。

在快乐的同时,电影讽刺了印度的社会,即使政府给了穷人照顾的政策,但也会被所谓的“上流社会人”所击垮,在他们的利欲熏心下,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腐蚀了政策,让人十分痛心。这部电影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幽默诙谐的背后阐述了人性和爱,小编极力推荐。


影视口碑榜


最近很迷印度这个国家,印度的电影几乎每部都会捧场,包括以前大火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额滴个神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近期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还有就是现在热播的《起跑线》。


说实话,同欧美电影相比,我个人觉得,印度电影似乎更能引发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大概源于两国相似的历史和国家际遇:后发展国家、人口众多、传统的因袭过重、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困境……

就近期热播的几部印度电影而言,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大多与宏观层面国家、社会、文化的更深关切交织在一起,故事切口虽小但立意很高。而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轻松诙谐又载歌载舞。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也就是说,印度电影几乎能让每个阶层、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都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起跑线》同样也是这样一部电影。


《起跑线》中描述的现象同样让国人倍感熟悉和亲切:阶层固化、中产焦虑、择校热,片中的中产父母为了让女儿能够巩固延续既有的阶层地位,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取得私立贵族校的一张通行证无所不用其极。而在这一奋斗的过程中,充斥着万花筒似的人生、社会百态的描述和揭露:阶层藩篱、教育造假、上层社会的虚伪和道貌岸然、底层社会的堕落和不堪、人性的考验和挣扎、“平等”的道德伦理反思和拷问……


唯其真实,才更显可贵。我觉得在社会的介入、批判、反思力度上,印度电影明显要优于中国电影。从这点而言,印度这个国家足够值得我们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