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顏獲水”包含的心理學效應

事件回顧:

近日,在2019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遭遇現場觀眾潑水,一時間引發網絡高度議。現今網絡用“宏顏獲水”一詞形容該次事件,並有許多網友對肇事者行為進行了猜測。其中,不在少數的人認為,此舉是給百度AI“潑冷水”,有質疑AI發展的嫌疑,這一推測受到眾多業內外人士的關注。

“宏顏獲水”包含的心理學效應

當百度CEO 被用礦泉水澆的滿頭礦泉水時,坐在前排的觀眾和安保人員,沒有一人前往演講臺制止潑水行為的發生,大家似乎都成為了一名忠誠的觀眾,任憑事件發酵,就連事後李彥宏不得不繼續進行演講時,也沒有人遞上一塊乾毛巾幫助擦拭水漬,直到他用what’s your problem?來緩解尷尬時,觀眾才似乎“反應”過來,開始鼓勵李彥宏繼續演講。

“宏顏獲水”包含的心理學效應

同樣的“悲劇”在不同的地方繼續上演著,1964年,一名28歲的女子在其紐約的住所附近被歹徒持槍殺死,據報道,事發地是一個人數眾多的小區,事發時,還有很多戶人家亮著燈,但無一人出手相助或報警。之後媒體不斷對這一事件加以渲染,從而引發了民眾廣泛的議論。

這些討論引起了兩個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Latane)——的注意。他們研究了所有關於這個事件的報道後,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無人幫助吉諾維斯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她的鄰居多達38個——人越多,就越沒有人去幫助受害者。因為責任被分散了。

“宏顏獲水”包含的心理學效應

為了驗證這個效應的發生達利和拉塔奈找了一些紐約大學的學生做被試。按照慣例,他們隱瞞了實驗目的。實驗者告訴這些大學生,找他們來是為了瞭解他們的大學生活。實驗的過程是,每位學生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相互之間用實驗者提供的通訊工具通話,這種裝置每次只允許一名學生講話,其他所有學生都能聽到他的講話。每個學生有2分鐘的講話時間。

實驗者把學生分為三組,讓他們處於三種不同的實驗條件下——這是這個實驗的關鍵所在。第一組的學生被告知他們只能與另外一個人交談(二人組);第二組的學生被告知他們將與另外兩個人交談(三人組);第三組的學生被告知他們將與另外五個學生交談(六人組)——當然,這又是實驗者的“騙術”,實際上,每組只有一個學生作為真正的被試,其他聲音都是錄音。

實驗開始後,被試首先會聽到一個男生在講話,他談了一些自己的大學生活,然後提到自己有癲癇病史,尤其在壓力大時容易發作。他講完後,輪到下一個學生講話,在第一組中,就是輪到被試講話,而在另二組中,可能是另外一些“學生”講。一輪下來之後,又輪到第一個“學生”講話,此時突發事件發生了——該“學生”開始講話不久就“癲癇發作”,斷斷續續地發出一些求救的聲音:“……我的癲癇就要發作……我需……要一些……幫助,如果有人願意幫助我……(哽咽聲)我要死了,幫……助癲癇……”

面對這個突發事件,三組的被試會有怎樣的不同反應?

實驗結果是:當被試相信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概率大大減小。第一組(二人組)有85%的被試實施了幫助行為——離開其所在的房間,向實驗者報告情況——而第三組(六人組)只有31%的被試這麼做。被試採取行動的反應時間也有顯著差異:第一組的平均反應時間不到一分鐘,而第三組接近三分鐘。

“宏顏獲水”包含的心理學效應

實驗結果清楚地顯示,無論是提供幫助的可能性,還是提供幫助的及時性,都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多而迅速遞減。兩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簡稱“旁觀者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