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漢族是何時來到青海的?

善於偽裝城府


青海最古老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羌人,漢族是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移居青海的。他們與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聚居在此,之後又在隋唐、明清時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遷入。

一、西漢時期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

西漢建立後,包括河徨地區在內的今青海省處於大漢帝國的塞外,社會發展還停留在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當時的青海人口約有四萬,它的東北方有強大的匈奴存在。

漢武帝時期,西漢與匈奴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在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將河西走廊和河徨地區納入大漢帝國版圖。當時的西寧一帶被稱為“湟中”,屬於河西。

西漢對河西的經營開始後,中原成批漢族移居青海的歷史由此開啟。河徨地區屬於金城郡管屬,下轄十三縣,其中允吾、破羌、安夷、臨羌四縣在今青海境內。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在平定羌叛後,開始大規模開發河西。元狩二年和元鼎六年分別向朔方與河西移民,移民基本都是中原的貧苦農民,數量也不小。

據《地理志》記載,金城郡當時漢族移民有近15萬人。漢宣帝時期,趙充國在湟中進行屯田,其吏士私從和兵士家眷有近萬人留居在此。當時的移民大軍都是拖家帶口。

東漢時期,漢族繼續成批移入青海。兩漢和魏晉時期,漢族是河徨地區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但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河徨漢族部分融入鮮卑,其他成為附庸。

二、隋唐時期的第二次大規模移民

北魏時期,湟水流域曾設鄯州,下轄二郡六縣。西平郡轄西都、樂都、金城、浩門(永登西)四縣,洮河郡轄石城、廣威二縣和邯川、澆河二戍。其中浩門不在青海。

西魏時金城縣改名龍支,設湟河郡替代洮河郡,石城改名華隆。隋煬帝大業四年,煬帝親率40萬大軍大敗吐谷渾,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河源二郡,大批輕罪移民遷入。

唐朝控制河徨地區約有140多年時間,漢族人口成批進入,這是青海漢族第二個發展繁衍階段。唐初的戰亂,使青海漢族人口大降,到貞觀年間還未恢復到隋的水平。

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和官府的開拓經營,到天寶元年,都州和廓州的人口已經成倍的超越隋朝數量了。唐朝與吐蕃對峙的八十多年間,青海是雙方交戰的主要戰場。

這一時期,青海的軍屯規模要比西漢趙充國時的湟中屯田規模大多了,其中的軍屯人員絕大部分都是漢人。當時有八萬多邊防軍常駐在青海東部,漢族人口猛增。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各地盡入吐蕃統治。青海的五六萬漢人被匯於藏族之中,之後的移民處於衰落期,一直到六百年後的元末明初,期間北宋屯田駐軍僅有二十年。

三、明清時期的第三次大規模移民

元朝統治的百年時間裡,青海的漢族定居人口很少,整個地區不足六千戶。西夏統治西寧州時,漢族民戶還有,在蒙古滅掉西夏後,這裡的人口全被遷到山西大同。

明朝建立後,為了鞏固邊防,從內地遷入了大量的漢族人口。洪武十年,鄧愈留馬軍五百守貴德,到永樂四年,內地一千多戶漢族人口被撥往貴德。

湟水沿岸為西寧衛,衛所的兵士和軍戶全由江淮地區移民而來,有數萬人。現在這一帶的漢族居民都有一個傳說,即祖先是於明洪武年間由南京珠璣巷移民而來的。

關於這一說法還有一個民間故事,說洪武九年元宵會上,一個燈籠上畫了騎馬懷抱西瓜的大腳女人,朱元璋以為是在諷刺馬皇后,便將珠璣巷的居民發配到青海。

這顯然是誇張的說法,洪武時期確實有人因罪而被髮配青海,但說數量很多且與燈謎聯繫在一起,並說這全巷的居民因被髮配而成為青海漢族居民的祖先,有待商榷。

清朝時期移民繼續,直隸、山西等五省罪犯在雍正年間被髮往大通開墾。大規模的移民發生在乾隆年間,青海農牧區人口71萬,其中22萬是漢族,佔三分之一。

到同治時期,青海漢族人口已達46萬人,佔總人口的40%。到解放初,青海的漢族人口已經佔到全省的一半。新中國成立後,又有百萬漢族人口大量湧入青海。

綜上所述,青海的漢族移民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武帝時期,距今2100多年前。之後又經歷了隋唐、明清的幾次大移民,“南京珠璣巷”一說,並非最早且有待商榷。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不過幸好我喜歡看歷史的書之類的,今晚我下班雖然有點累,但我很樂意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大家注意看了:

青海的漢族絕大部分集中分佈在河湟谷地,青海最早的先民是羌族,而漢族是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固始汗。

由此、青藏高原真正開始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明政府設立茶 馬互市,進一步促進了青海經濟文化的發展。

各民族相互學習,交融、最終形成了今天“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第四次向青海大量移民,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通過建政調幹、移民墾荒、“三線建設”、“知青”插隊,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貿易經商,其數在百萬左右的漢族人口大量湧入,改變了青海居民的構成。在青海 省會西寧市及格爾木、德令哈等新城以及部分州府、縣鎮,完全成為全國各地人等雜居的地方,南腔北調、東風西俗、相互並存,呈現出一種難得的“百花齊放”的社會風景。


羅甸音樂人


你所不知道的青海,遷移的漢人都是些什麼人

首先我可以告訴在座的各位,我們那裡有族姓張的,解放時期從江西遷過來的,這家族來歷很有趣,祖先是個山大王,曾經赫赫有名的江西土匪頭子,真的,據後人傳言祖先曾稱霸半個江西省,後來解放戰爭是被解放軍打散了,一路逃亡,隱姓埋名,逃到青海定居。

很多人說白了古時就是逃避政府通緝,逃難上來的,反正民族關係雜亂,管不了,也有發配過來,古代要塞屯兵之類的。


嗡阿惹巴扎那諦


這個問題還是有點趣味的,翻閱了一些資料,大概知道漢族第二次大量遷入,帶動了青海農耕經濟的 快速發展。當時的青海東部阡陌縱橫,集鎮林立,成了東西貿 易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明朝,漢族第三次大批遷入青海。蒙古 族經明代遷徙入青海後,出規了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固始 汗。


奎哥有畫


只能說明無知『無知:不明白、不知曉、不瞭解、不知道』認知。我與你扯一下。關於漢族族稱的由來,起源於清朝末期中華民國初期,由一群留洋派學習西方蠻夷劃分的族群。而西方世界從十七世紀起就開始破壞我國之團結穩定。這一歷史事實不可磨滅,其中就牽扯著正政治話題。政治不可亂談。



已知朝代歷史史記記載,夏朝至清朝末期其國家政府機構是沒有劃分族群的,同時也沒有族這一概念的,古代以地域而代稱人稱非族稱,族大於人稱,非種族。事實是漢族族稱的由來也是近代而起,以漢朝為起點歸納區分而行成的。其實關於族與後來劃分的其他氏族同屬華夏民族,華夏民族以長江黃河流域也就是中華兩河流域為起點,向四方遷徒的一個過程。同樣古蕪羌也不列為。古蕪羌(地域名)的由來隨地域而得人稱,古蕪羌為炎帝部落,炎帝為燧人氏的繼承者之一,炎帝共有九世,(炎帝族群首領,王的名號。)其中一世中就有黃帝兄弟為炎帝。黃帝是炎帝的繼承者,也同時是所有諸侯國的王,看過很多史載黃帝時代其實就已經實施分封制了,什麼禪讓制?什麼城邦聯盟個都扯淡的,都是一些人推斷的,不可信,就像他們不相信傳說一樣的,但考古證明了傳說是真實的。



大家都知道藏族、三苗、彝、黎、壯、獨龍、布衣、等等都出至蕪羌,為蕪羌分支之一都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不是華夏族請問一下是什麼族?羌始祖炎帝、黃帝及蚩尤。三人為中華民族始祖,有人說因部落戰爭而混居?不是這樣的,只想說一點,人性人心都是有私慾的。



中華歷史之中除河西走廊進入我國疆域內的波斯後裔為少數民族之外,其他地域上的人全是華夏子孫後裔。如:藏、彝、黎、布衣、獨龍、壯、苗、土家、客家、侗、傣、瓦、羌、京、朝鮮、布朗、僳僳、珞巴、毛南、門巴、滿、蒙等等都為華夏民族,這些氏族大多因戰爭而遷徙。所謂中原王朝,只是中華疆域之中的政治中心版圖非完整國家疆域版圖。



當時政權和其他諸侯政權機構統稱中原地區人,為中原人非族非種族,同樣四夷之地非族非種族。四夷指夷、蠻、戎、狄,古代代表的是方向及地域,代指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之地域。商朝時期所指四夷為四方之諸侯國。如:東夷指江浙一帶,南蠻指福建廣州、廣西、貴州、四川、雲南一帶(四川一部分地域),西戎指西安(西安一部分地區)、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一帶,北狄指蒙古(包括外蒙及俄羅斯一些地域)、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朝鮮半島及遠東庫頁島一帶。這就是四夷(四方)之地,屬中原王朝(中央政權)管轄範圍。東周開始衰弱失去四夷管轄權。司馬遷史記所記整個國之疆域大小諸侯國除中原之外有六百多個。到了東周時期中央政權是無暇顧及其它地域的,擔心自己被其它諸侯國所滅。只能說秦皇死早了,不然北狄肯定是會被統一的。而漢代時期劉邦及劉邦後人也是沒有統一到北狄的。

以後不要提這樣無知的問題,青海高原上的人民通為華夏民族,為祖先後裔封地之一。

時間有限,沒有時間詳細介紹,湊合著看吧!有不對之處還請提問者見諒。


奚譽賢


村莊史是村莊的一部完整的歷史回顧和寫照,其中溶入村民各自獨特的經驗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豐臺溝村土族村民居多,村莊史的歷史筆墨對其偏多。關於當地土族村民的來源,有多種多樣的演繹版本。

祁姓是本村的大族,是村裡最早的住戶。

李姓土族是外來戶,遷來的時間約三代人左右。李家是在清末從臨近的互助五峰鄉遷來,據說是家境貧困,投靠在豐臺溝的阿舅家,後來素性定居下來。

王姓土族現有四戶,也是外來投靠親友,後來定居下來,至今已有三代人。

姜家是從互助沙棠川遷移而來,根子上是漢族,從敘述者(姜二爺, 70多歲)記事起曾聽老人說過此事。姜氏還在三代之前確屬漢族,後因家境貧困,兄弟二人流徙之此地,其父娶土族婦女為妻,生有四子,解放後改為土族。後代通婚都與土族結親,精通土語。據說,豐臺溝村的姜家還有家譜,與沙棠川姜家基本能銜接上。

比較有意思的是,同樣根子上是漢族外來戶的葉姓,雖與土族雜居,可是始終沒有改變民族身份葉家在豐臺溝上、下莊分佈居住,有十幾戶,是村裡的大族,僅次於祁姓。關於葉姓的來源,民間有如下傳說:

據葉家老爺爺(八十多歲)講,很久以前,有葉家兄弟二人從雙樹兒(今互助縣雙樹鄉)遷到班家灣。後來因為生計的緣故,兄弟之一到山後(今互助北山)謀生,娶妻藏族女子,家境從此逐漸好轉,後在班家灣繁衍發展。

在青海地區的土族中有很大比例的漢族融入的現象。在他們的家族譜中記載著從哪裡遷移而來的一些史事,很多是從南京、山西等地遷來。南京遷來的這些漢族大部分均為發配或流放、屯田駐戍;從山西遷來的部分移民是明清兩代官方移民實邊政策的後果,也有部分山西的客商來西北地區甘、青一帶經商,後來與當地婦女通婚結親而定居,其嗣後逐漸轉為土族。因為漢族歷來有修纂家譜的習慣,他們遷移到一個全新的區域後,也會續修家族譜以綿延家族歷史,抑或憑著家族老人口述史的傳承,由後人們重構本家族的淵源或記述族人遷徙的歷史。

青海漢族來源傳說中,較為普遍的是“南京珠璣巷”說。

傳說在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年的元宵節燈會,一戶人家在燈籠上畫了騎著馬的大腳女人,懷裡抱著一個大西瓜,讓路人猜測燈謎的意思。朱元璋一看不禁大為惱火,認為燈謎有意侮辱馬皇后,一氣之下擬了一道聖旨,將全巷子的居民發配到了地處邊塞的青海。

元宵玩社火,因涉嫌譏諷馬皇后而遷民到河湟的傳說,是否確有其事?人們認識不一。據查,《綱鑑總論·廣註明朝篇·殺京民條》有注說:“帝(太祖,即朱元璋)以元宵節謎,畫一夫人,手懷西瓜乘馬,而馬後腳甚大。上曰:彼以皇后為戲謔。蓋言淮西婦馬後腳大也。乃大殺京民之不守本分者。”又據餘繼登《典故紀聞》載,鎮南衛造官船,擅伐民間樹木,被控。朱元祖命斬為首者,其餘被杖,“謫戍甘肅”云云。[3]據羋一之先生考證,朱元璋正妻馬皇后,乃宿州人氏,非淮西婦女也。而且據史記載,馬皇后未聞貌醜腳大,而且在傳說發生之前的洪武十五年即已去世。鑑此,此說屬無稽之談。關於河湟地區一部漢族的先祖源自南京結論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

明朝初年經過多年的戰爭和變亂,特別是在西北地區人死的比較多,可謂十室九空,反映在經濟上則較為蕭條,於是大量向邊疆地區移民屯墾或實邊。當時的主要移民就是駐軍,其來源之一就是珠璣巷。珠璣巷這一地點與明初的移民現象有關,當時在各地設有移民點,珠璣巷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出去歷經幾代後不記得當初的祖源地,只記得當初派遣出發時的移民點,所以便有青海漢族祖源“南京珠璣巷”之說,此與許多山東人都記得祖源來自“山西洪桐縣大槐樹”的版本一樣。

實際上,青海漢族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早。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中原向西北大規模的移民開始。漢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出徵河西走廊,有大量漢人徙居河湟流域。自西漢大臣趙充國湟中屯田以來,大量漢人進入河湟地區屯墾戍邊。及至明王朝,從南方大量漢人移民到青海,到清代仍有漢人源源不斷從中原、南方遷徙而來。青海、甘肅地區漢人徙居的歷史和年代久遠,他們在這一地區長期與當地的世居民族和頻繁變動、流徙的各族體間不斷接觸、融合,使民族總體分佈格局形成了雜糅相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這種格局極有利於族際交流和有效接觸,使得民族之間的文化互滲和文化影響得以發生。各民族文化間發生文化因子的相互採借、吸納的過程,也是文化認同逐漸發生轉向的過程,族群融合和文化融合也不斷得以發生。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託古改制,其中對國內地名的變動尤為頻繁。當時西漢境內有東海郡、北海郡、南海郡。王莽一尋思不行啊,這沒有西海郡這也不對稱呀,但是也不能隨便找個地方改名西海郡,西海沒有海起碼也得有個湖,於是王莽就把目光瞄向了青海湖,當時在青海居住的多為羌人部族,王莽威逼利誘連拉帶打擊敗羌人,在青海湖邊上建立西海郡,並遷內地漢人往西海郡。

(漢·西海安定瓦當)

不僅如此,在此之前漢宣帝時期,名將趙充國為平羌亂,曾在青海河隴等地駐軍屯田。

上述都是漢人進入青海的史料。而內地人大規模進入青海則在明朝開始,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有規模的將江南屯民軍戶和不少商客往青海遷移,一直持續到明中葉,前前後後大概遷了三十萬人。


守仁讀仁


漢族人在漢帝國的時候統治了青海省

在青海基本住的是羌族

公元前2世紀移居青海省

公元前121年 漢代霍去病進軍湟水沿岸,在西寧市以西置臨羌縣。西漢時設護羌校尉。公元4年,設西海郡。397~414年,鮮卑族在青海省東部建立南涼國。隋設西海、河源二郡。唐、宋為吐蕃屬地。元代東北部為貴德州,屬甘肅行中書省,其餘屬吐蕃、朵甘思等處宣撫使司。明屬西蕃地。清時東北部設西寧府,北屬青海蒙古額魯特部,南為玉樹等土司屬地。1928年設青海省,以其境內有青海湖而得名。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駐西寧市。

其實我也明白青海省是什麼時候被漢人打下來的.

最早打下青海的是漢武帝時代 但是鞏固青海省要到隋唐了


嘉嘉爾的小生活兒


看看歷朝歷代的地圖你就明白了,青海自古以來還真不是屬於中原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