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最终以正义的鲁国胜利,而以大欺小的齐国失败而结束。这便是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曹刿论战》篇。

初读《曹刿论战》,颇为曹刿的聪明所折服。然而,再读长勺之战,才发现齐桓公君臣下了一步大棋。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曹刿论战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01 战役背景:鲁国真的那么无辜吗?

齐国和鲁国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国。论血统,鲁国是周公之后,正统的王室血脉;齐国不过是功臣姜尚之后,充其量算是王室外戚。

然而,齐太公凭实力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实征之”的大国地位,从此一路开挂,到了齐僖公、齐襄公时代,隐隐有称霸东方的意思。

而鲁国却好像没有什么起色,渐渐默默无闻起来。但默默无闻并不代表着没有实力,鲁国国力与齐国差距并不大,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不久,齐襄公淫乱被杀,公孙无知成为齐君。不久,无知也被齐人杀死。齐国在襄公诸儿的时候已显出混乱的苗头,此时更是无君之国。有资格继承君位的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身在鲁国的公子纠和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鲁国顿觉机会来了。鲁国能够援立齐君,不仅能得到一个友好的齐国,或许还能摆脱对齐国的亦步亦趋,甚至成为东方霸主也未可知。于是,鲁庄公决定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鲁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凭借智慧,小白抢先回国即位,并打败了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乾时之战)。小白便是著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而失败的鲁国,虽然杀了公子纠,遣返了管仲和召忽,但齐桓公还是对鲁国恨得咬牙切齿。

于是,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便再次主动挑起了战争,这便是长勺之战。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02 战役过程

当年正月,齐军入鲁。鲁军一路避而不战,退到长勺。鲁庄公在曹刿的一番说服下,坚定了信心,与曹刿同车,率军前往长勺与齐军会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双方实力对比:《左传》未记载齐军数量和将领,可以明确的是桓公和管仲没有出现在军中,因此齐军大约是由鲍叔牙等大夫领兵,应该是偏师;鲁国处于防守态势,且国君亲临,应该是全国之兵。以当时齐鲁实力对比,鲁军实力应当不比齐军低多少。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士气心态:齐军一路高歌猛进,鲁国避而不战,齐军以为鲁军怯战,有轻敌思想。鲁军正在曹刿的振奋下,又处于本土作战的状态,正所谓哀兵必胜。

战役过程:齐军看到鲁军迎击,大有决战定胜负的气势,待列阵完毕,便首先击鼓,发起进攻。

此时是春秋初年,还是“贵族战争”模式,没有战国时期那么多诡诈,军队也以车兵和步兵为主。因此,一般双方约定地点,击鼓进兵,一番冲杀,凭实力说话。一般一个上午或者两三个时辰就见胜负。

然而,此时,在曹刿的指导下,鲁军准备耍一点小聪明。

齐军击鼓时,曹刿却授意鲁军偃旗息鼓,不予理睬。训练有素的士兵都是“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因此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鲁军原地防守,严阵以待。齐军此次并非全军出动,不具备冲阵的实力,因此也不敢贸然冲阵。

齐军有些不耐烦了,再次击鼓,鲁军还是没有动静。齐军有些疑惑了,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完全不守游戏规则,鲁国这是要做什么呢?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终于,在齐军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听到了鲁军的鼓声(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与之同时的,还有排山倒海的鲁军攻势。很快,齐军就败了,还遭到了鲁军的追击。

这场战役最终以鲁军胜,齐军败而告终。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03 鲁国的得与失

在齐国和鲁国的战役中,长勺之战并不算特别大的战役,但却在《左传》中大书特书,可见在齐鲁对战中,这是鲁国难得的胜利。然而,鲁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战,或许丢掉的,比得到的更多。

长勺之战发生在宋襄公泓水之败前,还属于春秋早期,此时的中原,还不单单是实力的舞台,诸侯们都重在取“势”,而信义,是“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襄公因遵守规则而败于不守规则的楚人,以“君子之义”赞宋而贬楚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将之列入春秋霸主的行列。这说明了在当时人们眼中,信义有多么重要。

要是其他诸侯倒也罢了,偏偏鲁是周的近亲,也一直以《周礼》的传承者自居,而信义是鲁国受到尊重的一个重要内涵之一。但是鲁国“三鼓而击”,以违反战场游戏规则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当时的许多诸侯对于鲁国的这场胜利,应当是颇有微词的。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当然,好歹,鲁国保住了领土,避免了受到齐国的欺凌,信义以后还可以找回来,貌似这点损失也不算什么。

但是,关于此战,失败的齐国好像并没有什么损失,也并未对齐桓公的霸业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04 齐国的如意算盘

小孩子才讲对错,政治家只看利益。实际上,齐桓公在此时发动一场这样的战役,动机并不简单。

如果单是报仇的话,鲁国送公子纠入齐之时,齐军已在乾时之战中打败鲁国。而如果要削弱鲁国的话,鲁国此时还算是春秋大国,偏师一战,即使战胜了,也并不会对鲁国造成多大的影响。

由此可知,鲁国支持竞争对手公子纠即位,干涉齐国内政,这一点不过是齐桓公讨伐鲁国名义上的理由。借此使此次讨伐师出有名,不至于受到诸侯干涉。但齐桓公真正的目的,却不在此。

那么,齐国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呢?

齐国经过齐僖公、齐襄公时期的发展,已经是小霸之国,实力雄厚。齐桓公上位,与鲍叔牙的一番对话已经明确了齐桓公的野心。

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于是桓公从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这段话发生的时间,在桓公刚刚上位,管仲未归之前,也就是说在长勺之战的前一年。而从这段话中可以明白,齐桓公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称霸诸侯。

而要称霸诸侯,环顾齐国周围,最大的障碍,便是身边近在咫尺的大国-鲁国。

由此可见,齐桓公发动这场战役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试探鲁国的实力,确定称霸的战略中要如何对待鲁国。

齐军未出全军,而以偏师出击说明了这一点。同时长勺之战后数年内,齐国三次(或说两次)讨伐鲁国并取得了胜利,然后却在柯地与鲁国会盟,这种打一棒给一颗甜枣的行为更是说明,长勺之战,齐国发现发现鲁国果然实力尚强,转而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方面多次讨伐让鲁国认识到齐国的强大,一方面盟约示好拉拢鲁国。这样一来,鲁国不会成为自己霸业路上的敌人,或许还可以成为帮手。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05 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如果仅仅如此,那么,鲁国至少还是让齐国认识到了自己的实力,至少成为了拉拢的对象,而不是吞灭的对象。

然而,鲁国的神助攻还不止于此。三年之后,在柯地会盟之上,鲁将曹沫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齐桓公返还侵地。齐桓公应允,并且在会盟结束后,真的返还了三次侵夺鲁国的土地。

这也是一次鲁国保障主权的大事件,然而在《左传》中却只字未提。可见,就连鲁人也觉得这件事并不光彩。

但这两件事,却让齐国开启了霸业的第一步。这是为何呢?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我们来看《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亲邻国》篇中,管仲为齐桓公规划的霸业蓝图: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这段话大意是说,齐桓公想要诸侯顺服,管仲说,需要先让邻国亲服。管仲进一步提出具体方略是,对邻国释放善意,让邻国亲善而顺服。然后以重金征召间谍,建立情报网和舆论体系,再选择最适合征伐的、有瑕疵的诸侯来进行讨伐,获取利益。

而这其中,“亲邻国”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其侵地,正其封疆”。而现在鲁国闹这么一出,加上齐国的舆论宣传,在诸侯眼里,齐国和鲁国的形象就变成了这样:

鲁国之罪有三:其一,妄图扶立傀儡国君,干涉齐国内政;其二,不遵战场规则,为战胜齐军不惜使诈;其三,为夺回疆土,不惜在盟会上劫持齐国国君。而与之同时,齐国在受了鲁国这么大的委屈之后,还坚持信义,会盟之后返还了鲁国的侵地。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因此,鲁国就成了带头破坏周礼的唯利是图的诸侯,而齐国就成了维护周礼、讲究信义的大国。

刚刚提到,春秋初年,诸侯称霸重在“取势”,而不是单纯野蛮的掠夺土地和财富。而经过这一番操作,齐国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成功建立起了信誉之势,一时间,诸侯“皆信齐而欲附焉”。


现在回过头来看长勺之战。并不无辜的鲁国,在齐国抛下诱饵开始,就一直卖力的表演,最终帮助齐国完成了霸业的原始积累。

齐国把自己伪装成诚实守信的傻白甜,结果却让鲁国结结实实落入了一个大坑。而本来实力强劲的鲁国,从此对齐国亦步亦趋,再无出头之日。(完)

重读曹刿论战:小聪明和大智慧,齐桓鲁庄,谁才是长勺之战胜利者

参考资料:《史记·齐太公世家》《国语·齐语》《左传·庄公九年·庄公十年·庄公十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