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大侃歷史


“安史之亂”的罪責肯定由李林甫、楊國忠、唐玄宗這三個人來揹負,而唐王朝滅亡跟郭子儀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所以平亂之後,一定要“鐵腕收兵權”。如果沒有軍閥割據,也就沒有了“五代十國”。

“節度使制度”有好有壞,這個要聯繫實際背景來討論。

節度使分佈圖:


大唐經歷太宗高宗兩朝,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兼併空前盛行,蓄奴之風大起,“均田制”開始瓦解。權貴之家沒有個上萬畝地,沒有個三五千家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土豪。

想穿越去看看開元盛世和天寶風流的各位“穿客”們,要謹慎上道。

杜甫已有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唐玄宗就是土地兼併的大頭頭,他先建“十王宅”,再建“百孫院”。

李唐多子多孫,再精勵圖治,也不可能向自己的兒孫開刀。

一紙乾巴巴的“限田令”,根本無力解決當前社會的土地矛盾。

“均田制”的崩潰導致了“府兵制”的衰敗。

而此時,因“文成公主”遠嫁而帶去中原技術和中原文明的吐蕃強勢崛起,曾經以“開疆拓土”而聞名的唐王朝就此陷入“戰略守勢”的窘境。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當敵人來燒殺搶掠時,後方才向前線運兵,而敵人早就跑得無影無蹤。

宰相張說改革兵制,“府兵制”轉向了“募兵制”。募兵制也逐漸解決了無地農民的去向,父子從軍,國家供養。藩鎮就地募兵,他們指揮靈活,反應快速。

這種“守外虛內”的國防策略在當時來說,是進步的。 “均田制”衰敗所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由於損失了大量的自耕農,國家的賦稅也逐漸減少,中央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軍隊,所以就給了各藩鎮財權,讓他們自己募兵養兵。


自此,“節度使制度”的弊端便開始顯現出來了。這些士兵“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兵為將有”,自古以來就是大忌。

再者,中原調零,“守外虛內”的國防策略,也使國家進入了一種內輕外重的危局。

兵力最多,打仗最厲害的是王忠嗣

王忠嗣,原名王訓,其父王海賓戰死沙場後,改名為忠嗣,收養在宮,與太子李亨感情深厚。

開元十八年,王忠嗣率三百騎兵奇襲吐蕃贊普,殺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而逃。

王忠嗣劇照:


開元二十六年,王忠嗣在鹽泉城以弱擊強,大敗吐蕃軍,吐蕃全軍覆沒,橫屍原野,洮水為之不流。

同年,王忠嗣與奚、契丹在桑乾河進行會戰,三戰三捷,打得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從此契丹三十部盡數降唐,幾十年不敢作亂。

此戰後,大唐北部靖平。 名將之死,因在於唐玄宗欲廢太子,他必先敲掉太子的外援。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精勵圖治,後半生是守住帝位。只要有誰威脅到他的帝位,他就毫不留情的殺死。

玄宗和貴妃:


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據都是親兒子,照樣被殺,何論王忠嗣?

天寶五年上元夜,太子李亨出宮遊玩為名,密會妻兄韋堅,而韋堅密會皇甫惟明。

李林甫稱韋堅身為內戚,結交邊將。

李林甫立即上奏,就此掀開“韋堅案”。唐玄宗趁機大怒,利用“韋堅案”將太子一黨的韋堅、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貶官(後來都被賜死),宰相李適之被罷相,貶為太子太保(後服毒自盡)。


心機算盡,終是自毀長城

王忠嗣威望卓著,玄宗想拿下他,又怕他手下的軍隊譁變。

王忠嗣四鎮的的兵力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多萬,唐玄宗非常忌憚。經過一系列安排,王忠嗣先被人誣告謀反下獄,玄宗下令處以極刑,卻(密令)哥舒瀚死諫救王,玄宗(假裝)感於其誠,網開一面。

王忠嗣被貶一年後,“憂鬱”而死。而哥舒瀚因為冒死相救的緣故,被隴右舊部所接受,順利地當上了隴右節度使,玄宗完成了軍隊和平交接的佈局。

正史上說他被李林甫和董延光所害,這個值得商榷。皇帝把李林甫用作一把刀來剷除政敵,當李林甫死後,再將李林甫鞭屍,一時朝野稱賢。

想想這些帝王之心,真得讓人心裡發冷。 一代名將,沒有倒在沙場上,卻倒在了權力鬥爭中,讓人心痛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