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正確嗎?淺析《小王子》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截止到目前《小王子》已經被翻譯成150多種語言,在全球的銷售量達到1500萬冊,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作者安東尼是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飛行員作家。他畢生崇尚自由,致力於航空探索人生與文明。

但是他於1944年的航拍偵查任務中失蹤。這樣的傳奇生涯,伴隨著小王子共同消失天際。

“大人建議我把肚皮開開或閉著的蟒蛇圖擱在一邊,還是把興趣放在地理、歷史、算術、文法上面吧。於是我在六歲的時候,就這麼放棄了美好的畫家生涯。”

作者第一人稱講述。“我”在沙漠中墜機,遇到了小王子。相處的時間裡我們共同經歷的事情,和小王子自己去經歷的事情。

相信不少人都會記得《小王子》開頭這段略帶傷感的訴說。事實上是寫給每一個“曾經是小朋友的大人”的童話,但是卻不是那麼容易讓人讀出其中深刻的寓意。

相信有很多讀者品味出小王子裡的愛情,友情,成長。那這次我要從《小王子》裡折射出教育的角度和大家分析從《小王子》裡揭露出的家庭教育常見的三個誤區。

一 功利性教育:所有的事情必須帶目的性嗎?為什麼恰恰無用教育反而是最有用的。

小王子游歷六個星球。在不同的星球上出現著形形色色的大人。

愛慕虛榮的紳士,頹廢不堪的酒鬼,財迷心竅的商人……這些特製的刻畫都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因素。

大人總是過於忙碌的追求一些外在事物卻無暇顧及自己的內心。

小王子遇到商人時,商人沒空抬頭看小王子。當小王子問他在幹嘛時,他說:“我是個正經人,沒空說廢話。我在算一萬多個人們有時能在天空看到的東西。”“蒼蠅嗎?”小王子問。“不是的,是金黃色的啦。”“是星星嗎?”“沒錯,是的。”

忙到最後,商人甚至忘記了他在為什麼忙。小王子問“可是,要這麼多星星做什麼呢?”“我擁有他們,什麼也不做。”

商人最後沉默了。因為小王子的問題好像讓他想起來了什麼事情。

也許這些人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忙碌一些?但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生活中難免有一部分家長從孩子開始上學,就迫不及待送孩子進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的滿滿當當,唯恐自己的孩子成績落後。

我們問他,為什麼要給孩子把空閒時間排滿各種補習班呢?因為孩子需要受教育。為什麼孩子要受教育呢?因為這樣可以掙很多錢。為什麼要掙很多錢呢?因為這樣的話,以後他的孩子才有錢上補習班。

我們總是陷在這樣的死循環裡,看似目標明確,但是追求的都是功利化膚淺的表面。

在綜藝《中餐廳》中,趙薇談起過她的育兒觀,她直言“我要才女,不要富家女”。

不得不說,真正的富養,從來不是隻用物質用金錢來堆砌,而是應該培養孩子,讓他們有資本讓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我們有許多人在一個永遠走不出的循環裡,變得越來越功利。

甚至要給孩子灌輸:你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除了學習,什麼都別幹,什麼都不用想。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說:“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文的人,而是不明瞭自己的人”。

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正確嗎?淺析《小王子》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們在忙碌的節奏中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卻從沒有提起孩子是否瞭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熱愛做什麼樣的事。

孩子的大腦裡裝滿了知識。後來他長大了,變得和我們一樣開始忙碌,在忙碌中焦慮。

喬布斯十年前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自己的故事。他在當年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自己的故事。大學一年級輟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就有美術字課。當時在所有人覺得無用的課,卻在十年後他設計電腦的可變字體發揮巨大的作用。

喬布斯說“如果當年我沒有去上這門美術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麼漂亮的字體。又由於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

原來恰恰是看似無用的知識,卻能在最後發揮著巨大的力量。而那些帶著功利心去學習到的東西,始終要被人遺忘。


所以,少一些為什麼的努力,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

二 指責教育:習慣了指責的大人們,正在葬送孩子的未來

在沙漠中,小王子正津津有味的分享自己的玫瑰時,“我“正在犯愁飛機的故障,擔心剩下的不夠喝的飲用水。

“我”像一個大人一樣斥責小王子”別煩我了,別煩我了,我正忙正經事呢。“

“你像極了大人”小王子失望的說。

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一幕,我們總是忙於自己的事情,當被孩子一遍遍問我們問題時,我們從一開始的不耐煩到最後大聲斥責。於是孩子走開了。我們覺得終於能安靜的做自己的事情了。

可是狐狸對小王子說的秘密,我們忘記了。


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正確嗎?淺析《小王子》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要用心感受。


“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要用心感受。”

我們只看到孩子在你的斥責後,乖乖的走開了。我們卻忘了用心去感受到他那顆受傷的心靈。

小王子走到國王那個星球時,突然變得不自在起來。因為國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小王子的命令。

甚至連打哈欠也要被命令,而這樣的命令讓小王子害怕,所以,打不出哈欠了。國王立馬氣惱的說“我命令你一會兒打,一會兒不打。”

國王不允許任何人違抗他的命令。

家長有時也像極了國王。我們認為我們高高在上的樣子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從而乖乖服從。

但是這種斥責性的教育卻無法持久下去。孩子越長大,這種教育的效果越差。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本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一直是用命令的教育,不停的斥責,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但聽話的背後我們能否聽到一些無聲的反抗或者感受到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養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連斯基曾經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但是我們有太多的大人都忘了檢驗自己的人格,忘了教育自己。不停地給孩子創造傷害後,我們卻渾然不知。

玫瑰花也是那樣深愛著小王子。但是小王子卻沒有感受到。小王子離開以後才知道玫瑰對他的愛。

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正確嗎?淺析《小王子》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u0004

小王子在沙漠中回憶著說:“要對一個人下定論,不應聽其言。當時我還太小,我還不懂愛。”

但是有多少事情是像亡羊補牢那樣,為時已晚了呢?當你用心感受的時候,你反而不容易發怒,孩子也不會受到你語言的傷害。

孩子只有一個童年,用心去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少一些斥責,多一些用心去感受。

三 忽略言傳身教:說了一千遍的“你應該這樣做。”不如一次你陪著她這樣做。

小王子一開始是不懂愛的,他看到幾千朵玫瑰花和他最愛的玫瑰一模一樣時,他開始哭泣“我原來以為我很富裕,擁有一朵獨特的花,但其實這些不足以讓我成為非常偉大的王子。”

但是他遇到了狐狸以後,他突然懂得愛了。

狐狸讓小王子馴化它,他們一起玩耍。狐狸告訴了小王子很多被人們忘卻的秘密。

比如用心如感受。所有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是用心來感受的。要耐心,不要說話,因為語言是誤會的源頭。

比如儀式感。狐狸說:“如果你四點來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定在下午四點來,那麼到了三點我就會開始很高興。時間越是接近,我就越高興。等到四點,我會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經發現了幸福的代價。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時間來,我就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開始期待你的到來。”

正是狐狸對小王子的“言傳身教”使得小王子懂得了什麼是愛。

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但是生活中我們怎麼要求自己的呢?

之前爆火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她父母的教育方式為所有人稱讚。每當武亦姝放學,她爸媽主動陪女兒一起閱讀,一起玩詩詞接龍游戲。

可在之前,武亦姝是厭學的,因為他的父母像所有中國式父母一樣,不停的讓她學習,唯恐她落後。

直到有一次父母去了朋友家,武亦姝的父母的教育觀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朋友家的小孩非常愛讀書,不僅喜歡童話故事,連工具書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夫妻倆問孩子是怎麼培養的,結果朋友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孩子的父親是學者,母親是作家,家中藏書眾多。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衛生間,隨處可見孩子父親喜歡的歷史哲學宗教,母親熱愛的社科文學藝術,孩子痴迷的繪本寓言童話。只要你想讀,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閒來無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讀書,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一番談話後,武亦姝的父母觸動很大。也反省到自己教育上的問題。慢慢的,父母改變了,武亦姝的學習態度也改變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父母的言傳身教,浸入式的學習成長環境,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方式。

我們難免會在教育孩子時犯錯,那麼針對我們的問題,如何開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一 沒有一隻巨龍是在束縛下長大的。只有你放開手,孩子才能完美的成長。

龍應臺《目送》的最後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像一個探險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長們應該是儘量將行囊打包好,裡面裝上力所能及的糧食和金錢,重要的是裝上正確的三觀、一顆勇敢的心和足夠好奇的眼睛。

剩下的,讓孩子去做就足夠了。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因為他遲早會長大,遲早會離開我們。


二 關注+積極的行為=更多積極的行為

當“我”的飛機故障時不耐煩的情緒,宣洩給了正在分享他最愛的玫瑰的小王子身上。當小王子沒有執行國王的命令時,國王生氣的繼續發出命令。

我們總是斥責孩子,希望她錯誤的行為可以通過嚴厲得斥責而得到改變。

但研究表明,斥責反而加劇孩子的不正當行為。

美國兒科學會表明,進行家庭教育時,要多利用積極關注的力量。

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孩子了積極的行為上,並給予鼓勵,就真的能夠改變孩子的行為。

當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做什麼時,翻譯為,爸爸媽媽希望你這樣做。這樣溫和的指令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三 以身作則:孩子會看到你怎麼做,而不是聽到你說應該怎麼做。

小王子游歷了那麼多星球,還是沒搞懂什麼是愛,每個大人都忙碌的做著自己的事。當遇到狐狸後,他明白了什麼是愛。因為狐狸親自教會了小王子。

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怎麼做,首先我們要那樣做。

因為孩子總是會看到我們做的,而不是我們所說的。

中國式的教育會以後繼續存在,但希望以後會越來越少。

只要我們家長開始用心,用愛去對待孩子。我相信,教育缺失問題會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