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正确吗?浅析《小王子》里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截止到目前《小王子》已经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在全球的销售量达到1500万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作者安东尼是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飞行员作家。他毕生崇尚自由,致力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

但是他于1944年的航拍侦查任务中失踪。这样的传奇生涯,伴随着小王子共同消失天际。

“大人建议我把肚皮开开或闭着的蟒蛇图搁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文法上面吧。于是我在六岁的时候,就这么放弃了美好的画家生涯。”

作者第一人称讲述。“我”在沙漠中坠机,遇到了小王子。相处的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的事情,和小王子自己去经历的事情。

相信不少人都会记得《小王子》开头这段略带伤感的诉说。事实上是写给每一个“曾经是小朋友的大人”的童话,但是却不是那么容易让人读出其中深刻的寓意。

相信有很多读者品味出小王子里的爱情,友情,成长。那这次我要从《小王子》里折射出教育的角度和大家分析从《小王子》里揭露出的家庭教育常见的三个误区。

一 功利性教育:所有的事情必须带目的性吗?为什么恰恰无用教育反而是最有用的。

小王子游历六个星球。在不同的星球上出现着形形色色的大人。

爱慕虚荣的绅士,颓废不堪的酒鬼,财迷心窍的商人……这些特制的刻画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大人总是过于忙碌的追求一些外在事物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

小王子遇到商人时,商人没空抬头看小王子。当小王子问他在干嘛时,他说:“我是个正经人,没空说废话。我在算一万多个人们有时能在天空看到的东西。”“苍蝇吗?”小王子问。“不是的,是金黄色的啦。”“是星星吗?”“没错,是的。”

忙到最后,商人甚至忘记了他在为什么忙。小王子问“可是,要这么多星星做什么呢?”“我拥有他们,什么也不做。”

商人最后沉默了。因为小王子的问题好像让他想起来了什么事情。

也许这些人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忙碌一些?但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生活中难免有一部分家长从孩子开始上学,就迫不及待送孩子进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唯恐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

我们问他,为什么要给孩子把空闲时间排满各种补习班呢?因为孩子需要受教育。为什么孩子要受教育呢?因为这样可以挣很多钱。为什么要挣很多钱呢?因为这样的话,以后他的孩子才有钱上补习班。

我们总是陷在这样的死循环里,看似目标明确,但是追求的都是功利化肤浅的表面。

在综艺《中餐厅》中,赵薇谈起过她的育儿观,她直言“我要才女,不要富家女”。

不得不说,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只用物质用金钱来堆砌,而是应该培养孩子,让他们有资本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有许多人在一个永远走不出的循环里,变得越来越功利。

甚至要给孩子灌输:你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别干,什么都不用想。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说:“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文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正确吗?浅析《小王子》里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在忙碌的节奏中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却从没有提起孩子是否了解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热爱做什么样的事。

孩子的大脑里装满了知识。后来他长大了,变得和我们一样开始忙碌,在忙碌中焦虑。

乔布斯十年前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讲自己的故事。他在当年大学毕业典礼上讲自己的故事。大学一年级辍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就有美术字课。当时在所有人觉得无用的课,却在十年后他设计电脑的可变字体发挥巨大的作用。

乔布斯说“如果当年我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原来恰恰是看似无用的知识,却能在最后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而那些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到的东西,始终要被人遗忘。


所以,少一些为什么的努力,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二 指责教育:习惯了指责的大人们,正在葬送孩子的未来

在沙漠中,小王子正津津有味的分享自己的玫瑰时,“我“正在犯愁飞机的故障,担心剩下的不够喝的饮用水。

“我”像一个大人一样斥责小王子”别烦我了,别烦我了,我正忙正经事呢。“

“你像极了大人”小王子失望的说。

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一幕,我们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当被孩子一遍遍问我们问题时,我们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到最后大声斥责。于是孩子走开了。我们觉得终于能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了。

可是狐狸对小王子说的秘密,我们忘记了。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正确吗?浅析《小王子》里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要用心感受。


“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要用心感受。”

我们只看到孩子在你的斥责后,乖乖的走开了。我们却忘了用心去感受到他那颗受伤的心灵。

小王子走到国王那个星球时,突然变得不自在起来。因为国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小王子的命令。

甚至连打哈欠也要被命令,而这样的命令让小王子害怕,所以,打不出哈欠了。国王立马气恼的说“我命令你一会儿打,一会儿不打。”

国王不允许任何人违抗他的命令。

家长有时也像极了国王。我们认为我们高高在上的样子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从而乖乖服从。

但是这种斥责性的教育却无法持久下去。孩子越长大,这种教育的效果越差。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本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一直是用命令的教育,不停的斥责,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听话的背后我们能否听到一些无声的反抗或者感受到孩子不健全人格的养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连斯基曾经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但是我们有太多的大人都忘了检验自己的人格,忘了教育自己。不停地给孩子创造伤害后,我们却浑然不知。

玫瑰花也是那样深爱着小王子。但是小王子却没有感受到。小王子离开以后才知道玫瑰对他的爱。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正确吗?浅析《小王子》里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u0004

小王子在沙漠中回忆着说:“要对一个人下定论,不应听其言。当时我还太小,我还不懂爱。”

但是有多少事情是像亡羊补牢那样,为时已晚了呢?当你用心感受的时候,你反而不容易发怒,孩子也不会受到你语言的伤害。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用心去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少一些斥责,多一些用心去感受。

三 忽略言传身教:说了一千遍的“你应该这样做。”不如一次你陪着她这样做。

小王子一开始是不懂爱的,他看到几千朵玫瑰花和他最爱的玫瑰一模一样时,他开始哭泣“我原来以为我很富裕,拥有一朵独特的花,但其实这些不足以让我成为非常伟大的王子。”

但是他遇到了狐狸以后,他突然懂得爱了。

狐狸让小王子驯化它,他们一起玩耍。狐狸告诉了小王子很多被人们忘却的秘密。

比如用心如感受。所有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是用心来感受的。要耐心,不要说话,因为语言是误会的源头。

比如仪式感。狐狸说:“如果你四点来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定在下午四点来,那么到了三点我就会开始很高兴。时间越是接近,我就越高兴。等到四点,我会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经发现了幸福的代价。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期待你的到来。”

正是狐狸对小王子的“言传身教”使得小王子懂得了什么是爱。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但是生活中我们怎么要求自己的呢?

之前爆火的诗词才女武亦姝,她父母的教育方式为所有人称赞。每当武亦姝放学,她爸妈主动陪女儿一起阅读,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

可在之前,武亦姝是厌学的,因为他的父母像所有中国式父母一样,不停的让她学习,唯恐她落后。

直到有一次父母去了朋友家,武亦姝的父母的教育观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朋友家的小孩非常爱读书,不仅喜欢童话故事,连工具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夫妻俩问孩子是怎么培养的,结果朋友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没有培养过。

孩子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家中藏书众多。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卫生间,随处可见孩子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闲来无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一番谈话后,武亦姝的父母触动很大。也反省到自己教育上的问题。慢慢的,父母改变了,武亦姝的学习态度也改变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浸入式的学习成长环境,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方式。

我们难免会在教育孩子时犯错,那么针对我们的问题,如何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一 没有一只巨龙是在束缚下长大的。只有你放开手,孩子才能完美的成长。

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个探险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长们应该是尽量将行囊打包好,里面装上力所能及的粮食和金钱,重要的是装上正确的三观、一颗勇敢的心和足够好奇的眼睛。

剩下的,让孩子去做就足够了。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因为他迟早会长大,迟早会离开我们。


二 关注+积极的行为=更多积极的行为

当“我”的飞机故障时不耐烦的情绪,宣泄给了正在分享他最爱的玫瑰的小王子身上。当小王子没有执行国王的命令时,国王生气的继续发出命令。

我们总是斥责孩子,希望她错误的行为可以通过严厉得斥责而得到改变。

但研究表明,斥责反而加剧孩子的不正当行为。

美国儿科学会表明,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多利用积极关注的力量。

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孩子了积极的行为上,并给予鼓励,就真的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

当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做什么时,翻译为,爸爸妈妈希望你这样做。这样温和的指令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三 以身作则:孩子会看到你怎么做,而不是听到你说应该怎么做。

小王子游历了那么多星球,还是没搞懂什么是爱,每个大人都忙碌的做着自己的事。当遇到狐狸后,他明白了什么是爱。因为狐狸亲自教会了小王子。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首先我们要那样做。

因为孩子总是会看到我们做的,而不是我们所说的。

中国式的教育会以后继续存在,但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少。

只要我们家长开始用心,用爱去对待孩子。我相信,教育缺失问题会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