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了统一王朝,其中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以及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清朝是其典型代表。在两朝的历史中,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而辽圣宗时期的大丞相韩德让和清世宗时期摄政王多尔衮,位高权重、显赫非凡,分别成为辽史、清史中不可回避的人物。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辽景宗托孤韩德让

韩德让和多尔衮同样在先帝驾崩的情况下拥立幼帝有功,同时在小皇帝即位后两人都有摄政之权,统管国事,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太后。

而且有趣的是两人私生活方面的传说更是版本众多、流传甚广。尝言韩德让“有辟阳之幸”,多尔衮有“太后下嫁”疑云。

有史籍载承天后私谓德让:“则幼帝当国,亦如子也”,后赐名耶律隆运,封晋王,隶属横帐季父房;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间档案封皮上有“皇父摄政王旨”的批红字样。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睿亲王-多尔衮

而在他们身后,韩德让“赠尚书令,谥文忠,建庙乾陵侧。” “谥文忠”是历代王朝丞相最不易得、最为荣耀的谥号。多尔衮却只是在死后昙花一现的殊荣之后被认为是“逆谋果真,神人共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又被鞭尸斩首,结局悲惨,不得善终。是什么原因使二人结局如此大相径庭?

二者拥立幼帝的过程不一样,一个主动,一个纯属被动

辽景宗体弱多病,“因风疾,多不视朝”,“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景宗病故后,年仅 12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萧绰虽然执政多年,但外臣的助力还是不多。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幼主即位

当时“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承天太后摄政当国,对内要应付宗室亲王的野望,对外要防范宋朝新的军事进攻,急需一名有实权、才能卓著的大臣辅佐。

此时辽政权汉官势力逐步增长,韩德让是其中地位最突出的。萧后于是依靠韩德让和耶律斜轸,按照韩德让提出的“敕诸王各归第,不得私得燕会,随机应变,夺其兵权”。同时将各宗室的亲属召至宫中为质,使有野望的人投鼠忌器,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政权从而平稳过渡!

上述政策实施后,人心渐定,政局始稳,所以《契丹国志》说:“帝登大宝,皆隆运力也”。韩德让拥立之功不可没,而且他显然是诚心实意辅佐幼帝,无可猜忌怀疑之处,因为他的鼎力支持,圣宗和太后才得以稳坐江山。

反观多尔衮,崇德八年秋,太宗皇太极暴亡,继统危机出现。这时有三个可能的即位者———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大贝勒代善。其中尤以多尔衮和豪格争夺激烈,相持不下。两白旗支持多尔衮,豪格掌握正蓝旗,并有两黄旗支持。在崇政殿商议皇位继承人会议上双方剑拔弩张,多尔衮发现形势不利于己,便提出:“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吾与……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折中办法获得与会者同意。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顺治帝-福临

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多尔衮不是心甘情愿退出王位争夺、拥立福临的,而是觉得自己无法操胜券,又不甘心豪格即位,才提出福临,多尔衮从自身利益考虑,提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这样一来其拥立之心远不如韩德让单纯诚恳,从开头便埋下了猜忌的种子。

摄政时期的表现:一个宽厚待人、严格自律;一个嚣张跋扈、结党营私

韩德让所处的时代,因为之前辽国权力交接的血雨腥风,皇族内部自相残杀,政局更迭动荡不安,领地内很多被征服民族经常复叛,辽朝国力处于衰退的时期,同时面临北宋西夏等周边环伺的强敌,契丹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封建化发展国力,已是大势所趋。辽朝需要联合汉族上层势力扩大统治基础、进一步效法汉人的一套先进统治经验从而提升国力。

韩德让作为韩家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世代为辽朝效力,同时又是当时罕见的出将入相的杰出人才,历史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据史载“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契丹国志》中说他“智略过人”,“孜孜奉国,知无不为”,他“总宿卫士,太后益崇任之”。其崇信程度古今少见,但他并没有用此作为飞扬跋扈、谋求私利的资本,而是为他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忠心报国,严格自律,积极荐贤,能够顾全大局,如《契丹国志》中记载,自他“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贴服中外,靡有邪谋”。

韩德让知人善任,比如耶律乌不吕曾顶撞过他,但他认为乌不吕才堪大用,仍推荐其做统军使,承天太后问他为什么推荐对他不逊之人,他回答:“于臣犹不屈,何况其余”。其胸襟之宽广可见一斑。他还主动密切与大臣的关系,“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已故度法修明,朝无异议”。君臣从而同心同德,大辽中兴!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韩德让即使被赐国姓,封晋王!但他仍是一名汉人,在契丹也不可能有谋朝篡位的想法,一个外族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做辽国的皇帝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契丹以力称雄的世界里, 韩氏家族只能如藤蔓般依附于皇族或者后族,吸取其中的营养才能在这镔铁之国绽放出绚烂的权力之花。

再看多尔衮,顺治帝即位之后,因为明末关内风云变化,多尔衮率八旗劲旅,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从而入关征伐天下。当时他战功卓著,声誉和权力有进一步的发展,关内迎降的明朝旧臣甚至只知道有摄政王,不知道有顺治皇帝。这样的声势不得不引起顺治帝的怀疑和忌惮。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山海关大战-清军入关之战

多尔衮和韩德让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本身是皇族,又是皇帝的叔父,拥有兵权,实力雄厚,况且少数民族中本来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多尔衮篡权的可能性在其他人看来就很大。

而且他一直自视甚高,成为辅佐幼帝的摄政王,随清军入关军事进展的节节顺利,权力欲也日益膨胀,再加上皇叔父的长辈身份,他益发骄纵。他利用手中掌握的军事大权,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其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都在顺治元年被晋封为亲王,而老对手豪格于顺治五年(1648 年)三月再次被他罗织罪名,遭到幽禁,豪格“忧愤填膺……不数日竟绝粒而死”。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幽禁而死的豪格

另一方面,多尔衮穷奢极欲,建立的王府“虎踞龙盘……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潜拟至尊”,而且独揽大权,“凡一切政事及批查本张……擅作威福,竟以朝廷自居。”这一切儿皇帝顺治看在眼里,朝中众臣也看在眼里。况且他树敌不少,那些政敌在他当政期间被一一打倒,但无时无刻不伺机反扑,在他死后这些势力全面反弹。

死后皇帝的态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臣子的身后名不是自己在世时能标榜的,而是靠后世人(当权者)来定性的!

耶律隆绪是辽代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深受承天太后的影响,深知缓和民族矛盾、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重要性,所以他对韩德让一直很敬重。他肯定知道自己母亲萧后和韩德让关系非比寻常。但也看到了他和母亲两人几十年始终如一,倾心相待!而且当时的辽承唐制,唐代观念很开放,加上契丹本民族婚俗就不忌寡妇再嫁!所以,据史载,圣宗“见则尽敬,至父视之”,并“日遣其弟隆裕,一问起居,望其帐,其下车步入”。当韩德让病重不治的时候,圣宗率诸亲王像儿子一样亲侍床前,皇后萧菩萨哥也亲奉汤药!

反观顺治帝是位特殊的皇帝,他不似他祖辈和父辈那般刚强勇猛,而是多愁善感,身体羸弱,他常常自哀自叹,“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躯,如何挨得长久?”由于幼年他便开始笼罩在皇父摄政王的压力之下,形同傀儡,这造成了他极度敏感且压抑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使他对多尔衮的言行虽然一直压在心里,但一旦释放,反应比一般人更为强烈。而且据史书一些言论,他的母亲庄后也是迫于多尔衮的威势而屈身于他,所以仇恨的种子早就埋下,只等春风化雨那一天!

两人都位极人臣,为何死后身份迥异,一位谥“文忠”,一位被鞭尸

庄后-大玉儿

综合这些因素;两代权臣虽然身前都是风光无比,但身后却落得如此迥异 ,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