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與中國筆記小說傳統

近來網絡上“方方日記”比較火,讀來深入人心,讓人感同身受,文字的力量得到最大展示。看過日記後想到其文體可以歸為筆者一直喜歡的筆記體一類,又有人稱為筆記小說。筆者作為非專業人士僅從個人閱讀體驗聊一聊。


“方方日記”與中國筆記小說傳統

作家方方(網絡圖片)


筆記小說在百度百科上解釋為: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特點:篇幅短小、內容繁雜。廣義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豔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這裡只需要將百度百科中的文言擴充到白話文就可以涵蓋現今很多的著作。這樣一來從魏晉時期《世說新語》、《搜神記》肇始的筆記體裁傳統就流傳至今,源遠流長。明清以來日記類更是其中一個新的類別,數量、篇幅不斷增多,晚清四大日記、民國日記均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得享盛名,到了現代日記體、筆記體更是成為一種形式多變、趣味橫生、備受歡迎的文字體裁。舉幾個現代作品的例子,日記類有揚之水《〈讀書〉十年》、阿城《威尼斯日記》以及近出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等等,不勝枚舉;可歸於筆記體的,有巴金《隨想錄》、顧準《讀書筆記》這樣的名家大作,有仿《世說新語》體例的餘世存《非常道》,這樣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很多人喜歡看筆記小說,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這正是筆記小說獨特魅力的所在、流傳於世的原因。

第一、筆記小說能“存真”,能保留特定時空環境下人們的行與思,經過時間的磨礪去偽存真,文字因真情實感而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如果一個作者不是真的有話想說,他完全可以將所見、所行、所聽、所想爛在肚子裡,何必落於筆下;如果他想通過日記來贏得身後名,也要經過後人無數遍的審視,矯揉造作的內容不久便會消失;如果他出於種種目的寫下假的一面、或用春秋筆法掩蓋事實,別忘記,群眾的眼睛是火眼金睛,他周邊的人也會將經歷記下,如同一面明鏡,不僅反射出事物的真實,他肚子裡的花花腸子也一覽無遺。這樣一個作者以自身獨有的人生經驗、所處環境,寫下他心中想說,自認真實的文字,必有其獨特價值,可以傳世不朽。

方方老師,年過六旬的前作協主席,文字、人情、世情都已通透明澈,如果不是感到非說不可,如果還有一些掛礙,何必記錄下現今武漢的事、自己的思考,直接不寫就是了,在家裡好好保養,根本就不會有網絡上那麼多的質疑,更不會引來那麼多“鍵盤俠”的攻擊;如果不是覺得文字的力量還會推動一些事物向好的方面發展,何必記錄下那些略微負面的內容?反過來如果她選擇寫那種統一、正確的文章又如何呢?方方肯定能得到些讚揚,獲得些好處;但是她的文字還能真正觸動千千萬萬讀者、引發共鳴、促進反思嗎?筆者在這裡搬磚、廢話連篇,就是被方方老師這樣真實、純粹的文字觸動而產生共鳴。

明代的馮夢禎這位做過南京國子監祭酒的名士在身後留下了十數卷的《快雪堂日記》,通過日記可以知道他墓誌銘上的去世時間都寫錯了;通過沈德符寫的著名筆記《萬曆野獲編》可以知道這位馮祭酒年青時與北京著名歌姬的風流韻事。當然這些只是讀書娛樂的八卦小事,但是《快雪堂日記》中馮夢禎將平日所會之友、所賦詩文、山川水道、三教九流以及自己的政治生活,讓不可能穿越的現代人可以體會到晚明士大夫生活多彩豐富的一面,其價值就不可替代。甚至,馮祭酒每天順手記錄下的陰晴雨雪,數百年後被視為氣象史重要的天氣數據,這雖然有些出人意料,但這可能就是親身經歷的價值所在了。(以上《快雪堂日記》內容參考了網上介紹)


“方方日記”與中國筆記小說傳統

歷代筆記小說概述(非常好的大家小書系列)


第二、筆記小說能“入微”,從微小處可看到作者深遠的旨趣。可能看似作者無意寫的一句話、一個所見這類細節,都會深藏著作者思考的主題。

明代張岱的筆記小說《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的主題詞是“夢”,從他的寫作主題可以感到,他一生之痛是,那麼美好的西子天堂、萬里河山毀於明清鼎革之變,他只能在餘生用 “殘夢”去追尋曾經的天堂。當年身處明末太平盛世時的張岱並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他這個“小品聖手”寫的越美好,他自己心中的傷痛就越深。張岱一定想探究其中的規律,就算他無法得到完美答案也給出了有價值的思索過程。張岱個人認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這是一部他個人用五十年來書寫的有明一代的歷史著作,完成於明朝滅亡後,這部書可以證明他一生都在探求明代興衰的真諦。張岱的筆記作品中自然會有他思索的痕跡,《陶庵夢憶》有一則寫到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的問題,書中記載:“近閣下一座,稍前,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為己子,事甚秘……”官修正史《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即馬皇后。雖然這個問題眾說紛紜,識者可以自行辨別,筆者選擇相信朱棣是為了增加他的繼承性而修改正史。張岱是否也是為了點出明代歷史中的這個重要問題而記錄下這一則故事呢?

方方日記是否有這樣的細微之處呢?可期待方家的綜述,更可待後世評定、註解。

第三、筆記小說能“啟性”,能夠從一個個歷史環境中真實的人、虛擬的鬼、神話的仙佛來探討人的本性。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鑄劍》,現在主要認為取材於魏晉時期曹丕的《列異傳》,這類“怪力亂神”“子不語”正是筆記小說的一大主要類別,而這樣的文體內容可以很好地保護作者。這樣一個“子不語”故事被魯迅先生重新改編,就是發現原來故事中豐富的人性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感而發,抒情達意。又比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現今所有人都知道他筆下的其實不是女鬼,而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真實的人,是那個封建時代缺少的真實女性。

一代代大家藉著“講故事”這種輕鬆的方式,夾帶私貨,把思考與理想摻入其中,把想說卻有無法說清楚、不能說清楚的事情在故事中呈現,進而啟迪讀者的心性。

比如,筆者最近在看清代宋犖《筠廊二筆》中宋犖重修無錫書院《東林祀紀》一則。看完這後聯想到上面講到的張岱的疑問,那麼好一個大明怎麼就亡了呢?心中在想東林黨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嗎?那又是誰什麼環境造就了東林黨這批人呢?

再舉一個方方日記裡的例子。“舉個例子,比如一隻狗跑來咬你,你拿起打狗棒,打狗。狗逃回去,叫了一群狗過來咬你,其中還有大狗和瘋狗。這時候,常識會告訴你:閃人!把地盤留給狗。叫它們自己狂吠,過不多久,它們就會因為吠聲高低不同骨頭分配不同,而相互自咬。而你呢。在家喝茶看書下館子。像隔離病毒一樣,與會咬人的群狗隔離。這就是常識。”看完會想為什麼會有人去網絡上攻擊方方,這些人是什麼心理?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這些人?這就是讀方方日記、讀筆記小說帶來的啟迪,帶來的思考:真善美的人性是什麼?怎麼產生呢?


“方方日記”與中國筆記小說傳統

鑄劍(網絡圖片)


最後推薦些書:

進入筆記小說這個寶庫是有路徑的,北京出版社的《歷代筆記小說概述》就是入門之書,大概瞭解全貌後,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都有筆記小說叢刊,多按照年代分類,真可謂琳琅滿目。有興趣的朋友分別從文學、歷史、研究興趣、八卦等各個角度去神遊一番,必定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在那些鮮活的人與事,在那些血與痛的鉅變中,在那些或仙或俠的人性中,必定能拓展自己的視野,想通一些原來沒有想過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