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秀被戏称位面之子?

断120842556


乍一听到“位面之子”这个说法,有书君也是有点懵的,啥是位面之子?好在伟大的度娘无所不知:位面之子,意指天选之人。

这个词最近在网络特别火爆。意思就是在这个位面(独立宇宙)赋予特殊意义而诞生的生命, 集这个位面的气运而生。从干事业开始,就彷佛受到上天眷顾一样,自带运气“光环”。干啥都能成功,躺着也能逆袭。

据说“位面之子”这个流行梗就是源于刘秀。

那么,刘秀究竟有着怎样的开挂人生呢?

说起东汉开国皇帝刘汉,那真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刘秀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公元22年加入起义军,他从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三年,从称帝到统一全国也只用了十二年。当时西汉末年的分裂程度不亚于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刘秀既不是起义军的首领,也没有绝对强大军事力量,却在较短的时间内称帝并一统江山。与其他苦逼的打江山者相比,刘秀在称帝和统一的过程中,的确顺风顺水。

一、得天助,以少胜多。

昆阳之战中,王莽集结了四十万主力,刘秀仅有九千人守昆阳,战况危机,于是刘秀率领十三个人到周边去搬救兵,调集了一万七千精兵驰援昆阳,由于王邑和王勋轻敌,加上攻城乏力,被刘秀打个措手不及。

王莽军大乱,城内的人看到城外刘秀取胜,也杀出城外,里应外合打的王莽军溃不成军,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王莽的主力军就这样被刘秀消灭,没过多久刘玄攻入长安,王莽也在乱军中被杀,新朝灭亡,刘秀居功至伟。

这一战,有刘秀的谋略,更得天助。时也,命耶?

二、得侥幸,留存性命。

刘秀兄弟一个打赢了昆阳之战,一个攻下了宛城。兄弟二人声望太大,引起绿林首领的恐慌,于是他们撺掇更始帝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

按照政治斗争一般逻辑,斩草除根,更始帝既然杀了刘秀大哥,自然也不能放过刘秀。事实上当初主张杀刘縯的人也一个劲要杀刘秀。

但或许是更始帝心软,或者是刘秀太过谦卑让更始帝找不到杀的借口,总之刘秀在宛城待了几个月,不仅安然无恙,还娶到了梦寐以求的女神阴丽华。

最后,更是奇迹般地被更始帝外派到河北招抚河北豪杰,刘秀这一去,就正如《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一般:挣脱枷锁走蛟龙。

三、得人心,贤能聚集。

刘秀北渡黄河之初,身边只有冯异等数十人,更始帝只给了他一根中看不中用的节杖,这位天纵英才,几乎是靠人格魅力收拢实力。

先是邓禹、岑彭等刘秀的故旧纷纷来投靠。邓禹还对刘秀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和邓禹持有相同看法的是耿纯等河北当地豪杰,而且这些豪杰都是拖家带口、占据县城等候刘秀。耿纯为了显示追随刘秀的决心,更是干脆把老家宅子全都烧了。这是把全家族生死全寄托在刘秀身上!

当时河北豪强真定王刘杨手握十几万大军,刘秀派人去招降,刘杨就真的归顺刘秀,顺带还把外甥女郭圣通嫁给刘秀。

也就是说,刘秀来河北时是给完全的光杆司令,不到两年功夫,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一大半,邓禹、耿弇、彭宠、吴汉、寇恂等人就都来投靠刘秀,还自带部曲、甲兵、粮草,更有真定王刘杨手握十几万大军归顺。

这么一看,刘秀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路顺风顺水。无怪乎人们戏称他为“位面之子”了。

但有书君觉得,刘秀的开挂人生,有运气的部分,更多的,是来自他自身的能力与眼界手腕,至少,在收服真定王时,他就牺牲了与阴丽华的部分爱情,为着实力的需要,登基为帝后,郭圣通先于阴丽华封后。

但相对于其他打江山的人来说,刘秀已经是很幸运的了,称之为“位面之子”也不算太过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光武帝刘秀有位面之子这个称号,跟王莽有很大关系。之前网上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他的存在改变了历史进程,被位面感应到,所以就派下“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去将历史进程拉回来。

大家都知道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王莽篡汉导致了西汉的灭亡,之后王莽建立了新朝,他的很多作法都让现代的历史学家们感到匪夷所思。

比如,推行土地国有,平均分配,百姓禁止私自买卖;废除奴隶制度,全国不得买卖奴隶;建立了贷款制度,还有计划经济和征收个人所得税;强迫劳动,国家不养闲人,惩罚无所事事的人。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吗?此外他还发明了游标卡尺,这可比西方要早了将近两千年。他的这些作为都非常的前卫,种种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王莽的来历,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穿越者。



再说说刘秀,他的一生就像开了挂。他九岁就没了爹娘,被叔叔刘良收养,从小寄人篱下。身世虽悲惨,但是刘秀人长得帅啊,七尺三寸的身高差不多是一米七五的样子,搁现在可能不算很高,但在古代可是鹤立鸡群,而且浓眉大眼,高鼻梁大嘴巴,在古代也算是美男子了。他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们一家子可是皇室后裔,但是刘秀并没有野心,他的大哥到是雄心壮志。

刘秀为了配合大哥,在李通等人的劝说下在宛城起兵了,之后的昆阳之战便是他崛起之时了。



昆阳之战,刘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常偏将军一战成名,以两万人击溃王莽四十多万大军,期间还有天降陨石相助,这也是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的最大原因。不过刘秀能打赢跟陨石可没有多大关系,主要还是归功于他的领导能力,这场战役也为他后来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之后长安沦陷,王莽也死在了乱军中,而刘秀则一统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建武盛世”。这场穿越者与“位面之子”的较量以“位面之子”的完美胜出为结尾落幕了。

虽然说的神乎其神的,但是穿越者和“位面之子”什么的毕竟都是后人的猜测,没有真凭实据是不能当真的,历史还是要尊重的。大家如果对光武帝刘秀打败王莽夺取政权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


梦晓山海


位面之子——刘秀

谈及位面之子刘秀之前,请容许我用浓重的笔墨介绍另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王莽。

如果说光武帝刘秀是位面之子,那么王莽就是一位典型的穿越者。

为什么王莽会被称为穿越者呢?

我们拨开云雾,看看王莽有着怎样的一生。

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其父兄在他年少时先后去世,姑姑王政君是孝元皇后。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族中九人封侯,五人曾先后任大司马一职,西汉时期最显赫的家族。

贵族子弟嘛!

不都是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生活奢侈么!

然后,王莽却是贵族子弟中一股清流,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父兄去世后,王莽独自一人赡养母亲及寡居的嫂子,行为检点,几乎成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播。

在家族和自身名声的作用下,王莽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

公元前22年,王莽入中枢为官,时年24岁;

同年,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公元前16年(永始元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近臣);

公元前8年,任大司马一职,时年仅38岁;

公元元年,封安汉王,从此大权在握,权势滔天;

可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王莽为了获取民心,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赡养鳏寡孤独,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博得朝野好感。建言太后过节俭生活,捐钱百万、田三十倾救济百姓。元始二年全国大旱、蝗灾,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捐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当时,王莽被天下尊称为当世圣人。

公元八年,王莽接受汉孺子刘婴的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

“穿越者”王莽

初登大宝,王莽心潮澎湃,准备一展胸中抱负。为了缓解西汉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浩浩荡荡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于是,王莽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1.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
  2. 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 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 改革币制;
  5. 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
  6. 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不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社会主义改革么。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家称王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然而,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却给王莽一记当头棒喝。

王莽新政不仅没能缓解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反而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是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造成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民众生存难以为继。

王莽新政之后,西汉王朝民怨四起,百姓怨声载道。

“位面之子”刘秀

值此民怨沸腾之际,我们的主角,位面之子刘秀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开启了位面之子吊打穿越者之旅。

为什么说刘秀是位面之子,我们谈一谈他开挂的一生

相传,刘秀伴随着祥瑞降生,田里谷子结了九个谷穗。

刘秀19岁那年,参加王莽举办的太学考试,有幸考中,成为一名太学生,入京城深造。

纵观历史,刘秀可以说是开国皇帝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乱世起兵

新莽末年,天下乱象已现,刘秀深思熟虑之后,与其大哥刘演一起召集部下,起兵造反。

《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汗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

昆阳之战,一战成名

起兵之初,刘秀兄弟兵少将寡,部曲主力都是当地豪杰以及刘氏宗室,甚至拖家带口,部队战力极差。

为了壮大声势,刘秀兄弟二人加入当时最大一股起义势力绿林军,很快便成为绿林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刘秀刘演兄弟大为不满,只是迫于绿林军人多势众,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绿林军也知道刘演兄弟是联军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为了平衡朝野,封刘演为大司徒,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汉朝复立,此举震动新莽朝野,王莽集合手中四十余万精兵,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扑向昆阳、宛城一线,意欲让这个新生政权胎死腹中。

王莽挥师四十万,号称百万雄师,将一众绿林军将领吓得不轻,绿林军只是一群农民起义武装,没有装备,没有补给,更谈不上战斗力了,都准备收拾收拾东西散伙了,意欲化整为零躲避莽兵追击。

然而,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绿林军将领誓死固守昆阳城。

昆阳城仅九千余人。敌军呢?近乎四十万人,号称百万雄师,吓都能给绿林军吓死。

刘秀亲率13骑在敌军围城之际出城调集援军,召集一万余人驰援昆阳。

可即便如此,也是四十万比两万,兵力悬殊到让人绝望。

没关系!

位面之子刘秀开始开挂了。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当时,一颗流星陨石直接砸中王莽军中大营,绿林军不战而胜,新朝号称百万大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韬光养晦,出巡河北

正当刘秀携大胜之威攻城拔寨,噩耗袭来,他的大哥刘演被更始帝杀了。

尽管刘秀内心悲痛万分,仍能强忍悲伤、愈发谦逊,毅然放下前线军权返回宛城,获封武信侯。不久之后,刘秀迎娶阴丽华为妻,走上了人生巅峰。

忍辱负重几月后,更始帝派遣刘秀巡视河北地区,这个任务可以说极其恶毒,河北地区民风彪悍,天下大乱之际群雄割据,去巡视收服这种地方,不亚于登天之难。

更甚者,更始帝未给刘秀一兵一卒,仅仅一根代表着更始帝权威的节杖,屁用没有。

不过这些在位面之子刘秀面前都不是问题,最后,仅仅带着数名随从前往河北。

这时候,刘秀又开启了主角光环。

一听到刘秀到来,河北诸雄纷纷自带兵马,自备粮草来投,短短几月时间,刘秀成功跻身最庞大势力之一。次年,刘秀相继平定河北最大势力王朗、铜马、青犊起义军,整编降军十数万,实力空前膨胀。

一统天下

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鄗城称帝,即皇帝位,与更始帝彻底决裂,短短数年间,分兵数路,成功击溃各地割据势力。

十二年后,东汉一统天下。

回顾刘秀一生,起于微末,起兵后,三年称帝,十五年一统天下。

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以亦剑客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位面之子”?或者说“位面之子”是什么意思?“位面之子”是科幻小说用语,位面(特殊宇宙)赋予特殊意义而诞生的生命,集这个位面的气运而生。相比普通孕育而出的生命体来说,位面之子更受那个最高思念体的青睐,有点类似于天选之子。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有天神照顾的儿子,运气极佳,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其运气确实很好。何以见得?请看下文:

西汉末年,王莾簒汉,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未能改善民生,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弄得民不聊生,各地烽烟四起。荆州王凤、王匡啸聚绿林,人称绿林军,起义造反;山东琅琊樊崇聚兵起义,眉毛涂红,号称赤眉军;河北形成了铜马、大刖、高湖等十几支农民起义军;南阳郡刘縯、刘秀兄弟也聚兵起义。开始,刘秀只是埋头种田,后来看天下乱成一锅粥了,也就跟着长兄刘縯起兵。刘縯兄弟联合绿林军反抗新朝,这支义军决定选一个刘姓宗室为皇帝,以彰显其正统合法性,便于招兵买马,壮大声势。南阳派系齐推治军严瑾、性格刚毅的刘縯为皇帝,绿林派系怕刘縯不好控制,坚决支持懦弱的刘玄为皇帝,刘玄是为更始帝,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老天帮忙,以少胜多。

刘玄称帝后,王莾派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王邑率各州郡精兵42万,扑向昆阳、宛城一线,当时刘縯和绿林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刘秀和九千绿林军防守昆阳。王寻、王邑率部将昆阳团团围住,又加紧攻城,绿林军主帅王凤见难以扺抗,乞求投降,莾军二王不允,誓要“屠此城,蹀血而过”。刘秀劝住诸将坚守城池,自已带13人冲出重围,到外面搬救兵。正在这危机时刻,天呈异象,晚上有郧石雨落入莾军军营,白天又有云朵象山崩一样坠落王莾军营,军士哪里见过这种骇人现象,纷纷趴在地上战战兢兢,哪里还有斗志打仗?

刘秀在城外组织几千士兵杀将回来,又故意将绿林军攻破宛城,准备驰援昆阳的假信丢弃给莾军观看。莾军将领看信后忧心忡仲,刘秀借机发起挑战,一向胆小的他,身先士卒,斩杀几十个人头。部下受其感召,都奋勇杀敌,连赢几场战斗,士气猛增。刘秀又组织敢死队袭击莾军大营,莾军措手不及,相互踩踏,城内守军见城外刘秀取胜,里应外合夹击莾军,莾军无心恋战,纷纷夺路逃命。偏偏这时狂风掀瓦,暴雨如注,滍河猛涨。企图过河逃生的莾军淹死无数,滍河为之断流。

此战被称作昆阳大捷,刘秀一战成名。

装憨卖傻,躲过屠杀。

长兄刘縯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引起王莾的恐慌,也引起更始帝刘玄的猜忌。王莾开出悬赏5万户,黄金10万斤的条件要他的人头。没想到刘玄更想要他的人头,经过一番策划,刘縯被阴谋杀害。杀害之后,更始帝密切关注刘秀的反应。刘秀强忍悲痛,不接触刘縯的部下,假装对长兄漠不关心,好象刘縯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又亲自到宛城,向刘玄谢罪,说兄长犯上,弟弟也有责任,请求责罚。并且对更始帝刘玄更加尊重,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让刘玄放松了警惕。

绿林军势如破竹,威逼长安。长安地方势力趁机起义,攻占皇宫,斩杀王莾,并将传国玉玺和七尺宝剑交给绿林军。绿林军进长安后,君臣只顾享乐,不把百姓放在眼里,不象真命天子作派。刘玄若是效法圣贤,治国安民,也没刘秀什么戏了。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刘秀扛着锄头当农夫的时侯,看着一队官兵浩荡而过,前面鸣锣开道,后面遮衣旗伞,好生威武!羡煞一身臭汗的穷小子;后来,看到环佩叮当、鲜衣彩衫、身段阿娜、花容月貌、顾盼生辉的大家闺秀阴丽华时,更是油然而生爱意。从那时起,便立下远大抱负: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刘秀举义兵不久,官至将军,一点也不逊色执金吾,而且位列侯爵;攻破宛城后,轻松迎娶心仪的女神--阴丽华;一年后,不仅得到实力派刘扬的支持,又喜得一美女陪伴左右。这美女不是一般人,她是刘扬的嫡亲外甥--郭圣通,而郭圣通的身前身后,站着一大群能量非凡的亲戚六眷,刘秀娶郭圣通为皇后,可谓“财色双收”。

守门官离奇失职,河神暗助,白衣老翁神秘。

更始帝刘玄为了扩大战果,封刘秀大司马职务,持皇帝节杖,安抚各方势力盘据的河北郡县。刘秀原只是个破虏将军,一下子就提为大司马,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一,总督天下兵马,身份显赫。其实作为旁观者来说,什么三公不三公,没有将刘縯兄弟俩一锅端就不错了。

说是大司马,不给一兵一卒派往河北,实则险象环生,乃刘玄借刀杀人之计。刘秀初到河北,受到热烈欢迎。邯郸刘姓宗室刘林,献计让刘秀掘开黄河大堤,水淹赤眉军。刘秀觉得此计虽好,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百姓会因此受害,殃及无幸。失去民心的事,万万不能做。刘林这个投机分子,见刘秀不釆纳他的建议,转而扶立友人王郎为皇帝,诈称他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定邯郸为首都。王郎称帝后,河北、辽东响应甚众。王郎借机发布诏书:捕杀刘秀者,封赏10万户。刘秀见事不妙,只得逃跑。逃到饶阳县,饿得眼晴冒花,身上又没钱,糊里糊涂进到一家客栈,愰称邯郸使者点餐吃饭。如果他们吃相斯文一些,嘴巴一抺就能走人。偏偏几个跟班狼呑虎咽,仿佛饿牢放出一般,引起邻桌几个小吏的怀疑,小吏诈称:“邯郸将军要来了!”,跟班惊慌要走,刘秀镇定自若:“请邯郸将军进来”,有其九世祖刘邦“贺万钱”的风范。一行人酒足饭饱,从容离开,客栈的人要守门官拦住他们,守门官居然说:“天下大局岂能预知,能阻拦长者吗?”,放刘秀一班人扬长而去。如果守门官忠于职守,或者贪钱领赏,刘秀就死定了。

逃跑的路上,一条叫作呼沱的大河拦住去路,又无渡船。这河昨天还波涛汹湧,刘秀到时,河面突然结冰,大摇大摆就能走过河去,待刘秀到达对岸时,冰消融化,恢复先前态势,形成天然屏障,后面的追兵只能徒唤奈何。

过了呼沱河,刘秀也不知该往哪边跑。这时,路边走出一白衣老翁,刘秀上前请教,老翁指引他去往信都郡。到了信都郡,郡守亲自开门迎接,刘秀在此征得4000兵马。刘秀用这4000兵马在附近攻城掠地,大家知道刘秀身份后,纷纷来投,很快扩展到数万兵马。

听说王郎称帝,刘玄坐不住了,他派绿林军大战河北,一举消灭王郎,解除了心头之患。

刘玄见刘秀兵强马壮,怕他做大,急忙派亲信谢躬(当时任尚书令)封他为萧王,“萧”与“消”同音,这王封得耐人寻味。并要他回长安接受封赏,其兵马交由谢躬接管。刘秀以河北未定为由,拒绝交出兵权,又指使手下悍将杀死谢躬,公开与更始帝决裂。

成功路上少有挫折,一路绿灯。

刘秀尽发幽州十郡突骑,猛攻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迫降数十万铜马军,将其中精壮士兵编入军中,关中人称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6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于河北鄗城(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东汉。年号建武,建武元年(25)10月,定都洛阳。

此时长安混乱。赤眉军拥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国号“建世”,拥兵30万,进逼关中。更始帝派诸将对战赤眉军,结果死伤甚多,无一胜仗。更始帝请降,获封长沙王,降后不久被缢杀。

刘秀遣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

此间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敝野。数十万赤眉军齐拥长安,粮草耗尽,西走陇右以补给养,被盘据陇右的隗嚣打得狼狈逃窜。又遇大雪封天,坑谷皆满,士多冻死。赤眉军只好折返长安,将邓禹军打出长安。刘秀派冯异前往关中,接替邓禹再战赤眉,不料,又被赤眉击败。

冯异坚壁清野,择机再战。不久,大战崤底,双方倾巢而出,从早晨厮杀至日落,都已疲乏至极。这时,以逸待劳扮作赤眉军的冯军,从路旁杀出,赤眉军无心再战,降者8万有余。赤眉军受到重创后,向东南溃退。刘秀及时组织军队,分路截击。十几万赤眉军被迫投降,献出传国玉玺和七尺宝剑。

尔后,刘秀率军东征西讨,南击北伐,顺利统一全国。

从王莾的新朝末年大乱,至天下统一,二十年间人口仅存百分之二十,土地荒芜,百业凋零。刘秀仅用很短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增强了国力,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良好局面,为汉朝延续200年江山。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只能困守蜀地,难以兴复汉室;曹操乃盖世英雄,厮杀一生,却只能在魏国称王。我们在肯定刘秀能力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他的运气太好了!难怪人家说他是位面之子。



春秋风云


刘秀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宗室家庭,血统虽然比卖草席的刘备纯正很多,但家境也就一般,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太学生中的一员。

王莽篡位后,暴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刘秀也参加了一个名为绿林军的义军,兵力巅峰的时候,也就几万人。 王莽派来号称百万大军前来镇压义军,百万王师前来,将绿林军们都吓的够呛。当下就有人建议各自逃跑。

结果偏将军刘秀勇敢地站了出来,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率领他的部下,一共十三人,在敌军围城之际出城调集援军,共召集到援军一万多人,对阵40万的新军。

刘秀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

能召唤大陨石的刘秀初出茅庐,就展现了他不同凡响的一面。

而后,挡在他面前的更始帝以及哥哥刘演被杀,让他自立门户,很快在复杂的乱战中脱颖而出,一路上平定各方势力,复兴汉室,建立东汉。

刘秀传奇的历程,一路上运气爆棚,仿佛受到上天的眷顾,于是被戏称为位面之子


一梦青衫


东汉光武皇帝在汉朝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及西汉各皇帝的名气大,然而光武帝借“位面之子”这个梗彻底火起来了。



这么与当代玄幻小说接轨的词,使得光武帝的开挂人生重新被认识,并被吹捧上神坛,连经典如《后汉书》《汉书》等都为他背书。


纵观光武帝一生,这个戏称感觉都特别有道理,光武帝的传奇堪称各类小说的模范男主角。


刘秀前半生几乎默默无名,即使是去天子京师读书,史书也没记载他有如项羽一般鸿鹄之志,看着皇帝就想说“彼可取而代也”。


在他哥哥刘縯领兵起义前,他的梦想还是好好种田。


他在京城读书之际,史书记载他的理想“努力做执金吾”。


然而命运的意志不以个人而转移,西汉末年流行各种谶纬之学,王莽当政四处流言“刘秀要成为天子”。


时人还以为是当朝国师刘歆,因为他刚给自己改名“刘秀”冲这个风头,这个大嫌疑不久就被王莽处理掉,殊不知这句谶言是为真正的“刘秀”准备的。


刘秀的开挂人生最早是从史诗般传奇的昆阳之战开始的,这场攻坚守城之战战力对比40万比2万,王莽举国兵力誓灭绿林军。


然而守城的是“位面之子”刘秀,男主角这般操作,先是13人突围请援,后是天景异象迭起,接着刘秀亲率3000死士冲击王莽中军,一举击溃敌军统领王寻,30万大军接连溃不成军,昆阳一战使刘秀自此成名。


而天公作美,刘秀的好运势不可挡,绿林军派他孤军去河北招降叛乱和各路起义军,河北豪杰一听说昆阳英雄来了,纷纷自带兵马粮草来投奔刘秀。


秀在短短2年间,从单车数骑膨胀为带甲百万、裂土千里的中原最大势力,他自此与更始政权决裂,称光武皇帝。



他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是在同时期大放光彩,云台之将加上刘秀亲征几乎是所想披靡,而终刘秀一朝,几乎没有名将特别出名,缘由都是刘秀的光彩太大。


刘秀在短短3年里称帝,只用12年时间,东汉即一统天下。


光武帝在位期间,息武兴文,精兵简政,经济从民生糜烂恢复到国库充盈,他在位期间被称为“建武盛世”。



刘秀自带的主角光环在他故去之后也庇佑着东汉帝国,他的后代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亦国力强盛,史称“明章之治”。


刘秀开创东汉三百年的历史,这样的成就放在史书所载的皇帝中,也绝对是凤毛麟角,如此之人,不愧是天命之子。


虎历


“位面之子”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运气好到爆棚,可以理解为天选之子,就好像老天把万千宠爱给了他一个人。

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传奇的开挂人生,一起来看看吧!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称帝。这位被后世调侃为穿越者的皇帝即位后,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在当时十分超前,虽有利于农民,但同时触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于是各地地主贵族纷纷起义讨伐,主要有赤眉军和绿林军。


刘秀原本是一个快乐的农民,他起初最大的梦想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天下群起,刘秀加入绿林军。

在昆阳之战,刘秀发挥他的天选力量力挽狂澜,以2万军击溃王莽40万军。事情经过:刘秀被大军围困昆阳,正当举步维艰的时候,一场陨石雨把敌军主将干掉了。刘秀趁机偷袭敌后,将其杀个猝不及防,成功突出重围。



后来因为刘秀太过于优秀,遭到更始帝嫉妒,刘秀家人被灭,唯独刘秀一个幸免,逃到河北。逃跑的路上面前横出一河,也没有船只,这时天寒地冻,河面结了一层厚冰,刘秀一班人马踏冰过河,过完冰化。

关于刘秀的传奇人生脍炙人口,其中有很多夸大色彩,姑且听之。


读耕


让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

东汉建立之际,儒生们刚经过动乱,头脑清醒了过来,意识到法律儒家化比恢复周礼更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主张法律儒家化的《公羊传》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刘秀曾经召见过一位名叫钟兴的公羊学家,向他请教《春秋》的大义,还请他做太子的老师,这等于公然表示了自己推崇《公羊传》的立场。

但是,《公羊传》虽然没说要恢复周礼,但也经常批评汉朝的制度,这该怎么应对呢?刘秀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那就是谶纬。所谓谶纬,是谶语和纬书的合称。谶语是对未来的预言,纬书是一堆神话传说,宣扬帝王将相出世都是上天的安排。谶纬和儒学有一定关系,它经常假托孔子之口来发表观点,但谶纬本质上是经过统治者改造后的儒学,目的是为统治者辩护。而且谶纬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这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当时的人却很相信。

刘秀特别重视谶纬,甚至在诏书中都要引用谶纬。儒生要再敢批评汉朝的制度,刘秀就会借谶纬来压制他们。于是,东汉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历史学家吕思勉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发生过一次大的转变。西汉时能听到读书人攻击政治的声音,东汉时这种声音就渐渐听不到了。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皇帝的统治,使东汉朝廷能够更加从容地将法律儒家化进程推向深入。

东汉时期,法律儒家化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当时有一个名叫陈忠的大臣,上书请求增加这样一条规定:对那些母子、兄弟之间争着替对方去接受死刑的,可以免掉死罪。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这条规定中的儒家色彩非常浓厚,在儒家眼中,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吓唬人民,而是“教化”,就是教导人民遵守儒家道德。东汉时期还产生了一种现象,叫作“以经注律”,就是引用儒家经典来注释法律。某些注释还获得了国家认可,具有法律效力。《晋书·刑法志》中记载,东汉时期引用儒家经典注释法律的一共有十几家,他们写的注释中具有法律效力的一共有两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两千两百多字。可见,引经注律在东汉已经不是个别案例,而是一种大范围的社会现象。

法律儒家化的持续推进,带来了儒法两家的最终合流。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之议,再到王莽的托古改制,儒家和法家这对老冤家来回斗了好几个回合。历史就像一个钟摆,在儒法两家之间来回摇荡。而到了东汉,曾经水火不容的儒法两家却渐渐融合到了一起。东汉的很多儒家士大夫都精通法律,比如有一个名叫钟皓的大学者,在家开班教学,学生有一千多人。他主要使用两本教材,一本是儒家的《诗经》,另一本就是汉朝的法律。到了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王粲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儒吏论》。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叫“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意思是官吏也懂得儒学,儒生也精通法律。你看,儒家和法家已经合流了。这种合流是法律儒家化带来的成果。

法律的儒家化在东汉以后继续推进,在隋唐时期变得更为成熟完善。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修订了一部法典,名叫《唐律疏议》,其中提到了一条重要的立法原则,叫“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意思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是教化,道德是教化的根本,刑罚是教化的手段。这个原则既承认儒家道德的地位,也不否认法家刑罚的价值,可以说是儒法合流的缩影。
《唐律疏议》中还规定了“十恶”,这个特别值得一说。我们都听过“十恶不赦”这个词,这里的“十恶”可不是“十分罪恶”的意思,而是“十大罪恶”。这十大罪恶是法律中明确规定的,除了谋反这样的大罪以外,还包括“不孝”和“不睦”。“不孝”就是不善待父母,“不睦”就是不善待家族中的亲属。你看,这两项在今天一般都属于民法管辖范围,国家一般只会出面调解,但在古代,这可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大罪,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我们今天所谓的“道德”,往往是指个人的修养,但在古代,道德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技术。所以,所谓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在古代其实本就是一回事。道德就是法律,这背后其实是儒法两家从斗争到合流的长期历程。

高广银


刘秀本是汉室宗亲,但并不显贵,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种地。

王莽篡位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使得老百姓吃不上饭,纷纷揭竿起义。

刘秀追随兄长建立“春陵军”。此时,刘秀连匹马都没有,是骑牛上阵的。春陵军为了壮大势力和绿林军联盟,在昆阳对抗王莾42万精兵。

“昆阳之战”,刘秀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召集一万多人马,士气高涨,然则兵力太过悬殊,一味逞莽夫之勇也是白白送命。

正当刘秀绞尽脑汁无计可施之际,当天晚上王莾大军乌云压顶,流星陨落砸在军营,刘秀趁机攻打,一时之间天色乍变,狂风暴雨惊雷。不久,王莽大军便土崩瓦解,王莽新朝覆灭。

昆阳之战中的各种诡异天文现像,被后人戏称为刘秀的“陨石术、暴雨术、惊雷术”,“位面之子”由此而来。

现如今也用来比喻某人运气好,有着主角光环和开挂的人生。

其实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安静朴实,又果敢刚毅的实力派皇帝!也是一个口碑很好的,具有人格魅力的皇帝!


人间烟火微风过


抛开位面之子不谈,先来看下一场大战: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王莽建立的新政权末年(公元8年~公元23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兵力对比:新莽暴军40万,光武汉军一万七千人;平均20:1;

当然还有陨石术之说:后汉书 光武帝纪:

(王)寻、(王)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昆阳战争之所以能够成功,除却绿林军的勇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刘秀用兵技术好,而新军方面的王寻,王莽并不能很好的用兵,在对战的时候,将自己的四十多万的兵力分散开来,并且,最后,在面对绿林军的时候,也不敢的贸然向前,反而后退了,最终被刘秀领导的“敢死队”打的落花流水。后汉书 光武帝纪第一上》:

(王)寻、(王)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