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為何被稱為“三晉”,原來是這樣

因為韓趙魏三家原本都屬於晉國,他們三家本屬於晉國六卿之列。在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後,韓趙魏三家逐步消滅了其他幾個家族,共同瓜分晉國。

在歷史上,人們一般把“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提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晉國;提到晉國,就不能不提晉國的“六卿制度”。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為何被稱為“三晉”,原來是這樣

春秋後期晉國地圖

先說晉國吧,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位於現在的山西省。

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後改國名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一方。

到了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終於成為中原霸主。

之後,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捍衛著華夏文明。

晉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春秋時期,就是因為晉國的六卿制度。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為何被稱為“三晉”,原來是這樣

晉文公重耳像

在晉文公之前,晉國發生了兩件大事,

晉文公這一支系本來是晉國的小宗,在晉文公的爺爺曲沃武公時消滅了在翼城的晉國大宗,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曲沃代翼”。從而導致晉國公室力量不強,也就是沒什麼叔伯兄弟,親戚太少。

到了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晚年,又因為國君即位人問題爆發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兒子都被迫流亡外國,晉文公就是從秦國回到晉國繼位的。

到了公園前633年,晉文公為了彌補晉國公室力量的不足,創立了六卿制度。利用卿大夫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晉文公建立三軍,每軍各設將、佐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六卿最初由是十一個卿大夫家族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為何被稱為“三晉”,原來是這樣

晉國六卿封地示意圖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卿大夫的力量不斷增強,他們之間為了利益,開始互相征伐,自相殘殺。

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結束後,經過六卿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個幸運兒。

最後,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諸侯,這三家共同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可見,晉國是成也六卿、敗也六卿。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為何被稱為“三晉”,原來是這樣

韓趙魏三家分晉

而到了戰國初期,由於韓趙魏同出於晉國,而且三國也是事實上的軍事同盟,經常一起欺負周邊國家。

所以,很多書上,如《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都把他們統稱為“三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