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颜获水”包含的心理学效应

事件回顾:

近日,在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遭遇现场观众泼水,一时间引发网络高度议。现今网络用“宏颜获水”一词形容该次事件,并有许多网友对肇事者行为进行了猜测。其中,不在少数的人认为,此举是给百度AI“泼冷水”,有质疑AI发展的嫌疑,这一推测受到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宏颜获水”包含的心理学效应

当百度CEO 被用矿泉水浇的满头矿泉水时,坐在前排的观众和安保人员,没有一人前往演讲台制止泼水行为的发生,大家似乎都成为了一名忠诚的观众,任凭事件发酵,就连事后李彦宏不得不继续进行演讲时,也没有人递上一块干毛巾帮助擦拭水渍,直到他用what’s your problem?来缓解尴尬时,观众才似乎“反应”过来,开始鼓励李彦宏继续演讲。

“宏颜获水”包含的心理学效应

同样的“悲剧”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上演着,1964年,一名28岁的女子在其纽约的住所附近被歹徒持枪杀死,据报道,事发地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小区,事发时,还有很多户人家亮着灯,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之后媒体不断对这一事件加以渲染,从而引发了民众广泛的议论。

这些讨论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Latane)——的注意。他们研究了所有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后,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无人帮助吉诺维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她的邻居多达38个——人越多,就越没有人去帮助受害者。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宏颜获水”包含的心理学效应

为了验证这个效应的发生达利和拉塔奈找了一些纽约大学的学生做被试。按照惯例,他们隐瞒了实验目的。实验者告诉这些大学生,找他们来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大学生活。实验的过程是,每位学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相互之间用实验者提供的通讯工具通话,这种装置每次只允许一名学生讲话,其他所有学生都能听到他的讲话。每个学生有2分钟的讲话时间。

实验者把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处于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这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所在。第一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只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二人组);第二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两个人交谈(三人组);第三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五个学生交谈(六人组)——当然,这又是实验者的“骗术”,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学生作为真正的被试,其他声音都是录音。

实验开始后,被试首先会听到一个男生在讲话,他谈了一些自己的大学生活,然后提到自己有癫痫病史,尤其在压力大时容易发作。他讲完后,轮到下一个学生讲话,在第一组中,就是轮到被试讲话,而在另二组中,可能是另外一些“学生”讲。一轮下来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学生”讲话,此时突发事件发生了——该“学生”开始讲话不久就“癫痫发作”,断断续续地发出一些求救的声音:“……我的癫痫就要发作……我需……要一些……帮助,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哽咽声)我要死了,帮……助癫痫……”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三组的被试会有怎样的不同反应?

实验结果是:当被试相信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概率大大减小。第一组(二人组)有85%的被试实施了帮助行为——离开其所在的房间,向实验者报告情况——而第三组(六人组)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被试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第一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而第三组接近三分钟。

“宏颜获水”包含的心理学效应

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无论是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还是提供帮助的及时性,都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而迅速递减。两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简称“旁观者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