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先读哪一本比较好呢?

黄昏相拥css


题目是个病句,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

所谓的二十四史是按照史记纪传体编写的史书,有较大的官方背景和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确”。

纪传体的优点就是记事详尽,缺点就是文字繁多,和表志有重复之处,方便隐瞒事实和减小“负面影响”俗称曲笔。

如果喜欢看记传体底子薄的话建议看注,方便阅读。

强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裴注必看否则你会看歪的……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有很多,比如《前汉纪》和《后汉纪》

优点是对时间事件方便理解,也不容易隐瞒“污点”。缺点是对一些人事迹和出身等等讲述不详细。通篇幅较少。


直观来说,资治通鉴是三百多万字而三国志裴注就有六十多万了,资治通鉴讲的可是一千多年历史。可见其差距。

如果想看懂历史大事件朝代更替的需求,建议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可搭配同为司马光的通鉴考异,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这三件套更让你满足需求。

最后推荐一本书,刘知己的《史通》。

祝你观史愉快。


暴躁的皮卡丘


如果不是为了精研历史,只是纯粹为了增加谈资或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个人建议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都不要读。非要读也要读那些有白话文翻译的版本,因为大多数根本没有耐心或者兴趣读下去。

少校上述所说的话很有点得罪人了。请先不要开骂,看看下面所说的话,如果还没道理您再骂。

1.阅读这些经典的历史笔记,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1. 估计80%的人,没有白话文翻译的帮助下,很难理解古汉语中所表达的意思。在打开史记第1页的时候,起码会有20个以上的词不认识。比如颛顼二字。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查字典或者查手机。一来二去时间就浪费了。
  2. 等花费了很长时间查明白这几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要吃饭了。 很多人在第2天根本就没有再翻开资治通鉴或者二十四史的勇气。

2.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绝对可以做到废寝忘食。但我们在看课本的时候, 十几分钟便会昏昏欲睡,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2. 从史记开始记载三皇五帝一直到二十四史的明史结束,将近5000年的历史。无数的典故,无数的人物描写,无数的历史事件,没有强大的兴趣支撑是根本没有看完的勇气的。

  3. 古文字的晦涩难懂,比如下段文字,是史记中五帝本纪的一段,如果不借助翻译或者工具书的话,不客气的说80%的人读不懂。而读不懂就没有兴趣接着往下读,不会放弃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3.如何培养读史书的兴趣?

  1. 从读相关历史小说开始。读小说的劲头永远会比读传记的劲头要大。但现在的历史类小说,穿越类的小说,修改的太多,很多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或者编造。除了消磨时间,没有任何一点有用处。

  2. 少侠在这里可以推荐大家几本历史小说:讲述秦朝历史的大秦帝国(历史真实还原度超过60%);讲述东汉末年的三国演义(历史还原度超过60%):讲述隋朝历史的隋唐演义(历史还原度接近50%);讲述宋朝历史的水浒传(历史还原度接近40%),讲述明朝嘉靖时期的大明王朝1566(历史还原度接近60%),以及讲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时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历史还原度接近40%)。

  3. 看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历史的兴趣,但在观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说毕竟与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杀文丑,而在历史中《三国志》中记载,颜良是关羽杀的,但文丑是曹操杀的。当我们把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当成工具书去查看的时候,逐步发现小说中所记录的不准确的地方。人都有探究真相的想法。I这时我们就会有想知道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慢慢的培养起来读正史了兴趣。

总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大家轻骂。谢谢。


少校柳下惠


首先《二十四史》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得到统治者承认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所谓的“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而且《史记》本就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讲了什么内容呢?

由于《二十四史》太过庞杂,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皇皇巨著,我只能重点讲一讲《资治通鉴》、《史记》、《汉书》这几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史书。

一、《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主要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光以年经月纬,贯穿古今,上继《春秋》惩恶罚善之意,始自三家分晋,论名分之坏,为国家崩坏之始,遂编纂一代巨著。《资治通鉴》上起周威武王二十二年(前404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凡十二代,1362年。共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五代纪29卷(梁6、唐8、晋6、汉4、周5),合计294卷,三百余万字,遂成编年体巨著。

阅读《资治通鉴》时,要注意《资治通鉴》在材料上分配的并不均匀,战国到三国共646年,78卷;晋到隋共353年,106卷;唐以及五代343年,110卷。唐和五代部分运用了大量史料,内容占的比重也最大,是书中最具价值,最精华的部分,极具阅读价值。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它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重在说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春秋》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资治通鉴》极其重视政治和战争。对历朝历代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得失、战争艺术都有详尽的记载,并借此以向当代君主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资治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前史书的形式,即所谓的“臣光曰”。全书186篇,沿用前人84篇,司马光自己写了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总的来说,这些议论局限很大,大多数都表现了司马光保守的政治观点。而且《资治通鉴》对所有变革都持有保守态度。

读《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是最经典的,除此之外,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朱熹《通鉴纲目》、王夫之《读通鉴论》和毕沅《续资治通鉴》都是很好的辅助读物。



二、《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史事。《史记》全书共130卷,本纪12卷、表10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中华书局繁体字竖排版大约有2351000字。

《史记》的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全面讲述了中国上古时代到汉初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记录的史实真实可靠,是汉武帝之前中国历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史记》以皇帝为本纪,诸侯为世家,以皇帝年号为全国共同纪年,以皇帝为中心,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天下一统观和正统观。

《史记》不仅是史书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良知、为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代历朝历代的散文主要以《春秋左传》和《史记》为标准。当之无愧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史书,也是阅读人数最多的史书,这个不需要详细说明《史记》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阅读《史记》,选一本好的注解《史记》非常重要。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最为经典,对研读《史记》益处颇多。



三、《汉书》

《汉书》记载了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230年的西汉王朝历史。它的作者包括班固、班彪、班昭、马续。《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20卷,八十多万字。其中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中华书局繁体字竖排版大约2700000字。

《汉书》最大的特点是纪传体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历朝历代的正史都是断代史,《汉书》为中国正史定下了基调,成为后世正史不祧之宗。

《汉书》推崇大一统思想,尊汉为正统,认为汉朝承袭了尧帝的天运,否定了秦朝和王莽政权的历史地位。《汉书》独尊儒家思想。《汉书》记述规模宏大,内容详备,对西汉一代的史事和人物无所不包。

读《汉书》,唐朝颜师古采集汉魏以来二十三家注解,汇成集注,是古代研究《汉书》最详备的注本。此外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和民国杨树达《汉书窥管》也不错。

至于后面的二十二部史书,都简略的介绍一下。史书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会有遗漏,丢失,亡佚的现象出现,史书的字数基本按照中华书局版繁体字竖排版的版权页的分册字数来统计。

1、《后汉书》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大约2309000字。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后汉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列女传》,范晔认为史书不为妇女立传是不对的,故选择了各种才能品德优秀的妇女立传,开创了史书专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2、《三国志》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大约1006000字。主要记载了东汉灵帝晚期到吴国灭亡的历史。陈寿置魏书为首,奉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裴松之做的注最为经典。

3、《晋书》130卷,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大约1880000字。主要记载了从司马懿时代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为止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载记记述的是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4、《宋书》100卷,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大约1400000字。主要记载了420年刘裕建国到479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为止的60年南朝刘宋王朝历史。

5、《南齐书》60卷,现存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缺的那一卷是本书最后的自序。大约603000字。主要记载了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到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的南朝萧齐王朝的历史。

6、《梁书》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和志。大约530000字。主要记载了梁武帝萧衍建国(502年)到梁敬帝萧方智亡国(557年)共56年的历史。

7、《陈书》36卷,本纪6卷、列传30卷、无表和志。大约301000字。主要记载了陈武帝陈霸先即位(557年)到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589年)共33年的历史。

8、《魏书》124卷,帝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大约1140000字。《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很多,后来学者取其它史书补足。也是著名的“秽史”。

9、《北齐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大约420000字。也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不全严重,只有17卷保留原貌。其余均为后人根据其他史书补全。

10、《周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大约547000字。虽为周书,但是实际记述从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到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为止的48年西魏北周历史。

11、《隋书》8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大约108000字。

12、《南史》80卷,本纪10卷、列传70卷、无表和志。大约1160000字。本纪中宋占3卷、齐占2卷、梁占3卷、陈占2卷。主要记载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亡国(589年)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

13、《北史》100卷,本纪12卷、列传88卷。大约1910000字。记载了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到隋恭帝以宁二年(618年)北朝魏周齐隋四朝(西魏东魏都算入魏)233年历史。

14、《旧唐书》200卷,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大约3089000字。

15、《新唐书》225卷,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大约3696000字。《旧唐书》和《新唐书》各有优劣。

16、《旧五代史》也称之为《梁唐晋汉周书》,包括《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大约1173000字。记载了唐朝灭亡后50多年的历史。

17、《新五代史》也称之为《五代史记》,共74卷,本纪12卷、传45卷、考3卷、世家和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大约532000字。

18、《宋史》496卷,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大约8137000字。记载了宋朝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到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320年历史。《宋史》篇幅最长。志也占了全书三分之一,赵宋一代的典章制度被详细记载。

19、《辽史》116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大约900000字。系统记载了中国契丹族建立辽国200多年的历史,还记载了有关辽之前契丹的情况和辽灭亡以后西辽的情况,是研究契丹的重要史料。

20、《金史》135卷,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大约1650000字。是反映女真族兴衰始末的重要典籍。

21、《元史》210卷,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大约2667000字。《元史》修完一共只花了331天,编纂工作过于草率,前后重复,自相矛盾的地方特别多。

22、《明史》332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大约6050000字。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由检崇祯17年(1644年)276年的历史。《明史》虽以《明史稿》为蓝本,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可以互相参照的读。

简单来说,《二十四史》太过庞大了,而且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专门的研究,没有必要一本一本的去读,在所有这些史书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最值得一读。其他史书,自己对哪个朝代有兴趣,也可以去读一读。

也可以按照史书价值高低来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旧唐书》《旧五代史》《元史》史料价值很高,文学价值不咋地;《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价值很高,史学价值稍微差点;然后还有《明史》这个文学价值很高,史学价值待定的,有专家说《明史》编纂时间长,参考文献多,史料价值很高,也有专家说《明史》被清朝大规模篡改,修史时期大搞文字狱,《明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但是不管怎样,《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最值得一读的书。由于《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建议大家先读《史记》,再读《汉书》,最后读《资治通鉴》。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我个人认为先读《史记》,再读《二十四史》,再读《资治通鉴》。前两个属于纪传体史书,后面一个属于编年体史书。


01

《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2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中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专门的作者负责,有些是写2个朝代,有些是写一个朝代,主要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计3217卷。

0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这三套书都是值得去拜读的,这是我们了解先辈的一扇窗户,我们可以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看到先辈们的聪明智慧,战争的残酷,朝代更迭的血腥,和平的重要性。


大刘小说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都是很不错的历史书籍,如果刚开始看,建议先读《史记》,不过最好还是先读白话版的《史记》,相对通俗易懂一些!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通过传记形式记录历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的上古传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史记》共130卷,有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约52.65万字,它包罗万象,融汇贯通,脉络清晰,详实地记录了,自上古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本重要书籍,也是借鉴古代经验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果喜欢历史,建议先从《史记》开始,为了能尽快读懂,建议先从白话版《史记》开始。

《资治通鉴》对统治者、管理者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才完成。《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对统治者、管理者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管理学书籍。

《二十四史》是对我国24部史书的统称

《二十四史》是对我国历代史书的总称,一共有24部史书构成,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并且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代朝廷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为"正史"。

《二十四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4000多年历史,共计3213卷,约4000多万字,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等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部史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中国的《二十六史》。

结语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学习历史,可以知道社会发展规律,明辨朝代兴衰真谛。不管是先读《史记》,还是先读《资治通鉴》,您都会感受到,中国上下5000年的悠长历史,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及曲折离奇的古代故事。

您喜欢历史吗?喜欢就关注我!


读古今历史,讲管理故事,欢迎“管理故事会”,共同探讨历史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故事会


并不存在“比较好”,根本上讲还是要看您读书的目的。

01.区别

《二十四史》里包括了《史记》。二十四史以描述历史为主。

《资治通鉴》是宋司马光根据二十四里前17部做了筛选、摘录而成,目的在于“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换成人话就是“教统治者怎样管人的”。

02.目的

中国古代有“经史并重”之说,其中的“史”讲的就是历史。

史界两司马的书都是很好的书,司光迁写《史记》、史马光写《资治通鉴》。

至于从哪本书入手比较好,个人觉得还是得看目的,如果想看兴衰得失那就《资治通鉴》;如果想了解信史,那么就《史记》;如果是想提升古文水平,那哪本都可以。

03.手段

书只是信息承载的手段,不必纠结于非要读古代的书。

具我个人了解,近现代的书籍从易读性、丰富性上要更胜一筹。

祝好!


张大志leo


高中时读《史记》,同学偏爱刺客列传。成年后因常见“古人以汉书下酒”,就拜读《汉书》,果然可读性在《史记》之上。人到中年,闻老毛读《资治通鉴》十数遍,慢慢起了好奇心,通读一遍后,对人生 对社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感慨何必要信佛问道,赤裸裸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宗教 ,所谓五千年文明史 就是一部杀戮史,掠夺史。悲叹人常常是卑贱不如草的生物,即使是王公贵族帝王将相。目前此书在读第三遍。《后汉书》《三国志》《明史》《新唐书》《旧唐书》晋书等二十四史不少读来,觉得都不如《资治通鉴》,所以个人推荐读史,通鉴为第一,若是少年人 ,先读《史记》,兴趣为上。


淡处得辨千般味


把这三个选择整到一起做选择题,其实核心只有一个问题:你有多少时间?

把二十四史绝无遗漏的看完看透是绝无可能的,这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也有很大程度的效率问题,实际上,对于很多个朝代的帝王本纪,所出现的文字基本上就是一本流水账,看起来无趣得很。

读史书不可不读的应该是包括了史记 ,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前四史,中国史书的精髓几乎在这四部书里已经淋漓尽致。当然,它们也是二十四史的一部分,其余史书,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有空翻翻,也不失趣味。

读史书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变成红学家那样生拉硬扯,鸡蛋里挑骨头而且还要挑出肋骨胸骨和股骨头的吊袋子书虫,而是让我们既明了古今之变又充满批判精神,或者裨益文学,或者渊博识见,或者完善修养,前四史,足矣!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山鼻祖而且也是史书的巅峰之作,就造成了后代史书既不得不遵循它的体例,又很难从文笔上达到太史公的高度,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尤其令人感兴趣的还有它里面的太史公曰,言约义丰,博大精深,旨义深微。再配合上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史实或者非史实的取舍,常常让人读之或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史记的文学价值极高,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了深切的情感,写人则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状物则言简意赅,极有条理 ,战争场面,政变谋划直至人际交往,无论是大场面的气势恢宏还是小细节的精细刻画,都让人叹为观止。

汉书虽然文笔不如史记,但是更加客观公正,瞻而不秽,详而有体,为后世史书统一体例,奉为成法。

后汉书突出了史学以史为鉴以史蓄德和以史明变的作用,究得失,通变化,富有独立的史学见解。

三国志对于史料去取精严,公正直书,加上裴松之做注,使得三国志意趣盎然,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古代史。

所以,读史书,首选前四史,剩下的嘛,这个读完再说话。

谈古论今,欢迎讨论。


药师三郎


沙雕问题,气死我了🙄

文学装13青年阅读顺序:《史记》~《史记》……

阅读爱好者:《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史记》

历史爱好者:《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孔垂进


首先弄清楚这3套书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差异。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首先从写作手法来看,史记和二十四史是采用纪传体的形式来写作的,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其次从涵盖时间范围来看,二十四史是包含朝代最多的,其次是史记,最后是资治通鉴。

从难易度来说,史记要比二十四史简单一些,而资治通鉴更倾向于总结历史事件的得失,所以建议先从《史记》入手,这之间可以参看《资治通鉴》,适应了纪传体的模式之后再转向二十四史。学习历史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二十四史,因为没有特别好的译本,对文言文的阅读功底也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