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沙石峪村座落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一个群山环绕,环境宜人的小山村。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解放前,沙石峪村曾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学愚公、搬穷山,劈山添涧造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硬是把一个荒山秃岭的小山村变成“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穿腰,山下千亩千斤水浇田”的富裕小山村。 1962年春天,时任新华社记者东生到遵化县搞调研写了一篇关于沙石峪的文章《看愚公怎样移山》,于196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沙石峪因此名扬全国,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敬爱的周总理曾于1966、1967年两次来到沙石峪村视察工作,有147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到此参观学习。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改革开放以来,英勇的沙石峪人民秉承老“愚公”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搞起了葡萄栽植,并获得成功,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形成一川葡萄涨春潮的优美画卷。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沙石峪又先后建立食品厂、化工厂、橡胶厂、氧化锌厂,使沙石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有品位、有技能的优秀农村典型在全国涌现出来,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精神血脉的新一代“愚公”人又扬起新的风帆。拆除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污染企业,积极打造软硬件旅游环境,进行土地流转。吸引农业产业示范大户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幅沙石峪未来发展、腾飞的画卷正在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一、 艰苦创业篇

张贵顺,一个朴实的农民子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沙石峪这块不毛之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旧时的沙石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在三里五乡穷的闻名。

立下愚公志 ,深山展宏图。最初这里的名字叫做大狼峪北沟,因这里无水少土,尽是石头,才顾名思义起名沙石峪。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1947年获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是,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缺水少土的状况没有改变,人民生活依然比较贫困。从1949年开始,沙石峪刮起了下山风,全村大多数男劳力几乎都外出做工,地都撂荒了。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51年,他带领农户,创办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此后又创办了16个互助组。1952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粮食产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57年,张贵顺到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通过学习毛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的批示,决心做当代愚公,移山造田,改造家园。回到遵化,他找县委书记曹寿山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曹书记很支持移山造田的想法,并给他一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愚公移山》。张贵顺回到家里,组织人们学习了《愚公移山》,学到动情处,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去移山。

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制定移山计划的第二天,张贵顺就领着大队长阎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到南山沟的两座山下搞测量:从沟底到山顶均是4丈多高,劈掉两个山头正好填平山沟造一片好地,于是,青年劈石,壮年搬运,老年砌坝,妇女和孩子们在石头缝里搜土垫地,经过几十个昼夜的会战,沙石峪第一块人造平原诞生了。

兴修水利:解放前,沙石峪的穷苦人每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背着水葫芦、担着水桶,到五里外的大老峪取水,生活十分艰难。1965年,为了彻底改变沙石峪滴水贵如油的缺水局面,充分保障农业生产,沙石峪村党支部决心在青石板上大兴水利。全村干部群众发扬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硬骨头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奋力拚搏,终于在北山建成了直径11米的大口井,铺设了1300米的引水管道,还先后在南山和东山打成了三眼机井,彻底解决了困扰沙石峪人多年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开凿大口井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修建盘山水渠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兴修水力

开山造田:1965年冬,张贵顺从山西大寨取经回来,经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讨论,决定要在沙石峪修建大寨田。为了打消人们的畏难情绪,先由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大队长阎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带领基干民兵在北山青石板上修一亩大寨田作为示范。由于北山坡度大,只有凿成石槽,垒成坝,再从五华里外担土回填,才能建成大寨田。尽管困难重重,但沙石峪人并不屈服。1966年正月初三,沙石峪的基干民兵排着队,迎着漫天的飞雪开上了北山。张贵顺带领大家手持钢钎铁锤,奋力凿开青石板。石槽在半尺、一尺地向地下延伸。工程进展很快,一亩大的石槽就要凿出来了。党支部根据群众提出的建议,决定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出去担土。傍晚,张贵顺、阎宝玉、李凤元、周凤林几个支部委员,带领100多名民兵,担筐扛锹,冒着风沙,奔向大老峪去担土。担土回来,大顶风,又是上坡路,人们担着土,摸着黑,艰难地爬上山坡。他们就这样,干了一个又一个夜晚,青石板上的土层一寸、两寸、半尺,天天在增厚。党支部和民兵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战。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在一亩大的石槽里铺上了一尺厚的土层。随后,北山上23亩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开,青年民兵打冲锋,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一春奋战,23亩保肥、蓄水的大寨田平展展地铺在了北山上,秋后获得了大丰收。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取土担土造田

开凿愚公洞:沙石峪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南山口可以出入,交通十分不便。1971年春,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发展农业,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打开新天地。在上级党委和解放军的支持下,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了长246米,宽4米,高4米的山洞,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开凿愚公洞

二、 总理关怀篇

1962年,党中央选派了很多干部到农村调研,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东生来沙石峪边劳动,边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于1966年初春,派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来此考察,王振扬等人在沙石峪详细考察后,对张贵顺组织群众顽强抗旱的动人事迹感触极深,迅速写成简报向周总理报告。1966年4月初,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将率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多山、少雨、干旱的国家,要求参观一个地形、环境、气候条件与他们相仿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在研究接待方案的会议上,王振扬将沙石峪的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经反复研究,周总理决定带外宾参观沙石峪。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以谢胡为首的党政代表团来沙石峪参观访问。周总理刚下飞机就对张贵顺说:“我在飞机上看到了你们的条件和变化,你们才是真正的当代活‘愚公’”。 在听取了张贵顺的汇报后,周总理高兴地说:“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通过参观,总理对沙石峪的变化赞誉不已说:“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并与谢胡种下了中阿友谊树。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回村的路上,周总理说:“走,到贵顺家看看去。”一句话吓傻了赵凤兰。她知道,这几天张贵顺两口子忙公事,自家的院子根本没有收拾。她急忙往贵顺家赶,抓紧搞卫生。家什没整完,周总理就领着客人进了院。周总理撩门帘走进屋,坐上炕,两手一撑,身子就斜歪在炕角上。李述金挤进来。张贵顺介绍说:“这是我媳妇。”总理问:“媳妇、爱人、屋里的,哪个称呼更合适?”张贵顺忙更正说“她是我爱人”。总理问:“你们两个谁当家?”贵顺答:“我们两个都当家。”说了一会儿话,总理领着客人走出贵顺家。1967年2月5日,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了沙石峪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据记载,李先念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各来过三次。 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

正是这种愚公精神,沙石峪在困难重重的路上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阶梯,生产发展的速度加快了,收入也迅速增加了,粮食总产量、干鲜果总产量及村内总收入到1978年均突破了有史以来的记录,即将突破百万。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三、 享誉世界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使世界人民了解了当代愚公精神,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沙石峪的动人事迹随着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遍四方。来自各地参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给沙石峪带来珍贵礼物——土。下乡知青到沙石峪参加生产劳动,卫生部的领导和专家来到沙石峪送医送药,葡萄种植专家也来到沙石峪指导生产,为以后沙石峪成为葡萄专业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 改革开放篇

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秋开始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沙石峪先后建立食品厂、化工厂、橡胶厂、氧化锌厂,实现农村工业化。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沙石峪在昔日不毛之地的山沟里,搞了23亩葡萄试验田,由于科学管理,精心培育,一年后这23亩地结出了6.75万公斤葡萄,收入达6.8万元,一举获得成功。那时沙石峪的面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如今,沙石峪已建成长约2公里的葡萄沟,一改往日秃岭石山的旧貌,勾勒出一幅青松盖帽,果树缠腰,一川葡萄涨春潮的优美画卷。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惠民政策出台及遵化市委、市政府和新店子镇党委、政府对老典型的重点引导和帮扶,沙石峪村逐渐焕发新的生机。

基础设施:为了改善村内居住环境,2005年在各级部门及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沙石峪穿村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投资150万元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大大改变了村庄的生态环境;结合市水务局投资40多万元对村内的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治理,修筑小塘坝

15处,截浅流工程1500米,铺设管道1500米;投资20万元把原有三八水库进行补修做防渗;在市财政局的帮助下2008年投资12万元安装了20展太阳能路灯,大大改善了村民夜晚的出行。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沙石峪纪念馆:沙石峪纪念馆是在原沙石峪村史馆的基础上改造扩建的,由遵化市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实施,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主持设计,唐山中实建筑有限公司负责承建。纪念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尊重历史、资政育人的原则,在广泛搜集资料、精心谋划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于2009年3月15日开工建设,9月初竣工,投资百万元,建筑面积894平方米,展览面积1962平方米。纪念馆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纪念馆广场:投资60多万元的纪念馆广场长40米,宽80米,全部由大理石铺成。广场中间为周恩来总理汉白玉雕像,雕像建成于2008年8月1日,以缅怀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10周年。雕像高4.29米,前后台阶跨度分别为1.966米和1.967米,分别为纪念周总理1966年2月5日和1967年4月29日两次来沙石峪视察。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淘汰落后企业:九十年代初,为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分别投资350万元和150万元兴建了化工厂和橡胶厂两家企业,安排本村职工百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年上缴税金八九十万元,年为集体创收10万元,为沙石峪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近几年来,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显露。2008年,为保护该村生态环境,彻底拆除污染源,顶着负债150万元的压力,痛下决心拆除了两家污染企业,还沙石峪村一片净土。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退耕还林的同时,按照“一亩果园半亩田”的多样化种植规划,重点发展以葡萄为主,樱桃、李子为辅的高效益果品种植,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良田抱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仅林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4000元以上。现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达500亩。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村民中心:沙石峪村民中心是在学校旧址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把两层高的石头楼房内外进行装修,楼顶做了防水,并对原操场进行了整体绿化,安装了四盏太阳能路灯。设置了党支部、村委会、民兵连、团支部、工会等8个办公室和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高标准专用室。以“村民中心,服务村民”为宗旨积极为村民服务。该村民中心共投资约30万元。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五、再创辉煌篇

随着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旅游框架的基本形成,沙石峪村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条件,下一步我们以红色、生态旅游为根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约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出“品牌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引领旅游升级、生态旅游构建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经过几年努力,充分利用现有人文、土地资源优势,把沙石峪打造成人们生活富裕、安逸的优美乡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沙石峪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红色旅游: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石峪村就因当代活愚公的称号享誉国内外,怎样把这一光荣的历史精神传承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将借助原来的知名度,利用村使馆的建成、村旅游接待中心这个窗口、以及教育基地的发挥将这种人文精神传播到国内外,开发沙石峪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游客知道记住沙石峪。

——规划设计建设十大“红色记忆” 。景区入口及通村公路沿线;当代愚公文化广场;乡村国宾馆;张贵顺故居及记忆街道;当代愚公纪念隧道;张贵顺墓及国际友谊林;大口井和水渠;万国田;中阿友谊园;红色主题“愚公”乐。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生态旅游:

——农家院。 突出简单、朴素、洁净的发展格调,对农家院落进行改造和包装,设置农家桌椅、农用器具,收集民间故事,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以该村现有采摘园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树林、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

——接待中心。 沙石峪的旅游提倡了几年,农家院也搞了几年,但来到沙石峪的游客依然无落脚之地。原因是接待能力跟不上,除有10家不太规范的农家院外,没有比较规范、形成规模的接待场所。据统计,每年的4月中旬到10月中旬,来沙石峪参观的游客有几千人,但留下来用餐的人员寥寥无几。计划利用民间资本,投资3000万元建一座集休闲、娱乐、餐饮、会议为一体的30000平米的高标准的旅游接待中心一座,该项目正在设计之中。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葡萄酒堡 。计划在西侧的山上兴建葡萄酒堡庄园一座,采取自采自酿、租窖存贮的形式,吸引游客及成功人士来到沙石峪参观旅游,使村民获得最大的经济、劳务效益,酒庄正在设计之中计划投资2000万元。现已投资500万元将村西山的近400亩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与有意向的大户协商成立股份制,进行集中经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发展,集中栽植酒葡萄,统一进行管理,截止目前已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栽种酒葡萄24万株。在栽种酒葡萄的同时利用挖掘机耗费半个月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5米长2000米的环山道和大寨田连接,方便了车辆的通行。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高尔夫运动场。 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和不占用耕地的优势,发展以山地环境为主要环境的高尔夫运动。计划投资1.5亿元,有关专家已对地形进行了勘测,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之中。

——滑雪场 。为更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变生态及生存环境,正在谋划在东山再建一座人造滑雪场。

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新民居:结合新民居建设,计划投资4亿元。第一步依山就势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山庄别墅;第二步将本着山村的实际,计划将本村房子依次进行搬迁,决定向北边迁移,建设新民居。然后利用迁至后的土地进行置换,达成占补平衡;第三步改造一批现有的房子,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家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